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詩樂相彰--歌曲藝術》單元教學設計單元內容:人民音樂出版社高中音樂鑒賞教材第五單元——《詩樂相彰---歌曲藝術》。 課標引領1、 感知、探究歌曲各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重要作用。聆聽中外經典藝術歌曲、合唱作品,在參與和探究學習中感受不同風格聲樂作品及其所具有的藝術表現力。了解作品創作背后的深厚文化內涵。加深對人聲的了解和體驗,能夠說出人聲的音色特點。2、 能夠用正確的發聲方法,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主題或合唱片段,學會用美妙的音色表現內心情感,積累演唱經驗。3、 感知中國現當代藝術歌曲、合唱作品別具一格的風格特征,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感悟中華民族堅韌、樂觀、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傳承傳統文化、樹立家國情懷、打開國際視野。 核心素養1. 審美感知:聆聽中外經典藝術歌曲、合唱作品,感知旋律、節奏、速度、力度、和聲織體等音樂要素在音樂中的表現,體會人聲的獨特魅力,體驗音樂情緒、感受音樂意境及音樂風格。進一步認識獨唱、合唱的分類及特點,提升審美感知能力。1. 藝術表現:在聆聽歌曲的基礎上,能夠用正確的發聲方法,有感染力和藝術表現力地演唱歌曲的主題或片段。用歌聲表現歌曲的語言美和旋律美的完美結合,表達作品的思想意境,2. 文化理解:學習《大江東去》、《大漠之夜》、《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等中國聲樂作品,感知中國現當代聲樂藝術別具一格的風格特征,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感悟中華民族堅韌、樂觀、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認識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及豐富的精神文化內化,堅定文化自信。學習《重歸蘇蓮托》、《夜鶯》、《命運女神》等國外經典聲樂作品,了解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音樂文化背景。教材分析1. 第五單元涉及的內容面廣、量大,難易有別。作品在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且既有中國作品,也有外國作品;既有早期作品,又有現代作品。由于課時有限,基于大單元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中對教材曲目進行了合理、科學的整合,利于學生走近經典音樂的美好世界,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2. 本單元是以獨唱、合唱聲樂作品鑒賞及演唱為主題,其學習要求是通過聆聽--體驗--對比--演唱--探究來學習聲樂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歌唱既是語言的藝術,又是聲音的藝術。在參與和探究學習中感受不同風格獨唱、合唱聲樂作品。3. 本單元的聲樂作品都獨具魅力,都是中外音樂之極品佳作。學生能獨立的分析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及創作手法,能判斷作品的音色。抓住音樂要素,設計開展各種參與式活動并了解作品相關知識,拓寬音樂文化視野。運用自主式、互動式、參與式、探究式的等多種教學方法。 學情分析1. 高一學生有一定音樂素養及聲樂演唱能力,通過參與和探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關注并樂于參與音樂演唱,體驗感知音樂,提高聲樂鑒賞能力及演唱能力。2. 有意識地將音樂的人文內涵融入教學中,增進學生對音樂本身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感受歌曲藝術的魅力。知道人聲的特點,合唱和獨唱的分類。3. 本單元是初中音樂課程的直接延續,是最受高中學生喜愛的內容之一。《歌曲藝術》處于音樂鑒賞的第五單元,此時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的音樂理論知識,具備了一定的音樂鑒賞能力,可以更多的參與音樂演唱和編創音樂作品活動中。4. 