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學習目標】1.運用資料,說明環境問題的概念、類型及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綜合思維)2.結合案例,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后果。(綜合思維)3.運用資料,認識環境問題的實質,明確環境問題的解決措施,增強人地協調觀。(人地協調觀)【自主預習】一、環境問題的概念與類型1.概念:由自然界或人類活動作用于人們周圍的環境,引起① 下降或生態失調,以及這種變化反過來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 2.分類:根據② ,可分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短缺。 3.產生的原因(1)人類對環境開發利用的強度越來越大,對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2)排放的廢棄物和有害物質越來越多,超過了環境的③ 。 (3)隨著全球人口的急劇增長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二、主要環境問題1.資源短缺(1)成因:人類長期大規模開采與破壞;掠奪式開發,浪費了大量的寶貴資源。(2)表現:地球上某些自然資源④ 銳減、質量下降;人均擁有的資源量大幅度減少。 (3)后果:難以滿足和保障人類對資源的需求。2.生態破壞(1)成因:人類大規模的社會生產活動,長時期地砍伐森林和開墾草原等。(2)后果: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生態失衡,加劇了⑤ 、土地荒漠化和生態惡化。 3.環境污染(1)概念: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有害物質,引起環境質量下降,危害人類健康,影響生物正常生存發展的現象。(2)污染類型主要類型 概念 污染物或特點大氣污染 指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排放的⑥ 導致大氣質量下降的現象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及可吸入顆粒物等水污染 指水體因某些有害物質的大量進入,導致其物理、化學、生物等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破壞生態環境,造成⑦ 惡化的現象 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農藥、化肥及畜禽糞便等土壤污染 指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污染物質,通過多種途徑進入土壤,其數量超過了土壤的容納和自凈能力,從而使土壤的性質、組成、形狀等發生變化,并導致土壤⑧ 失調、質量下降的現象 工礦企業排出的廢水、煙塵、殘渣中所含重金屬元素和有機物,農用化學藥劑中的有害成分,以及有害微生物、寄生蟲卵等海洋污染 指人類活動把物質或能量引入海洋環境,導致損害海洋生物、危害人類健康、妨礙海洋活動、降低海洋環境質量的現象 具有⑨ 多、持續性強、擴散面廣、難以控制等特點 【答案】 ①環境質量 ②環境問題的性質 ③自凈能力 ④數量 ⑤水土流失 ⑥污染物 ⑦水質 ⑧功能 ⑨污染源【合作探究】情境導入 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1907—1964)撰寫的《寂靜的春天》一書,喚起了人們的環境意識,引發了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使得環境保護問題擺到了各國政府的桌面上,各種環境保護組織紛紛成立,從而促使聯合國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簽署了《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開啟了環境保護事業。1.春天本來是鮮花盛開、百鳥齊鳴的美好季節,而《寂靜的春天》卻向我們描述了一個沒有鳥、蜜蜂和蝴蝶的寂靜世界。為什么會這樣呢 2.議一議,《寂靜的春天》為什么會引起這么大的轟動 主題1 環境問題的概念與類型情境1 閱讀甲、乙兩幅圖。任務1 兩圖分別反映了哪類環境問題 【答案】 甲圖反映的是大氣污染,乙圖反映的是水污染。任務2 該類環境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情境2 下圖為人類與環境關系示意圖。任務1 分析圖中箭頭A、B表示產生環境問題的兩個主要原因。【答案】 A表示人類社會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B表示人類的經濟活動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任務2 說出圖中箭頭C、D表示的含義。C表示 系統的反饋作用,D表示人類活動對 的影響。 【答案】 環境 環境任務3 環境問題的主要類型有生態破壞、 和 。 【答案】 環境污染 資源短缺任務4 將下列選項的序號分別填入A、B、C、D(與圖中箭頭含義相同)的橫線上。①亂采濫用礦物資源 ②燃油產生的煙塵 ③工業“三廢”排放 ④過度抽取地下水 ⑤通過綠化改造局部氣候 ⑥酸雨 ⑦水利工程 ⑧環境保護A ;B ;C ;D 。 【答案】 ②③ ①④ ⑥ ⑤⑦⑧日本琵琶湖的水污染——培育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情境 琵琶湖是日本第一大湖泊,分為北湖(平均水深43 m)和南湖(平均水深約4 m),琵琶湖流域人口約有1 400萬人。大約有460條一級河流流入琵琶湖,其中120條直接流入琵琶湖,而流出琵琶湖的只有瀨田川和琵琶湖排水渠。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周邊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琵琶湖流域環境問題日趨突出。1972年開始,滋賀縣政府開始加強對琵琶湖的綜合治理,把大量消費型的現代生活方式轉變為立足于自然與人類共生的環境協調型生活方式。下圖為琵琶湖流域示意圖。任務1 說明20世紀60年代琵琶湖流域面臨的主要環境污染問題,并分析其人為原因。【答案】 環境污染問題:水體富營養化(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人為原因:琵琶湖流域人口、城市眾多,生活消費水平高,排放大量含氮、磷的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進入琵琶湖流域。任務2 與北湖相比,說明南湖水體自凈能力差的自然原因。【答案】 南湖水域面積狹小,水量少;水淺;支流少;湖區相對封閉,水體流動性差。1.