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近代史時間起訖:1840年—1949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包括晚清時期和中華民國時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一種社會形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大主要矛盾:外國資本主義→←中華民族(最主要矛盾);封建主義→←人民大眾雙重歷史任務:反侵略(反帝)、反封建兩個歷史時期: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年)(近代前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近代后期)四條基本線索:(1)屈辱史:中國近代史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史(2)抗爭史:中國近代史是中國人民為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前赴后繼、不屈不撓的抗爭史(3)探索史:中國近代史是先進的中國人探索各種救國道路的歷史(4)發展史:中國近代史是近代工業、科技和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產生和緩慢發展的歷史第一單元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1課 鴉片戰爭(1840-1842)(道光帝在位)1.鴉片走私的原因:中國處于明顯的出超地位(順差),英國為了改變貿易逆差,打開中國市場。(出超:出口>進口)2、根本原因:為了打開中國市場3、直接原因(借口、導火線):虎門銷煙(1839年6月3日至25日)(6月26日為國際禁毒日)、林則徐、虎門意義(影響):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思考】林則徐詩云:“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反映重要的家國情懷?勇于為國家、民族奉獻、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甚至付出個人生命的愛國情懷。4、鴉片戰爭經過:①第一階段:1840年6月—1841年5月 英軍封鎖珠江口→攻陷定海→逼天津→道光帝將林則徐撤職查辦→英軍強占香港島②第二階段:(關天培戰死)(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5、結果: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1)內容:主要內容 對中國的主要危害割地 割香港島給英國 破壞了中國領土完整和主權完整賠款 賠償2100萬銀元 加劇清政府財政危機,人民的負擔通商 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 破壞了貿易、關稅主權;中國逐漸淪為列強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協定關稅 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注意:最能反映西方列強侵略特點和要求,對中國民族經濟危害最大的是: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6、其它條約:①1843年,中英《虎門條約》: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一體均沾原則)。7、★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的影響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展。中國獨立主權的完整性遭到破壞,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8、中國戰敗的原因:②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對抗不了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③其它原因:清朝統治者昏庸愚昧;經濟落后;武器落后等。教訓(啟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有實力才有地位;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等。9、鴉片戰爭對思想領域的影響:(1)受鴉片戰爭失敗的刺激,林則徐編譯《四洲志》,被譽為“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編寫《海國圖志》,介紹了西方的歷史地理和科學技術,并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為后來的洋務運動奠定了理論基礎。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咸豐帝在位)1、根本原因: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2、發動者(主兇):英法聯軍 幫兇:美俄3、借口(直接原因):英、法分別借口“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4、過程:(1)1856.10,英軍炮轟廣州,戰爭爆發。(2)1857,英法聯軍攻陷廣州,直逼天津,威脅北京。5、1858年,清政府被迫與英、美、法、俄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 內容:外國公使進駐北京6、清政府與英、法、美簽訂的《通商章程善后條約》中,被迫承認了鴉片貿易的合法化。7、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8、結束: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 內容: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9、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沙俄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共150多萬平方千米。其中割地最多的是《璦琿條約》。10、影響:第二次鴉片戰爭使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認識和啟示(1)認識:反映了給中國文化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也是對世界文明的踐踏和破壞。(2)啟示:它永遠警示著中國人民,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1.背景:鴉片戰爭的失敗 2.準備:1843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在廣西傳教。3.金田起義(興起、開始):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4.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權):太平天國初步建立政權。5、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權):1853年3月,將南京改名為天京,作為都城。6、鞏固政權(政治):頒布《天朝田畝制度》①內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②目的:建立的理想社會(“四有兩無”)③評價:主張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社會財富,是不可能實現的(具有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但反映了千百年來農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愿望,對于發動和鼓舞廣大農民起來參加反封建斗爭起了積極的作業。7.北伐和西征(全盛):軍事上進入全盛時期。8、天京事變(轉折點):天京事變使太平天國由盛轉衰。9.重整措施:①洪仁玕,寫成《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在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10.安慶陷落:遭到李鴻章淮軍和美國人華爾率領的洋槍隊的抵抗反撲。11.天京陷落(失敗):1864年,天京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12、意義: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反映了千百年來農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愿望,對于發動和鼓舞廣大農民起來參加反封建斗爭起了積極的作用。13.失敗原因:①主觀:根本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②客觀: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14、啟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農民階級不能救中國。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第4課 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和邊疆危機1.原因(背景):內憂外患①內憂:太平天國運動等農民起義。②外患:列強侵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半殖民化程度進一步加深。2、時間:從19世紀60年代起,到90年代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止。3、根本目的: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直接目的:師夷長技以自強4、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指導思想:中體西用5、領導階級:地主階級洋務派 6、口號: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后期以“求富”為口號。