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一、歐洲的思想解放潮流文藝復興(復興) 宗教改革(發展) 啟蒙運動(成熟) 科學革命(近代科學的興起)時間 14——17世紀 16---17世紀 17——18世紀 16—17世紀背景 ①經濟(根因):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②文化:西歐文化自身的傳承與發展。 ③意大利:有古希臘羅馬文化積淀,從東方汲取文化養料;有具有新思想的學者文人聚集。 ④思想:基督教神學禁錮人們思想。 ⑤現實:黑死病引發人們對宗教信仰的反思與懷疑。 ①經濟(根因):天主教會的專制與壓榨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政治:羅馬教廷的長期盤剝; ③思想:文藝復興使天主教會的權威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 ④導火線:1517年教皇出售“贖罪券”激起了德國民眾反抗。 ⑤序幕:1517年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 ①經濟(根因):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②政治: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專制王權和教會的思想束縛。 ③思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科學的發展,促進人們思想解放。 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②思想:隨著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深入發展,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也產生了革命性變化。發源地 14世紀起源于意大利(原因?) 15、16世紀擴展西歐 發源德意志(原因?)、擴展到歐洲 進程:17世紀出現在英國、18世紀中心在法國 18世紀后期波及歐洲、北美斗爭對象 基督教神學思想(禁欲主義) 基督教神權統治 封建主義(教權、王權、特權)斗爭方式 借以學習和恢復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號召 借用宗教外衣(新教:路德教、加爾文教、英國國教) 用理性與科學,公開直接批判精神內核 人文主義:以人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反對禁欲主義,追求現實幸福生活和發財致富。 因信稱義:人的靈魂獲救靠自己的信仰 理性:強調獨立思考與自主精神代表人物 著作 主張 1、意大利:14世紀“文學三杰”: 但丁:《神曲》文藝復興先驅 彼得拉克:《歌集》“人文主義之父” 薄伽丘:《十日談》歐洲短篇小說之父 特點:諷刺教會的封建腐朽,宣揚人性的自由 2、意大利:15世紀“美術三杰”: 達芬奇:《蒙拉麗莎》《最后的晚餐》; 拉斐爾:《西斯廷圣母》“畫圣”; 米開朗琪羅:《大衛》 特點:突破了中世紀呆板僵硬的風格,描繪現世生活,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3、擴展:15世紀后期 英國.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李爾王》 特點: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觀念。 1、馬丁.路德: ①核心:因信稱義、信仰得救——作用:否定了教皇權威, 使人們獲得靈魂自救的自主權和精神自由。 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③主張建立廉儉教會——反映資本的原始積累。 ④主張建立民族教會,用民族語言進行宗教活動,王權高于教權,教隨國定——有利于民族國家形成。 2、加爾文:“因信稱義”、主張先定論。 3、英國宗教改革:作用——加強了王權 共同主張:都反對君主專制;對未來社會提出天賦人權、平等、自由、法治、權力制衡、社會契約、人民主權等政治思想 1、起源:英國 休謨: 洛克:最先提出分權思想 亞當斯密:“現代經濟學之父”,主張自由競爭 2、中心:法國 伏爾泰:開明專制(君主立憲); 孟德斯鳩:三權分立學說 盧梭:社會契約論、主權在民、民主共和 3、擴展:德意志 康德——思想自由,道出啟蒙的真諦(啟蒙思想動的集大成者) ①人應該獨立思考,理性判斷; ②主張民主、自由、平等; ①波蘭.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中提出“日心說”,否定天主教會宣揚的“地心說”,建立了全新的宇宙觀 ②意大利.伽利略:通過天文觀測證實了哥白尼的學說 ③英國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確立了較為完整的力學體系,為近代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性質 文藝復興以學習和恢復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號召,實質上卻是創立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文化, 是資產階級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封建統治和羅馬神權統治的政治運動和思想解放運動。 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的思想運動 1、形成了重視經驗和事實的理性化思維方式,確立了通過觀察、實驗、分析、歸納和綜合等基本途徑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奠定了近代科學的基礎; 2、削弱了基督教世界觀所籠罩的意識形態和神學體系,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3、為啟蒙運動提供了條件影響 1、積極: ①經濟:成為新航路開辟的精神動力; 促進資本主義發展。 ②思想:解放了人性,促進了思想解放。 ③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秩序。 ④自然科學: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產生與發展; 2、局限性: ①對人文主義的過分推崇,造成運動后期個人私欲的膨脹、泛濫和社會混亂;②僅局限于上流社會和知識階層。 ①經濟: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成長。 ②思想: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 ③政治:推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 ④文教:促進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1、對歐洲: ①思想: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了人文主義的發展; ②政治:為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提供理論準備和描繪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藍圖。直接推動法國大革命、美國的獨立戰爭。 ③經濟: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對世界: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精神武器。(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二、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英國 美國 法國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 一、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 1、背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VS國王 ①經濟(根本):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政治:王權與議會(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斗爭。 2、過程: ①爆發:1640年,議會重新召開,英國爆發革命。 ②發展:查理一世挑起兩次內戰,議會軍隊打敗國王軍隊 ③共和國:1649年,查理一世推上斷頭臺,英國成立共和國 ④獨裁:1653年,克倫威爾實行軍事獨裁 ⑤復辟: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斯圖亞特王朝, 繼承者詹姆士二世倒逆而行 ⑥結束:1688年,光榮革命,廢詹姆士二世,迎請他的女兒瑪麗和女婿威廉三世入主英國,史稱“光榮革命” “光榮革命”實質:是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同封建勢力的妥協。 3、結果:“光榮革命”后,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步形成。 1689年《權利法案》、1701年《王位繼承法》 一、獨立戰爭1775—1783 1、背景 ①經濟(根因):英國的殖民統治嚴重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政治: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限制和剝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強烈不滿。 ③思想:啟蒙思想的影響。 ④導火線: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 過程: ①1775年4月,萊克星頓的槍聲,美國獨立戰爭開始。 ②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闡述了人民主權思想, 宣告北美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美國誕生。 ③1781年,以華盛頓為總司令的大陸軍打敗英國軍隊。 ④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3、性質: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雙重性) 4、影響: ①國內: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促進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②國際:促進了歐洲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為拉丁美洲的獨立戰爭提供了先河。 一、法國大革命 1789—1794 1、背景: ①經濟(根因):法國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政治: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等級制度的束縛 ③思想:啟蒙思想的影響;④外部原因:受美國獨立戰爭的影響 2、過程: ①開始標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獄(法國國慶日) ②1789年8月,議會通過《人權宣言》人權、自由、平等、法治等原則 ③1791年,議會頒布憲法憲法:確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④大革命結束:1794年熱月政變,政變后建立督政府,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 ⑤拿破侖執政時期:1799—1815(維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1799年,拿破侖發動軍事政變,建立軍事獨裁統治。 1804年,拿破侖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頒布《法國民法典》成為許多國家編纂民法典的藍本。 1815年,在歐洲各國聯合進攻下,拿破侖帝國覆滅 3、影響:①對國內:結束了法國君主專制制度,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②對世界:沉重打擊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則隨著拿破侖的軍隊傳播到歐洲各地。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政體:君主立憲制 1、確立標志:1689年《權利法案》 擴大議會權力,限制王權(國王仍然擁有行政權) 2、1701年,議會通過《王位繼承法》,進一步限制王權。 規定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能和天主教徒結婚。 3、18世紀20年代,責任內閣制開始形成(內閣首腦為首相), 掌握行政權,國王處于“統而不治”。 4、特點:君主權力受到限制,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和權力機關。 內閣掌握行政權,受議會監督,對議會負責;內閣首腦是首相。 政體:民主共和制(總統共和制)——確立標志:1787年憲法的頒布 1、憲法內容: ①聯邦制原則:美國是聯邦制國家,聯邦政府擁有最高權力各州有一定自治權。 ②三權分立原則:總統掌握行政權,國會掌握立法權,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權, 三者彼此制衡,防止專制出現。 ③人民主權原則:總統和議會議員都由民選產生。 2、評價 ①進步性:是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②局限性:承認了黑人奴隸制和黑奴貿易,留下種族歧視的烙印。 婦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隸的選舉權被剝奪。 政體:共和政體(議會共和制) 1、確立標志: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2、特點: ①立法權由參、眾兩院行使,總統與參、眾兩院議員共同創制法律。 ②總統由兩院聯席會議選出,對議會負責;權力受議會和內閣的制約。三、資本主義的擴展俄國的農奴制改革1861 美國的內戰1861—1865 意大利的統一1870 德意志的統一1864—1871 日本的明治維新1868背景 ①根因:俄國農奴制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俄國沙皇政府面臨著空前的危機 美國獨立后,經濟獲得發展,但南北雙方矛盾重重(關稅、西部領土建州等問題,在奴隸制的存廢問題上斗爭尤其尖銳) 19世紀中期,意大利處于分裂狀態 ①19世紀中期,德意志處于分裂狀態。 ②普魯士和奧地利是德意志的兩個最大邦國。 ③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起用主張“鐵血政策”的俾斯麥為宰相。 ①19世紀中期,日本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 ②日本有識之士于1868年推翻幕府統治(倒幕運動), 大政奉還于天皇,進行改革。方式 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 美國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革命和反侵略戰爭 武力統一(三次王朝戰爭) 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過程 或 內容 ①廢除農奴制改革: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通過贖買獲得土地。 ②其他改革:實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選舉、實施統一的司法制度、進行教育改革、實行義務兵役; ③刺激工業發展。 ①1861年,內戰爆發。 ②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贏得民眾支持,最終擊敗南方分裂勢力。 ③1865年,內戰結束。 ①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國, 實行君主立憲制。 ②1870年實現了國家統一。 ①1864-1871年,普魯士先后擊敗丹麥、奧地利和法國。(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 ②1871年,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 德意志帝國成立 頒布《德意志帝國憲法》 實行君主立憲制 ①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封建等級制度。 ②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 ③仿效西方國家制定憲法,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肯定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和統攬一切的地位,議會、內閣、軍部相互牽制,成為天皇權力代行機構。影響 ①意義: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提供自由勞動力、市場、資金) ②局限:沒有直接觸及沙皇專制制度, 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 ①積極:維護了美國的國家統一,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又在法律上承認了黑人的公民權利,為此后美國的發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 ②局限:黑人仍備受歧視。 1870年,實現國家統一。 實行君主立憲制 德意志帝國政體——實行君主立憲制 特點(局限): 民主立憲是虛、君主專制是實,皇權至高無上; 帶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軍國主義色彩。 ①進步性: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民族危機,實現了富國強兵。迅速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 ②局限性:保留了大量封建勢力,官僚寡頭和軍閥實際掌握了權力,成為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日本很快開始對外侵略擴張。四、政黨制度:兩黨制(英美)、多黨制(法);政黨實質:代表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的利益五、辯證認識資本主義制度(1)積極性: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2)局限性:資本主義制度仍是一種剝削制度。資本主義列強大肆推行殖民擴張政策,把亞非拉廣大地區變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進行壓榨和掠奪。民主范圍有限,只是資產階級的民主。五、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統一性和多樣性1、統一性:①一個核心:代議制民主 ②兩種政體: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 ③三項原則: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2、多樣性: 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權力中心在議會) 美國:總統共和制(國家權力中心在總統) 法國:議會制共和制(國家權力中心在議會) 德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權力中心在皇帝)3、多樣性原因:各國國情(包括歷史文化傳統)不同;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同;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不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