在多元音樂文化的聲樂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文化自信。整合思路感受中外聲樂佳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天長地久,詩樂相彰。穿越時空,與經典詩歌交融;跨越國界,與崇高情感碰撞。無論低吟淺唱,還是振奮激昂,歌聲滋養學生心靈!獨唱實踐,培養高中生的歌唱自信、個性發展;合唱實踐,提高學生的歌唱能力和合作意識。情境與任務情景:教師范唱表演,學生從獨唱開始,逐步由易到難地過渡到二聲部合唱。任務: 感受人聲的藝術表現力與美感單元目標1. 聆聽音樂,辨別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低音、女中音的音色,并說出其音色特點;辨別男高合唱、女聲合唱、童聲合唱、混聲合唱的音色,并說出其聲音特點。2. 跟隨音樂跟唱部分獨唱曲片段,排演合唱《大漠之夜》A段。3. 感受并說出音色對于歌曲的表現作用,學會用美妙的音色表現內心的情感。 課時劃分第一課時 《獨唱曲》 獨唱曲鑒賞與藝術表現實踐。第二課時 《走進合唱》 合唱曲鑒賞與藝術表現實踐。第一課時:《獨唱曲》 學習目標1. 審美感知:通過聽、唱、體驗四首中外經典的獨唱曲目 大江東去 、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 重歸蘇蓮托 }{意}、 夜鶯 {俄},了解人聲的特點以及分類,對不同人聲音色的特點及音域范圍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探究歌曲的旋律、節奏、速度、力度等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重要作用。2. 藝術表現:在聆聽歌曲的基礎上,學生能夠用正確的發聲方法,有感染力和藝術表現力地演唱歌曲的主題或片段,表現作品的意境。3. 文化理解:了解這四首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及其相關知識,拓寬音樂文化視野。通過鑒賞歌曲《大江東去》、《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感受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化音樂,樹立家國情懷。通過鑒賞歌曲《重歸蘇蓮托》、《夜鶯》,能體驗、學習、理解,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多元文化,并從中獲得美好、崇高的精神享受。 重點與難點1. 教學重點: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并掌握人聲特點及分類。能根據不同聲樂作品的特點,調整演唱風格,理解不同的音樂情緒。2. 教學難點:通過整體聆聽--片段學習--理解作品--情感深化,由淺入深,從感官、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審美學習。 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評價標準導入 1.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一首有著濃郁新疆風格的民族歌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請學生判斷老師屬于什么人聲音色?使用了什么演唱形式?歌曲表現了怎樣的畫面和情緒。 2.簡單介紹獨唱概念。師:人聲音色的特點和分類,希望同學們通過本單元,了解到美妙的人聲美在哪?如何讓聲音美起來?體驗不同音色展示的獨唱曲帶來的獨特魅力和情感。 認真聆聽,明確單元學習任務,學習主題及內容安排 1.欣賞老師表演唱。回答老師提問:《吐魯番的葡萄熟了》以抒情見長,發音甜美、行腔委婉、情真意深、吐字清晰、語法講究、音色變化豐富而富有韻味,通過老師女中音獨唱的演唱形式,又送來令人心醉的葡萄,使人沉醉在祖國情、生活情、愛情之中。 2.跟隨音樂跟唱歌曲片段,體驗用美的聲音表現歌曲,明確音色對于歌曲的表現作用。 學生直接感受獨唱曲的魅力,初步了解人聲音色的分類,對獨唱聲樂作品和不同人聲音色產生興趣。 在聆聽音樂過程中,能保持安靜,專注的聽賞狀態;能感受所聽作品的情緒、風格等基本特點。(素養1、3) 聆聽 師: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從民族音樂到藝術歌曲,人們都用音樂作品來寄托和表達情感,獨唱曲能更直接和親切的表達演唱者的情感。