7、內容:(1)創辦軍事工業:口號:“自強”,如安慶內軍械所、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李鴻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2)實行新式教育:①興辦新式學校(京師同文館—1862年成立,是中國第一所新式學堂),(3)創辦民用工業:口號:“求富”,如輪船招商局(李鴻章)、開平煤礦(李鴻章)、漢陽鐵廠(張之洞)、湖北織布局(張之洞);(4)建立新式海陸軍:①新式陸軍:從19世紀60年代起,開始組建新式洋槍隊。②實踐—左宗棠收復新疆:A.1875年,左宗棠收復新疆(除伊犁外)。他采取“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策略。1878年,清軍成功收復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領土。B.根據左宗棠的建議,1884年設立新疆行省。C.“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此詩歌頌左宗棠收復新疆和治理邊疆的歷史功績。③新式海軍:19世紀80年代,廣東、南洋、北洋和福建等新式海軍初步建成,其中以北洋艦隊規模最大。1885年,在臺灣建立行省。第一任巡撫:劉銘傳。8、評價洋務運動:(1)性質: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2)積極意義: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②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③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3)局限性: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9、失敗的根本原因:只學西方先進技術,不改變落后的封建制度。10、啟示:地主階級不能救中國;要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要與時俱進等。11、19世紀60年代,美國派軍隊進攻臺灣,大敗而歸。美國支持、聯合日本侵略臺灣。12、中法戰爭( 1883-1885)爆發:1883年底,法軍進攻駐守越南的中國軍隊。主要戰事 :③1885年鎮南關大捷(馮子材)(不敗而敗,)結果:清政府以勝求和,簽訂《中法新約》。從此,法國侵略勢力伸向中國西南地區。13、歷代政府對臺灣、西藏、新疆的管轄(1)對臺灣的管轄三國:東吳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加強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聯系元朝: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明朝: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第一次分離)清朝: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第一次回歸)1683年,臺灣歸入清朝的版圖,1684年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設臺灣行省1895年,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強占臺灣(第二次分離)抗日戰爭時期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戰爭結束,臺灣回到祖國懷抱(第二次回歸)人民解放戰爭時期1949年,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蔣介石敗退臺灣(第三次分離)新中國時期:A.我國解決臺灣問題的原則立場和基本方針原則立場: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B.阻礙臺灣回歸的因素:“臺獨”分裂勢力的分裂活動(最大威脅);外國反華勢力的干涉C.臺灣回歸的有利條件: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兩岸人民,同根同祖,渴望統一,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一國兩制”切實可行;香港、澳門回歸為臺灣回歸樹立了榜樣;海峽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2)對西藏的管轄唐朝:A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千布。B唐中宗時,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尺帶珠丹上書稱吐蕃與唐已經“和同為一家”C唐穆宗時,唐與吐蕃訂立友好盟約,在拉薩的大昭寺設立了唐蕃會盟碑元朝:設宣政院管理西藏,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清朝:A、順治帝賜予五世達賴“達賴喇嘛”的封號。康熙帝冊封格魯派另一位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封號。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B、1727年(雍正時),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C、1793年(乾隆時),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規范了西藏地方行政體制和法規,確立“金瓶掣簽”制度新中國:A、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國大陸獲得統一B、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重視西藏的發展。1953—1957 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1959—1961 年,西藏進行民主改革,徹底消滅農奴制,西藏百萬農奴獲得大解放。新中國成立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C、改革開放后,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促進了西藏的發展。2006年,青藏鐵路建成通車(3)對新疆的管轄漢朝:A、漢武帝時期,張賽兩次出使西域,建立了西漢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了西域的開發,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B、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漢宣帝時)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標志著西域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唐朝:唐太宗、武則天分別設置機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理天山南、北地區清朝:A、乾隆皇帝平定了回部貴族大、小和卓的叛亂。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B、1878年,左宗棠收復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區。1881年,清政府收回伊犁。 1884年,清政府設立新疆行省新中國:A、新中國成立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B、改革開放后,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促進新疆的發展C、2010年5月,批準喀什設立經濟特區,促進了新疆的發展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與瓜分中國狂潮1、(主要原因):為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2、直接原因:朝鮮東學黨起義3、戰爭爆發的經過:豐島海戰★ 戰爭開始平壤戰役 清軍將領左寶貴中炮犧牲黃海海戰★ 鄧世昌壯烈殉國旅順之戰 徐邦道孤軍迎戰,寡不敵眾戰敗威海衛戰役★ 1895年初,日軍進攻山東威海衛,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戰爭的失敗,也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4、結果:中國戰敗,1895年3月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主要內容 影響割地 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使臺灣與大陸長期分離,刺激列強瓜分中國賠款 賠款白銀2億兩 加劇了清政府的財政危機,也加重人民的負擔,通商 沙市、重慶、蘇州、杭州 列強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內地其他 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 列強侵略由商品輸出變為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5、《馬關條約》內容:影響★:《馬關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6、甲午戰爭之后,列強瓜分中國的表現?美國提出了什么政策?這一政策是內容是?(1)表現:列強掀起了搶奪利權、強租租界地、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浪潮。(2)政策:“門戶開放”政策7、清政府戰敗的原因:清政府的極端腐敗和無能(根本原因)12、教訓:落后就要挨打;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推進軍事現代化。第6課 戊戌變法(1898年)1.背景: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2.