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土壤的形成【學習目標】1.觀察土壤剖面或土壤標本,說出不同土壤層次的差異。(地理實踐力)2.觀察土壤剖面或土壤標本,說出土壤的物質組成。(地理實踐力)3.觀察、比較不同土壤標本,說明各成土因素對不同土壤特征的影響。(綜合思維)4.舉例說明人類生產活動與土壤的關系,以及保護與改良土壤的措施。(人地協調觀)【自主預習】一、土壤概述1.定義:陸地表面具有① ,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 2.作用:土壤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協調② 、養分、③ 、空氣等營養條件,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 二、成土因素土壤是在地球表面各種自然因素綜合作用下產生的,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成土母質、氣候、生物、地形和時間等,人類活動在土壤形成過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1.成土母質風化作用使巖石破碎,形成結構疏松的風化物。這些風化物逐步發育成土壤,故稱風化物為成土母質。成土母質是土壤的初始狀態,在氣候與生物的長期作用下,成土母質逐漸轉變成可生長植物的土壤。成土母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土壤的④ 和化學性質。 2.氣候(1)氣候直接影響土壤的⑤ 和土壤中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與強度。 (2)在常年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微生物活動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機質,使有機質含量趨于⑥ 。 (3)降水和風對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響。3.生物生物是土壤⑦ 的來源,也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⑧ 與生物作用密切關聯。 4.其他因素(1)地形對土壤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在山區,隨著地勢的升高,土壤的組成成分和理化性質均發生顯著的垂直分化;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質的遷移速率較⑨ ,不容易發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質的侵蝕速率較⑩ ,成土母質能在較穩定的氣候、生物條件下,逐漸發育成深厚的土壤。 (2)時間作為一個重要的成土因素,反映的是土壤形成發育的歷史動態過程。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發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就越成熟。5.人類活動(1)積極影響:人類活動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產的耕作土壤,如 。 (2)消極影響: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會導致土壤 ,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鹽漬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三、土壤剖面1.土壤剖面指從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 ,由一些形態特征各異的、大致與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層所構成。 2.土層通常可分為有機層、腐殖質層、淋溶層、淀積層、母質層和母巖層。分層 特點有機層 土壤表層的植物殘體堆積層,以分解和半分解的 為主 腐殖質層 土壤腐殖質積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層,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層 作用使得物質遷移和損失的土層,有機質含量低,色澤較淡 淀積層 常與淋溶層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質沉淀、積累的層次母質層和母巖層 土壤形成發育的 基礎,母質層為疏松的風化碎屑物質,母巖層為堅硬的巖石 【答案】 ①一定肥力 ②水分 ③溫度 ④物理 ⑤水熱狀況 ⑥減少 ⑦有機質 ⑧土壤肥力 ⑨快 ⑩慢 水稻土 退化 縱斷面 有機質 淋溶 原始物質【合作探究】情境導入 2021年12月5日是第八個世界土壤日,主題是“防止土壤鹽漬化,提高土壤生產力”。