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名稱 《2.2 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年級 高二 組別 政治 主備人學情或教材分析作為高二的學生,學生對于邏輯有一定的認識,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運用經驗和零碎的知識去分 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但很難將這些認識上升到理論認知水平和生活運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通 過詳實、富有說服力的材料和案例,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邏輯思維基本要求知識的同時,強化在 生活中的運用,提升科學思維,減少亦或避免出現違反邏輯思維基本要求所犯的錯誤。 第二課時“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在本單元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在上一課時已學習過邏 輯多種含義之后,通過本課時的學習又會進一步加深對邏輯思維在社會生活中運用的理解,從而更 好的把握邏輯要義,也為接下來第三課科學思維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為遵循邏輯思維的基 本要求是形成科學思維的必要條件,而違背形式邏輯基本規律的思維,不可能是正確的思維。通過 對本課時的學習,帶領學生聯系實際,強化科學精神,提升公共參與能力,引導學生理解遵循三大 基本規律的理由,掌握三大規律的內容和要求,把握應用三大邏輯基本規律應注意的問題,引導學 生養成遵守三大邏輯基本規律的思維習慣。從而自覺遵循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運用科學思維方法 進行思維創新的同時,提升參與社會的能力。教學目標政治認同: 運用科學思維方法,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堅持真理,駁斥詭辯。 科學精神: 正確理解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的相關內涵與基本要求。 公共參與: 自覺遵循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讓思維合乎邏輯。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概述形式邏輯的三個基本規律 教學難點:運用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辨析常見的邏輯錯誤剖析生活實例。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視頻 文字材料 多媒體 (二)教學方法 1、自主學習法 2、合作探究法 3、啟發法 4、講授法與直觀演示法相結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學生活動導入新課 新課導入:請你破案:誰是兇手 案情: 一起兇殺案,經過偵查得知,作案人可能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某一個。這四名罪犯嫌疑人都否認自己作案,大家說法不一: 甲:“不是我殺的” 乙:“丁就是殺人犯” 丙:“乙就是殺人犯” 丁:“不是我殺的” 1、如果假定這四人中只有一個人說的是真話,請問兇手是誰? 2、如果假定這四人中只有一個人說的是假話,請問兇手是誰? 調動學生學習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的興趣,引出課題“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 學生思考回答自主學習 1、識記“邏輯”的四種主要含義。 2、什么是狹義的邏輯學?什么是廣義的邏輯學? 3、什么是推理結構?形式邏輯的核心任務是什么? 4、什么是論證和論辯? 5、學習形式邏輯的意義是什么? 學生自主預習問題,瀏覽課本,對本框知識有個初步印象,在講解時理解能夠更加深入。 學生自學合作探究 第一目 同一律:思維確定性要求 情景探究1: 探究問題: 遵循同一律的原因;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內容;同一律的要求;違反同一律所犯的邏輯錯誤;同一律的條件性。 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小組代表發言,小組補充。 老師:引導分析,回歸教材。 提示: 1、有邏輯問題: 甲:“別人"是除打牌者之外的其他人。 乙:“別人”是除打牌者和甲之外的其他人。 在同一思維過程中,這種沒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維,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違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2、思維應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師生總結: 遵循同一律的原因 ① 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確定性的思維。 ② 要正確反應客觀事物的事實與規律,必須讓思維確定下來,該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 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內容 (1)常用公式:“A是A”(必須前后一致;不能把A換成非A) (2)基本內容: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3、同一律的要求 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必須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轉移論題。 4、違反同一律所犯的邏輯錯誤 故意違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邏輯錯誤叫作“偷換概念”或“偷換論題”。 ① 在使用概念的過程中沒有遵守同一律,將會出現“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 ②在使用判斷的過程中沒有遵守同一律,將會出現“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的邏輯錯誤。 5、同一律的條件性 ① 在不同的時間或不同的條件下,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斷,同一律并不要求它們一定是同一的。 ② 同一律并不否認認識對象的復雜多樣性及其變化發展。它所反對的,只限于在時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任意變更概念或判斷。 練習: 第二目 矛盾律:思維的一致性要求 情景探究2: 《韓非子·難一》載:“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學生思考:這位楚人為什么“弗能應”(啞口無言)? 