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38講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導學案(含答案)--2025屆高三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38講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導學案(含答案)--2025屆高三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第38講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備考導航】
課標引領 真題印證 數字備考
1.知道人類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演進的過程及意義;知道古代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2.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及其歷史影響。 3.理解現代農業、漁業發展過程中,人類在食物生產、儲備等方面的進步,認識消除饑餓和食品安全在人類歷史上的重大意義。 2023·湖北卷·1·原始農耕 2023·浙江6月選考·19·土豆新物種種植的普及 2023·海南卷·11·巧克力成為大眾化商品 2022·北京卷·14·斯威夫特的經營模式 2020·全國Ⅰ卷·26·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020·天津卷·1·井田制 1.“一個主題”: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2.兩大方式:食物獲取方式經歷了從漁獵采集到農(牧)業生產 3.“三大分工”:原始社會后期發生的畜牧業同農業的分離;發生于原始社會末期的手工業和農業的分工;原始社會晚期商人階層的產生 “三條線索”: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食物的生產者;物種交流從區域→全球;農業生產從傳統農業→現代農業
知識點一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
1.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
(1)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
①食物采集:原始人類從事采集和漁獵,用火取暖、燒烤食物。
②食物生產:大約1萬年前,原始的農耕和畜牧出現。
(2)農耕的產生與發展
農耕起源 主要起源于西亞、東亞和中美洲
作物分布 西亞是小麥、大麥的原產地;東亞的黃河中上游是粟的發源地,長江中下游的居民最早種植水稻;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產地
畜牧分布 西亞已經飼養綿羊和山羊;中國居民飼養豬;南美印第安人馴化了駱馬
(3)農業出現的重大意義
歷史地位 是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人口增長 增加了人類的食物供應,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長
生活方式 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并形成聚落
生產方式 農業生產力提高,推動了手工業出現和科學技術發展
【思維拓展】 原始農業的產生與文明的起源
原始農業的形成,使早期人類具備了一種脫離母體族群、異地生存繁衍的能力。原始血緣族群開始在一個相對固定的自然地理單元內細胞分裂式地增長,區域性中心聚落得以產生,揭示出凌駕于區域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的端倪;同時,具有不同血緣關系的族群開始在各自然地理單元的邊緣地帶彼此接觸,地緣因素開始萌發。公共權力和地緣因素出現在史前各區域,標志著早期文明化進程的開端,也揭示出早期文明的多元起源。
2.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地區 食物生產 社會生活
兩河流域 種植大麥、小麥 王室、神廟等擁有大量土地,合伙經營或出租
尼羅河流域 種植大麥、小麥 (1)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廟占有;(2)形成以尼羅河為中心的農業體系
古代中國 分為北方粟麥農業區和南方稻作農業區 (1)由農夫集體耕作到以家庭為單位生產;(2)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古代希 臘、羅馬 (1)大麥和小麥從西亞傳入;(2)谷物與蔬菜輪作或建果園 普遍使用奴隸勞動;古羅馬實行土地國有
古代美洲 玉米、甘薯、馬鈴薯 (1)貴族私有、村社公有和家庭份地三類;(2)村社收回兩年不耕作的土地
3.生產關系的變化
(1)男子地位上升:農業產生以后,男子開始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女子逐漸退居從屬地位。
(2)貧富分化出現: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有了剩余產品。氏族部落首領將集體財物變成私有財產。
(3)階級國家產生:剩余產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現,階級產生。國家應運而生。
【圖解歷史】 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演變
知識點二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
1.美洲物種的外傳: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傳到歐洲,后傳到亞洲和非洲。
物種 歐洲 中國
玉米 17世紀,成為僅次于小麥的糧食作物,傳遍歐洲各國 明朝時期傳入中國。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得到大規模推廣
馬鈴薯 16世紀末,作為食用作物開始在歐洲推廣 馬鈴薯和甘薯在中國的傳播歷程與玉米相似
甘薯 引入后傳播比較緩慢
番茄 18世紀中葉開始作食用栽培。18世紀末,新品種又傳回美洲 番茄于明萬歷年間被引入中國
辣椒 16世紀,傳到英國等歐洲國家 明朝時,辣椒傳入中國,被稱為“番椒”
2.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
(1)歐亞物種的傳入:糧食類:大麥、小麥、水稻等;水果類:蘋果、葡萄、甜橙、檸檬等;蔬菜類:黃瓜、豌豆等;經濟類:甘蔗等。其中小麥和水稻對美洲的影響最大。
(2)歐洲畜禽的傳入:
①種類:牛、驢、馬、豬、羊、雞等。
②意義: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3.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
(1)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2)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