環境問題的主要類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自然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具體分析如下表:環境問題 概念 類型 產生原因 典型事例資源短缺 人類長期大規模地開采與破壞,全球自然資源數量銳減、質量下降,以至于不能滿足人類資源需求的現象 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能源短缺 人類對資源的過度索取 華北平原用水緊張,非可再生資源面臨枯竭環境污染 指由于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含量增加,破壞了自然環境組成要素原有的物質成分和結構,導致環境各要素及整個環境系統的自凈能力降低或喪失,并發生嚴重的質量退化,從而使其中的有害物質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 大氣污染 工業“三廢”和有害人體健康的農藥的排放 洛杉磯市的大氣污染狀況水體污染 多瑙河的水污染土壤污染 常熟市農田重金屬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生產、生活產生大量垃圾 市區垃圾場噪聲污染 工礦企業、交通工具 機場附近的噪聲放射性污染 核廢料處理不當及意外事故的發生 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海洋污染 海岸帶工業發展、海上航運泄漏,海上石油工業泄漏 墨西哥灣石油泄漏全球變暖、臭氧層空洞 有害氣體(溫室氣體、氯氟碳化物)的排放 冰川融化、南極臭氧層空洞生態破壞 是人類社會活動引起的生態退化及由此衍生的環境效應,導致環境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對人類生存發展及環境本身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 森林調節功能下降 毀林開荒 熱帶雨林的破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砍伐森林、開墾草原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國北方冬、春季的沙塵暴天氣土地鹽堿化 不合理的灌溉 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的次生鹽堿地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存環境的惡化,人類的過度捕獵 珍稀動物的減少,如大熊貓、華南虎等2.環境問題的差異(1)不同地區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不同城鎮地區 鄉村地區主要 表現 環境污染。如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等 生態破壞。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鹽堿化、森林面積減少、物種減少等原因 交通、工業活動和人類聚居地的過分密集,污染物集中 利用資源的方式不當或強度過大(2)不同國家環境問題的表現不同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環境問題更加嚴峻)表現 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原因 發達國家不但消耗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資源,還將污染轉嫁給發展中國家 人口快速增長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環境問題;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3.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區別與聯系環境 問題 區別 聯系含義 產生機制 表現方式環境 污染 任意排放廢棄物和有害物質導致環境質量下降 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 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都是環境問題的基本表現形式,環境污染往往會導致生態破壞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生態 破壞 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導致環境退化,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森林的環境調節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鹽堿化大氣增溫、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4.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表現讀下列景觀圖片,回答1~3題。1.圖片反映的環境問題中,其成因為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2.圖片反映的環境問題中,屬于自然資源枯竭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3.圖片反映的環境問題中,表示水土流失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1.C 2.A 3.B【解析】 第1題,當人類排放的廢棄物和有害物質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就會出現環境污染問題。圖片中①是森林破壞,②是水土流失,③是大氣污染,④是垃圾污染,其中③④屬于環境污染問題。第2題,當人類向環境的索取超過環境的承受能力時,就會出現自然資源枯竭。結合上題分析可知,①是森林破壞,過度砍伐森林會導致森林資源減少,最終出現自然資源衰竭問題。第3題,圖②中的河流含有大量泥沙,是該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結果。主題2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情境1 世界環境日為每年的6月5日,它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表達了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向往和追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根據當年的世界主要環境問題及環境熱點,有針對性地制定“世界環境日”主題。……2010年:多樣的物種,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來。2011年:森林:大自然為您效勞。