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課題 綜合探究一 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第一課時 帶著地形圖去越野)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和要求: 1.結合圖片與實例說出海拔、相對高度、等高線等基本概念; 2.說出并畫出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原理與過程; 3.準確說出等高線地形圖在不同地形部位的表現與特征; 4.具備初步認知等高線地形圖地能力,并靈活運用于實際生活。 核心素養目標: 1.學生通過圖片,認知案例所在地區:寧波市育王嶺局部地勢起伏狀況與地形特征——鍛煉區域認知能力; 2.學生通過觀看動畫與視頻的展示,加深對等高線地形圖繪制原理的認識——鍛煉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3.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情景參與寧波市育王嶺中法戰爭時期嚴防法軍偷襲的營壘探尋——鍛煉地理實踐力; 4.學生通過思考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意識到保護祖國大好河山的必要性——養成科學的人地協調觀。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海拔、相對高度、等高線等基本概念。 2.等高線地形圖在不同地形部位的表現與特征。 教學難點: 1.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原理與過程。 2.全面認知等高線地形圖并靈活運用于實際生活。教學過程【導入】 前段時間,老師看到了這樣一則新聞:浙江寧波育王嶺附近發現了中法戰爭遺留的營壘,這些營壘為我們研究清末的歷史提供了很好的實物資料,但是這些遺址大都分布于丘陵地區,內部地形結構復雜,我們如果想要準確找到一條正確的登山道路去探尋這些遺址,需要一樣必不可少的工具,那就是等高線地形圖。這節課,我們一起借助等高線地形圖,探索這個戰爭遺址。 (播放“快閃”視頻,激發學生課堂學習興趣) 【探究活動一】問山去海幾何高——絕對高度與相對高度的基本概念 情境創設:通過出示寧波市育王嶺局部等高線地形圖,將學生帶入到“導入”部分所創設的新聞背景中,引導學生將文字資料與圖片資料相結合,與課堂活動一起去探索“中法戰爭遺址”。 教師提問:想要準確地解讀“等高線地形圖”必須先明確兩個基本概念,它們分別是“海拔”與“相對高度”,請同學們把書翻到14頁,大家能說出他們的基本概念嗎? 學生活動:看書并找出“海拔”與“相對高度”的基本概念,結合文字初步理解其基本含義。 教師講授:通過展示動畫、圖片以及出示數據,一步步講授“海平面”、“海拔”、“相對高度”在圖片與實地的表現形式。 教師提問:(1)甲、乙兩地的海拔分別是多少米?(2)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是多少米? 學生活動:結合圖片與動畫回答問題,理解這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并引申出“絕對高度”與“相對高度”的不同之處。 設計意圖:通過“遺址探索”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將課件內容與書本內容的結合將學生的學習落到實處,借助動畫、圖片等多媒體方式,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全方位理解。 【探究活動二】指掌山河筆繪峰——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原理與過程 情境創設:通過展示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方法的視頻,將學生觀察問題的角度從靜態轉變為動態,引入視頻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于繪制等高線地形圖的理解。 教師提問:視頻中說到了地理上的三個地理名詞,它們分別是“等高線”、“等高距”以及“等高線地形圖”,請同學們把書翻到14頁,大家能說出他們的基本概念嗎? 學生活動:在教材中找出三者的基本概念,并在頭腦中形成初步印象,為后續等高線繪制的講解奠定一定的基礎。 教師講授:結合幻燈片動畫,逐步講解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過程,逐步強化學生對于等高線地形圖繪制的步驟:(1)確定全圖等高距;(2)假想多個平面,水平切割山體,兩個平面的垂直距離為等高距;(3)被切割的山體,切割面和山體的交點下落,形成閉合曲線;(4)標明各條等高線海拔。在頭腦中形成清晰印象。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等高線地形圖,思考并討論:在等高線地形圖繪制的過程中,有哪些基本規則呢? 學生活動:觀察多媒體左側的等高線地形圖繪制過程,思考并討論繪制過程中的基本規則。 教師講授:在等高線地形圖中陡坡與緩坡的識別。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觀看、動畫展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教師講授、提問與學生思考討論等多種形式,強化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在腦海中形成清晰的等高線地形圖繪制過程與規則。 【探究活動三】胸有溝壑山可期——等高線地形圖對于不同地形部位的判讀 情境創設:以對于育王嶺局部地形部位的探索為導入,創設學生實地去探究發現這一地形單元的情境,并以此為過渡,結合實地照片與三位示意圖,開啟與推進等高線地形圖對于不同地形部位的判讀這一探究活動的進行。 教師過渡:(再次出示寧波市育王嶺局部等高線地形圖)如何看懂等高線地形圖中不同的地形部位,并在探索的過程中不迷路? 教師引導:(出示不同地形部位的實際照片與三維示意圖)分別結合照片與三維地圖引導學生按照等高線地形圖繪制的步驟,依次在紙上畫出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線地形圖,并能在同一張三維地圖中表示出不同的地形部位。 學生活動:依次在紙上畫出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盆地的等高線地形圖,在教師引導下在同一張三維地圖中表示出不同的地形部位。 教師總結: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線地形圖的特征 設計意圖:通過情境的創設調動學生參與課堂,讓學生動手自己繪制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線地形圖,進一步強化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增加學生的參與感與獲得感,最后通過表格的方式進行橫向比較與總結。 【探究活動四】欲與群峰試比高——帶著等高線地形圖與分層設色地形圖去越野 情境創設:再次將學生帶入到育王嶺中法戰爭遺址探索的情境中來,通過“跟著文保所工作人員去探索”這樣一個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課堂,隨著教師的腳步,在探索路線中一步步總結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 教師引導:(第三次出示寧波市育王嶺局部等高線地形圖)通過今天知識的學習,當同學們第三次看到這張圖時,想必對如何開啟探索之旅已經滿懷信心了,萬事俱備,現在,我們就跟著文保所工作人員的腳步,開啟探索之旅吧! (引導學生認出不同的地形部位) 學生活動:指認不同的地形部位,跟隨課堂的腳步,一起開啟探索之旅。 教師過渡:為了能夠直觀地告訴我們地勢的起伏狀況,我們在等高線地形圖的基礎上,將不同海拔范圍等高線之間的區域賦予不同的顏色,便得到了分層設色地形圖。 學生活動:通過觀察分層設色地形圖,探索不同顏色的區域所表示的含義。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跟著文保所工作人員去探索”這樣一個情境,牢牢吸引學生對于課堂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僅收獲和強化了知識,更激發了探索祖國大好河山的興趣。 【結語】 今天,我們不僅僅學習了有關于等高線地形圖的相關知識,還一起探索了寧波育王嶺中法戰爭遺址。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希望同學們日后可以運用好這一份知識,好好去探索、去守護祖國的大好河山。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