(3)推動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
(4)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影響。
【圖解歷史】 玉米在中國的傳播
知識點三 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
1.食物生產的現代化
農 業 現 代 化 原因 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機器生產的推動
歷程 ①20世紀中葉,歐美各國建立起高度集約的現代農業 ②20世紀下半葉以來,優良品種推廣,優質高效化肥廣泛使用 ③設施農業有了突破性進展 ④大型農場、養殖場成為主要生產經營模式
表現 ①農業機械廣泛使用 ②優良品種育成推廣
意義 農作物生產從人工化向自動化轉變
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提高,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突出貢獻
養殖畜牧 業現代化 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控制
水產養殖 現代化 向工業化、機械化、集約化經營發展
2.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
(1)存儲糧食
①原始社會,人們用地窖和陶器存儲糧食。
②封建社會,儲糧技術逐步改進。
③現代科技發展,大大推動糧食儲備技術進步。
(2)保存食物
①古代:用腌制或風干等辦法加工保存食品,利用自然界中的冰保存食品。
②20世紀20年代起:速凍加工、冷凍設備、冷凍食品以及冷凍食品包裝等技術不斷進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鏈物流產業發展起來。
3.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
(1)糧食安全
背景 耕地減少,食物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嚴重日益受到各國關注
措施 ①各國把保障糧食安全與消除饑餓作為首要任務; ②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制訂糧食安全行動計劃,為人類共同消除饑餓統籌資源; ③1996年,中國發布《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
(2)食品安全
背景 農業現代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表現 ①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 ②禽畜飼養中過度使用抗生素; ③過度或違法使用食品添加劑導致食品安全事件頻發
應對 中國政府提出用“四個最嚴”(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懲罰、最嚴肅的問責),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和能力
【概念闡釋】 食品安全與糧食安全
(1)聯系:兩者均與食物有關;目標也是一致的,都是解決人類的吃飯問題;“糧食安全”一詞包含了一般意義上的食物安全概念。
(2)區別:兩者各有所側重
①糧食安全:主要是國家戰略層面,核心是“吃得飽”。它更多的是指如何提高糧食產量,并通過進出口貿易、戰略儲備等措施,確保食物的充足供應或數量保障。
②食品安全:主要是居民生活消費方面,核心是“吃得好”或“吃得安全”,主要指食物營養、衛生等方面,要求食物營養全面、結構合理、健康衛生。
主題一 民以食為天——食物生產與糧食、食品安全
一、唯物史觀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史料 除了自由民和奴隸的差別以外,又出現了富人和窮人間的差別——隨著新的分工,社會又有了新的階級劃分。各個家庭首長之間的財產差別,炸毀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著的舊的共產制家庭公社;同時也炸毀了為這種公社而實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暫時地,后來便永久地分配給各個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財產的過渡,是逐漸進行的……國家并不是從來就有的。曾經有過不需要國家、而且根本不知國家和國家權力為何物的社會。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必然使社會分裂為階級時,國家就由于這種分裂而成為必要了。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探究] 依據上述史料,說明國家產生的原因。
提示: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原始社會后期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階級是在一定生產關系中處于不同地位的各種集團,也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生產發展到出現剩余產品并產生私有制之后才產生的。國家是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社會產生階級的時候才出現的,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史論形成】 私有制、階級和國家之間的關系
(1)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原始社會后期生產力的發展。
(2)前者是后者產生的基礎,即私有制是階級產生的基礎,私有制和階級是國家產生的基礎。
(3)后者的產生鞏固強化了前者,即階級的產生進一步鞏固了私有制的地位,國家的產生更加劇了階級之間的利益對立。
(4)私有制、階級和國家都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也是生產力發展不足的產物,它們不會永遠存在下去。當生產力高度發達后,人類將進入無私有制、無階級、無國家的共產主義社會。
【對點訓練】
1.(2024·武漢模擬)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認為,私有制是在“使經常的交換成為可能”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即“游牧部落從其余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之后出現的。但是,他同時也坦承:“至于畜群怎樣并且在什么時候從部落或氏族的共同占有變為各個家庭家長的財產,我們至今還不得而知。”恩格斯在此給出的只是(  )
A.私有制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條件
B.私有制產生的原因和具體過程
C.私有制導致了階級剝削和壓迫
D.私有制導致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