2021年世界土壤日的活動主題旨在應對土壤管理中日益嚴峻的挑戰,防治土壤鹽漬化,提高土壤保護意識,鼓勵社會改善土壤健康,從而提高人們對維護健康生態系統和人類福祉重要性的認識。主題1:成土因素主題探究情境 材料一 下圖為土壤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關系示意圖。材料二 下圖為理想土壤的成分體積比例圖。任務1 根據材料一分析影響土壤形成的因素。【答案】 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貌等。任務2 土壤固體包括礦物質和有機質,試說明其來源。【答案】 礦物質源于成土母質,有機質源于生物。任務3 試分析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和水分異常對植物的影響。【答案】 空氣過多、水分過少會導致植物缺水而凋萎;空氣過少、水分過多會導致土溫降低,土壤缺氧,并且會因澇漬而導致植物死亡。素養培育土壤退化——培育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情境 土壤鹽漬化指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通過毛細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后,鹽分積累在地表土壤的過程。下表為受土壤鹽漬化危害較嚴重的亞非國家相關數據統計表。國家 印度 中國 巴基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 伊朗 土庫曼斯坦 埃及受土壤鹽漬化危害的灌溉面積/百萬公頃 7.0 6.7 4.2 2.4 1.7 1.0 0.9占總灌溉面積比重/% 17 15 26 60 30 80 33 任務1 分析土壤鹽漬化的主要發生地區,并說明理由。【答案】 干旱、半干旱、半濕潤地區。根據土壤鹽漬化的形成過程及表格信息可知,鹽漬化發生地主要是灌溉用地,說明當地降水較少,蒸發旺盛,應為干旱、半干旱、半濕潤地區。任務2 印度土壤鹽漬化危害程度較土庫曼斯坦輕,試分析其原因。【答案】 印度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豐富,降水淋鹽作用顯著。知識小結影響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形等自然要素及人類活動的共同作用,體現了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一個整體。1.自然地理要素與土壤的關系2.成土母質與土壤成土母質的粒度與化學成分對土壤質地和化學元素的影響如下圖所示:3.氣候與土壤4.生物與土壤生物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起著主導作用。圖解如下:5.地形與土壤地形主要通過對物質、能量的再分配間接地作用于土壤。6.時間與土壤:土壤發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厚,土層分化越明顯。7.人類活動與土壤人類活動主要通過改變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與演化,其中以改變地表生物狀況的影響最為突出。人類通過合理的耕作經營,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產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違反自然成土規律會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鹽漬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極影響。對點訓練 讀土壤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關系示意圖,回答1~2題。1.東北平原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區的最主要原因是( )。A.植被生長迅速 B.地勢平坦,土層深厚C.微生物分解緩慢 D.成土母質礦物質多2.在適宜的日照和溫度條件下,巖石表面發育為“年幼”土壤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的沉積作用 B.風力的侵蝕作用C.苔蘚類生物活動 D.高等植物的生長【答案】 1.C 2.C【解析】 第1題,東北平原氣溫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緩慢,所以其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區;土層深厚不是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的原因;東北平原植被生長速度低于南方低山丘陵區;成土母質礦物是土壤中礦物質的來源,但不是有機質的來源。