2012年:綠色經濟:你參與了嗎 2013年:思前,食后,厲行節約。2014年:提高你的呼聲,而不是海平面。2015年:可持續消費和生產。2016年:為生命吶喊。2017年:人與自然,相聯相生。2018年:“塑戰速決”。2019年:藍天保衛戰,我是行動者。2020年:“關愛自然,刻不容緩”/“自然為本”。2021年:生態系統恢復。2022年:只有一個地球。2023年:塑料污染的解決方案。任務1 當前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哪些 【答案】 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任務2 為保護環境,我們應該怎么做 【答案】 切實履行好保護環境的責任,自覺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增強節約意識、環境意識、生態意識,養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情境2 任務1 說出土壤污染物質的主要來源。【答案】 固體廢棄物,大氣污染物,污水灌溉,農藥、化肥、重金屬等。任務2 土壤具有容納污染物質的能力和自我凈化的能力,為什么還會被污染 【答案】 污染物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任務3 描述土壤污染的主要過程,說一說土壤污染可能產生的危害有哪些。【答案】 過程:由于人口急劇增長,工業迅猛發展,固體廢棄物隨意堆放和傾倒,過量施用農藥、化肥,污水灌溉,導致有害物質不斷向土壤中滲透,加上大氣中的污染物及飄塵也不斷隨雨水降落在土壤中,進而造成了土壤污染。危害:當土壤中含有的有害物質過多,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時,就會引起土壤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害物質或其分解產物在土壤中逐漸積累,通過植物、水間接被人體吸收,危害人體健康。人類活動與環境問題——培育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情境 人類對環境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和行為,就會得到環境對人類的相應反饋。例如,人們過度墾荒導致生態破壞、環境惡化,這種狀況又進一步加劇了人地矛盾,甚至使人類陷入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中。任務1 推測驅使人們墾荒的原因有哪些。【答案】 人口增長過快;耕地面積下降,糧食不足,單產不高,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任務2 圖示墾荒方式有哪些 分別對環境帶來了哪些負面影響 【答案】 圍湖造田:使湖泊面積減小,調蓄洪水的能力下降,加劇下游洪澇災害,會使氣候的調節能力下降,使局地氣候異常現象增加。開墾草場:致使植被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荒漠化。毀林開荒:致使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和對氣候的調節能力下降,氣候異常現象增加。任務3 耕地面積雖然擴大了,但并沒有像人們期待的那樣解決了吃飯問題,反而越墾越貧窮。請講講其中的道理。【答案】 該地區人口文化素質較低,生態意識淡薄,人們長期采用有害環境的生產方法盲目擴大耕地面積,結果使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自然生產力下降,形成惡性循環,不但解決不了原有問題,反而產生了更嚴重的環境問題、經濟問題。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1.生態破壞生態破壞 原因森林生態功能下降 亂砍濫伐,森林面積減少,導致森林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涵養水源、吸煙滯塵等的生態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濫伐、濫墾、濫牧,自然植被遭到破壞,對表層土壤的保護作用減弱土地鹽堿化 干旱、半干旱地區和半濕潤地區不合理的農業灌溉等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物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過度捕獵等2.環境污染表現 主要原因 典例大氣污染 工業“三廢”和危害人體健康的污染物任意排放 洛杉磯的光化學煙霧、泰晤士河的污染、部分農業區的有毒農作物水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垃圾污染) 生產和生活中的大量廢棄物任意堆放 太原礦區的煤矸石噪聲污染 交通運輸、工業生產等 許多城市噪聲超標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質泄漏 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海洋污染 各類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灣赤潮、日本九州島水俁灣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3.資源短缺資源短缺 原因土地資源短缺 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人類不合理利用,造成土地資源退化、荒漠化等;城市建設用地增加水資源短缺 人口增加,生產、生活水平提高,人均用水量增多;水污染;工農業和生活用水利用率低、浪費嚴重能源資源短缺 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能源需求量增大;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利用率低、浪費嚴重等問題知識拓展 由環境污染演化而來的全球問題表現 原因 典例或分布區全球 變暖 自然:氣候的變化 人為:燃燒礦物燃料,排放溫室氣體;亂砍濫伐森林 全球臭氧層 破壞 自然:太陽活動 人為:大量排放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的物質 兩極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氣體不易擴散;降水較多 人為:燃燒礦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西歐、北美、日本、中國長江以南地區讀圖,回答1~2題。1.圖中①②③④對應的環境問題依次是( )。A.臭氧層破壞、酸雨、全球變暖、荒漠化B.臭氧層破壞、酸雨、荒漠化、全球變暖C.酸雨、臭氧層破壞、全球變暖、荒漠化D.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荒漠化、酸雨2.