特別是我們中國作為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大國,有著數不勝數的經典音樂作品。這首中國“藝術歌曲”的開山之作,其歌詞來源于北宋古詩。 提問:1、聆聽《大江東去》判斷演唱音色?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情緒及創作手法上有何異同? 3、作品中休止符特別多,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4、在演唱時我們應用怎樣的演唱技巧處理? 嘗試用不同的音色、唱腔及演唱形式進行演唱,發現獨唱的獨特性及演唱聲樂技巧的不易,并思考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蘊。 1、聆聽《大江東去》,思考并回答問題。 2、第一部分是“莊嚴的廣板” 采用了宣敘調形式的作法,演唱時是一種飽滿而雄壯的意境;第二部分是“直抒胸臆”,是詠嘆調式的唱腔,更需要共鳴的配合,前后形成了不同情緒色彩的強烈對比,情深意切。 3、嘗試分析譜例中的力度記號。發現大量休止符,并思考休止符在全曲的重要地位。這些休止符每次停頓的時長都是一拍或半拍,其主要作用是對歌曲的二次強調。演唱時要做到氣斷意不斷,音斷情不斷,演唱時需要用渾厚飽滿的音色以最快的速度進入角色融入作者的情感中。 4、音區整體偏低,在第二部分音域跨越更大,考驗演唱者的聲樂技巧和張力。需要獨唱者強大的氣息和聲音控制力做支撐,學生們可根據自己音域音色情況做調整。 了解我國詩詞歌賦與音樂間的密切關系。從音樂要素切入分析聲樂作品,了解男中音的音域范圍、音色特點、藝術表現力。樹立正確的聲樂演唱審美 能夠明確人聲的 分類是分為童聲、男 聲、女聲。(素養1) 在欣賞音樂時,能舉例說明主要音樂要素及其組織形式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能夠根據音樂經驗、社會經驗和所掌握的相關文化知識,對所鑒賞作品的音樂風格、音樂表現形式和文化內涵等做出初歩分析與簡要評價。(素養1、3) 體驗 師:我們欣賞了中國“藝術歌曲”的開山之作,了解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蘊。知道演唱這類獨唱曲的聲樂技巧及情感投入的不易,我們也深感民族文化自信,民族文化的崛起體現在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中央電視臺文化音樂類節目《經典詠流傳》作為中央電視臺新時代文化節目的創新之作,“詩歌唱經典,中國正流行”,用更富有生命和活力的音樂形式來演繹這些古詩詞歌曲。其中用宋代詩人李清照所寫的古詩詞新譜曲《九萬里風鵬正舉》在四川歌手吉克雋逸的演繹下,不僅把李清照作為亂世中的一代佳人內心無人能及的篤定表現的淋漓盡致,其中蘊含的美好與撫慰更是讓人們感同身受,擁有對抗塵世顧冷與虛空的力量。 活動: 樂曲運用了中國民族調式(五聲調式)簡單鞏固,學生自選一首古詩詞嘗試加入旋律(用五聲調式)進行創作并展示。再次加深中國民族音樂的創作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蘊。 1、欣賞《九萬里風鵬正舉》,分析歌曲內容、音色、情感以及歌曲表現的深層含義。 2、了解詩詞歌賦與音樂間的密切聯系,并能掌握五聲調式為宮商角徵羽的特點。 3、根據自選詩詞,加入旋律進行創作,能根據不同音域選擇合適的音色進行演唱。(編創) 深入體會音樂文化的表現,能充分掌握音色的特點及藝術表現力。參與創作聲樂作品,了解本國文化與音樂的有機結合。 通過編創活動,高中生更近距離的感受中國古詩詞的美,不再停留于語文、歷史課的理性感知,用音樂、聲音、音樂創作再次感性的了解中國民族音樂的深厚文化底蘊。 對比 播放老師剪輯的四首不同風格獨唱曲的片段《春天的芭蕾》(女高音)、《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女中音)、《重歸蘇蓮托》(男高音)、《tell me why》(童聲) 1、填寫表格判斷四首歌曲分別是什么音色? 2、音樂情緒? 3、藝術表現力? 4、引出“花腔”概念,聆聽花腔女高音獨唱曲《夜鶯》。 聽辨判斷四種不同的音色,了解音色的差別與特點對音樂表現力的重要影響。1、四首獨唱曲演唱音色分別是: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童聲。 2、體會:《春天的芭蕾》以民族審美情趣為基調,以詩意的表達方式譜寫華美旋律,把春天的活力與歡快表現得淋漓盡致,加上花腔女高音明亮富有彈性的音色相得益彰。《吐魯番的葡萄熟了》老師作為導入已經做了一次片段展示,女中音飽滿圓潤渾厚的音色加上構思新、情趣高、不落俗套的詩歌,將這首新疆風格的獨唱曲演繹得獨具風格。