第2題,土壤是指陸地表層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巖石發育成土壤需要經過外力的風化作用形成成土母質,并可以為生物生長提供少量的營養物質。“年幼”土壤處于發育的初期,土壤中的養分較少,肥力較低。高等植物的生長對肥力條件要求較高,難以在巖石表面上直接生長。苔蘚類等低等生物生長對養分要求較低,巖石表面及風化物中,只要有少量的營養物質,就能滿足苔蘚類生物生長的需要。苔蘚類的生物活動不僅會促進巖石的風化,還可以為成土母質提供一定的有機質,促進土壤向成熟方向發展,所以巖石表面苔蘚類等低等生物的出現是成土過程開始的標志,高等植物的生長是成熟土壤形成的標志。主題2:土壤剖面主題探究情境 土壤指陸地表層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和空氣四種物質組成。下圖為某自然土壤剖面圖。任務1 有些土壤是按顏色劃分的,請舉例說明。【答案】 我國東北平原的黑土,我國南方丘陵的紅壤。任務2 說出土壤中A、B、C、D、E、F所代表的土層。【答案】 A——有機層,B——腐殖質層,C——淋溶層,D——淀積層,E——母質層,F——母巖層。任務3 分析B層顏色較深的原因。【答案】 大量有機質分解后積累形成顏色較深的腐殖質。任務4 分析C層顏色較淺的原因。【答案】 由于溶解于水的礦物質隨水的下滲向下運移,本層礦物質淋失,故顏色較淺。素養培育月壤——培育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情境 2021年2月27日,“月球樣品001號·見證中華飛天夢”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由“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月壤,正式入藏國博,成為GB93484號藏品。月壤被置于專用水晶容器內,重量為100克,放置于展廳的正中央。專家介紹,在月球上月壤其實是一層沙,看起來像細細的水泥,平均粒徑為100微米,厚度大約為幾米到十幾米。月壤的主要成分是橄欖石、輝石、鈦鐵礦、斜長石等礦物及膠結質玻璃。任務1 推測月壤形成是否受外力侵蝕作用影響。【答案】 月球上沒有大氣,故不存在外力侵蝕等外力作用。任務2 為什么月球上的土壤不能用來種菜 【答案】 月壤不含水分和有機質,沒有肥力。知識小結1.理想土壤的物質組成土壤由固相(礦物質、有機質)、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氣相(土壤空氣)等三相物質四種成分有機組成。按容積計,在較理想的土壤中礦物質占45%,有機質占5%,空氣占20%~30%,水分占20%~30%。2.土壤的剖面土壤層 特點有機層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機質為主腐殖質層 腐殖質積累,顏色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層 由于溶解于水的礦物質隨水的下滲向下運移,本層礦物質淋失,顏色較淺淀積層 淋溶層淋失的物質在此沉淀、積累,質地黏重、緊實,呈棕色或紅棕色母質層 疏松的風化碎屑物質母巖層 堅硬的巖石3.影響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成土母質(決定了土壤礦物質成分和養分狀況)、生物因素(有機質的提供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對有機質的分解速度)、氣候因素(濕熱地區土壤化學風化作用及淋溶作用強,冷濕環境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時間因素(影響土壤層的厚度)及人為因素等。對點訓練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的物質組成和顏色各異,不同地區間也存在水平差異。讀土壤剖面示意圖,回答1~3題。1.野外對土壤進行觀察,最容易觀察的是( )。A.土壤肥力B.土壤質地C.土壤顏色D.土壤剖面2.土壤剖面結構圖中①可能代表( )。A.淋溶層 B.腐殖質層C.母巖層 D.母質層3.下列關于土壤的描述,正確的是( )。A.土壤肥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B.華北地區地勢平坦,黑土廣布C.森林土壤肥力遠高于草原土壤D.壤土松軟透氣,適合農耕【答案】 1.C 2.B 3.D【解析】 第1題,土壤觀察一般從土壤顏色、土壤質地、土壤剖面構造等方面進行,其中最直觀也是最容易觀察的是土壤顏色,土壤肥力、土壤質地、土壤剖面不容易被觀察到。第2題,讀圖可知,①為腐殖質層、②為淋溶層、③為淀積層、④為母質層、⑤為母巖層。第3題,土壤肥力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類長期培育的,不合理利用會導致肥力下降;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平原地區;熱帶雨林的土壤因有機質分解速度快,比較貧瘠;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點,既能通氣透水,又能蓄水保溫,是農業生產理想的土壤質地。