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十一 煉字、煉句題的思考角度第一節 考題回顧練——二輪復習,定向為要1.[2023·濟南質檢]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東坡①蘇軾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②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注】 ①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②犖確:山多大石貌。請結合全詩賞析“鏗然”一詞的妙用。答: 2.[全國Ⅰ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歐陽修紫案焚香暖吹輕,廣庭清曉席群英。無嘩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鄉里獻賢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慚衰病心神耗,賴有群公鑒裁精。本詩的第四句“下筆春蠶食葉聲”廣受后世稱道,請賞析這一句的精妙之處。答: 【二輪復習定向】“煉字”“煉句”既是修辭問題,也是語法問題。唐朝大詩人杜甫詩云:“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詩人賈島詩云:“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由此可以看出,詩人們是最講究煉句的。因為把一個句子煉好了,全詩都為之生色。賞析語句題是歷年高考中與賞析詩眼或整首詩相并列的一種常考題型。由于這種題型綜合性強,又因賞析角度不固定,使答題的自由度較大,但同時難度也較大。所以,這類題型應該成為我們復習備考的重點。第二節 專題糾錯練——專項補弱,突破重點【考情調研】 煉字題考查內容主要有:詩人錘煉的動詞、形容詞、副詞、數量詞和疊詞等,試題一般要求找出某句中最具藝術表現力的字詞,并分析其表達效果等; 重點考查考生對字詞臨時意義(活用意義、雙關意義、象征意義等)的理解和思想情感、修辭手法等方面的表達效果的賞析等。煉句題在近幾年高考全國卷中已多次考查。具體考查內容有:①理解詩句的含意;②考查句子的精妙之處,有時會指明思考角度,有時不指明思考角度,考生需要綜合分析; ③對比分析,分析某聯詩句兩種寫法的優劣。易錯角度 理解不夠,煉字煉句角度單一失誤診斷:賞析詩歌中的字(詞),一是經常望文生義,即不聯系字(詞)的具體語境,只是孤立地分析這個字(詞)的意思;二是不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解決途徑:掌握必備知識,學會審美鑒賞。一、煉字必備知識煉字類別 主要功用動詞 化靜為動,化凡為美,有動態感形容詞(修飾詞) 化抽象為具體,變無形為有形,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觸其物,如歷其境名詞 疊加意象,可使意境有情韻特殊詞 疊詞 增強語言的韻律感,起強調作用擬聲詞 使詩詞生動形象,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表色彩的詞 顏色一般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數量詞 經作者精心提煉的數量詞,能產生豐富雋永的詩情副詞 有疏通文氣、開合呼應、化板滯為流暢的美學效果二、煉句必備知識煉句形態 詩句多為倒裝、省略、疊加、鋪展等外部形態煉句內涵著眼于修辭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用擬人的修辭凸顯了詩人的感時恨別之痛著眼于聲韻 講究平仄,善用疊詞,如“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中的“漠漠”“陰陰”,既使描摹的景物有姿態飛揚之感,又有音調抑揚、氣韻流暢之作用典例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問題。楊柳枝劉禹錫煬帝行宮汴水濱,數株殘柳不勝春。晚來風起花如雪,飛入宮墻不見人。分析“數株殘柳不勝春”一句中“數”和“殘”兩個字的表現力。答: 【技法點撥】(一)[煉字(詞)題](二)賞析詩句題【對點訓練】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驄馬萬楚金絡青驄白玉鞍,長鞭紫陌野游盤。朝驅東道塵恒滅,暮到河源日未闌。汗血每隨邊地苦,蹄傷不憚隴陰寒。君能一飲長城窟【注】,為盡天山行路難。【注】 長城窟:相傳長城下有泉窟,可以飲馬。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開篇即于讀者眼前展現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氣度不凡的良馬。B.頷聯以夸張的手法表現驄馬被主人驅馳,需日行千里的艱辛與無奈。C.詩歌從馬的外在風采寫到內在精神,形象生動地表現出驄馬的神駿。D.全詩格調高亢,豪放壯闊,體現了盛唐奮發昂揚、熱情奔放的詩風。2.詩歌尾聯“能”“盡”二字如何表達作者的情感?請簡要分析。答: 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3~4題。次韻江晦叔①蘇軾鐘鼓江南岸,歸來夢自驚。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雨已傾盆落,詩仍翻水成②。