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板塊 現代文閱讀Ⅱ【考試要求】 能在積極主動的閱讀中,感受、想象、體驗作品呈現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領悟作品表達的感情、思想和觀念的基礎上,充分調動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進行審美鑒賞和審美評價;對常見文學類作品的基本特征、一般體例和主要表現手法有所掌握;在了解文學常識和文學創作一般規律的基礎上,對文本藝術創新的主題意向、思想蘊涵能有所領悟并展開聯想,對作品的表達效果和思想藝術價值作出合理分析與評價;對文本建構和文本理解所涉及的復雜因素,前者如作者傾向與意圖、作品語言與形式,后者如讀者立場、閱讀取向、欣賞角度、評價標準等,具有一定的認識,并能夠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摘自《中國考試》)專題一 小說閱讀1.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2.在鑒賞活動中,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鑒賞文學作品,能具體清晰地闡釋自己對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題和思想內涵、表現形式及作品風格的理解。3.能比較多個不同作品的異同,能對同一作品的不同闡釋發表自己的觀點,且內容具體,依據充分。能對作品的藝術形象及價值有獨到的感悟和理解。第一節 考題回顧練——二輪復習,定向為要[2023·新課標Ⅱ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社戲(節選)沈從文蘿卜溪邀約的浦市戲班子,趕到了呂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個人,八個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縣裝石灰的空船,到地時,便把船靠泊在碼頭邊。掌班依照老規矩,帶了個八寸大的朱紅拜帖,來拜會本村首事滕長順,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臺,哪一天起始開鑼。半月來省里向上調兵開拔的事,已傳遍了呂家坪。不過商會會長卻拿定了主意:照原來計劃裝了五船貨物向下游放去。長順因為兒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貨,聽會長親家出主意,也預備裝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邊,隨時有人把黃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進艙里去。戲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園邊不多遠。兩個做丑角的浦市人,扳著船篷和三黑子說笑話,以為古來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煙,世界既變了,什么都得變。可是三黑子卻想起保安隊隊長向家中訛詐事情,因此只向那個做丑角的戲子苦笑。長順約集本村人在伏波宮開會,商量看這戲演不演出。時局既不大好,集眾唱戲是不是影響治安?末了依照多數主張,班子既然接來了,酬神戲還是在伏波宮前空坪中舉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戲六天,定二十五開鑼。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紅帖子請了呂家坪的商會會長,和其他莊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隊隊長、排長、師爺、稅局主任、督察等,到時前來看戲。還每天特別備辦兩桌四盤四碗酒席,款待這些人物。到開鑼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換了漿洗過的新衣服,荷包中裝滿零用錢,趕到蘿卜溪伏波宮看大戲。因為一有戲,照習慣呂家坪鎮上賣大面的、賣豆糕米粉的、油炸餅和其他干濕甜酸熟食冷食的,無不挑了鍋罐來搭棚子,競爭招攬買賣。