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音版八年級下冊《山野放歌》單元整體設計 單元 內容 山野放歌 年級 八年級 課時 3 課標 引領 1、通過“欣賞”,引導學生在音樂作品中體驗音樂的情緒和情感,通過了解音樂的表現要素 、表現形式,感知理解音樂的題材與風格等,以達到發展音樂的聽覺與感知能力,豐富音樂審美體驗,深化音樂情感體驗,提升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養的目的。 2、通過“表現”,促進學生掌握聲樂、器樂、綜合性藝術表演所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在藝術表現中表達思想和情感,豐富音樂活動經驗,提升藝術表現素養。 3、通過“創造”,鼓勵學生對音樂以及各種聲音進行探索,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和創造性思維,開展即興表演和音樂創編活動,表達個人想法和創意,提升創意實踐素養。 4、通過“聯系”,引導學生將音樂與社會生活、姊妹藝術及其他學科加以關聯和融合,并在欣賞、表現和創造等實踐中結合相關文化,理解音樂的人文內涵和社會功能,開闊文化視野,提升文化理解素養。 教材 分析 1、《打支山歌過橫排》是一首具有濃郁贛南客家山歌音樂特點的民歌。20 世紀二三十年代, 贛南客家山歌以它質樸的言語、優美的旋律成為當時最主要的藝術形式之一。以其為代表的一批歌曲,隨著工農紅軍的南征北戰,在全國廣為流傳,并被更多的人熟悉和了解,已成為山歌體裁中代表性較強的一類山歌。這首歌曲音域不寬,風格特征獨特,易于學生學唱,并在學唱 的過程中可以體驗到山歌體裁的藝術特征和風格特點。 "橫排"是指兩山之間的崎嶇山路。興國方言"唉呀嘞"是一種常用的感嘆詞,山歌中用來提神,提示對方歌唱即將開始的意思。 2、《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是一首根據信天游的曲調改編創作的新民歌,它以優美的旋律和濃郁的陜北風格深受人們喜愛。選擇這首作品作為聆聽曲目,學生不但可以從作品中領略到信天游的風格色彩,還可以從作品熱烈歡騰的氣氛中感受到西北民歌的熱情與豪放,同時體驗到陜北人民對工農紅軍的真摯情感。 全曲曲調明亮,旋律優美,描述了紅軍長征勝利抵達陜北時,正逢滿山的山丹丹花開的美麗情景。為了表達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詞接二連三地用在一起,這種修辭手法叫做疊詞。 3、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民歌,是青海"花兒"的典型傳統曲調,也是眾多花兒中流傳廣、影響大,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更是一首節奏自由、旋律寬廣的原生態民歌。學生可從這首青海花兒中體驗到山歌旋律的跌宕起伏、真假聲結合演唱等特點。 “花兒"流行在我國西北甘肅、青海和寧夏相毗連的廣大地區。是生活在這里的回、漢、東鄉、土、撒拉和保安族人民共同創造的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山歌形式。歌詞寓意深刻,富于想象,旋律高亢開闊、自由舒緩,富有西北地方色彩特點。樂段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樂句悠揚寬長,起伏度大,深刻地抒發了在舊社會中,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封建勢力的阻撓而不能實現,只能望"花"興嘆的感慨心情。 4、 《花兒與少年》是一首根據青海花兒改編創作的電聲作品,學生在這首作品的聆聽中,能夠認識和了解到電聲音樂的一般知識,聽辨各樂段中由電聲樂隊模擬的各種樂器的音色,加深對變奏和對比曲式結構的認識與理解。 歌曲融入了中國西北民間民歌"花兒"的旋律,其曲調高亢悠揚,歌詞淳樸清新,歌曲表達自由率真,有"西北之魂"之稱。