由圖中②環境問題帶來的影響有( )。A.土壤鹽漬化加劇B.皮膚癌高發C.腐蝕建筑物D.海平面上升【答案】 1.A 2.C【解析】 第1題,氯氟碳化物所造成的環境問題為臭氧空洞,屬于臭氧層破壞;氮氧化物與硫氧化物會進入大氣中,融于空氣中的水汽,形成酸雨;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會導致全球變暖;植被銳減會導致生態環境破壞,出現荒漠化等現象。所以圖中①②③④對應的環境問題依次是臭氧層破壞、酸雨、全球變暖、荒漠化。第2題,圖中②環境問題是酸雨,酸雨不會使土壤鹽漬化加劇;皮膚癌高發是臭氧層破壞、紫外線強導致的;酸雨酸性較強,會腐蝕建筑物;海平面上升是全球變暖、極地冰川融化導致的。【隨堂檢測】讀圖,回答1~2題。1.圖示出現的環境問題是( )。 A.森林砍伐 B.草場退化C.土壤污染 D.沙塵暴2.若圖中的情景出現在我國江南地區,則該環境問題帶來的后果有( )。①林產品短缺 ②珍稀動物減少 ③旱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 ④臭氧層破壞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 1.A 2.D【解析】 第1題,根據圖示可知,出現的環境問題是森林砍伐。第2題,臭氧層破壞與森林砍伐無關。讀某種污染物對環境各要素的危害示意圖,回答3~4題。3.該種污染物最有可能為( )。A.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B.交通運輸產生的噪聲C.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水D.生產、生活產生的固體廢棄物【答案】 D【解析】 由圖可知,該污染物占用土地,傳播疾病,污染大氣、土壤和水體,應為生產、生活產生的固體廢棄物。4.上題中污染物對水體產生污染的途徑主要有( )。①人們將該污染物直接排入水體 ②隨大氣降水進入水體③該污染物中的有害物質滲入土壤,污染地下水 ④該污染物直接轉化為污染水體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A【解析】 固體廢棄物無法直接轉化為污染水體;人們將固體廢棄物直接排入水體,從而污染水體;固體廢棄物受大氣降水、流水沖刷等的影響,有害物質進入水體,甚至隨水體滲入土壤,污染地下水。 為保護不斷減少的自然水體中的魚類資源,上海市出臺了要求垂釣者只能是“一人、一桿、一線、一鉤”的“精準垂釣”政策。據此回答5~6題。5.上海市自然水體中魚類種類不斷減少,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氣候變暖 B.水體污染C.過度垂釣 D.河道減少【答案】 B【解析】 上海市自然水體靠近城市,生產生活污水量大,排放到自然河道中,易造成水體污染,導致魚類減少。6.上海市實施“精準垂釣”有助于( )。A.提高環境質量 B.增加魚類品種C.減少垂釣人數 D.緩解生態壓力【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精準垂釣”是自然水體中魚類不斷減少,為保護自然水體中魚類資源而施行的政策。“精準垂釣”能夠有效減少單次垂釣人員的大范圍集中,減輕流域的生態壓力。2第二節 協調人地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學習目標】1.理解人地關系思想演變的過程及原因。(綜合思維)2.運用資料,說明協調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及其緣由。(綜合思維)3.正確認識人類依賴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到善待自然的人地關系的轉變,以及協調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人地協調觀)【自主預習】一、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社會 人地關系 產生原因采集—狩 獵社會 原始的① 關系 人口數量少、生產力水平低下且發展緩慢,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有限農業社會 不協調 人口逐漸增多,人們對資源和環境開發利用的② 與廣度都明顯增大,環境遭到破壞 工業社會 人地矛盾③ 機器和礦物燃料的大規模使用,使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達到了空前的規模和高度,人口數量劇增,環境問題嚴峻信息社會 走向協調,向生態化、④ 、綠色化、循環化等方向發展 當代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使人類社會的組織制度、經營管理、價值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等產生一系列變革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環境問題的實質就是⑤ 問題,是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 1.轉變傳統發展觀念(1)傳統發展觀念:片面追求⑥ ,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簡單地把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作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唯一標尺;單純地把自然界看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索取對象。 (2)可持續發展觀念: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環境持續承載相協調的多目標模式。2.轉變傳統發展模式(1)傳統發展模式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差異傳統發展模式 可持續發展模式目的 擴大生產⑦ 、增加產品產量和提高消費水平 實現⑧ 和文明消費,減少經濟活動所造成的環境壓力和資源消耗 特點 社會生產多以犧牲資源、⑨ 為代價 強調環境承載力和土地、水、森林、礦藏等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結果 形成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使人類陷入嚴重的資源、環境危機 改變傳統的以“⑩ 、高消耗、高污染”為特征的發展模式,通過引入市場機制,平衡需求與供給的矛盾 (2)轉變措施a.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b.環境污染的治理。c.生態保護。3.