序幕:公車上書①人物:康有為、梁啟超②影響: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3、發展: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其中影響最大的報刊是上海的《時務報》和天津的《國聞報》;重要學會:強學會(北京)、上海強學會(上海)思想基礎:嚴復翻譯《天演論》宣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論5、目的:救亡圖存,發展資本主義 6、領導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7、高潮:百日維新(又稱“戊戌變法”)(1)背景(原因):①甲午戰爭清政府失敗,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②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③進步思想的傳播 (2)導火線:1897年冬,德國強占膠州灣(3)開始: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的詔書。(4)內容:文教: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京師大學堂)辛亥革命后改為北京大學8、性質: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 9、失敗標志:戊戌政變(1898年9月21日)10、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11、失敗原因:①光緒帝沒有實權;②頑固派勢力過于強大;③不敢發動人民群眾;④根本原因: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12、“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譚嗣同“賊”是指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無力回天”是指資產階級政治上軟弱,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死得其所”是指甘為變法流血犧牲。13、光緒帝表示“不甘做亡國之君”14、意義:雖然失敗,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或說: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15、教訓:資本主義的改良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資產階級不能救中國;16、戊戌變法失敗后,得以保留(戊戌變法留下的唯一成果),辛亥革命后改為北京大學(1912年)。第7課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1、義和團運動性質: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 口號:扶清滅洋 清政府態度:剿→撫→剿性質:反帝愛國的農民運動 作用: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直接原因: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根本原因:為了進一步瓜分中國3、結果:義和團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簽訂《辛丑條約》(1901)內容: (2)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清政府完全處于列強的控制之下,成為“洋人的朝廷”)(3)(4)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5)4、影響★(1)《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2)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3)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階段性復習總結(一)1、中國近代史的起止時間及標志:① 1840年鴉片戰爭—1949年新中國成立② 包括兩個階段:A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年鴉片戰爭—1919年五四運動)資產階級領導的;B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年五四運動—1949年新中國成立)無產階級領導。③ 主題: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④ 兩對主要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⑤ 三條線索:屈辱史、抗爭史、探索史、發展史⑥ 社會性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⑦ 革命任務:反帝反封建2、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見下表)3、中國近代史上的五大侵華戰爭及不平等條約(中國是怎樣一步步淪為兩半社會的 1-4條)名 稱 條 約(暴行) 影 響1、 鴉片戰爭 (1840—1842)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割香港島) 使中國開始淪為兩半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860) 《璦琿條約》割占東北60萬 《北京條約》割占東北40萬 進一步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3、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割臺灣) 大大加深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1901) 1901年《辛丑條約》 (賠款最多)4.5億兩白銀 使中國完全淪為兩半社會5、日本全面侵華戰爭 (1937—1945) 九一八事變(1931.9.18) 攻占沈陽,東北淪陷 中國局部抗戰開始七七事變(1937.7.7)占領平津 全面侵華開始,全民族抗戰開始南京大屠殺(1937.12) 屠殺中國軍民30萬以上 暴露日本帝國主義殘忍野蠻本性3、列舉相關的不平等條約:(1)割香港島給英國:《南京條約》 (2)割臺灣、遼東半島、澎湖列島給日本:《馬關條約》(3)拆毀大沽炮臺:《辛丑條約》 (4)開放上海為通商口岸:《南京條約》(5)賠款最多的條約:《辛丑條約》 (6)最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馬關條約》(7)割地最多的條約:《璦琿條約》 (8)《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均有賠款方面的內容。4、從割地、賠款、通商口岸、影響等方面具體分析三大條約是如何逐步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1)割地:從《南京條約》到《馬關條約》,割讓的領土面積越來越大,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的程度也越來越深;(2)賠款:從《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到《辛丑條約》賠款的數目越來越多,中國人民的負擔越來越重;(3)從開放通商口岸上看,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由東南沿海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和中國內地。(4)影響:《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5、英國是怎樣一步步侵占香港的 香港何時回歸 造成它喪失和回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割占:(1)1842年通過《南京條約》割占香港島;(2)1860年通過《北京條約》割占九龍司地方一區;(3)1898年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強租“新界”。回歸:1997年7月1日回歸▲ 喪失: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封建制度的落后。回歸:是因為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6、近代史的啟示:①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②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7、列強三次攻占北京①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火燒圓明園 ②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攻占北京③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中,攻占北平8、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 鴉片戰爭 ;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同西方資本主義的第一次較量是鴉片戰爭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8課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1、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興中會 時間:1894年11月 地點:美國檀香山 宗旨:振興中華 綱領: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同盟會 背景:國內革命思想迅速傳播★ 時間:1905年 地點:日本東京 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領導機構: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 刊物:《民報》——同盟會機關報 評價★: (1)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 (2)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大大推動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三民主義”①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核心)“民生”三大主義,合稱為三民主義。②三民主義的內容:民族主義(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權主義(即建立民國)、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其中民權主義是核心,平均地權是解決土地問題的,沒有實現。