A [根據材料“私有制是在‘使經常的交換成為可能’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游牧部落從其余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之后出現的”等信息可知,恩格斯認為私有制是隨著第一次社會大分工而出現的,即指出私有制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條件,故A項正確。]
2.(2024·山東新高考聯考)下圖是人類社會早期發展脈絡,它反映了人類社會早期文明(  )
A.由自然地理環境決定
B.相互交流中吸收融合
C.各地區發展速度一致
D.呈現多元共生的特征
D [由圖可知,在農業生產出現后,西亞、東亞和美洲所產的農作物和飼養的牲畜存在不同,而進入文明時代的時間不同,還存在西亞和埃及、印度、中國等不同地區的多元文明,所以這反映出人類社會早期文明呈現出多元共生的特征,故選D項;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早期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具有較大影響,但是并不起決定作用,排除A項;圖中可以看出不同地區各有其特色,但是并不能體現出相互交流和吸收融合的特征,排除B項;圖中各地農作物和牲畜的種類存在差異,產生的時間也不同,而文明出現的時間不同地區也有先后,所以不能據此得出各地區發展速度一致的結論,排除C項。]
二、歷史解釋
 飲食文化
史料一 許倬云在《歷史大脈絡》中談到“中國人以為繁榮安定的景觀是田疇相接,莊稼豐茂;中國的詩歌中,最常見的是田園,很少有歐洲的牧野和山林。精耕細作的農業,為中國人的飲食開發出不少美味佳肴,可是其中最為豐富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纖維質與素食的蛋白質”。
史料二 《劍橋古代史》中描述到:雅典人“不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欖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魚,品嘗腓尼基的椰棗和西西里的干酪”。“雅典的糧食產量只能滿足城邦1/4的消費量,更多的糧食需要用橄欖油、葡萄酒等土特產品與外部交換”。
[探究] 閱讀史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國和古希臘飲食特點的異同。結合所學分析產生這種不同特點的原因。
提示:相同:都非常注重美食的開發;美食多樣。不同:中國美食以糧食等素食為主;古希臘副食種類比較豐富。
原因:中國(中原地區)自然環境適合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糧食多。
古希臘近海多山少平原,自然環境不適合農耕,糧食不能自給,適合工商業和海外貿易。
【史論形成】 古代東西方食物生產的主要差異
項目 東方 西方
農 耕 技 術 耕作制度 實行輪作制和復種制或間作套種制 普遍實行休閑農耕制
土地集中 土地兼并仍然用來經營種植,仍然需要大量農業勞動力分散經營,減少的是自耕農,增加的是佃農和雇農 土地集中是為了發展畜牧業,如圈地運動是為了養羊,所需勞動力少,大量失地農民只能到城市謀生
經 濟 比 重 經濟結構 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中尤以糧食生產為中心,畜牧業只占次要地位 農牧并重、農牧結合
飲食結構 素食結構,糧食占主導地位,肉食比重少之又少 食物結構中肉、奶的比重較高
【對點訓練】
3.(2024·浙江杭州一模)農業在西亞地區的最早起源大概不晚于8000年,在公元前6000年成為該地區人民的主要生存方式。公元前5000年前后,東亞和中美洲地區的農業也得以傳播開來。下列有關世界農業起源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農業文明由西亞地區傳播到世界各地
B.農業起源是三個地區不斷交流的結果
C.從世界范圍看農業主要有三大起源地
D.人類從食物生產者轉變為食物采集者
C [據所學知識可知,農耕主要起源于西亞、東亞和中美洲,所以從世界范圍看農業主要有三大起源地,故選C項;據所學知識可知,除西亞外,東亞和中美洲也是農業的重要起源地,農業文明并非是由西亞地區傳播到世界各地,排除A項;據所學知識可知,西亞、東亞和中美洲農業的起源相對獨立,并非不斷交流的結果,排除B項;人類由食物的采集者變為生產者,排除D項。]
4.(2024·銀川模擬)宴饗在漢代成為一種風氣,有肉有酒,是美好生活的寫照,漢代人稱他們享用的酒是“天之美祿”,是上蒼的恩賜。下面兩幅漢代畫像磚拓片(  )
A.體現了漢代食物生產現狀
B.是漢朝鼎盛時代真實寫照
C.證實了漢代民眾生活水平
D.反映了當時農業生產發達
A [材料“釀酒畫像磚拓片”“燴魚圖”體現的是漢代的食物生產狀況,故選A項。]
三、價值引領
 舌尖上的安全——糧食與食品安全
史料
[探究] (1)為研究中國古代糧食安全問題,某學習小組搜集到以上三則史料,請分別說明其史料價值。
(2)若全面研究中國古代的糧食安全問題,應關注哪些基本因素?
(3)運用史料進行歷史研究,應注意哪些問題?
提示:(1)說明:①東漢牛耕畫像石屬于實物(圖像)史料;描繪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反映了當時鐵犁牛耕的使用情況,該耕作方式的推廣提高了生產效率,提高了糧食產量。
②《齊民要術》,屬于文獻史料;該書系統總結了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詳細介紹了季節、氣候和不同土壤與農作物的關系,被譽為“中國古代農業百科全書”,對研究中國古代糧食生產有重要價值。
③隋唐含嘉倉遺址:屬于實物史料;作為隋唐時期的重要國家糧倉遺址,對研究這一時期的糧食儲存技術和糧食產量有重要價值。
(2)基本因素:耕作工具、耕作方式、耕作技術、耕作制度、農作物品種、耕作動力、水利工程、灌溉工具、耕作者素質、土地制度、氣候、歷法、賦稅制度、政治局勢、人口數量、糧食儲備等。
(3)注意的問題:注意史料來源的真實性;選取客觀、正確的史料;注意選取史料的多樣性,并對史料進行甄選、辨別;審視史料背后的歷史“語境”;合理利用史料,史論結合。
【史論形成】 中國解決糧食問題的成功經驗
(1)始終堅持以農業為基礎,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位,把發展糧食生產作為農村經濟工作的重點,千方百計爭取糧食總量穩定增長。
(2)改革農村生產關系,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擴大糧食的市場調節范圍,合理調整糧食價格,調動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3)不斷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裝備水平,增加農業投入,保護生態環境。
(4)在絕不放松糧食生產的前提下,綜合開發利用國土資源,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增加農民收入。
【對點訓練】
5.(2024·浙江強基聯盟聯考)二戰后,美國政府官員、學者以及情報機構強調糧食的武器職能,視糧食為外交談判的工具,利用資本推高糧食的價格,導致非洲和拉丁美洲許多國家糧食供給不足,使這些國家淪為美國的農業殖民地。美國的行為(  )
A.加速了冷戰對峙格局的形成