《花兒與少年》描繪青海高原春天的美麗及青年們像春天般美麗的愛情。花兒般的姑娘,踏著輕盈的舞步,唱著迎春之歌,來到畫一般美麗的山野,她們的歌聲吸引了英俊的少年。 5、《巴蜀山歌》是鮑元愷先生創作的大型管弦樂組曲《炎黃風情》中的第四組曲。本單元選取了第四組曲中的《槐花幾時開》》和《太陽出來喜洋洋》作為聆聽曲目,可以讓學生從另一角度去體驗山歌的美感。器樂化的民歌作品與山歌相比,在表現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它通過音色、織體等音樂要素的變化,塑造出新的音樂形象,有利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同時也能了解到民歌是藝術家進行創作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的道理。學情 分析 八年級學生經過一段時期的音樂學習,對音樂的理解和對作品的分析能力已經有了一定基礎。本單元選用的作品題材內容廣泛,呈現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能更大程度激勵學生在課堂中積極主動的參與實踐活動。同時,由于同學們生長于四川盆地,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對山地文化有著血脈中的親近感,五首作品比較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學生更容易被激發起學習的興趣。同時,八年級的學生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完善的重要階段,對于體悟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有著強烈的使命感。整合 思路 本單元課的作品主要以一首演唱歌曲和四首欣賞歌曲組成,其中包含了山曲、信天游、花兒等山歌分類,所以教學設計以了解山歌的主要表現形式和音樂特點、體驗山歌風格特點為主線,從不同地區的不同山歌風格特點,到民歌改編作品的多彩藝術形象;從展現軍民魚水情的熱烈場面到描繪自然景色和人文精神的動人畫面,讓學生在關注不同音樂情景中呈現的不同音樂形象的同時,感受民族藝術的多元化和山歌體裁的多樣性。整體性的單元的學習對于加深中學生對中國民歌的體驗和認識有著重要的作用。 情境 與 任務 情境:圍繞中國三大民歌體裁之一“山歌”的不同分類作品展開學習,通過影視形象、歷史文化、藝術視角、實踐創新等方面進行體驗和感悟。 任務:圍繞本單元音樂題材和體裁三條主線,分析音樂要素的變化、音樂結構的特點,通過欣賞、創造、表現、聯系等實踐活動,感受不同音樂風格塑造的不同音樂形象,加深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與認同。通過作品的學習,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堅定文化自信,提升核心素養。 單元 目標 1、通過學習不同地域、不同題材、不同演繹方式的山歌,對音樂文化背景有整體認知,從而對“山歌”這一民歌體裁產生興趣。通過了解音樂的藝術價值和情感價值,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國家認同感、歸屬感。 2、通過學習,了解山歌的主要表現形式和音樂特點,能完整、準確地用方言、有韻味地演唱(或與他人合作對唱)歌曲,表現山歌的風格特點, 并能以自己所喜愛的形式參與實踐、體驗和表現。 3、通過歌曲欣賞,從作品題材了解音樂表現對象,感知作品表達的情緒、情感、意境;體驗音樂表現要素 (旋律、節奏、速 度、力度、音色、調式等) 的變化,體會作品中的句式結構及旋律特點,體驗其音色特點,感受其意境。在情境體驗、拓展與探究活動等綜合表現實踐活動中,提升音樂藝術表現能力,深化音樂與情感表達。