《重歸蘇蓮托》是一首著名的意大利歌曲,它的曲調和歌詞都很抒情優美,男高音明亮抒情極具帶入性的音色將這首歌突破了時間的界限,超越國界。 《tell me why》演唱的童聲是英國的十歲男童,歌聲娓娓道來又澎湃激昂,童聲不需修飾,飽滿干凈清幽空靈自然純美。 3、其中“花腔”在女高音的演唱技巧中常見,美妙靈動,學生們感受嘗試。 感受音色的區別,展示不同音色的音域范圍及特點、適合演唱的歌曲風格。 進一步的體驗和感受獨唱曲風格迥異,演唱難度高的特點。 其中“花腔”這種聲樂技巧在女高音歌曲中運用較多,學生嘗試學唱。 能夠明確人聲的 分類是分為童聲、男 聲、女聲。男聲又包括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聲包括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的音色特點(素養1) 演唱 樹立正確的演唱審美,科學學習發聲技巧,唱前三步驟: 調整坐姿或站姿,將身體發聲通道保持暢通,積極面罩,抬起笑肌。 開口張合牙關十次,放松口腔,做好發聲準備。 發聲練習(視學生情況自行調整,如唇彈音、元音練習等) 練習跳音,感受高位置、面罩共鳴的感覺,演唱前需做好歌唱準備:打直后背、調整坐姿、氣沉丹田、抬起笑肌,用飽滿的情緒完成學唱。女聲可嘗試完成花腔演唱(輕聲試唱),男生可低八度感受連續跳音技巧。 以“花腔”技巧引入,實則讓學生們感受美聲演唱時的高位置、飽滿氣息、積極面罩等。 全體男聲用美聲唱法飽滿的氣息渾厚的音色演唱《大江東去》中的前八小節。 學習聲樂演唱技巧,掌握聲區與共鳴的統一,了解正確的發聲方式。 女聲嘗試學習“花腔”的發聲技巧。男聲嘗試美聲唱法,飽滿的氣息渾厚的音色演唱《大江東去》中的前八小節引入部分。 獨唱曲不僅需要演唱有強大的聲樂技巧和基礎、正確的演唱審美,長期的正確訓練,也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分析了解音樂背后更深厚的情感表達。 2-3 能夠聽辨并學唱所聆聽作品的音樂主題。(素養1、2) 探究 難道所有的獨唱曲都只能根據音樂的需要和演唱者的音域來進行表現嗎? 現代聲樂演唱的水平飛速發展,衍生出了更加細致的音色分類以及音域的破壁。 欣賞由呂克貝松導演的電影《第五元素》中的一首插曲《The diva dance》,音域跨越了四個八度,真假音飛速轉換,2秒間要換成3個八度的連貫跨越,在電影中有一部分是由電腦合成的,但現在已經有很多歌唱家能真正演唱這首超高難度的歌曲。(講解巴洛克聲樂時期的閹伶歌手以及假聲男高音的音色特點) 欣賞《The diva dance》感受人聲音色的多變性,聲樂技巧的不斷進步可以創作出更多經驗的作品。 深入了解獨唱曲的特點以及音色在音樂表現力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回顧聲樂概念,強調中國聲樂作品本土化、民族化的特點。加強自身的聲樂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化內涵的沉淀,樹立自己獨特的音色及風格,就能將獨唱曲更好的演繹 3-4能對音樂的風格流派及其與社會、歷史、文化、民族、地域的關系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用口頭交流或書面形式與他人分享。(素養1、3) 總結 回顧聲樂概念,強調中國聲樂作品本土化、民族化的特點。 加強自身的聲樂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化內涵的沉淀,樹立自己獨特的音色及風格,就能將獨唱曲更好的演繹。 了解人聲的特點以及分類,對不同人聲音色的特點及音域范圍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 能夠在感知獨唱曲的旋律、節奏、速度、力度、音色等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重要作用。 能夠自信地、有感情地獨立演唱歌曲。 了解本章節四首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及其相關知識,拓寬音樂文化視野。 有意識地將音樂的人文內涵融入教學中,增進了學生對音樂本身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總結主題內容,深化主題情感 第二課時:《合唱曲》 本課時學習目標:1. 聆聽混聲合唱《大漠之夜》,感知旋律、節奏、速度、力度、和聲織體等音樂要素在音樂中的表現,體會多聲部歌唱藝術的獨特魅力,進一步認識合唱分類及特點,提升審美感知能力。2. 通過適當的歌唱實踐活動,提升歌唱能力,體驗多聲音樂的豐富層次,了解各拍子的指揮基本圖示,養成良好的合唱習慣,樹立正確的合唱理念。