③意義: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第9課 辛亥革命(又稱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1.早期革命活動:(1)起義:萍瀏醴起義、安慶起義、廣西起義、黃花崗起義(2)影響最大:黃花崗起義(3)歷史意義:黃花崗起義雖然失敗,但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2、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 主力:傾向革命的湖北新軍3、評價:積極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2)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3)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4)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被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取了,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4、教訓: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在中國走不通;資產階級不能救中國。5、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及評價:①1894年組織革命團體興中會;②1905年建立中國同盟會;③提出三民主義;④1911年領導辛亥革命;(孫中山沒有直接領導)⑤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⑥1924年成立黃埔軍校,開展國民革命;1925年去世。評價:孫中山是一位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被譽為“國父”(中華民國的國父)。6、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③經濟: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條件;④社會生活:剪辮、易服、改稱呼、廢除跪拜禮等7、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和戊戌變法一樣)8、為什么說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一次歷史性巨變?⑴終結了君主專制;⑵創建資產階級共和制;⑶引發社會生活巨變。第10課 中華民國的創建1、中華民國的建立(1912年1月1日),改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元,1912年為民國元年。2、公歷與中華民國紀年的換算:1911年+民國(×)年=公元(×)年3、意義: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是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4、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統治結束。5、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核心內容: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性質: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6、意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7、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袁世凱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8、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皇帝是宣統帝(溥儀)。“皇帝”這一稱號存在了2132年即前221+1912-1=2132年。9、民國紀年的計算公式是:±1911年,即公元1918年是民國7年,民國22年是公元1933年。10、世紀年代計算方法:一個年代是10年,一個世紀是100年、一個世紀的前20年為本世紀初,最后10年為本世紀末,如:1937年是20世紀30年代,1911年是20世紀初,1991年是20世紀末。一個世紀的前50年為上半期,后50年為下半期。第11課 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1、國民黨成立:1912年,以同盟會為基礎2、二次革命背景:①反袁專制、維護共和(根本原因)②1913年,宋教仁遇刺案(直接原因)3、二次革命(辛亥革命的繼續)1913年,孫中山和黃興等號召南方各省起來反袁,結果失敗。失敗原因:國民黨力量渙散袁世凱復辟帝制,頒布對內對外政策。袁世凱稱帝: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建立了中華帝國。護國戰爭(1915年底),蔡鍔、李烈鈞、唐繼堯 意義:它挫敗了袁世凱的復辟陰謀,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了民主革命的發展7、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原因:①違背民主共和的歷史發展潮流(根本原因);②民主共和的觀念已深入人心;③全國人民支持護國運動;④袁世凱眾叛親離8、袁世凱失敗啟示:違背民主共和的歷史潮流必敗。9、軍閥割據背景: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 目的:為了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手段: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影響:大小軍閥連年混戰,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第四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第12課 新文化運動1.背景:①政治:北洋軍閥專制獨裁統治(袁世凱復辟帝制,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直接原因)②經濟: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根本原因)2、興起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3、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他們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學。4、宣傳陣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學。5、內容:(1)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魯迅《狂人日記》是第一部白話文小說。(2)提倡民主與科學;新文化運動口號(兩面旗幟):“民主”與“科學”(3)提倡文學革命。胡適《文學改良芻議》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6、評價:性質: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積極性:積極:(1)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2)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3)為五四運動起到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4)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局限性:新文化運動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對待東西方文化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辯證取舍,擇善而從。階段性復習總結(二)事件名稱 \ 舉步維艱 曇花一現 柳暗花明 旭日東升洋務運動(經濟) 戊戌變法(政治) 辛亥革命 (政治) 新文化運動 (思想文化)時間 \ 19世紀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領導 魏源 《海國圖志》 奕 、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曾國藩 康有為、梁啟超 孫中山 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主張 師夷長技以制夷 自強、求富 維新變法 三民主義 民主、科學報刊 《時務報》《國聞報》《中外紀聞》 《民報》 《新青年》性質 \ 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 資產階級改革 資產階級革命 空前思想大解放運動派別 地主階級激進派 地主階級洋務派 資產階級維新派 資產階級革命派 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意義 介紹了西方的歷史地理和科學技術 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1.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2.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政治變革;3.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科技的傳播 結束了封建帝制,推翻了清朝統治,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相同點 ①學習西方先進文化;②都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③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都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不同點 ①開啟近代工業化之路的是洋務運動; ②開啟政治民主化的是戊戌變法; ③促進民主政治發展的是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1、近代化探索重大事件2、中國近代化探索歷程的特點:由學習西方軍事技術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思想文化;或層層遞進,由表及里,逐步深入。