B.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水平
C.威脅到全球糧食平衡與安全
D.顛覆全球市場與國際分工格局
C [據材料“導致非洲和拉丁美洲許多國家糧食供給不足”可知,美國的行為使得全球糧食平衡受到威脅,非洲、拉丁美洲許多國家糧食供應不足,也嚴重威脅到糧食安全問題,故選C項;據所學知識可知,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主要表現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三個方面,美國“強調糧食的武器職能”并沒有加速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排除A項;農業的機械化智能化水平指的是在農業上大規模機械、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的使用,材料沒有涉及農業的機械化和智能化,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伴隨著兩次工業革命的進行,逐漸形成了西方國家生產工業產品,亞非拉國家生產農產品和初級產品的國際分工格局,二戰后美國并沒有顛覆這種國際分工格局,排除D項。]
6.(2024·江蘇如皋調研)1950年我國普通水稻平均畝產282斤,大抵相當于宋朝太湖流域的水稻畝產量。70年代后,我國水稻單位畝產量迅速上升,1998年達到900斤,2021年試驗田的水稻平均畝產高達1 853斤。水稻畝產量的變化得益于(  )
A.社會關注食品安全的問題
B.雜交育種技術的不斷突破
C.世界饑餓問題的妥善解決
D.脫貧攻堅戰役的歷史跨越
B [據材料“70年代后,我國水稻……高達1 853 斤”可知,從1973年袁隆平培育“秈型雜交水稻”開始,我國雜交水稻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之后我國的水稻畝產量大幅度提高,所以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雜交育種技術的不斷突破,故選B項;材料強調水稻畝產量大幅提高的原因,與社會關注食品安全無關,排除A項;世界饑餓問題至今仍未妥善解決,C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脫貧攻堅戰是2015年提出并開始實施的,沒法解釋1998年及之前水稻畝產量大幅提高的問題,且脫貧攻堅戰是針對農村地區貧困人口的,與題目主旨也不符,排除D項。]
主題二 互通有無——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
觀點論證
哥倫布交換:植物、動物、微生物和人
史料 世界歷史上,始于1492年并從此加速進行的生物全球重新分布通常被稱為“哥倫布交換”。
1492年 哥倫布到達新大陸,生物交流開始
16世紀初 馬和牛被引進到新大陸
1510年 西班牙殖民地開始進口奴隸勞動力
1555年 中國出現最早的玉米種植記錄
16世紀70年代 巴西成為主要的奴隸輸入地
16世紀80年代 巴西成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產地
約1700年 歐洲殖民者的到來帶來了新大陸未曾有過的病原體,使得美洲土著人口下降了60%—90%
18世紀初 咖啡風靡歐洲和中東,巴西和印度尼西亞開始生產咖啡
——摘編自(美國)菲利普·費爾南德茲—
阿麥斯托《世界:一部歷史》
[探究] 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哥倫布交換”為主題,提煉觀點并擇取信息寫一篇小論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論結合,論述充分,邏輯清晰。)
提示:
論點方面 論據方面 論證方面
哥倫布 交換對 人類歷 史發展 產生了 重要影 響   ①哥倫布交換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歐亞大陸的馬和牛被引進到美洲,而原產美洲的玉米等農作物也流向世界各地。哥倫布交換推動了人口的遷移。歐洲人遷移到美洲,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被販賣到美洲,族群開始混合。 ②哥倫布交換導致了各疾病的傳播,歐洲殖民者帶來的病原體使美洲土著人口銳減。 ③哥倫布交換改變了傳統飲食習慣。玉米成為部分地區重要口糧,咖啡風靡歐洲和中東(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層次分明;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達流暢
【史論形成】 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的影響
(1)積極影響
①提高了輸入地的糧食、蔬菜產量,推動人口的快速增長。
②改變了當地的食品結構,豐富了食品的來源,有利于增強人體體質。
③推動了農業和手工業、商業的發展,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
④促進了家禽畜牧業的發展。
(2)消極影響
①高產農作物的大量種植,破壞了農業生態環境,導致水土流失加劇。
②物種的全球流動導致了各種疾病的傳播,威脅土著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③有害物種引入后,對當地的農作物或動物造成了物種侵犯,危及當地生態系統平衡。
④高產農作物帶來的人口急劇增長,對資源、環境和社會治理提出新的挑戰,導致社會問題產生。
【對點訓練】
1.(2024·浙江寧波一模)咖啡原產于非洲,6世紀傳入阿拉伯半島,15世紀后傳播到歐洲。17世紀,英國很多咖啡館的墻上貼滿了商品廣告和尋人啟事,成為人們交換信息和針砭時弊的場所。2002年8月,美國咖啡業巨頭星巴克宣布著手為消費者提供無線互聯網服務,在各咖啡門店配備Wi-Fi,將其打造成為辦公室和居家之間的過渡性空間。以上史實共同說明(  )
A.咖啡的傳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B.世界市場的形成推動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
C.社會信息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D.美國正主導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潮流
A [據材料信息可知,原產于非洲的咖啡傳出后,建立很多可以針砭時弊和交換信息的咖啡館,星巴克要將咖啡門店打造成辦公室和居家之間的過渡空間,這說明咖啡的傳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為人們提供休閑、交流的場所,故選A項;材料強調咖啡的傳播對人生活的改變,并無有關經營方式變化的信息,排除B項;社會信息化指社會生活全面信息化的過程,這出現于20世紀40年代以后,不能完整概括題意,排除C項;僅憑美國星巴克為消費者提供無線互聯網服務,得不出美國主導經濟全球化的結論,排除D項。]
2.(2024·百師聯盟高三一輪復習聯考)下圖反映的是明清時期某種農作物的推廣過程。
據此可知,該農作物是(  )
A.甘蔗 B.水稻
C.棉花 D.玉米