3. 學習《大漠之夜》等合唱歌曲,感知中國現當代合唱藝術的別具一格的風格特征,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感悟中華民族堅韌、樂觀、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 教學重難點:了解旋律、節奏、速度、力度等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體會合唱多聲部的獨特魅力。 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評價 標準 組 織 教 學 (播放清唱劇《布蘭詩歌》的序曲《命運女神》) 師:同學們,很高興與大家相聚在音樂課堂上。現在你聽到的這段音樂《命運女神》是什么演唱形式呢? 你了解合唱嗎?今天我們就要走進合唱藝術的美妙世界,感受她的魅力。 教師板書:走進合唱 學生觀賞后回答提問 混聲合唱《命運女神》是選自該清唱劇的序曲部分,歌曲歌頌的是羅馬帝國教里的命運女神福爾圖娜,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音樂。以莊嚴、雄壯的吶喊開始,力度富有變化。節奏鮮明、充滿動感,不斷積蓄力量,給學生帶來強烈的震撼。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參與的愿望。 1-1在聆聽音樂過程中,能保持安靜,專注的聽賞狀態;能說出所聽音樂的體裁形式,能感受所聽作品的情緒、風格等基本特點。(素養1、3) 水平一第一教學環節: 說一說合唱 知識 師:說起“合唱”大家并不陌生,請同學們看完這個短片后,集體討論,說一說合唱的知識。 說一說:“什么是合唱”、“合唱有哪些分類”、“合唱有什么特點”。 板書: 1.什么是合唱 2.合唱的分類 3.合唱的特點 引導學生分析總結: 1.合唱是指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藝術門類。它要求歌唱群體音響的高度統一與協調,是普及性最強、參與面最廣的音樂演出形式之一。人聲作為合唱藝術的表現工具,有著其獨特的優越性,能夠最直接地表達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發聽眾的情感共鳴。 觀看央視音樂頻道專題片“走進合唱”視頻片段,思考以上問題。 學生討論并回答。 1.回答什么是合唱? 2. 回答合唱的分類 根據演出形式可分為:有伴奏合唱和無伴奏合唱。 依據人聲可分為: 童聲合唱:由尚未變聲的少年兒童組織的合唱。包括小學男女同學組織的合唱及初中低年級尚未變聲或變聲初期的男女同學組織的合唱。 女聲合唱:變聲后的女子組織的合唱。 男聲合唱:變聲后的男子組織的合唱。 混聲合唱:由女聲(或童聲)與男聲混合組織的合唱。 3、合唱的特點1、音域寬2、音色豐富3、力度變化大4、音響層次多5、表現力強 通過觀看央視音樂頻道專題片“走進合唱”視頻片段,采用視聽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已有的經驗。設計具有探究性和啟發性的問題,采用集體討論的方式,溝通和交流對音樂的感受與理解。學生參與到“說一說合唱”這一教學環節。這是音樂文化積累的過程,同時也是情感的升華,審美的體驗,拉近了師生的距離。教學的知識點,融入到了有趣的活動當中,學生興致勃勃地參與了活動。這為第二環節“聽一聽合唱”作出了鋪墊。 1-4生活中能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和愛好,選擇適宜的音樂進行欣賞并與他人交流對音樂作品的看法和觀點。(素養1、3) 水平一 第二教學環節:聽一聽合唱名曲 音樂連線 播放四首合唱作品片段,請學生進行音樂連線活動。 教師點評 ,引導學生進一步聽辨音色特點。 二、鑒賞混聲合唱 (1)簡介合唱作品《大漠之夜》。 (2)初次聆聽,分段鑒賞。 1.欣賞引子部分(1-28小節) 播放引子部分,提問:速度、力度、鋼琴伴奏節奏型有何特點。想到了怎樣的畫面。 引導學生從速度、力度音樂要素入手分析作品。 2.欣賞A樂段(29-48小節) 播放音樂,提問:這個部分由幾個樂句組成。 2.欣賞B樂段(49-93小節) 播放音樂,引導學生隨音高、隨樂句劃旋律線。 提問:音樂的力度變化有何特點?怎樣的意境?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3)介紹作曲家(出示PPT) 尚德義(1932-2020)出生于沈陽,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長期從事作曲及作曲技術理論教學工作,培養了眾多的作曲人才。