3、中國近代史開始于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化開始于洋務運動。4、中外近代化探索比較:二者恰好相反原因:西方是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產物,而中國是列強侵略下中國人民抗爭探索的結果西方近代化歷程:由思想變革到政治變革再到經濟變革。(即文藝復興運動→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中國近代化歷程:由經濟變革到政治變革再到思想變革。(即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中國經濟近代化的開端洋務運動;政治近代化的開端戊戌變法。5、中國近代化探索啟示:①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救中國;②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③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6、20世紀中國的三次歷史性巨變及三位偉人及創建理論:第一次: 1911 辛亥革命 孫中山:三民主義第二次: 1949—1956年 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確立 毛澤東:毛澤東思想第三次: 1978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改革開放 鄧小平:鄧小平理論7、改變近現代中國社會性質的三件大事:①鴉片戰爭: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新中國成立: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③三大改造完成: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第13課 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導火索★ 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經過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學生匯集在天安門前,舉行示威游行。 前期:北京 主力軍:學生 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后期:上海 主力軍:工人 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性質 1、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 2、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 3、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特點 五四運動具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意義★ 五四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 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5)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五四精神:愛國主義、勇于探索,敢于創新,追求真理,振興中華,反帝反封建等(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第14課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921年 七一建黨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思想基礎 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越來越多先進知識分子開始關注馬克思主義階級基礎 馬克思主義開始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起來組織基礎 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立中共一大時間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地點 上海 → 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內容 1、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綱。黨綱規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 2、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不符合國情) 3、中心任務: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 4、領導機構:成立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 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紅船精神: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中共二大 1922年內容 最終奮斗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綱領規定,在民主革命階段,黨的主要任務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將中國統一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意義★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漲頂峰: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1923年2月); 口號:為自由而戰,為人權而戰;9、第一次工人運動失敗的教訓:京漢鐵路工人罷工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單槍匹馬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第五單元 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第15課 北伐戰爭(1926年)1、第一次國共合作中共三大 1923年6月,內容: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國民黨一大 1924年1月,孫中山主持在廣州召開。 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明確提出反帝目標),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意義★: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建立。黃埔軍校 1924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創辦 意義★:培養出大批軍事和政治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北伐戰爭作了準備2、孫中山名言:①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②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3、國民革命和北伐戰爭國民革命時期(1924-1926)北伐戰爭(1926-1927)★北伐勝利進軍湖南、湖北是戰爭初期的主要戰場。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代表人物:葉挺 戰役:汀泗橋、賀勝橋戰役隨著北伐勝利進軍,各地工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共產黨的貢獻)國民革命的失敗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七一五分共 7月,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七一五反革命政變)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失敗了寧漢合流 1927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和武漢國民政府合并東北易幟 1928年蔣介石二次北伐,張作霖退往關外過程中被炸死(皇姑屯事件),1928年底,張學良宣布“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 意義:南京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1、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 八一建軍節的來歷) 江西南昌(軍旗升旗的地方)南昌起義★ 1927.8.1 領導人: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 意義: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端。八七會議 1927.8.7 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總方針 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 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 清算陳獨秀的右傾錯誤秋收起義 1927.9 毛澤東在湘贛邊界舉行秋收起義。第一次打出來了“工農革命軍”的旗幟。三灣改編 1927.9 從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黨指揮槍井岡山根據地★ 1927.10 毛澤東在井岡山地區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意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根據地的序幕。