公眾參與,從我做起(1)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2)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答案】 ①平衡 ②強度 ③激化 ④低碳化 ⑤發展 ⑥經濟增長 ⑦規模 ⑧清潔生產 ⑨環境 ⑩高投入【合作探究】情境導入 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播出了一部中國拍攝的短片《2032:我們期望的未來》,片中接受采訪的中國人各用一句話描述了自己對20年后的期望。全球公眾都聽到了中國強有力的聲音。20年后,你期望一個什么樣的未來 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擁有我們所期望的未來 主題1 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情境 材料一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將人類社會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采集—狩獵社會,人類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獵為生,對環境的影響有限;農業社會,人類開始大規模地改造自然,開發利用土地、水、氣候等資源;工業社會,科學和技術突飛猛進,社會生產力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同時在這個階段,人類以犧牲自然為代價,積累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嚴重;信息社會,人類開始謀求人地協調,人們在實踐中認識到,不能再走傳統的以高消耗,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為特征的發展道路,必須向生態化、低碳化、綠色化、循環化等方向進一步發展。材料二 下面是人類社會不同發展階段人口增長示意圖(圖Ⅰ)和人類社會不同發展階段經濟增長主導要素的構成示意圖(圖Ⅱ)。圖Ⅰ圖Ⅱ任務1 圖Ⅱ中A表示 ,它是決定 社會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 【答案】 土地 農業任務2 分析影響工業社會經濟增長關鍵要素的變化特征。【答案】 資本是影響工業社會早期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影響力不斷下降;土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下降;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逐漸增強,后期成為關鍵要素;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任務3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四個階段中,人地矛盾最為激化的階段是 社會。試分析該階段環境問題突出的主要原因。 【答案】 工業 人口壓力巨大,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過度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嚴重。任務4 信息社會人地關系的基本特是 ,此階段社會發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答案】 向生態化、低碳化、綠色化、循環化等方向發展 持續性原則、公平性原則、共同性原則。人地關系的歷史回顧歷史階段 人類活動特點 人地關系采集— 狩獵社會 人口數量少,生產力水平低下且發展緩慢,人類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獵為生,對環境的影響有限 人類與環境保持著原始的平衡關系農業社會 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栽培植物和畜養動物使食物供應穩定和可靠,人口逐漸增多。人們對資源和環境開發利用的強度與廣度都明顯增大,環境遭到破壞,甚至導致一些文明的消失 人地關系不協調,人們對人地關系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如我國古代樸素的人地關系思想工業社會 機器和礦物燃料的大規模使用,使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達到了空前的規模和高度。人口數量急劇增加,環境問題愈發嚴峻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人們對人地關系的認識進一步深化與發展,“和諧論”應運而生信息社會 (后工業 社會) 當代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使人類社會的組織制度、經營管理、價值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等產生了一系列變革 人地關系向生態化、低碳化、綠色化、循環化等方向進一步發展 讀人類各發展階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間接消耗)統計圖,回答1~2題。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前四個階段人類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礦物能源B.后三個階段人類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C.人類在各發展階段都消耗一種類型的能源D.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斷增長2.下列關于人類各發展階段能源利用對環境產生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A.原始社會人類利用的能源雖然較少,但對環境影響較大B.農業社會能源的開發利用可能導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C.工業社會大量使用能源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但生態問題得到緩解D.現代社會崇尚美國的能源消費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環境問題得到解決【答案】 1.D 2.B【解析】 第1題,結合人類的發展歷史可知,在早期的農業文明時期,人類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進入工業社會后,人類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礦物能源;讀圖可知,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能源的消耗數量不斷增長。