【隨堂檢測】思維構建即時訓練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環境的一個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一面“鏡子”。讀土壤形成過程的不同階段示意圖,回答1~3題。1.土壤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2.影響土壤發育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是( )。A.氣候 B.成土母質C.地形 D.生物3.下列人類活動對土壤影響的分析,正確的是( )。A.灌溉改善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氣性B.使用有機肥補充損失的礦物養分C.修筑梯田改善土壤的光、熱、水條件D.收獲農作物剝奪土壤表層有機質【答案】 1.C 2.D 3.D【解析】 第1題,母巖層經風化作用,逐漸形成破碎的巖石,隨著時間的推移,風化的巖石逐漸形成母質層,母質層形成后,表面生長植被,形成腐殖質層,隨著腐殖質層的加厚,土壤結構逐漸成熟。即土壤形成的順序為②①④③。第2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影響土壤發育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是生物。生物殘體為土壤提供有機質,有機質在微生物作用下轉化為腐殖質。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質、水和大氣中的氨、磷、鉀、鈣、鎂、硫等營養元素選擇性地加以吸收,儲存在生物體內并隨生物殘體的分解釋放到土壤表層,這種生物循環不斷進行,使營養元素在土壤表層富集。植物、動物、微生物的綜合作用,加快巖石風化和土壤形成的過程,改善成土母質的性狀,促進土壤礦物質顆粒團聚;氣候的分布規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規律;成土母質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是礦物養分的來源;地形對土壤發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第3題,農作物中的有機質主要來源于土壤,收獲農作物會使土壤表層有機質減少;灌溉使土壤的水分增加,但會降低土壤的通氣性;使用有機肥可補充土壤中的有機質,但對土壤的礦物質含量影響小;修筑梯田可以保水保土,改善土壤的水分條件,但不能改變土壤的光熱條件。 土壤的淋溶作用與降水有著直接的關系,降水越多,淋溶層越厚。圖a是不同地區(濕潤、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發育示意圖,圖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與有機質的質量百分比關系示意圖。讀圖,回答4~5題。4.與土壤有機質的來源密切相關的因素是(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質5.能代表草原地區土壤發育情況的組合是( )。A.甲與Ⅰ B.甲與ⅡC.乙與Ⅱ D.丙與Ⅰ【答案】 4.A 5.D【解析】 第4題,根據所學知識判斷,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是生物。生物是土壤有機質的來源,與土壤肥力的產生密切相關。第5題,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與降水有著直接的關系,降水越多,淋溶層越厚,因此濕潤地區的淋溶層最厚,半干旱地區次之,干旱地區淋溶層最薄。圖a中丙的淋溶層厚度居中,屬于半干旱地區,對應的植被為草原。森林系統的生產能力強,但其消耗能力也強,相較于草原有機質積累少;森林土壤有機質集中于地表,并隨深度銳減,而草原土壤有機質則隨深度增加逐漸減少。因此,與草原有機質對應的為圖b中的Ⅰ。2第一節 主要植被與自然環境【學習目標】1.結合圖示等相關資料,識別主要的植被類型。(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2.了解并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長特征。(區域認知、綜合思維)3.理解植被與環境的關系,掌握不同尺度上植被的變化規律。(區域認知)【自主預習】一、主要植被1.概述(1)概念植被是覆蓋一個地區的各類① 的總稱。 (2)分類類型 成因 舉例自然植被 自然形成 森林、草原、荒漠、② 、草甸、沼澤等 人工植被 人工栽培和經營管理 農作物、人工林、③ 、城市綠地等 2.自然植被(1)森林森林一般分布于濕潤和④ 地區,可分為⑤ 、熱帶季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亞寒帶針葉林等。 熱帶雨林是世界上發育最繁茂的植被類型,植物種類豐富,群落結構復雜。