(開辟了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井岡山會師 1928.4 朱德、陳毅率部隊與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會師。(朱毛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工農武裝割據★ 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權,開展游擊戰爭,創造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典型:中央革命根據地面積最大。古田會議 1929.12 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中華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 1931.11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毛澤東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和中央執行委員會人民委員會主席。標志著國共對峙局面形成。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啟示:蘇俄革命的經驗(以城市為中心)不符合中國國情,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城市包圍農村)2、井岡山道路: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3【井岡山精神】——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 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密切聯系人民群眾; 一切從實際出發,艱苦奮斗,不怕困難。 專題八:共產黨人民軍隊的建設過程人民軍隊的建設開始于南昌起義,奠基于三灣改編,成形于古田會議。中國工農紅軍長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1、長征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左”的錯誤(根本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直接原因),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實質)。2、長征的開始:1934年10月,江西瑞金血戰湘江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沖破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損失慘重,強渡烏江,攻克遵義。遵義會議★ 時間:1935 地點:貴州遵義 內容:①軍事上: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領導。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②組織上: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 意義★:(1)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 (2)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 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經歷 1、 四渡赤水,打亂敵人追剿計劃。 2、渡過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 3、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過大雪山,走過茫茫草地,突破天險臘子口,進入甘肅。勝利 1、吳起鎮會師: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 2、會寧會師: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地區,與前來接應的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意義★ 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 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長征精神 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堅定信念,永不言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10、長征路線:中央革命根據地(江西瑞金)→突破四道防線→突破湘江→渡過烏江→解放遵義→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陜北吳起鎮會師→三大主力紅軍甘肅會寧會師11、長征中先后經過的幾條大江大河:烏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第六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第18課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1、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背景(原因):①日本想稱霸世界;②1929—1933年經濟危機,使日本經濟困難,為轉移矛盾;③蔣介石積極內戰,日本有機可乘;④日本對東北蓄謀已久。4、借口(柳條湖事件):日軍有預謀地炸毀了南滿鐵路柳條湖一段路軌,反誣是中國軍隊破壞。5、政府政策:蔣介石下令實行不抵抗政策。6、結果:日軍占領沈陽不到半年,東北三省淪陷。7、抗戰:抗日義勇軍、楊靖宇等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嫩江橋事件(馬占山)、東北抗日聯軍(中共)8、影響: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②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③標志中國局部抗戰開始10、一二·八事變:11、一二·九運動: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數千名學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口號,向國民黨當局請愿。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運動”。影響:這場愛國救亡運動(性質),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瓦窯堡會議:1935年底,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3、西安事變(“雙十二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①直接原因:蔣介石不同意合作抗日;②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結果:中共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派周恩來到西安參加談判,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影響: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專題九:統一戰線國民革命時期 革命統一戰線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專題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瓦窯堡會議 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西安事變 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 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1、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日軍 盧溝橋 宛平城, 又稱“盧溝橋事變”。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民族英雄:佟麟閣、趙登禹2、軍隊改編: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任軍長。3、第二次國共合作:1937年9月,國民黨提交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4、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上海 ①寶山守衛戰(姚子青)②四行倉庫戰(謝晉元)③中國空軍首次參戰,初戰告捷。結果:上海失陷。 影響: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5、南京大屠殺:1937.12.13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戰時陪都)屠殺中國軍民30萬人以上。6、20世紀30年代日本發動的侵華事件:九一八事變 七七事變 八一三事變7、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英雄:楊靖宇、佟麟閣、趙登禹、左權。8、國家公祭日:12月13日; 抗戰勝利紀念日:9月3日;9、國共關系:國共關系 時期 時間 標志 統一戰線 成果或影響 原因合作 國民革命 1924—1927 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革命統一戰線 建立黃埔軍校; 北伐戰爭勝利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務分裂 土地革命 1927—1937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大革命失敗; 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 兩黨階級利益不同合作 抗日戰爭 1937—1945 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取得抗戰勝利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分裂 解放戰爭 1946—1949 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 祖國至今未能實現統一大業 兩黨階級利益不同啟示 國共兩黨合則兩利,斗則兩傷。 