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朝時期,玉米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從西亞、中亞傳入西北地區,從印度、緬甸傳入西南地區,從菲律賓傳入東南沿海地區。玉米傳入中國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種植,后來逐漸擴展到平原地區。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國各地多有種植。圖片中信息與玉米的推廣過程相符,D項正確。北方地理氣候條件不宜種植甘蔗,與圖片信息不符,排除A項;棉花和水稻在明清之前已經在南方和北方種植,與材料中農作物的推廣時間不符,排除B、C兩項。]
考點一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
1.(2023·湖北卷,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創字時的生態環境、經濟生活和思想觀念等。下表是“農”字的演變歷程,其創意是在樹木眾多的地方以蜃(蚌殼)制工具從事勞作。“農”字的創制可反映當時(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
B.漁獵采集的勞動方式
C.形神兼備的書畫藝術
D.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
D [根據材料“在樹木眾多的地方以蜃(蚌殼)制工具從事勞作”可知,“農”字的創制寓有利用蚌殼制作工具進行勞作的意思,反映了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故選D項;材料沒有涉及天人關系,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生產方式,不是漁獵采集,排除B項;象形文字屬于表意文字,是由圖畫文字演化而來的,不具有形神兼備的書畫藝術特點,排除C項。]
2.(2020·天津卷,1)井田制下,村社內的土地分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給村社成員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換,村社成員要隨份地變動而遷居,即“三年一換土易居”。這意味著私田(  )
A.可以進行交易買賣 B.收獲全部上繳國家
C.屬于小農經濟范疇 D.所有權歸國家所有
D [由材料可知井田制下,村社土地中的私田只是分給村社成員使用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換,村社成員要隨份地變動而遷居”。由此可見,盡管冠以“私田”之名,但土地的所有權仍歸國家所有,而非私有,所以D項正確;井田制下的土地歸國家所有,村社成員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所以不能進行土地的交易買賣,A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私田收獲的信息,B項錯誤;小農經濟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步形成,是盛行于整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材料所述不屬于這一模式,C項錯誤。]
3.(2020·全國Ⅰ卷,26)北宋時,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萬斛,令江淮兩浙諸路種植,后擴大到北方諸路;宋仁宗時,大、小麥被推廣到廣南東路惠州等地。南宋時,“四川田土,無不種麥”。這說明宋代(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發明翻車提高了生產力
C.區域經濟發展均衡
D.民眾飲食結構根本改變
A [根據材料“到福建取得占城稻……江淮兩浙諸路種植……擴大到北方諸路”“大、小麥被推廣到廣南東路惠州等地”等可知,水稻種植北擴,大、小麥種植在南方推廣,這樣可以使水稻與小麥等作物輪種,從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故A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曹魏時,經改制的翻車用于灌溉,故B項錯誤;僅憑材料中水稻與大、小麥的種植情況,無法得出區域經濟發展均衡,故C項錯誤;水稻與大、小麥的種植推廣能改善民眾飲食結構,但不可能根本改變民眾的飲食結構,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考點二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
4.(2023·海南卷,11)原產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誤稱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為貴,在中美洲部分地區一度被當作貨幣使用。16世紀后傳播到歐洲。隨著可可樹被廣泛引種,以及可可豆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的不斷改進,19世紀后半葉,巧克力成為大眾化商品。引起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開辟促進物種交流
B.歐洲的商業格局發生變化
C.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驅動
D.世界殖民體系的初步形成
C [據材料“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的不斷改進”“大眾化商品”可知,新航路開辟后,全球物種交流逐漸擴大,使可可豆的種植范圍不斷擴大,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的進行,使可可豆的生產和加工技術不斷改進,擴大了巧克力的市場供應,所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是推動巧克力普及的根本原因,故選C項;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只是擴大了可可豆的種植范圍,無法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擴大市場的供應量,排除A項;歐洲商業格局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世界的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東岸轉向大西洋沿岸,材料并未具體體現可可豆種植范圍的變化,排除B項;殖民體系的初步形成只是強化了宗主國對殖民地的掠奪,與可可豆的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的改進無關,排除D項。]
5.(2023·浙江6月選考,19)從1750年算起,歐洲人口在100年時間里從1.42億增長到2.65億。此前每次人口增長都會帶來食物漲價,但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國,兩個指數開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動。下列項中,促使這一時期指數“朝相反的方向移動”的主要因素是(  )