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終年常綠,喬木多革質葉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秋季陸續進入果期。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喬木一般具有寬闊的葉片,夏季盛葉,冬季落葉,以減少水分及能量流失。亞寒帶針葉林主要由耐寒的針葉喬木組成,以松、杉類植物為主,樹葉為針狀,以抗寒抗旱。(2)草原草原一般分布于⑥ 、半干旱地區,可分為熱帶草原、⑦ 等。 熱帶草原位于干旱季節較長的熱帶地區,是以旱生草本植物為主,星散分布著旱生喬木、灌木的植被。熱帶草原具有極其獨特的群落外貌。溫帶草原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通常以叢生禾草植物占優勢,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結構,如葉面較小、葉片內卷等。(3)荒漠荒漠一般分布于⑧ 地區,可分為熱帶荒漠、溫帶荒漠等。荒漠的顯著特點是植被⑨ ,地表大面積裸露,植物種類貧乏,群落結構簡單。 二、植被與環境1.環境對植被的影響植物的⑩ 和生活機能,以及它們的分布等,都非常緊密地依賴于其所生活的環境。 (1)在大尺度上,植被的分布主要決定于 條件,特別是其中的熱量和水分條件,以及二者的組合狀況。由于太陽輻射提供給地球的熱量,有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規律性差異,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氣候帶。受氣候的影響,植被呈 分布。在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各地 條件不同,植被分布發生明顯的變化,由森林依次變為草原、荒漠。 (2)在中尺度上,受地形的影響,植被隨海拔升高而發生變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區,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隨著海拔的增加而變化,形成山地垂直氣候帶。與此相應,植被出現垂直分帶現象。2.植被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答案】 ①植物群落 ②苔原 ③人工草場 ④半濕潤 ⑤熱帶雨林 ⑥半濕潤 ⑦溫帶草原 ⑧干旱 ⑨稀疏 ⑩形態 氣候 帶狀 水分 開墾坡地 土壤趨于貧瘠化【合作探究】情境導入 內蒙古自治區地處我國北部,東西橫跨經度約28°,其東部、中部、西部自然植被差異明顯。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中部、西部植被類型分別是什么 植被差異明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題1:植被主題探究情境1 下列為植被景觀圖。任務1 與甲、丙兩類植被相比,乙類植被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答案】 植物種類豐富,群落結構復雜;有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有莖花和板根現象。任務2 說明丙類植被的突出特征及其成因。【答案】 突出特征:枝葉退化為針狀。成因:為了適應干旱寒冷的環境。任務3 指出甲、乙兩類植被的顯著區別。【答案】 甲類植被秋、冬季落葉,乙類植被四季常綠。情境2 任務1 簡述甲圖草原植被的生長特點,并說出該植被的主要分布地區。【答案】 生長特點:具有季節變化,濕季時郁郁蔥蔥,非常茂盛,干季時草木凋萎。主要分布地區:南北緯10°~20°的熱帶大陸。任務2 簡述乙圖所示草原的群落特點,并說出該類特點的草原的主要分布地區。【答案】 群落特點:結構簡單,幾乎沒有樹木。主要分布地區: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地區。任務3 簡述丙圖所示植被的生長特點。【答案】 耐旱,生長慢,葉面縮小,根系發達,等等。知識小結1.森林植被森林 分布區 氣候特點 植被特點熱帶雨林 熱帶雨林氣候區、熱帶季風氣候區 終年高溫,降水豐沛 植物全年生長旺盛;物種豐富、垂直結構復雜;各月都有花開;藤本、附生植物豐富,莖花、板根現象明顯常綠闊葉 林 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亞熱帶濕潤氣候區 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且無明顯干季 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結構較簡單,無藤本、附生植物及莖花、板根現象落葉闊葉 林 溫帶季風氣候區、溫帶海洋性氣候區 夏季炎熱或溫暖,冬季寒冷 喬木葉片寬,春季發葉、秋冬季落葉亞寒帶針 葉林 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的亞寒帶地區 夏季短促、溫和,冬季漫長、寒冷 葉面小,為針狀,抗寒抗旱2.