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趨勢。第20課 正面戰場的抗戰1、正面戰場的主要戰役: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2、臺兒莊戰役:1938年春;山東臺兒莊; 李宗仁(國民黨);意義: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3、保衛大武漢(武漢會戰):1938年6月 主要戰役:萬家嶺戰役(江西)意義: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廣州、武漢失陷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4、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 意義:這次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抗日戰爭后期,國民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5、1944年初,日軍向國民黨正面戰場發動了大規模的豫湘桂戰役。丟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分。豫湘桂戰役:抗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第21課.敵后戰場的抗戰1、 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山西平型關; 指揮者或部隊:八路軍一一五師 林彪;意義: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2、1938年,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總方針,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決心和信心。3、延安成為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4、抗日根據地的發展:①軍事:展開人民游擊戰爭 ②政治: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民主選舉、推行精兵簡政。③經濟: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5、敵后戰場的作用: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6、百團大戰:(1)背景:為了消滅抗日根據地,日軍實行“囚籠政策”,依托公路、鐵路,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封鎖與蠶食。(2)目的:粉碎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3)概況:1940年8月,八路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組織一百多個團,在華北向日軍發動大規模的攻擊。(4)目標:破壞敵人的交通線,摧毀日偽軍的據點(正太鐵路)(5)意義:這次戰役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第22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1.日本對華政策:對國民黨:進行政治誘降,輔之以軍事打擊;對中共:加緊進攻敵后抗日根據地;對占領區:加強對占領區的軍事統治和經濟掠奪。2.各方抗戰態度:(1)國民黨:在南京建立偽國民政府;制造“皖南事變”。(2)中各民族各黨派各政治派別:求同存異,共同抗戰3、全民族抗戰的史實:正面戰場:棗宜會戰中,張自忠上將壯烈殉國敵后戰場:在反“掃蕩”作戰中,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犧牲學生、廣大婦女、工人、華僑和港澳同胞、文藝界等以各種形式支持抗戰。★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華民族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4.中共七大1945年4月,延安(1)總結經驗:總結了領導中國民主革命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特別是總結了抗日戰爭的豐富經驗。(2)政治上:大會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①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②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3)組織上:選舉產生了中央領導機關。毛澤東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4)思想上★: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意義: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5、抗戰勝利前的國際國內形勢(1)國際: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對日宣戰。(2)國內:中國軍隊對日本發動全面反攻。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聲明6、日本投降①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②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③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臺灣重回祖國懷抱。7、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① 正義的戰爭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決定性因素;③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④國際援助8、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①國內意義: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②國際意義: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第七單元 解放戰爭第23課 內戰爆發1、重慶談判背景:1945年8月,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計。國內:抗戰勝利后全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國民黨陰謀發動內戰。 國際:美國積極扶蔣反共。2、重慶談判目的:蔣介石的目的:進一步贏得準備內戰的時間,也為了欺騙人民。毛澤東的目的: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3、重慶談判結果:1945年10月10,國共簽訂《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4、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1月,重慶 意義:重慶談判和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為中國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帶來了一線曙光。5、國民黨發動內戰 爆發標志:1946年6月,蔣介石全力圍攻中原解放區6、全面進攻:1946年10月,國民黨軍隊占領張家口,全面進攻達到最高峰。(1)毛澤東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2)以運動戰為主要方式,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敵7、重點進攻:1947年3月,國民黨全面進攻被粉碎,開始對陜北解放區與山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8、解放區軍民的自衛反擊指導理論:毛澤東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結果:解放軍軍民經過自衛反擊戰,粉碎國民黨軍全面進攻;9、重點進攻:①毛澤東、周恩來等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②彭德懷率西北野戰軍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的勝利,粉碎國民黨軍隊對陜北的重點進攻;③孟良崮戰役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1、解放區的土地改革背景:抗戰勝利后,中共將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開始:1947年,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 內容: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2、意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4、戰略進攻—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1947 劉伯承、鄧小平 目標:威脅南京和武漢意義: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揭開了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是解放戰爭的轉折點)補充:毛澤東對挺進大別山的戰略部署做了生動的比喻:蔣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陜北、山東,搞“重點進攻”,好比兩個拳頭一張,胸膛就露出來了。