第2題,農業社會主要是利用生物能源,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人類為了獲得能源而大量地亂砍濫伐,從而易出現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問題。主題2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情境 “循環經濟”已經融入中國主流經濟概念當中,將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其中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理已成為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任務1 什么是循環經濟 【答案】 循環經濟是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任務2 循環經濟有哪些模式 【答案】 工業采用清潔生產模式;農業采用生態農業模式。認養農業——培育人地協調觀情境 近些年,為了發展農村經濟,一些新型農業類型不斷出現,其中一種名為“認養農業”的新農業模式走紅全國,如在遼寧省盤錦市某鎮,當地農戶看準了“認養農業”的發展潛能,實行“農旅結合,共同發展”的模式,將農業認養開展得如火如荼。“認養農業”是消費者預付生產費用,生產者為消費者提供綠色、有機農產品。城市居民可以在農村認養一塊土地,工作的閑暇之余可以體驗種植、收獲的喜悅。下圖為盤錦市“認養農業”的運行模式。任務1 據材料分析與傳統農業相比“認養農業”的優勢。【答案】 農民通過向公司出租土地獲得租金;農民通過轉農為工增加收入;綠色有機農產品價格高,經濟效益更好;帶動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增加收入。任務2 除參與生產、監管環節外,請設計消費者還能夠親自參與體驗的其他服務項目。【答案】 發展文教產業(研學基地、產教融合);農業觀光旅游;體驗民俗(宿)文化;品嘗特色餐飲(農家菜)。任務3 從可持續發展角度,談談“認養農業”發展中值得注意的問題。【答案】 要有(地方)特色;保證品質和提高服務質量;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保護生態環境)。1.走可持續發展之路2.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途徑(1)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模式——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指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其根據資源輸入減量化、資源再利用化、使廢棄物再生資源化三個原則,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2)工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清潔生產清潔生產在產品生產過程或預期消費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把對環境的危害減至最小,又能充分滿足人類需要,是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的一種模式。(3)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生態農業①內涵生態農業指用生態系統的觀點,將農業生產和生態平衡納入協調一致的軌道,充分發揮生態經濟效益以促進持續增產的農業經營方式。②特點農業資源 得到再生 生態農業利用生態學理論調整了農業結構,保護了農業資源,使資源再生,永續利用綜合效益突出 生態農業科學地增加物質和技術投入,提高了農業生態系統物質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良性循環 生態農業可以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漁等合理發展,并可調節氣候,減少災害3.傳統經濟和循環經濟的差異項目 傳統經濟 循環經濟資源利用 方式 粗放利用 資源輸入減量化,集約化利用資源利用 一次利用,利用率低 多次利用,利用率高廢棄物處理 廢棄物大量排放 廢棄物再生資源化物質流動 物質單向流動 物質循環流動結果 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帶來環境問題 經濟和生態效益相結合 傳統基塘農業水陸比例一般為6∶4,基上種植蔬果。近年來,珠江三角洲地區某村的傳統基塘農業生產已嚴重退化,魚塘已轉為規模更大的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模式。為此,該村提出發展“有機—雙循環基塘農業模式”(如下圖),建設特色田園美麗水鄉。讀圖,回答1~2題。1.近年來,該村基塘農業中“基”減少甚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空間擴展 B.蔬果需求減少C.養殖空間擴大 D.綠化用地增加2.與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模式相比,“有機—雙循環基塘農業模式”有利于( )。①擴大水產業規模 ②加快城鎮化進程 ③降低飼料成本 ④提高產品品質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1.C 2.D【解析】 第1題,傳統基塘農業水陸比例一般為6∶4,基上種植蔬果,所以“基”即基塘農業中的“陸地”。珠江三角洲地區某村的傳統基塘農業生產已嚴重退化,“基”減少甚至消失,魚塘已轉為規模更大的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模式,由此可推測,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模式使得養殖空間擴大,將部分“陸地資源”(基)轉化為魚塘。第2題,與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模式相比,“有機—雙循環基塘農業模式”產出不只是有機魚類,還有有機農產品、有機水生經濟作物等,產品更加綠色健康,品質更優,加上種植有機飼料和水草飼料等,降低了飼料成本,經濟效益更高,③④正確。【隨堂檢測】 彩虹之境生態村位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該村只有43戶住戶,卻向世界展示了獨特的人居環境。能源方面,居民利用太陽能發電,并且主動降低電能消耗;水資源方面,設置雨水收集設施,所有的污水都經過處理二次利用;建筑方面,建筑材料以木材、卵石、秸稈、泥土為主。據此回答1~2題。1.彩虹之境生態村獨特的人居環境反映出( )。A.地理環境決定人類發展 B.人類被動適應環境C.人定勝天 D.人地協調發展2.當地居民利用太陽能發電有利于( )。A.節約水資源 B.