A.黃熱病的肆虐
B.工業企業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種種植的普及
D.優質高效化肥的廣泛應用
C [據材料“此前每次人口增長……移動”可知,歐洲人口增長的同時食物降價,說明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土豆、玉米等美洲新物種種植的普及,極大提高了食物的供應,故選C項;黃熱病的肆虐,會帶來人口的下降,而不是增加,排除A項;工業企業的增加,并不一定會帶來食物的降價,如果食物種植跟不上,同樣會漲價,排除B項;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一大批優良品種育成推廣,優質高效化肥廣泛應用,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考點三 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
6.(2022·北京卷,14)19世紀70—80年代,美國商人斯威夫特創辦了肉類加工廠,把屠宰和包裝分成幾道獨立工序,利用傳送帶進行流水作業,并雇傭工程師設計冷凍車廂,以便長途運輸鮮肉。他還陸續開辦工廠,利用肉類加工廠的下腳料生產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經營模式(  )
①體現了產業分工不斷細化 ②得益于鐵路交通業的發展 ③成為近代機械生產的開端 ④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范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A [“把屠宰和包裝……流水作業”體現了產業分工的不斷細化,故①正確;“并雇傭工程師設計冷凍車廂,以便長途運輸鮮肉”說明當時鐵路運輸業得到發展,能夠長距離的運輸貨物,故②正確;“開端”說法錯誤,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就已開始了近代機械生產,故③錯誤;農業現代化是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管理方法管理農業、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素質的過程,斯威夫特創辦的肉類加工廠是加工業,不屬于農業,故④錯誤。故選A項。]
素養提升練(三十八)
一、選擇題
1.(2024·山西運城檢測)許倬云教授認為:現在常說的“新石器”與“舊石器”時代,是以人類獲取食物來維持生計的方式為分界線的。從舊石器時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時代生產食物。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許倬云教授認為劃分新舊石器時代的分界線是(  )
A.天然火的運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的出現 D.原始農業的興起
D [根據材料可知,新石器時代人類從采集食物變為生產食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樣的變化得益于原始農業的興起,故選D項;材料強調的是人類獲取食物方式的變化,未涉及天然火的運用,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新舊石器時代以人類獲取食物來維持生計的方式為分界線,與打制石器的使用和群居生活的出現無關,排除B、C兩項。]
2.如圖為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塔西里·那杰巖畫。一位學者認為,這幅美輪美奐的畫作描繪了婦女采集谷物的場景。這可以佐證(  )
A.原始人已過上定居的生活
B.當時還處于打制石器時代
C.采集漁獵時代的群體生活
D.農耕畜牧時代的個體生產
C [巖畫描繪了婦女集體采集谷物的場景,符合采集漁獵時代的群體生活特征,故C項正確;定居生活的標志是房屋,圖片中沒有涉及,故A項錯誤;圖片中未涉及石器及其類型,無法得出是否屬于打制石器時代,故B項錯誤;材料中無法體現畜牧,也無法體現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生產,故D項錯誤。]
3.(2024·山東青島高三期中)有學者指出,從社會發展和分層角度而言,人類的食物結構在原始社會無差別或差別很小,進入階級社會后,差別出現并逐漸拉大。這意在說明(  )
A.階級壓迫加大了貧富差距
B.奴隸社會落后于原始社會
C.社會發展拉大了不同階層食物結構的差距
D.人們的生活水平取決于其生產食物的能力
C [學者首先明確研究角度即社會發展和分層,然后對比原始社會和階級社會,指出進入階級社會后,人類的食物結構差別出現并逐漸拉大,目的在于以此說明社會發展拉大了不同階層食物結構的差距,C項正確;階級壓迫加大了貧富差距與“社會發展和分層角度”不符,A項錯誤;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B項錯誤;人們的生活水平取決于其生產食物的能力與學者的研究角度不符,D項錯誤。]
4.美國學者在《食物:味道的歷史》中指出:“約1萬年前,近東的人類首先開始種植小麥和大麥等谷物。距今八九千年前,中美洲人率先開始種植玉米和豆子等重要主食,而中國人則是培育稻米的先驅。”這表明(  )
A.世界農耕起源多元
B.世界各地經濟發展不均衡
C.古代亞洲農業發達
D.古代農業生產具有封閉性
A [近東的人類首先種植小麥、大麥,中美洲人率先種植玉米、豆子,中國人最早培育稻米等,表明世界農耕起源具有多元化的特點,故選A項。]
5.(2024·吉林一模)二里頭出土糧食顆粒及折合重量
稻米 粟米 黍米 合計
顆粒數 14 768 13 883 2 248 30 899
千粒重(克) 16 2 7
折合克數 236.288 27.766 15.736 279.79
粒數占比 47.8% 44.9% 7.3%
重量占比 84.5% 9.9% 5.6%
材料說明二里頭遺址(  )
A.原始農業水平領先其他文明
B.是中國水稻和粟米的發源地
C.氣候條件比當代溫暖濕潤
D.原始農業以旱地作物為主
C [據表格可知,利用計量學對稻米、粟米和黍米的千粒重、折合克數、粒數占比、重量占比的數據中可以看出,稻米的各項數據遠遠高于粟米和黍米,可知位于黃河流域的二里頭遺址在當時的水力資源比較豐富,其糧食作物是以水稻為主而非粟米和黍米,而現代黃河流域地區農業以旱地作物為主,故選C項;據材料“二里頭出土糧食顆粒及折合重量”可知,只有二里頭遺址的糧食的考古數據,不涉及其他地區文明,不能得出二里頭遺址的原始農業水平領先其他文明的結論,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長江流域是水稻的發源地,二里頭遺址位于黃河流域,排除B項;水稻屬于水田作物,粟米和黍米屬于旱地作物,但二里頭遺址的考古中發現同量的作物中稻米的指標高,原始農業以旱地作物為主的說法與表中的數據不符,排除D項。]
6.(2024·浙江高中共同體聯考)對下列材料的理解正確的是(  )
大航海時代歐洲的船隊從舊世界把各種動物以及病毒和細菌帶到新世界,帶到新世界上的物種逐漸取代了原有生物對生態環境的統治地位,使得原本豐富多彩的“基因池”逐漸干涸,引發各種生態上的巨大轉變,在一種緩慢而持續的進程中改變了新世界的生態系統。——王禹棟