課時 劃分 第 1 課時:《打支山歌過橫排》 第 2 課時:《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上去高山望平川》 第 2 課時:《花兒與少年》《巴蜀山歌》 課時一:《打支山歌過橫排》教學 內容 《打支山歌過橫排》 教學目標 1、聽辨歌曲的五聲羽調式音階和非方整性“四句頭”結構;了解興國山歌的音樂特點,感受興國山歌熱情、高亢的演唱風格。 2、能夠用方言準確、有感情、有韻味地演唱歌曲《打支山歌過橫排》;能夠視唱、模唱重點樂句,聽辨、識讀前倚音、波音、滑音、延長音等音樂記號。 3、感受興國山歌的藝術價值,探索山歌與其他中國民歌之間的內在聯系;對我國的民歌藝術產生興趣,熟悉并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培養民族意識、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情懷。教學 重難點 能夠用方言準確、有感情、有韻味地演唱歌曲;了解興國山歌的音樂特點,感受興國山歌熱情、高亢的演唱風格。 教學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 一】 情景 導入 一、情境創設:教師演唱《打 支山歌過橫排》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老師唱的歌曲屬于中國民歌體裁中的哪一種嗎? 出示“勞動號子”、“小調”“山歌”選項 二、介紹“興國山歌” 1、山歌:指人們在田野勞動或抒發情感時即興演唱的歌曲。它的內容廣泛,結構短小,曲調爽朗、情感質樸、高亢、節奏自由。 2、興國縣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贛州市北部,是中國客家居民聚居的主要縣份之一,也是全國著名的紅軍縣、烈士縣、 將軍縣和蘇區模范縣,素有“山歌之鄉”之稱。 興國山歌的旋律起伏度較小,基本音域大多在五度左右, 學生聆聽范唱 回答問題:山歌 通過與“勞動號子”和“小調”的特點相比較,得出答案。 了解“興國山歌”的文化內涵,感受山歌高亢、奔放、悠長的旋律特點。 聆聽音樂,創設情景,認識歌曲體裁,初步感受歌曲。 【二】 新課 學唱 一、模唱樂句 1、重點模唱“哎呀嘞哎”這句開腔調,加深學生對“山歌速度較為自由”等風格的體驗。 3、講解興國山歌及其“哎呀嘞 哎”的固定開腔。 這種開腔方式有提醒的作用,同時由于這種方式長期使用,成為了興國山歌的標志。 二、視唱歌曲旋律 1、要求:根據視唱的旋律,用手在空中劃出旋律線。 2、提問:旋律中出現了哪些音? 3、講解“五聲羽調式”:以羽音為主音的調式稱為“羽調式”。 三、加歌詞學唱 1、再次聆聽范唱提問:歌曲的 節奏特點是怎樣的? 講解:非方整性“四句頭”結 構 非方整性樂段:歌曲的每樂句小節數相同,并且每一樂句的小節數均為偶數。樂句數也為偶數,這樣的樂段屬于方程性樂段,不具備方程性條件的樂段叫非方整性樂段。 四句頭:是中國民歌的基本曲式結構之一。 因為唱詞和曲調均由四句組成,故名。 四句的關系,多為“起、承、轉、合”的結構原則。 其中,一、二句常常是呼應或并置,第三句出現一些變化的因素,第四句則具有收攏性質。 2、講解前倚音、波音、滑音、延長音等音樂記號. 彈琴輔助并引導學生進行帶有裝飾音效果的歌曲演唱。 通過模唱,感受歌曲以引腔“哎呀嘞哎”開頭的演唱方式。 通過學習,了解這種以感嘆語來提示對方歌唱即將開始的方式,強化了山歌的抒詠性,更是興國山歌特有的一種標志。 視唱歌曲旋律,用手劃出旋律線。 回答:1 2 3 5 6 復習舊知:五聲調式音階 結合歌曲旋律,找到歌曲中的主音:6(羽音),感受五聲羽調式的音程特點。 聆聽范唱 回答:節奏自由 了解歌曲非方整性“四句頭”結構的曲式特點。體驗歌曲帶來的暢快、明亮、豪邁之感,感受其淳厚樸實,山野氣息十足的風格。 跟琴演唱,感受山歌歌腔自由舒展的基本特征,感受前倚音、波音、滑音、延長音等音樂記號在歌曲中起到的音樂效果。 培養學生模唱、視唱的能力,提高學生音樂基礎知識水平和音樂表現能力。 通過學唱,培養學生的歌唱能力、記憶能力、表現能力和音樂文化理解能力。 【三】 實踐 拓展 一、實踐活動 任務一:帶入客家方言進行演唱。 