草原和荒漠草原與荒漠 分布區 氣候特點 植被特點熱帶 草原 熱帶雨林一帶的南北兩側 全年高溫,干濕季分明 濕季植物生長旺盛,干季草類枯黃;有散生喬木或灌木荒漠 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中部、西部 全年高溫,降水稀少 以旱生灌木為主溫帶 草原 溫帶大陸內部 夏季溫暖,冬季寒冷漫長,氣候干燥 植被高度低,分布矮小灌木荒漠 以旱生灌木為主對點訓練 遼寧省是我國少有的楓樹占主體的紅葉樹種分布區。每到秋季,從遼東到遼西都可以邂逅“漫山紅遍,層林盡染”的景象。下圖是幾張不同的楓葉圖片。讀圖,回答1~2題。1.與熱帶雨林植被相比,楓樹所在區域的植被特征是( )。A.四季常青 B.有板狀根C.群落結構簡單 D.明顯季相變化2.相對于遼西的楓樹,遼東的楓樹多生長得十分高壯,原因主要是( )。A.人為破壞較少 B.光照更加充足C.山地分布較廣 D.氣候相對濕潤【答案】 1.C 2.D【解析】 第1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楓樹是落葉闊葉林。四季常青、種類豐富的是常綠林;有板狀根的是熱帶雨林;落葉闊葉林群落結構簡單。第2題,與遼西相比,遼東氣候相對更濕潤,光照條件更差;遼東與遼西的地形都以丘陵為主;遼東的楓樹比遼西的楓樹長得更高壯的主要原因不是人為破壞,主要是受自然因素影響。 讀世界四地景觀圖,回答3~4題。3.圖甲、圖乙對應的植被名稱分別是( )。A.熱帶草原、溫帶草原B.溫帶草原、熱帶草原C.熱帶荒漠、熱帶草原D.熱帶草原、熱帶荒漠4.圖丙和圖丁所在地區典型植被的共同特征主要是( )。①垂直結構復雜 ②以旱生灌木為主 ③有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 ④具長期耐旱的形態結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3.A 4.B【解析】 第3題,圖甲是典型的稀樹草原景觀,對應的氣候應是熱帶草原氣候,該氣候對應的自然帶是熱帶草原帶;圖乙中馬群主要分布在溫帶和寒帶地區,對應的自然景觀是草原,氣候應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對應的自然帶是溫帶草原帶。第4題,水熱條件較好的地區,植被種類多,垂直結構復雜,而圖丙和圖丁所在地區為沙漠地區,植被覆蓋率極低,垂直結構不可能復雜,①錯誤;沙漠地區氣候干旱,以旱生灌木為主,具有長期耐旱的形態結構,同時也具有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②③④正確。主題2:植被與環境主題探究情境1 不同地區的植被特征與其生存環境密切相關。圖Ⅰ為駱駝刺示意圖,圖Ⅱ為高山山頂上的旗形樹示意圖。任務1 據圖Ⅰ描述駱駝刺的特征,并說明它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答案】 地上部分小,葉片退化為刺;地下部分根系很發達。地上部分小、葉片退化為刺可減少水分蒸騰;根系發達能從很深很廣的地下汲取水分。任務2 分析圖Ⅱ旗形樹的成因。【答案】 受盛行風的影響,迎風面樹木生長受到抑制,背風面樹木生長旺盛。情境2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通過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天然林保護、草原濕地恢復等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初步建成橫跨我國“三北”地區的生態屏障。該區域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的控制,草原和林網生態逐步好轉。下圖為內蒙古庫布齊沙漠邊緣的生態防護林帶示意圖。任務1 分析圖文材料中都有哪些植被類型 【答案】 天然林、草原、荒漠等天然植被,防護林等人工植被。任務2 分析圖示植被與環境的關系。【答案】 環境為植被提供生長條件,植被同時會改造其生長的部分環境條件。任務3 假如從內蒙古高原東部往西部旅行,你會發現植被是怎樣過渡的,為什么 【答案】 從內蒙古高原東部往西部,植被過渡是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原因:從東向西降水逐漸減少。知識小結1.植物與環境影響因素 植物形態或分布 指示作用熱量 水平分布: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林→溫帶落葉闊葉林→亞寒帶針葉林→苔原 不同 溫度帶垂直分布:熱帶雨林→山地常綠闊葉林→山地落葉闊葉林→山地針葉林→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荒漠等 不同海拔水分 濕生 植物 葉片碩大柔嫩,根系退化,莖內有孔,如蓮藕、蘆葦等 水濕環境旱生 植物 葉片退化為刺,根系發達,葉面有蠟質,莖粗大,如仙人掌、駱駝刺等 干旱環境光照 喜光 植物 對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如樹林上層的馬尾松等 光照充足喜陰 植物 對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陰暗處,如樹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蘚等 光照不足土壤 酸性土壤:鐵芒萁、茶樹、馬尾松等 酸性土壤堿性土壤:堿蓬等 堿性土壤環境 污染 矮牽牛花能指示SO2污染 SO2污染2.