降低碳排放量C.維持全球碳氧平衡 D.節約建筑材料【答案】 1.D 2.B【解析】 第1題,根據材料“能源方面,居民利用太陽能發電,并且主動降低電能消耗”可知,人類有自身的能力與意識,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不是地理環境決定人類發展。材料“能源方面,居民利用太陽能發電”說明人類能夠利用自然資源,可見不是人類被動適應環境。材料“水資源方面,設置雨水收集設施,所有的污水都經過處理二次利用”表明人類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可見不是人定勝天的思想。彩虹之境生態村實現了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反映出人地協調發展。第2題,利用太陽能發電與節約水資源關系不大。太陽能屬于清潔能源,當地居民利用太陽能發電有利于降低碳排放量。當地居民利用太陽能發電對維持全球碳氧平衡作用不大。根據材料“建筑材料以木材、卵石、秸稈、泥土為主”可知,利用太陽能發電與節約建筑材料無關。 可持續發展模式與傳統發展模式在經濟發展目標、增長方式上有很大差別。讀圖,回答3~4題。3.與傳統發展模式相比,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增長方式是( )。A.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長 B.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長C.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長 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長4.下列生產活動符合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是( )。A.秸稈焚燒還田 B.礦渣生產水泥C.垃圾轉移國外 D.污水灌溉農田【答案】 3.C 4.B【解析】 第3題,傳統發展模式的增長方式是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長,而可持續發展模式強調的增長方式是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長。第4題,礦渣生產水泥符合循環經濟的要求,符合可持續發展模式。22第五章整合與評價微專題1 循環經濟關聯圖的判讀1.常見類型地理關聯示意圖是一種運用文字框圖和箭頭、線條等連接有關的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間相互聯系或結構特征及演變規律的圖形。循環經濟關聯圖指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物產生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經濟增長,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經濟的一種圖示。其主要呈現形式有三類:一是體現人口、資源、環境關系的關聯圖(如圖Ⅰ);二是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關聯圖(如圖Ⅱ);三是工業園區工業部門間關系或產業關聯、生產流程關聯圖(如圖Ⅲ)。圖Ⅰ中a表示從環境中獲取資源,為資源開發;b表示對資源進行加工,為某種生產活動;c表示生產活動所生產的產品供給人類消費,為消費活動;d表示廢棄物排放。圖Ⅱ中符合該循環系統的①②③④⑤的含義分別是水窖集雨、飼料加工、供暖、肥料、廢棄物。畜禽養殖和商品率高是該農業科技園的突出特點。圖Ⅲ所示循環系統中,a、b、c、d依次為污水處理廠、棉紡織、創意產業、服裝生產。該生態工業園實現了清潔生產,經濟發展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相協調。2.判讀技巧關聯圖的判讀一定要注意圖中信息之間的直接或間接關聯、兩圖之間的關聯、圖中已知信息與未顯示信息之間的隱性關聯等。判讀時通常有以下兩種方法。(1)順藤摸瓜法①分析題目所給的條件和框圖,把握關聯圖示意的地理事物主體是什么;②回想這類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變過程,注意找出突破口;③觀察圖中的箭頭指向和框中提供的已知有效信息,理清邏輯關系;④將首先確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快問題的解決;⑤將已初步完成的關聯圖按箭頭連接關系,重新理順一遍,彌補可能出現的漏洞,確保答案的正確性。(2)代入嘗試法有些表示地理事物相互關系的選擇題,可以使用直接代入法嘗試求解。宜采用先易后難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完成,剩余得越少就越容易填,在確定完填空內容后要進行驗證,以確保答案的正確性。典例鞏固 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國家編制了《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對發展循環經濟作出戰略規劃。讀復合型循環經濟基本模式圖,回答(1)~(3)題。(1)適合大面積推廣圖示循環經濟模式的省級行政區是( )。 A.黑 B.瓊 C.鄂 D.新(2)圖中a、b、c、d代表的工業,正確的是( )。A.a——飲料工業,b——包裝工業B.a——印染工業,b——紡織工業C.c——飼料加工,d——食品加工D.c——食品加工,d——飼料加工(3)下列關于圖示循環經濟模式的敘述,正確的有( )。①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降低了產業對資源的依賴 ②生物質發電解決了工業生產用電需求 ③提高了土壤肥力④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有機結合、相互促進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 (1)C (2)D (3)C【解析】 第(1)題,由圖可知,該區域種植棉花,應位于我國棉花產區,黑龍江、海南不是產棉區;該地發展水產養殖等,湖北河湖廣布,適合發展水產養殖;新疆氣候干旱,河流少。第(2)題,讀圖,根據圖中箭頭方向可判斷,a以棉花為原料,應為紡織工業;b為以紡織產品為原料的印染工業;c為畜牧養殖的深加工,即食品加工;d將花卉加工及食品加工的下腳料加工成飼料,供應畜牧養殖業。第(3)題,圖示循環經濟模式采用清潔生產技術,發展的是常規產業,不是高新技術產業,①錯誤;生物質發電量小,只是補充了工業生產用電需求,②錯誤;該生產模式提高了土壤肥力,③正確;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有機結合、相互促進,④正確。微專題2 環境與發展類綜合題答題模板1.