打支山歌:唱支山歌如:橫排 :(讀音: huangpai) 兩山之間的崎嶇;山路石崖崖:(讀音: sa ai ai)石頭形成的坡坡坎坎;禾草鞋:(讀音: wo cao hai )一種野生的草編制而成的鞋;幾多: (讀音:ji duo) 很多 任務三:模仿“喊山歌”的情景演唱 任務三:采用對唱的形式進行演唱。 二、文化探究 提問:歌詞中沒有提到一句紅軍,但插圖為什么與紅軍有關? 講解:江西是中國在抗戰時期的老革命根據地,江西本身就是一個山歌之鄉,興國就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贛州北部,是中國客家居民聚居的主要份之一,也是全國著名的紅軍、烈士、將軍和蘇區模范,素有“山歌之鄉”的美譽。“興國山歌”曾是戰斗的號角,在建立和鞏固紅色政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興國山歌”于 2006年5月被批準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完成活動任務,嘗試用客家方言腔調進行演唱,感受贛南客家山歌質樸的語言,體會興國山歌中歌詞與旋律依字行腔的韻味。 通過演唱感受在山野間高亢自由演唱的情緒。 通過“對唱”的演唱形式,感受興國山歌多樣的演唱風格。 通過學習,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江西老百姓為表現蘇區革命斗志和樂觀生活態度而創作),感悟老百姓對紅軍的鼓勵和對革命必勝的堅決信念。 通過實踐,體會歌曲中所表現的情感和韻味,了解興國山歌的特點及多樣的演唱形式。【四】 課堂 小結 一、知識點回顧 請簡述山歌的定義及“興國山歌”的音樂特點。 二、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歌曲《打支山歌過橫排》,同學們通過對歌曲的學習,走進了客家人的生活,了解了他們獨有的音樂——“興國山歌”。除了領略興國山歌的獨特魅力,更學習到了“興國山歌”背后的故事,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能夠更加關注"中國民間藝術山歌之鄉”的興國,能夠更加熱愛美妙、獨特、勇敢、堅毅的“興國山歌”。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同學們,下課! 根據提問回答問題,完成本課知識點的回顧,加深記憶和理解。 提高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復習鞏固,加深理解。【五】 課后 任務 任務一:嘗試以高亢的聲音、奔放的感情演唱《打支山歌過橫排》。 任務二:在網絡上搜索民歌進行試聽,并嘗試分辨民歌體裁。 通過課后練習,鞏固知識點,延伸知識面。 課時二:《西北風情》教學 內容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學 目標 1、欣賞《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并能用模唱的方法學唱其中部分段落,體驗其真摯情感,初步體驗“信天游”甩腔和拖腔的韻味。 2、欣賞《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青海花兒自由、起伏的旋律特點,體驗其真假聲結合的演唱特征。 3、通過欣賞、演唱,對比分析等音樂實踐活動,感受陜北民歌“信天游”的句式結構和青海“花兒”的風格特點。教 學 重難點 感受青海“花兒”自由、起伏的旋律特點,體驗其真假聲結合的演唱特征;通過音樂實踐活動,感受歌曲風格特點。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 一】 情景 導入 1、播放三首音樂作品片段:《軍民大生產》《無錫景》《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提問:聆聽這幾首歌曲,猜猜它們分別是哪種民歌體裁? 2、師介紹民歌的體裁,勞動號子、山歌、小調及相應的音樂特點。 