不同的區域植被的主要環境效益不同區域 森林的環境效益 舉例降水豐富的濕潤地區(尤其是丘陵山區) 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長江中游山區的防護林的主要功能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半干旱地區 防風固沙,保護農田和牧場 西北地區風沙大,“西北防護林”的主要功能是防風固沙沿海地區 防止海浪侵襲,保護海堤 紅樹林是天然的海岸防線,具有降低風速,減輕海岸的侵蝕,凈化海水,促淤造陸等作用城市 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吸煙除塵,減弱噪聲 城市工業、交通污染嚴重,故城市綠地主要功能是吸煙除塵、凈化空氣、減輕污染、削弱噪聲知識拓展1.陸地自然帶與氣候帶的對應關系不同的氣候對應不同的自然帶類型,不同的自然帶都有與之對應的氣候類型。如下圖所示(以北半球為例):2.植被垂直分帶(1)圖示垂直分異形成的基礎是水熱狀況差異。隨海拔的升高,氣溫降低,降水一般是先增后減。(2)山地的垂直帶譜與其基帶所在緯度向高緯度方向上的水平帶譜一致。(3)影響垂直分異規律的因素有山地所處的緯度和山地的相對高度。緯度越低,山體越高,山地的自然帶譜越復雜。對點訓練 王蓮是著名的水上觀賞植物。大的葉片直徑可達2 m以上,像圓盤一樣浮在水面,可承受60 kg以上的重量。讀圖,回答1~2題。1.推測王蓮原產地的植被類型最可能為( )。A.亞寒帶針葉林 B.溫帶落葉闊葉林C.熱帶雨林 D.溫帶草原2.植物的結構形態往往是適應環境的表現。王蓮葉面上的小孔及葉緣有缺口,其主要作用是( )。A.通風透氣,保障植株生長B.排水,防止葉片積水腐爛C.吸收水分,促進蒸騰作用D.透光,利于根部光合作用【答案】 1.C 2.B【解析】 第1題,由材料“大的葉片直徑可達2 m以上,像圓盤一樣浮在水面”可知,王蓮葉片大,生長需水量大。所以王蓮生長的環境溫度高、濕度大,熱帶雨林滿足其生長所需的高溫、高濕環境。第2題,王蓮喜歡生長在熱帶的水域,蒸發旺盛,降水較多,雨水可以從小孔和缺口迅速排出,保持葉片干燥,避免因葉片積水,真菌和藻類的滋生造成葉片潰爛;讀圖可知,王蓮葉片較大且邊緣向上抬起,葉片與水面緊密貼合,雖有小孔,但不能起到通風透氣的作用;葉片上的小孔及邊緣的缺口不能吸收水分,也不能促進蒸騰作用;平鋪于水面的大葉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太陽光的照射,進行光合作用,葉片大不利于透光,更不利于根部的光合作用。 我國西北地區有很多新月形沙丘分布。讀新疆一處受西北風影響形成的新月形沙丘示意圖,回答3~4題。3.照片拍攝者大致面朝( )。A.東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4.該地區植被的特點是( )。A.葉片寬闊 B.根系發達C.四季常青 D.常見板根【答案】 3.D 4.B【解析】 第3題,新月形沙丘屬于風力堆積地貌,迎風坡緩,背風坡陡。圖示地區盛行西北風,說明沙丘左側是西北方,即圖片左上角方位是西北方。根據方位坐標可確定照片拍攝者大致面朝北方。第4題,該地區位于沙漠,氣候干旱,植被具有耐旱、根系發達、葉片短小且有蠟質層等特點;板根現象是熱帶雨林喬木最突出的一個特征。【隨堂檢測】思維構建即時訓練 山頂矮曲林指山地高海拔處受大風、低溫等影響,由矮化、扭曲及變形的樹木組成的林地或叢林。讀某地區矮曲林景觀圖,回答1~2題。1.矮曲林的植被特征為( )。A.根系淺 B.枝葉繁茂C.葉片寬大 D.樹干低矮粗壯2.矮曲林枝干或葉片上常密集附生苔蘚植物,說明該地( )。①日溫差小 ②溫度高 ③光照少 ④濕度大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答案】 1.D 2.D【解析】 第1題,山頂由于地形遮擋物較少,所以風力大,植被生長需要抗風能力強,這就需要樹干低矮粗壯,根系發達;山地附近風力大,土層薄,氣溫低,植物生長環境差,而枝葉繁茂和葉片寬大是植物生長環境較好的表現。第2題,山頂附近海拔較高,空氣較稀薄,晝夜溫差大,①錯誤;山頂地區海拔高,氣溫低,②錯誤;苔蘚植物喜陰濕環境,說明該地光照少,濕度較大,③④正確。 波巴布樹是非洲大草原上的“大胖子樹”,十分耐旱,可通過粗大的樹干儲水度過旱季,一般樹皮較厚,樹葉小而硬,根系發達。讀“獨木成林”的熱帶雨林和波巴布樹景觀圖,回答3~4題。3.圖示兩種植物形態出現差異的最主要原因是( )。A.光熱條件不同 B.土壤性質不同C.水分條件差異 D.海陸位置差異4.推測波巴布樹的生長特性是為了適應生長區( )。A.降水年際變化大 B.降水季節變化大C.氣溫年較差大 D.晝夜溫差大【答案】 3.C 4.B【解析】 第3題,熱帶雨林植被高大,具有多板狀根、氣生根、老莖生花等特點,是為了適應當地降水多、積水多的自然環境;波巴布樹樹皮較厚、樹葉小而硬、根系發達,是為了適應當地干、濕季分明的自然環境。故圖示兩種植物形態出現差異的最主要原因是水分條件差異。