A.生物競爭改變了新大陸的生態環境
B.殖民者對美洲生物多樣性做出貢獻
C.疫病傳播改變了舊世界的社會結構
D.美洲舊世界開始遭到外來生物入侵
A [據材料“帶到新世界上的物種逐漸取代了原有生物對生態環境的統治地位”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使得美洲之外的物種傳往美洲,并極大改變了美洲的生態環境,故選A項;據材料“使得原本豐富多彩的‘基因池’逐漸干涸”可知,美洲物種多樣性降低,殖民者對美洲生物多樣性做出貢獻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據材料“改變了新世界的生態系統”可知,強調的是舊世界對新世界生態系統的影響,改變了舊世界的社會結構與主旨不符,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新世界指的是美洲,舊世界指的是歐洲、亞洲等地,排除D項。]
7.(2024·浙江新高考名校聯盟聯考一)玉米、甘薯、馬鈴薯是美洲農夫贈給世界的三份大禮,同時花生、可可、番茄、南瓜、鳳梨以及幾種豆類也傳到世界各地;而美洲則從歐亞大陸獲得了小麥、燕麥、大麥等谷物以及柑橘類水果,甘蔗、咖啡和棉花也進入了美洲。這些現象表明(  )
A.美洲地區的族群混合現象得以形成
B.美洲地區原有社會體系走向解體
C.世界范圍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維護
D.跨區域大范圍的全球聯系初步建立
D [材料提及美洲和歐亞大陸之間農作物進行大交換,使世界農作物種類豐富化,這體現了跨區域大范圍的全球聯系初步建立,故選D項;“族群混合現象”不合題意,與材料提及的農作物大交換相悖,排除A項;“社會體系走向解體”不合時空,應為“社會發展進程被打斷”,且與題意無關,排除B項;“得到維護”不合史實,應為“遭到破壞”,排除C項。]
8.(2024·山東濟南摸底考)“茶”的兩大發音系統在亞、非、歐三大洲分布示意圖,這種分布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茶葉貿易路線的不同
B.地區方言發音的差異
C.海陸絲綢之路的推動
D.歐洲殖民擴張的影響
A [據題干地圖信息可知,cha的發音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中亞、西亞、非洲北部和東部、東歐、葡萄牙。tea的發音主要分布東南亞南部(馬來群島)、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歐和北歐等,再結合其不同的傳播路線可知,之所以造成這種不同,其主要原因是茶葉貿易路線的不同,故選A項;地區方言發音的差異僅能夠解釋中國境內“茶”的發音差異,不能解釋中國以外地區“茶”發音的差異,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tea的發音主要是通過近代新航路開辟之后才傳播的,排除C項;據所學知識可知,cha的發音經陸上、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東亞、東南亞、中亞和西亞,與“殖民擴張”無關,排除D項。]
9.(2024·天津和平區檢測)下邊為西方發達國家蓬勃興起的“精確農業系統示意圖”。從中可以推知,“精確農業”(  )
A.完全實現了無人智能化操作
B.將農業帶入數字和信息時代
C.隨國家干預加強而不斷發展
D.利于糧食作物種植的多元化
B [從圖中的“信息”“電子”“GPS”“決策支持系統”等關鍵詞可看出,“精確農業”因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工程戰備技術而“精確”,這是在對數字信息充分利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說明農業被帶入數字和信息時代,故選B項。]
10.(2024·湖北武漢部分學校調研)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通過限制對印度的糧食出口,迫使印度在越南戰爭中保持中立立場。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指出:“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上述材料說明(  )
A.亞非國家農業發展推動全球治理完善
B.資源對國際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影響
C.歐美大國能源爭奪決定國際秩序演變
D.貿易在區域集團化中占據核心地位
B [材料提及美國利用糧食武器“迫使印度在越南戰爭中保持中立立場”,基辛格重視石油、糧食等資源的世界影響,可知資源對世界格局的重要性已充分被美國認識,并運用到現實中,故選B項;“亞非國家農業發展”不合題意,與材料美國“限制對印度的糧食出口”使印度屈服相悖,排除A項;“歐美大國能源爭奪”不合題意,與材料提及的是美國與印度的糧食貿易相悖,排除C項;“區域集團化”不合題意,與材料提及美印兩國的貿易相悖,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
11.(2024·湖南永州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馬鈴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迄今已有7 000年的栽培史。印第安人為它的馴化、人工栽培、耕作模式、育種、儲藏、加工、食用等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16世紀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發現”了馬鈴薯,50年代他們將薯塊傳入西歐,70年代初開始在西歐零星種植,馬鈴薯傳入歐洲慢慢傳開后,除了愛爾蘭和西班牙,在各國主要種植在庭院,供觀賞和植物學家藥學家收藏和研究。18世紀因各種原因引起的災荒和饑饉促使土豆在歐陸國家作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法國醫生和藥師帕門梯耶爾從18世紀60年代起,就致力于馬鈴薯的推廣和普及,于1774年出版了《馬鈴薯的化學檢測》一書,書中詳細深入地分析檢測介紹了馬鈴薯含的豐富營養成分和可以輔助治療的各種疾病。到18世紀末期,馬鈴薯成為在歐洲大部分地區的主要食物。
——摘編自張箭《馬鈴薯的主糧化進程》
材料二 馬鈴薯的種植、傳播以及現代馬鈴薯產業的發展都表明,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科學技術是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的根本動力。馬鈴薯的產量高低和品質好壞在種薯,而種薯的培育靠科技;馬鈴薯深加工程度和馬鈴薯產業鏈的延伸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馬鈴薯產品研制水平。以美國為例,各種食品研究機構和馬鈴薯加工廠商,對馬鈴薯食品的口味和脂肪含量的最佳配比進行實驗,在保證美味的同時減少脂肪含量,研制出很多順應人們健康飲食的馬鈴薯食品,推動了馬鈴薯的深加工。
——摘編自楚雪《從“洋芋”到“土豆”的文化