通過聆聽這幾首民歌感受歌曲的曲調特點,并回答問題。 《軍民大生產》勞動號子 《無錫景》小調 《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山歌 復習已學知識,進行知識點過渡。【二】 新課 學唱 一、學習《山丹丹花開紅艷 艷》 1、聆聽歌曲 提問:歌曲曲調有什么特點?歌曲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2、引導學生用“甩腔”的 唱腔進行發聲練習。 4、復聽歌曲,請同學們思考:歌曲的曲式結構特點是什么?每個部分表現了怎樣的音樂場景。 4、對比聆聽A、B段 (1)教師范唱A段,提問:A段歌詞的特點又是什么? (2)重點聆聽B段,提問:B段的情緒、演唱形式是什么? (3)學唱B段,采用接龍的方式按節奏朗讀歌詞。后略 (4)學唱B段,教師彈奏旋律。 (5)整段學唱,教師唱領唱部分,學生唱齊唱部分。要求:A段用“甩腔”的演唱方式唱,注意疊詞和襯詞。 二、學習《上去高山望平川》1、介紹“花兒” “花兒”最早是起源于我國西北甘肅、青海和寧夏相毗連的廣大地區,產生于甘肅臨夏,被譽為大西北之魂。是生活在這里的回、漢、東鄉、土、撒拉和保安族人民共同創造的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山歌形式。“花兒 ”又叫做“少年”,最初在山野勞動、生活中傳唱,并以“花兒會”的形式在民間進行對歌比賽。經過長期流傳,曲目逐漸增多,詞曲形式上形成了花兒的基本特征,即旋律起伏曲折而多層次 ;音域較寬且常有跳進 ;節奏寬松且較為自由 ;唱法多為真假聲結合且潤腔裝飾手法豐富 ;結構上大多采用上下二句體或其擴充形式。 2、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范唱。 提問:說一說這首歌曲的演唱特點和旋律特點分別是什么? 引導學生在欣賞時關注這種山歌在高音處和歌曲中所用襯詞處,常常有悠長的自由延長音。 3、聽賞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演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版本。 提問:小組內討論,說一說各版本有什么不同? 聆聽歌曲,回答問題。 答:體裁是山歌,曲調高亢嘹亮,描繪了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陜北人民熱烈歡迎子弟兵的場景。 體驗感受“信天游”甩腔的唱法,進行發聲練習。 通過復聽第二遍音樂,聽辨歌曲的曲式結構特點是A+B+A1 復三部曲式。 A樂段:旋律悠長,具有陜北特色,使人眼前呈現出一副陜北景色; B樂段:突然轉入熱鬧場面,表現人民對紅軍的歡迎之情。 A樂段再現:音樂回復到開始的綿長節奏中,表現了人民在向中央紅軍揮手道別。 通過聆聽A段范唱,直觀感受歌曲歌詞的特點。 答:A段歌詞特點是有襯詞,疊詞和方言。 答:B段的情緒歡快、熱烈;演唱形式是領唱、齊唱。 積極參與接龍游戲,按節奏朗讀歌詞。 學生跟琴學唱 全曲學唱,用接龍唱的方式進行,同時進行歌曲處理。 通過講解,了解“花兒”的相關知識, 欣賞歌曲,聆聽過程中可以輔以旋律線,感受旋律起伏跌宕的特征。 答:演唱特點是真假聲結合演唱,旋律特點是節奏自由,高亢悠長,山野風味濃郁。 通過聆聽,感受不同的民族的歌手演唱的不同版本的花兒,積極討論,分析從語言、情感、旋律、音色各方面的不同形成的不同音樂效果。 復習山歌這一民歌體裁的特點,感受音樂形象。 通過聆聽,分析曲式結構。 通過引導,讓學生知道襯詞,疊詞,方言在歌曲中的作用。 通過聆聽,感受音樂情緒,聽辨演唱形式。 通過帶讀、接龍朗讀歌詞,解決難點節奏。 通過學唱歌曲,培養學生模唱、視唱的能力。 通過聆聽范唱,體驗到山歌旋律的跌宕起伏、真假聲結合演唱等特點。 通過聆聽,感受不同版本的“花兒”風格,體會西北地區民歌鮮明的音樂色彩。 【三】 實踐 拓展 通過將《上去高山望平川》 與《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與音樂作品相匹配的描述,完成“實踐與創造”的第二題。 