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1)環境問題產生的機理人類從環境中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資源枯竭,生態破壞人類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的速度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 環境污染(2)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方面分析。環境問題 自然原因 人為原因環境污染 地形或水域封閉,大氣穩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 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煤炭等礦物能源比重大);產業結構不合理(以重工業為主);人口眾多,經濟發達,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態破壞 地勢起伏大,流水侵蝕嚴重,土質疏松(水土流失);氣候干旱,多大風,地表物質松散(荒漠化);植物稀少 土地利用不合理;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樵采,植被破壞嚴重;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礦產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造成生態環境破壞資源短缺 資源儲量小,時空分布不均 人口眾多,經濟發達,資源需求量大;資源利用率低;資源浪費嚴重2.可持續發展(1)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人口 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進行生態移民,減輕人口壓力經濟 轉變生產方式,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產業)資源 提高資源利用率,節約資源能源 調整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宣傳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環保意識政策 加強監督管理,依法保護環境(2)發展循環經濟的意義有利于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居民收入;減少廢棄物排放,減輕環境污染;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3.區域協調發展的原因、措施及意義原因 自然環境的區域差異顯著;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措施 加強區域間的分工與合作;加強資源跨區域調配;推進產業轉移;加強政策的支持意義 有利于縮小區域發展的差異;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與繁榮;有利于加強民族團結;有利于鞏固國防,保障國家安全;有利于發揮區域優勢;有利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典例鞏固 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依據地形特征、人類活動方式、自然資源的分布狀況及土地利用方式等要素,兼顧行政區界,進行生態經濟區劃,可以將北京劃分為三個生態經濟區:Ⅰ平原高度人類活動綜合生態經濟區,Ⅱ山前淺山區中度人類活動農林生態經濟區;Ⅲ中高山區低度人類活動生態保護及生態經濟發展區(如下圖所示)。(1)簡述北京市三個生態經濟區的分布特點。(2)簡述目前生態經濟區Ⅰ區內部存在的城市問題。(3)說出為促進生態經濟區Ⅰ區可持續發展可采取的措施。【答案】 (1)Ⅰ區主要分布在北京東南部的市區,Ⅱ區主要分布在Ⅰ區的外圍,Ⅲ區主要分布在北京的西北部和西部地區。(2)由于工農業發達,出現空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污染問題。人口稠密,出現居住條件差、交通擁堵、就業困難等城市環境問題。(3)針對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可以加強水污染的治理、南水北調等;針對土地資源不斷減少的問題,可以加強監管,保護耕地;針對居住條件差、交通擁堵等現象,可以進行產業轉移,將部分非首都職能向雄安新區轉移等。【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Ⅰ平原高度人類活動綜合生態經濟區主要分布在北京東南部的市區,Ⅱ山前淺山區中度人類活動農林生態經濟區主要分布在Ⅰ區的外圍,Ⅲ中高山區低度人類活動生態保護及生態經濟發展區主要分布在北京的西北部和西部地區。第(2)題,Ⅰ平原高度人類活動綜合生態經濟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工農業生產強度大,水資源、土地資源利用強度大。出現的城市問題包括工農業發達,出現的空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污染問題。還出現居住條件差、交通擁堵、就業困難等城市環境問題。第(3)題,隨著經濟的繁榮和城市規模的日益擴大,北京市也面臨著許多發展中的問題。一是自然環境問題。近年來,影響北京的浮塵、揚沙和沙塵暴天氣表現出加劇的趨勢,水資源匱乏,是困擾北京市的另一個大問題。多年的超負荷開采,使得北京的地下水資源難以為繼。同時,工農業生產導致地下水污染,使得北京市符合衛生標準的淡水資源也日漸減少。二是人文環境問題。常住人口、流動人口的急劇增長,城市工商業的繁榮,使得交通越來越擁擠,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城市住房也長期緊張。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針對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可以加強水污染的治理、修建水庫、南水北調等;針對土地資源不斷減少的問題,可以加強監管,保護耕地;針對居住條件差、交通擁堵等現象,可以進行產業轉移,將部分非首都職能向雄安新區轉移等。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5.1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學案 2023-2024學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2.docx 5.2 協調人地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docx 第五章整合與評價.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