這樣的兵力部署很像一個啞鈴,兩頭粗,中間細,兩頭力量強,還有攻勢;中間力量弱,處于防御。我們就攻其薄弱部分,從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敵人胸膛。5、戰略大決戰: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1)遼沈戰役:(關門打狗)1948.9開始;林彪、羅榮桓; 先占錦州 (“門”);意義:殲滅國民黨軍47萬余人,東北解放。淮海戰役:(中間突破)1948.11月開始;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等;中心:徐州 勝利:在河南東部 陳官莊 全殲敵軍,共殲滅和改編軍隊55萬余人;意義: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解放了長江以北)補充—人民支持:陳毅說“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說明人民群眾的支持是解放戰爭勝利的保證。(3)平津戰役:(甕中捉鱉)1948.11月開始。意義:①殲敵52萬余人,華北基本解放。②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初,傅作義接受和平改編,傅作義被稱為民族功臣。6、三大戰役的意義: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7、百萬雄師過大江(渡江戰役)1949.4 毛澤東、朱德 意義:1949.4.23日,南京解放,國民黨政權垮臺。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形成了今天的臺灣問題。8、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①中共的英明決策; ②人民群眾大力支持;③解放軍英勇作戰;④國民黨的腐敗。階段性復習總結(三)1、重大戰役名 稱 時 期 結 果平型關大捷 抗戰時期1937年 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八路軍)臺兒莊戰役 抗戰時期(李宗仁)1938 國民黨抗戰以來的重大勝利(國民黨)百團大戰 抗戰時期(彭德懷)1940 主動出擊、最大規模(八路軍)遼沈戰役 解放戰爭1948.9—11月 東北解放 國民黨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大大加速了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淮海戰役 解放戰爭1948.11—1949年1月 長江中下游以北解放平津戰役 解放戰爭1948.11—1949年1月 華北基本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渡江戰役 解放戰爭1949年4月 解放南京(1949.4.23) 標志國民黨政權崩潰(1927-1949)22年2、標志性事件事 件 標 志 性 階 段鴉片戰爭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洋務運動 中國近代化開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五四運動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九一八事變(柳條湖) 中國局部抗戰開始(沈陽)七七事變(盧溝橋) 全民族抗戰開始(北平)重慶談判 1945年10月10日,(毛、蔣、周)重慶談判南昌起義 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揭開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抗日戰爭勝利 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西安事變 標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內戰爆發 1946年,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3、國共關系(1)關系變化特征:從合作到分裂、從再次合作到再次分裂。(2)啟示: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3)現實意義:兩黨應加強合作,為祖國統一做出貢獻。土地改革★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農民土地私有制)意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5、軍隊的稱呼①北伐時:國民革命軍②秋收起義時:工農革命軍③井岡山會師后:中國工農紅軍(1928—1937)④抗日戰爭: 八路軍(北方)新四軍(南方)(1937—1945)⑤解放戰爭: 解放軍(1945—至今)⑥抗美援朝: 中國人民志愿軍(1950—1953)第八單元 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 時間 原因 特點產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洋務運動的刺激 總特點:艱難曲折、比較落后 表現: 規模小、資金少、技術差; 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重工業基礎薄弱; 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漢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初步發展 甲午中日戰爭后 甲午戰爭后,外國人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的刺激 狀元實業家張謇提出“實業救國”黃金時代(“短暫的春天”) 一戰期間(1914—1918年) 內因: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鼓勵發展實業; 外因(根本原因):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戰事,暫時放松對中國的掠奪再度受挫 一戰后 一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 國民黨統治時期,帝、官、封三座大山的壓迫。著名企業家 ①張謇(狀元實業家、大生紗廠)②榮氏兄弟(榮宗敬、榮德生)、紡織業和面粉業③盧作孚④侯德榜(侯氏制堿法)⑤詹天佑、京張鐵路(1905—1909)、中國近代鐵路之父近代民族工業落后的直接原因:三座大山的壓迫;根本原因: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決定的。社會生活的變化1、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變化①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勸禁纏足等革除社會陋俗的法令;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老爺”、“大人”的稱謂,代之以“先生”的稱呼,體現出自由平等的新風尚;②人們的飲食、服飾、婚喪以及休閑娛樂方式日益開放,出現了崇洋逐新的趨向。2、特點: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不平衡的;總體上看,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 第26課 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1、創辦新式學校:2、廢除科舉制:1902年清政府廢除八股文,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舉考試。3、報紙:①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4、出版業:①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當時使用的課本和字典都是由它出版的。②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創辦的新華書店,成為出版發行進步書刊的重要陣地。8、文學藝術的成就: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徐悲鴻《愚公移山》是徐悲鴻巨幅國畫。作于1940年左右抗戰時期。用以激勵中國人民艱苦奮戰的斗志和必勝的信念。聶耳《義勇軍進行曲》產生于民族危機的抗戰時刻,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斗志。到今天國歌仍然鼓舞著中國人民為國家強盛而奮勇拼搏。冼星海代表作《黃河大合唱》。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周恩來專題十二:共產黨的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 打土豪,分田地全面抗戰時期(1937-1945) 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 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對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專題十三:共產黨的重要會議會議 時間 內容中共一大 1921 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共二大 1922 最低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中共三大 1923 確立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八七會議 1927 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總方針;“政權是槍桿子中取得的”古田會議 1929 政治建黨,思想建軍遵義會議 1935 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瓦窯堡會議 1935 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中共七大 1945 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全國土地會議 1947 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七屆二中全會 1949 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