——馬鈴薯跨文化傳播現象研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8世紀末期以來馬鈴薯成為歐洲大部分地區主食物的背景。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提煉一個論題,加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答案 (1)馬鈴薯在歐洲的傳播并具有適應性廣、產量高的特性;18世紀歐洲出現災荒與饑饉;政府出于保障糧食安全的考慮采取推廣措施;人口增長對糧食需求的增加;人們對馬鈴薯認知水平以及種植與加工技術水平的提高。(任答4點即可)
(2)示例
論題:科技進步助推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論述:隨著新航路的開辟,馬鈴薯由美洲傳入歐洲,并在18世紀末成為歐洲大部分地區的主要食物。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科學技術逐漸成為現代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大批馬鈴薯優良品種育成推廣,優質高效化肥廣泛應用,使得馬鈴薯產量大大增加;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完成,高度集中的現代農業的建立,使得馬鈴薯生產效率大大提高;食品研究機構和馬鈴薯加工廠商,對馬鈴薯食品的口味和脂肪含量的最佳配比進行實驗,使得現代馬鈴薯產業深入發展并擴大了馬鈴薯產品的消費市場。
綜上所述,科技的進步促進了現代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增加了食物供給,有利于消除饑餓和保障糧食安全。
(示例只供評分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考生擬定其他論題,闡述合理即可)
12.(2023·山東臨沂二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盤點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
1982年—2022年,中共中央發布了24個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見下表。
年份 主題
1982年— 1986年 主要涉及穩定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貫徹執行農村的改革方針
2004年 多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2005年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農民增收開辟新途徑
2006年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鄉村建設,力爭城鄉差距逐步減少
2007年 以農村產業為突破口,發展農業現代化產業提升農民收入
2008年 通過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農村城鎮化進程
2009年 農民增收
2010年 協調推進城鄉改革,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2011年 以水利工程為主要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2012年 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
2013年 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驅動力度
2014年 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
2015年 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
2016年 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
2017年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8年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2019年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2020年 要求確保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
2021年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總體部署
2022年 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推動鄉村振興
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央“一號文件”的理解。
答案 ①農業、農村、農民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最基本的問題;改革開放首先從農村開始和突破;中國人口多、耕地少,吃飯問題關系民生福祉和社會穩定;國際形勢日益復雜,糧食安全問題突出,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
②1982—1986年,中央“一號文件”肯定了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賦予農民經營自主權。2004年—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圍繞統籌城鄉發展和激活農業農村內在活力,出臺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
③2018—2022年,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保障糧食安全等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在此過程中,“三農”始終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糧食安全日益放在首位;突出綠色發展理念,強調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④中央“一號文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當時“三農”最迫切問題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不斷解放農村生產力,對加快農村改革、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报价| 长沙市| 威远县| 鹤庆县| 凌源市| 清涧县| 德保县| 抚州市| 沈阳市| 佳木斯市| 读书| 察雅县| 武乡县| 通江县| 神池县| 井陉县| 寿宁县| 安吉县| 长兴县| 绥滨县| 微山县| 莱州市| 通州市| 塘沽区| 绿春县| 洛阳市| 化德县| 桐梓县| 汉寿县| 永登县| 无棣县| 维西| 兖州市| 民勤县| 沾益县| 喀喇沁旗| 鱼台县| 安阳市| 博爱县| 江西省| 长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