在聲樂作品創作方面,尤其是藝術歌曲、合唱歌曲創作方面成就突出,曾獲中國音樂“金鐘獎”、“中國合唱終生貢獻獎”。其音樂多為旋律優美、格調高雅、寓意深刻。 2020年10月14日凌晨2時在長春逝世,享年89歲 (4)全曲聆聽 講解:2001年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作品金獎第一名,是中國乃至國際上的經典合唱作品。旋律優美、格調高雅、意蘊深刻、品味純正,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和審美價值。 播放音樂(自制帶鑒賞文字提示的音畫視頻),提問:整首合唱曲和聲織體豐富,給你印象最深的是那一部分。作品的結構是怎樣的? 在音樂播放中,注意體態和表情。引導學生隨旋律走向、力度變化,陶醉、投入地無聲做動作。當聽到A樂段時,跟老師隨樂指揮二拍子;當聽到B樂段時,隨音樂劃旋律線。 全曲鑒賞完后,引導學生回答問題。 作品完整結構: 聽完四首合唱作品片段后,學生來連線,說明連線原因。 1.同聲合唱,指同種音色的合唱,包括童聲合唱(純凈甜美)、女聲合唱(柔和抒情)男聲合唱(雄厚粗獷) 2.混聲合唱,音色包含同聲合唱所有特點。 聆聽引子部分,聽完后回答問題。 速度:慢速 力度:弱 鋼琴伴奏:模仿駝鈴聲的固定音樂,通過不同音區展開。 營造了一幅靜謐的畫面,宛如月色籠罩下的大漠夜中,遙遠的駝鈴聲由遠及近的傳來。 聆聽A樂段,跟音樂劃二拍子指揮圖,思考有幾個樂句組成。 歸納:由兩個結構對稱的樂句組成,第一樂句由男低聲部先進入,隨后加入男高聲部,緩緩展開,旋律連綿舒展。第二樂句由女低聲部開始,隨后其他聲部相繼加入。 聆聽B樂段,隨音高、隨樂句劃旋律線。聽完后回答問題。 體驗后歸納: 力度由弱到強,再由強到弱。 女聲和男聲的交替呼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幅大風卷著砂礫,不斷侵襲著駝隊,但駱駝不懼風沙依然堅定前行的畫面隱隱浮現于腦海。 刻畫了“駱駝”堅忍執著的形象。 在音樂聆聽的過程中,當聽到A樂段時,跟老師隨樂指揮二拍子;當聽到B樂段時,隨音樂用手在空中劃旋律線,理解作品。 學生聽完后回答問題。 引子部分的哼鳴,音色遙遠空曠,極具畫面感;A段,音色、和聲、力度、速度,表現夜色中的寂靜遼闊;B段是整體形象的擴展,聲音有力度,刻畫“駱駝”堅忍執著的形象,后面音樂的進一步擴展,強化空曠、迷茫、蒼涼感;再現段由mp漸強到特強,全曲達到高潮,體現了一種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氣度軒昂、驚魂動魄,令人心潮澎湃、蕩氣回腸,音量達到f,接著到mp,到pp;尾聲部分,力度弱,駱隊由近及遠消失在大漠的夜色之中。整曲蒼涼、執著、沉重、堅忍。此曲是由遠到近再到遠,漸漸消失的一個音樂動態。通過聲音的距離感,和聲織體的豐滿,塑造了鮮明的藝術形象。 通過音樂連線實踐活動的進行,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游戲活動中,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能夠聽辨合唱作品是哪一分類。 混聲合唱《大漠之夜》通過整體聆聽——片段體驗——賞析作品完成該部分教學。學生感知旋律、節奏、和聲織體、力度、速度等音樂要素在音樂中的表現。學生體會到《大漠之夜》是對中華兒女團結奮進、勇于奉獻的優良品質進行的贊美,對中華民族堅忍不拔傳統精神的謳歌。 以聆聽音樂為主的教學原則,倡導學生對音樂作品整體性的審美感知和親身體驗。 2-1聆聽不同藝木風格和表現形式的音樂,不斷積累聽賞音樂的經驗。養成聽賞音樂的良好習慣;能根據自己的音樂經驗,識別所聽作品的音樂體裁、表現形式及主要藝術特征,(素養1、3) 水平二 2-2在欣賞作品時,對音樂形式與表現內容的關系能有意識地進行探究:能在教師提示下認識音樂要素對作品情感內涵表達和風格形成的作用;能對一些不同地域,風格流派或表現形式的音樂作品進行比較。(素養1、3) 水平二 1-2知道中外音樂史上有代表性的音樂家(4--6位)及其代表作品(1~2部)。(素養1、3) 水平一 3-2在欣賞音樂時,能舉例說明主要音樂要素及其組織形式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能夠根據音樂經驗、社會經驗和所掌握的相關文化知識, 對所鑒賞作品的音樂風格、音樂表現形式和文化內涵等做出初歩分析與簡要評價。(素養1、3) 水平三 第 三 教 學 環 節:唱 一 唱 大漠之夜 完成P69拓展與探究第五題拓展與探究的第五題,排演合唱曲《大漠之夜》A 段。 