完成練習。 通過已學知識,結合音樂要素,分析歌曲特點。【四】 課堂 小結 師:同學們,本節課我們通過欣賞兩首不同地域風格色彩的作品,再次領略到山歌獨特的藝術魅力,積累了山歌學習的經驗,對西北地區的民歌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夠對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風格的音樂作品感興趣,在探尋更多優秀的民歌作品的同時,用心體會歌曲那真摯的情感。 在作品熱烈歡騰的氣氛中感受西北民歌的熱情與豪放,同時體驗歌曲的真摯情感。 通過相關知識學校,增強音樂鑒賞能力,弘揚民族文化。【五】 課后 任務 任務一:拓展欣賞阿寶演唱的《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任務二:聆聽青海民歌《花兒與少年》,思考歌曲的風格特點。 第三課時:山歌與創新教學 內容 《花兒與少年》《巴蜀山歌》 教學 目標 1、聆聽《花兒與少年》主題旋律,能對青海花兒有進一步的認識。初步了解電聲音樂知識, 體驗其音色特點。 2、聆聽《巴蜀山歌》,體會作品中的句式結構及旋律特點,聽辨主題樂段中樂 器音色,了解器樂化民歌作品在表現形式上的不同,感受民歌和器樂曲不同的藝術魅力。 3、通過對音樂作品的學習,激發學習山歌的興趣,并從而激發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熱烈情感。教學 重難點 1、聽辨各樂段中由電聲樂隊模擬的各種樂器的音色,加深對變奏和對比曲式結構的認識與理解。 2、通過欣賞音樂作品,感受民歌與器樂曲不同的藝術表現力,聽辨主題樂段中樂器音色、了解和分析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教學 環 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 一】 情景 導入 一、知識回顧 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山歌中“信天游”和“花兒”兩種民歌形式。你能說說他們的特點有哪些嗎? 二、情景創設 1、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一首青海民歌《花兒與少年》,說一說歌曲的情緒和演唱形式。 播放對唱版《花兒與少年》 2、提問:除了用演唱的方式演繹這首歌曲,我們還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現? 回答:“信天游”其唱詞多為即興創作,結構大多由上下句樂段構成,有節奏自由和節奏勻稱兩種風格;“花兒”其曲調高亢悠揚,歌詞淳樸清新,歌曲表達自由率真,有“西北之魂”之稱。 欣賞演唱版《花兒與少年》 答:情緒歡快活潑;演唱形式是男女對唱。 回答:還可以用歌舞、器樂等方式演繹。 復習鞏固相關知識 創設情景,通過感受旋律特點,體會音樂情緒。 結合以往學習經驗,進行知識過渡。【二】 新課 學習 一、學習《花兒與少年》 1、初聽樂曲,說一說這個版本和剛才演唱的版本有何不同。(播放電子合成器版《花兒與少年》) 介紹:電子合成器是由電子設備代替樂隊進行編曲和演奏的一種電子化設備,它是一臺聲音的頻 率合成儀,可以制作各種聲音,改變各種音色,直接控制音調、節奏、力度和音色等,制作者 選擇應用按鈕就能產生各種奇妙的音樂。 2、對比聆聽 展示電聲樂隊圖片,將樂曲中由電子合成器模擬演奏的樂器音色與樂器本身所演奏的音色進行對比。 2、分段聆聽聆聽《花兒與少年》中 A 段和 B 段主題的旋律。完成“實踐與創造”第三題 曲式解讀: 樂曲開始模擬竹笛音色奏出簡短的引子,進入 A 段后,便呈現出模擬二胡音色的主題,音樂顯得輕快、活潑。 B 段轉為3/4拍。音樂模仿雙簧管音色奏出舒展的旋律,與第一部分形成強烈的對比 ;該主題重復時運用了樂隊的混合音色,使音樂因而顯得更為豐滿、抒情。 再現段 A1 為變化再現,音樂以模仿竹笛音色為主,較 A 樂段更為輕快,富于動感,并在漸緩、漸弱的尾聲中結束全曲。 