婦女們且多戴上滿頭新洗過的首飾,或鍍金首飾,發藍點翠首飾,扛一條高腳長板凳,成群結伴跑來看戲,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雜戲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錢花完,方又扛起那條凳子回家。有的來時還帶了飯籮和針線,有的又帶了香燭紙張順便敬神還愿。平時單純沉靜的蘿卜溪,于是忽然顯得空前活潑熱鬧起來。長順一家正忙著把橘子下樹上船,還要為款待遠來看戲親友,準備茶飯,因此更見得熱鬧而忙亂。家中每天必為鎮上和其他村子里來的客人,辦一頓過午面飯。又另外燒了幾缸熱茶,供給普通鄉下人。長順自己且換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擺藍寧綢長衫,罩一件玄青羽綾馬褂,舞著那個掛有鑲銀老虎爪的紫竹馬鞭長煙桿,到處走動拜客。第一天開鑼時,由長順和其他三個上年紀的首事人,在伏波爺爺神像前磕頭焚香,殺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雞,燒了個申神黃表。戲還未開場,空坪中即已填滿了觀眾,呂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開鑼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個套白面具的判官,舞著個骯臟的紅緞巾幅,臺上打小鑼的檢場人叫一聲:“某大老爺祿位高升!”那判官即將巾幅展開,露出字面。被尊敬頌祝的,即照例賞個紅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個賞金用力直向臺上摜去,惹得一片喝彩。當天第一個叫保安隊隊長。第一出戲象征吉祥性質,對神示敬,對人頌禱。第二出戲與勸忠敬孝有關。到中午休息,勻出時間大吃大喝。休息時間,一些戲子頭上都罩著發網子,臉上顏料油膩也未去凈,爭到臺邊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觀眾包圍了棚子看熱鬧。婦女們把扣雙鳳桃梅大花鞋的兩腳,擱在高臺子踏板上,口中噓噓的吃辣子羊肉面,或一面剝葵花子,一面并談論做夢績麻瑣碎事情。下午開鑼重唱,戲文轉趨熱鬧活潑。掌班走到幾位要人身邊來請求賞臉,在排定戲目外額外點戲。大家都客氣謙讓,不肯開口。經過一陣攛掇,隊長和稅局主任是遠客,少不了各點一出,會長也被迫點一出。隊長點“武松打虎”,因為武人點英雄,短而熱鬧,且合身份;會長卻點“王大娘補缸”,戲是趣劇,用意在于與民同樂。戲文經點定后,照例也在臺柱邊水牌上寫明白,給看戲人知道。開鑼后正角上場,又是包封賞號,這個包封卻照例早由蘿卜溪辦會的預備好,不用貴客另外破鈔。最末一出雜戲多是短打,三個穿紅褲子的小花臉,在臺上不住翻跟斗,說渾話。收鑼時已天近黃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別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陽拉得長長的,臉龐被夕陽照炙得紅紅的。到處是笑語嘈雜,過呂家坪去的渡頭,尤其熱鬧。方頭平底大渡船,裝滿了從戲場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靜河水中移動,兩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漸在由黃而變紅,由紅而變紫。太空無云處但見一片深青,秋天來特有的澄清。在淡青色天末,一顆長庚星白金似的放著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遠山野燒,因逼近薄暮,背景既轉成深藍色,已由一片白煙變成點點紅火。……一切光景無不神奇而動人。可是人人都融和在這種光景中,帶點快樂和疲倦的心情,等待還家。無一個人能遠離這個社會的快樂和疲倦,聲音與顏色,來領會贊賞這耳目官覺所感受的新奇。(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蘿卜溪的酬神社戲,適逢秋天橘子收獲時節,按慣例在伏波宮前空坪中連演六天。B.女人們成群結伴來看戲,有的還會帶上飯籮針線或香燭紙張,富有鄉土生活氣息。C.“打加官”第一個就叫保安隊隊長,可以見出蘿卜溪辦會者對他有所忌憚和逢迎。D.排定戲目外額外點戲需封賞,會長“也被迫點一出”,此細節暗示了會長的吝嗇。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開頭寫戲班子如約而至,接下來又寫到“省里向上調兵開拔的事”,令人感覺到一種尋常歲月隱約生變的氣氛。B.傳統白話小說常以描摹衣飾來刻畫人物,本文寫社戲之日長順走動拜客,就使用了這種筆法來表現長順的鄭重守禮。C.