光熱條件不同、土壤性質不同、海陸位置差異均不是兩圖中植物形態出現差異的最主要原因。第4題,根系發達可以深入地下,能更好地汲取水分;葉片較小甚至退化為刺,且外部包裹蠟物質,可防止水分過多流失;樹皮厚也是為了減少水分蒸騰,以應對濕季之后漫長的旱季。 讀圖,回答5~6題。5.①→②的自然帶地域分異規律主要體現在( )。A.低緯地區 B.中緯地區C.高緯地區 D.山地地區6.決定③→④的自然帶地域分異規律的主要因素是( )。A.水分 B.熱量 C.海拔 D.光照【答案】 5.B 6.B【解析】 第5題,沿直線①→②的自然帶地域分異規律是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在中緯度地區表現明顯。第6題,沿直線③→④的自然帶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等,這體現的是熱量的變化,屬于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主要影響因素是熱量。2第五章整合與評價微專題:自然環境與植被的關系1.自然環境對植被的影響(1)光照植物類型 喜光植物 喜陰植物對光的要求 需要充足的陽光 需要少量的陽光分布位置 分布在向陽的地方或占據植被群落的上層 多分布在背陽、蔭蔽的地方,或生長在植被群落的底層 (2)熱量:太陽輻射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在不同的緯度帶形成不同的植被帶。如歐亞大陸東部自北向南依次為苔原、亞寒帶針葉林、溫帶混交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3)降水:從沿海向內陸,降水逐漸減少,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的植被景觀。一般來說,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上為森林,在200~400 mm為草原,在200 mm以下為荒漠。(4)風向:長時間風吹使迎風面樹枝受到損傷,背風面樹枝不斷生長,形成旗形樹冠。樹木的枝葉主要生長在樹干的一側,遠看就像一面旗子插在地上,這就是旗形樹。旗形樹冠(5)水分:不同植物對水分的要求不同,可分為旱生植物、濕生植物、中生植物、水生植物四類。例如,仙人掌屬于旱生植物,蘆葦、荷花屬于水生植物。(6)地形:山區植物種類比平原地區豐富。在高山地區,從山麓到山頂,由于熱量減少和水分變化,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帶。一般情況下,陽坡熱量條件好,迎風坡水分條件好,植被相對茂盛;陰坡熱量條件差,背風坡水分條件差,植被相對稀疏。(7)土壤: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質都會影響植被的生長等。例如:酸性的土壤適合茶樹、杜鵑的生長,堿性土壤適宜泡桐、檉柳的生長;沙質土壤適宜香椿、駱駝刺的生長,黏質土壤適合杜仲、黃檗的生長。2.植被可以指示自然環境特征(1)指示環境的干濕狀況植物類型 葉特征 根特征 指示環境 原因水生植物 柔嫩碩大 不發達 水生環境 水分充足旱生植物 變成細刺 發達 干旱環境 水分不足 (2)指示土壤性質:鐵芒萁的生長反映紅壤等酸性土壤環境,堿蓬的生長反映鹽堿性的土壤環境。典例鞏固 每當秋風吹起,一片片銀杏葉由綠變黃,成為秋天最絢爛的景象。10月底至11月初可以去北京的釣魚臺銀杏大道,11月中下旬可以轉戰浙江的長興十里古銀杏長廊,11月中旬至12月初是去云南騰沖銀杏村游玩的好時節。下面兩圖分別示意銀杏林和銀杏葉。讀圖,回答(1)~(2)題。(1)銀杏林屬于( )。A.落葉闊葉林 B.常綠闊葉林C.常綠硬葉林 D.針葉林(2)近年來銀杏葉變黃的時間偏晚,原因可能是( )。A.氣候變干 B.氣候變暖C.溫差增大 D.光照減弱【答案】 (1)A (2)B【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銀杏林屬于闊葉林。由材料“每當秋風吹起,一片片銀杏葉由綠變黃”,并結合銀杏林圖中有大量落葉可知,銀杏林屬于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區的典型植被,樹葉更替顏色變化不明顯;常綠硬葉林是地中海氣候區的典型植被,且樹葉更替顏色變化不明顯;針葉林是亞寒帶氣候區的典型植被,一般分布在氣候較為寒冷的地區,樹葉多為針狀。第(2)題,結合材料可知,影響銀杏樹葉變黃時間的主要因素是溫度,氣溫越高,銀杏葉變黃的時間越晚。氣候變干反映的是水分因素,與溫度無關;溫差增大說明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的差值變大,銀杏葉變黃是秋天溫度低到一定程度后出現的現象,與溫差無關;光照減弱可能會使溫度變低,銀杏葉變黃時間將提前。思維構建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5.1 主要植被與自然環境.docx 5.2 土壤的形成.docx 第五章整合與評價.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