在同一時間,論斷一和論斷二能不能同時為真? 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老師:引導分析,回歸教材。 提示: 這位楚人存在邏輯矛盾。即同時肯定了“此矛可戳穿此盾”和 “此矛不可戳穿此盾”。思維出現不融貫一致的邏輯錯誤,違反矛盾律的要求。 師生總結: 1、遵循矛盾律的原因 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維。要避免思維出現不融貫一致的邏輯錯誤,就要 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內容 (1) 常用公式:“A不是非A”(不能自相矛盾) (2) 基本內容: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 “A”和它的否定論斷“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3、矛盾律的要求 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成立(兩可)。 4、違反矛盾律所犯的邏輯錯誤 違反矛盾律要求的邏輯錯誤叫作”自相矛盾”(兩可) ① “概念”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于同一個對象不能同時用兩個相互矛盾的概念來反映。 ② “判斷”角度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同一對象,不能同時作出兩個相互矛盾的判斷。 5、邏輯矛盾與辯證矛盾 練習: 第二目 排中律:思維的明確性要求 情景探究3: 在一次討論會上,關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優秀作品,出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意見。有人認為它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也有人認為它不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討論結束時,會議主持人表態說:“我反對第一種意見,也反對第二種意見。” 思考:主持人的話是否合乎邏輯,為什么 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老師:引導分析,回歸教材。 提示: 主持人的話不符合邏輯。 第一種意見:該作品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 第二種意見:該作品不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 主持人先否定了第一種意見,又否定了與第一種意見相反的第二種意見, 主持人對兩種態度都加以否認,持“兩不可”的態度,犯了”兩不可“的錯誤。 師生總結: 1、遵循排中律的原因 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明確性的思維。邏輯思維要反對思維在“是”與“非”之間騎墻居中,在矛盾關系的論斷之間持“兩不可”的態度。 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內容 (1) 常用公式:“A或者非A”(不能騎墻居中) (2) 基本內容: 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3、排中律的要求 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不成立。也就是說,不能同時否認“A”,又否認“非A”。 違反排中律的要求所犯的邏輯錯誤——“兩不可” ①“概念”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于一定領域的某一個對象,用概念“A”或者“非A”來反映,二者必居其一。 ②“判斷”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同一個對象的斷定,或者是“A”,或者是“非A”,二者必居其一,必須承認其中一個是真的,不能同時否定。 4、違反排中律的要求所犯的邏輯錯誤——“兩不可” ①“概念”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于一定領域的某一個對象,用概念“A”或者“非A”來反映,二者必居其一。 ②“判斷”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同一個對象的斷定,或者是“A”,或者是“非A”,二者必居其一,必須承認其中一個是真的,不能同時否定。 5、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 (1) 本規律: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2) 基本要求: 合乎邏輯的思維具有確定性、一致性、明確性 (3) 來源: 這些基本規律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對認識客觀事物的正確思維活動的總結。既認識到客觀事物的規律,也認識到事物自身的規律。 (4) 重要性: 實踐證明,只有遵循形式邏輯基本規律的思維,才有可能成為科學的思維,而違背形式邏輯基本規律的思維,不可能是科學的思維。 知識總結: 引發學生探究活動,理清對話詼諧卻又感到思維混亂背后的 原因,明確在社會生活中遵循同一律的重要性。 使學生掌握:同一律的公式、內容;同一律的要求;同一律的條件性。 通過挖掘情景資源, 讓前后情景 故事線串聯, 使學生融入教學情 境,便于開展矛盾律的強化學 習。 使學生掌握:矛盾律的公式、內容;矛盾律的要求;區別邏輯矛盾與客觀矛盾 通過對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分析,讓學生更加明確違反矛盾律所犯的邏輯錯誤,從而 助力科學思維的形成 明確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減少邏輯錯誤。使學生掌握:排中律的公式、內容;排中律的要求;能夠區別矛盾律與排中律 學生在預定時間進行思考、討論并由小組選取代表回答問題。課堂檢測 (用) 通過課堂檢測及時復習相關知識。 學生思考回答 1.限時練習,核對答案 2.訂正錯題后分組討論,形成集體意見,派代表講解錯題 3.整理錯題集,形成錯題題庫。思 通過思維導圖進行小結,可以讓學生對知識結構的認識更加清晰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最后總結課堂小結(或板書設計)教學中的疑難問題及反思能創設一定的情景設置問題,開展一定的探究活動,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表達。積極促 進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形成。 高中學生思維能力雖然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本節課的理論知識較為抽象,理解透徹仍需要一 段較長的時間和其他知識儲備,導致學生探究和表達過程中主體作用未能充分發揮。 由于時間有嚴格的限制,沒有很好的把學生開展活動的情況展現過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