1、二聲部練聲(引導學生學會看指揮的手勢,學衡與和諧”的合唱要求, ) 2、合唱A段(教師指揮,排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重視學生歌唱姿勢、呼吸方法、歌唱發聲、咬字吐字、節奏和音準等方面的要求,循序漸進投入到合唱實踐中。” 課后分小組自主練習:無伴奏合唱《卡農》片段 朗誦歌詞,哼唱A主題。(注意聲音的高位置)分聲部學唱(注意音準,聲音有控制) 注意眼神和面部表情,以情帶聲、聲情并茂,表現《大漠之夜》合唱曲的藝術形象。 在合唱中,能夠傾聽其他聲部的聲音,在音準、音量及音色等方面保持聲部間的和諧與均衡。”使兩個聲部成為一個整體。 通過這一環節,學生知道良好的呼吸、科學的發聲、準確的咬字吐字、真摯的情感,是合唱藝術不可缺少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演唱,提升學生的歌唱能力,感受人聲的藝術表現力,感受多聲音樂的獨特魅力,樹立正確的合唱理念,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在教師深情并茂的誦讀后,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誦歌詞。通過對字里行間中語言文字的情感傳遞,使學生能順利地進入歌曲的情感氛圍中。采用聽、唱和分析相結合,充分理解作品,感受音樂中的和聲美與意境美。訓練呼吸及連貫飽滿的歌唱聲音。引導學生學會看指揮的手勢, 3-3 能夠聽辨和背唱所學作品的部分音樂主題,并能說出其中一些作品的相關信息。(素養1、2、3) 課堂小結一枝花無疑是美麗的,但一片花的海洋所產生的巨大震憾力,卻是一枝花朵永遠無法企及的。今天我們通過說一說合唱——聽一聽合唱---唱一唱合唱,感受到了合唱獨特的魅力。 教學反思課時一的四首獨唱曲獨具魅力,從鑒賞到演唱都是有一定難度的,學生不僅要能獨立的分析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及創作手法,還能判斷演唱作品使用的音色,對學生音樂素養要求較高的。作為老師一定要加強自身的聲樂技能的提升以及文化內涵的沉淀,樹立自己獨特的音色及風格,就能將獨唱曲更好的演繹。獨唱曲是本單元第一課時,之后還會有合唱曲等不同演唱形式的學習內容出現。在設計本章節的內容時,應深入淺出,既要活躍課堂氛圍,教學方式多多益善,又要注意不能在內容上不夠深入,探究不夠準確,顧此失彼;所以老師要做的不僅引導學生樹立正確高尚的音樂審美,更要樹立民族自信以及文化內涵的滲透;作為音樂教師也要不斷加強自己的聲樂表演專業技能,完善、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才能讓我們高中音樂課堂教學愈發有深度有美感,才能將“獨唱曲”的內容和技巧在音樂課堂上落實。課時二的合唱多聲性、多人參與性,蘊含了豐富的藝術魅力及人生哲理。學生在學習合唱時所經受的情感歷程,所獲得的內心感悟是任何一種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情感設計是: 文化理解——說一說合唱(感受合唱的美)審美感知--- 聽一聽合唱(體驗合唱的美)藝術表現——唱一唱合唱(表現合唱的美) 第五單元《詩樂相彰》教學設計評析本單元教學內容充實,結構完整,層次分明,思路清晰。精選優秀經典的聲樂作品進行鑒賞,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引導學生理解合唱的概念,知道合唱的分類,合唱的特點,提高文化理解能力。引導學生,感知旋律、節奏、速度、力度、和聲織體等音樂要素在音樂中的表現,體會多聲部歌唱藝術的獨特魅力。抓住音樂要素,設計開展各種參與式活動并了解作品相關知識,拓寬音樂文化視野。通過層層深入,學生了解聲樂藝術,感受獨唱、合唱的美。通過整體聆聽---片段演唱---理解作品---情感深化,由淺入深,從感官、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的審美學習。本單元涉及的內容面廣、量大,都是中外音樂之極品佳作,教師設計多種教學活動,提高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體驗“詩樂相彰”(作品語言美和旋律美的完美結合),了解歌唱既是語言的藝術,又是聲音的藝術。學生走近經典音樂的美好世界,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學生在美的感受中,保持最佳的求知狀態和情感體驗。本單元聲樂知識講解,教師宜少而精,應鼓勵學生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學會自我提煉、歸納、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