二、學習《巴蜀山歌》 1、聆聽四川民歌《槐花幾時開》 提問:演唱的歌曲是民歌體裁中的哪一種?哪個地區的?從哪些方面分析得出? 介紹《槐花幾時開》: 是四川民歌中的經典之作, 它實際上是宜賓地區的一首傳統山歌,形成年代久遠。 2、帶領學生用四川話念歌詞、模唱旋律。 3、聆聽器樂曲《槐花幾時有》主題旋律 提問:你聽到的音樂片段和剛才的那首四川民歌《槐花幾時有》有什么關聯?又有什么區別? 4、聆聽全曲。提問: (1)全曲中主題旋律出現 了幾次? (2)聆聽樂曲中出現了哪些樂器? 5、分段聆聽,進行音色模 仿和動作編創。 主題:雙簧管在鋼琴琶音襯托下開門見山奏出主題,音樂含蓄、內秀仿佛多情的少女,隨后弦樂的加入,猶如一幅山霧繚繞的山間景致。 變奏1:由圓號在弦樂的襯托下對主題旋律進行變奏,與甜美的雙簧管音色進行鮮明的對比; 變奏2:在經過長笛演奏的一連串琶音后,由弦樂再次奏出主題,通過調性的變化,使之形成新的對比因素。 變奏3:英國管再現主題。主題色彩相比暗淡一些,給人一種悠遠的感覺。 初聽樂曲,感受音樂歡快、活潑的藝術形象。 通過聆聽,能夠認識和了解到電聲音樂的一般知識。 通過圖片學習,了解電聲樂隊演奏的音色特點。 聽辨各樂段中由電聲樂隊模擬的各種樂器的音色,能夠分辨電聲樂隊演奏的音色特點。 完成練習題,加深對變奏和對比曲式結構的認識與理解。 聆聽歌曲,回答相關問題。 答:山歌;四川;歌詞有“啥子”等地方特色。 用四川話念歌詞并模唱旋律。 答:這是一首由四川民歌《槐花幾時開》改編的管弦樂作品。 初聽全曲,整體感受音樂形象并初步聽辨樂器音樂。 聽到主題旋律出現時用手示意。 通過分段聆聽,完成音色模仿與創造。 主題:女生用擬聲字模仿并即興編創; 變奏1:男生用擬聲字模仿并即興編創; 變奏2:全體音樂律動和即興編創 通過聆聽樂曲,了解相關知識,加深對電聲音樂的認識。 通過對比聆聽,感受不同音色特點。 通過分段聆聽,聽辨音色和曲式結構。 通過聽、說、唱,初步感受旋律特點,體會音樂情緒。 初聽樂曲,加深對主題旋律的印象,初步聽辯樂器音色。 通過分段聆聽,鞏固對主題旋律的印象;聽辯音色后,通過哼唱擬聲字來模仿樂器音色,感受音色特點。 【三】 實踐 拓展 一、介紹樂曲創作背景 《巴蜀山歌》是鮑元愷的大型管弦樂組曲《炎黃風情》中的第四組曲。作品以膾炙人口的民歌旋律和絢麗多彩的管弦樂色彩,向聽眾展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漢族人民的生活畫卷。。 三、對比分析 播放《太陽出來喜洋洋》管弦樂演奏視頻,與《槐花幾時開》進行對比。 師:兩首樂曲共同點都是由民歌改編而成,改編后主題旋律不變,但是使用了豐富、精致的配器來形成變奏,多彩的音色變化與原主題形成對比,讓我們感受到了不同的藝術表現力,增強了樂曲的藝術感染力。 了解歌曲創作背景和相關文化知。 觀看《太陽出來喜洋洋》管 弦樂演奏視頻,感受作品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通過感受使用了豐富、精致的配器來形成的變奏風格,感受不同的藝術表現力。 了解樂曲相關知識和信息,拓展音樂視野。 通過對比,感受不同變奏風格。 【四】 課堂 小結 師:作者在創作樂曲時說“我希望西方人通過熟悉的形式了解中國民歌,也希望我們自己能通過民族旋律了解西方管弦樂形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祝福中國的民樂之花,香飄四方。 在感受民歌的絢麗風采的同時,通過學習相關文化知識,認識到民歌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歌是一切民族音樂最豐富的源泉。 通過文化理解的引導,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五】 課后 任務 任務一:拓展聆聽《花兒與少年》其他版本,如:手風琴獨奏、小提琴齊奏、民樂合奏等。 任務二:對比聆聽《太陽出來喜洋洋》民歌版和管弦樂版,想一想它們的不同之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