最后一段景物描寫,同魯迅《社戲》對歸家途中的景物描寫一樣,都以自然之美襯托了散戲后人們的失落與惆悵。D.沈從文這里寫社戲,同他在《邊城》中寫端午節一樣,都是通過對民俗的鋪寫描繪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鄉土社會。8.本文是如何描寫社戲的儀式感的?請結合全文簡要說明。答: 9.文中記述社戲的籌備及演出過程,多處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習慣”“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答: 【二輪復習定向】新考試題提倡教考結合,呼應教材和課程標準,使教學在考試中有所體現,真正發揮考試指揮棒的作用,引導一線教學用好統編教材,提升課堂質量,提高考生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摘自教育部考試院《高考試題分析》第二板塊 現代文閱讀Ⅱ——基于審美鑒賞的文學類文本閱讀專題一 小說閱讀第一節 考題回顧練——二輪復習,定向為要6.解析:理解文本相關內容。選項中“此細節暗示了會長的吝嗇”理解不正確,原文第9段中的“開鑼后正角上場,又是包封賞號,這個包封卻照例早由蘿卜溪辦會的預備好,不用貴客另外破鈔”,已經交代清楚會長作為貴賓是不用為額外點戲包封的。答案:D7.解析:分析鑒賞藝術特色。“都以自然之美襯托了散戲后人們的失落與惆悵”不正確。本題采用了不同文本相近內容對比分析和鑒賞的形式,考查點為景物描寫與人物情感的關聯,難度比單篇大。本文最后一段描寫的景物是唯美詩意、靜謐幽遠、溫暖祥和的,“一切光景無不神奇而動人”,人們觀賞社戲之后“帶點快樂和疲倦的心情,等待還家”,“無一個人能遠離……來領會贊賞這耳目官覺所感受的新奇”,“失落與惆悵”偏離文章主旨。答案:C8.解析:理解文章內容。社戲的儀式感流露在小說的字里行間,需要在細節中提煉概括,比如掌班依照老規矩帶了“八寸大的朱紅拜帖”,本村出名,具全紅帖子邀請商會會長和其他莊子的有名人物,從社戲前的準備工作來描寫社戲的儀式感。人們看戲的裝束也表現出儀式感,比如文中對長順的描寫“長順自己且換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擺藍寧綢長衫,罩一件玄青羽綾馬褂,舞著那個掛有鑲銀老虎爪的紫竹馬鞭長煙桿,到處走動拜客”,衣飾名稱交代得如此詳細,人物動作如此生動,凸顯出社戲的儀式感。另外,文中第7段對開鑼場景的描寫細致傳神,且戲目由第一出的象征吉祥性質到第二出的勸忠敬孝,再到下午的轉趨熱鬧,戲目安排清晰不能雜亂,也體現了儀式感。考生需要感受這種細節呈現的內涵,然后加以整合,并準確、有條理地表達出來。答案:①描寫戲前周密、隆重的準備工作。如戲班子帶了“八寸大的朱紅拜帖”,本村出名具全紅帖子請貴賓;時局不好,但凡事還是依照往年成例進行。②詳細描寫看社戲人的服飾言行。人們換上漿洗過的新衣服、婦女戴首飾扛長凳、長順衣著隆重、賞紅包封等。③描寫社戲鄭重開鑼的場景。第一天開鑼時磕頭焚香,殺羊殺雞,開鑼后“打加官”。④描寫戲目內容安排。第一出戲象征吉祥,第二出戲勸忠敬孝,下午轉趨熱鬧,戲目安排清晰不能雜亂。(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9.解析:品味重要詞語的意蘊。文章在記述社戲的籌備及演出過程中,多處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習慣”“照例”等詞,說明社戲是當地每年都舉辦的,在當地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把社戲活動辦得這么隆重,充滿儀式感,說明當地人極為尊禮重教。根據第2段中的“半月來省里向上調兵開拔的事,已傳遍了呂家坪”可知,當時正處于戰爭中,但是當地人仍嚴格遵循以往的程序進行社戲表演,體現了對民風民俗的重視和堅守。開鑼那天,戲還未開場,空坪中就已填滿了觀眾,他們通過社戲表演釋放對生活的熱情,結尾處“無一個人能遠離這個社會的快樂和疲倦,聲音與顏色,來領會贊賞這耳目官覺所感受的新奇”,表現了當地人對寧靜美好的世俗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答案:①表明社戲歷史悠久,在當地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當地人極為尊禮重教;②即使在戰爭背景下,也照例進行社戲表演,體現了對民風民俗的重視和堅守;③表現了對寧靜美好的世俗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