二江③爭送客,木杪看橋橫。【注】 ①蘇軾屢遭貶謫,直至海南;建中靖國元年(1101)蘇軾遇赦北歸,至虔州(今江西贛州),與江晦叔以詩唱答。江晦叔,蘇軾舊友,時知虔州。②翻水成:典出韓愈“文如翻水成,初不用意為”。③二江:長江支流章、貢二水匯合于虔州。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重返故土,友人鐘鼓相慶;詩人重見舊時風物,宛如舊夢驚破,又恍惚夢境一般。B.傾盆大雨襯托“翻水”詩情,著一“仍”字足見詩人未因悠悠塵世而改變的本性。C.尾聯以景結情,語意雙關。前句寫友人送別,后句寄托詩人前途渺茫的悲涼感喟。D.全詩所見所聞為情取景,重點在詩人情懷的寄托之處:詩風清俊渾厚,蘊含深厚。4.“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兩句被后人稱贊為“極為高妙”,請加以賞析。答: 三、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5~6題。秋夢杜牧寒空動高吹,月色滿清砧。殘夢夜魂斷,美人邊思深。孤鴻秋出塞,一葉暗辭林。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秋夜高空凄清的聲音和搗衣砧上清冷的月色,營造了清冷卻又高遠的意境,為全詩定下了感情基調。B.頷聯寫思婦因對遠戍邊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無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體味深沉的孤獨與痛苦。C.頸聯孤鴻出塞、秋葉辭林,季節的更替,牽動著邊塞和家鄉兩地的人,為尾聯思婦給丈夫寄征衣的行為做鋪墊。D.這首詩雖寫了思婦的孤枕之苦,但并沒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詩句中暗暗流露著作者的愛國思想。6.有人建議把詩歌尾聯修改為“晨寄征衣去,迢迢織女心”,使詩意簡明顯豁。你覺得這樣修改好不好?為什么?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答: 專題十一 煉字、煉句題的思考角度——緊扣語言環境,賞析表達效果第一節 考題回顧練——二輪復習,定向為要1.解析:答題步驟如下:第一,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第二,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點出表現手法);第三,點出該字表現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答案:“鏗然”傳神地描繪出手杖碰撞在石頭上發出的響亮有力的聲音,(詞意)與月下東坡的寧靜清幽(意境)形成鮮明對比(手法);聯系前文對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讀者體味到作者堅守信念、樂觀曠達的情懷(情感、主旨)。2.解析:本題考查對精彩詩句的鑒賞能力。答題時首先要思考這一句與上一句同為對偶句,結構相同,而且都用了比喻,再想想這一句中的比喻,本體和喻體是什么,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其次,這一句同上一句一樣,都是以動襯靜,以動寫靜,這種手法在古代詩歌中頗為常見,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之類;然后再思考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答案:①用春蠶食葉描摹考場內考生落筆紙上的聲響,生動貼切;②動中見靜,越發見出考場的莊嚴寂靜;③強化作者充滿希望的喜悅之情。第二節 專題糾錯練——專項補弱,突破重點典例 解析:“數”,幾個,說明數量之少;“殘”,殘缺,“殘柳”描摹了一幅凄涼暗淡的圖景,寫出了楊柳殘敗不堪的狀態。而這些景色是“煬帝行宮”中的。皇帝的行宮本應生機盎然、熱鬧非凡,如今卻只剩下幾株殘敗的柳樹,從而映襯出隋宮的破敗、傾圮、荒蕪的景象。答案:“數”說明數量之少,已不再是當年成林成片的樣子;“殘”寫出了楊柳殘敗不堪,已不再是當年郁郁蔥蔥、濃蔭蔽日的樣子。“數”“殘”從數量和狀態兩方面,寫出了隋宮外面的楊柳殘敗的樣子,從而映襯出隋宮破敗、傾圮、荒蕪的景象。對點訓練1.解析:B項,“驄馬被主人驅馳,需日行千里的艱辛與無奈”錯誤。頷聯意思是:早晨駿馬奔馳在長安的大道上,揚起的塵土很快消散;傍晚到達黃河的發源地,太陽尚未下山。“朝”“暮”,早晚僅為一天,說明時間的短促;“東道”“河源”,兩地相距數千里,用夸張表現空間的闊遠;“塵恒滅”“日未闌”,表現驄馬飛奔的神速、銳意進取的雄風。答案:B2.解析:“能”“盡”二字,充分表達了主人對馬的信任,認為其定能為人馳騁,為國盡職,肩負起縱橫關塞、守邊保疆的重任。反之,也表明了驄馬的決心、壯志和宏愿。托物言志,明是贊馬不甘寂寞、一展宏圖的雄心壯志,實為喻人,表現詩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負,即只要能有建功立業、為國獻身的機會,哪怕是奔赴長城內外和歷盡艱難險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辭。答案:①“能”“盡”二字,寫出了主人對馬的期望與信任;②詩人托物言志,明是贊馬,實為喻人;③表現了詩人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和立功邊陲的宏偉抱負。3.解析:C項,“前途渺茫的悲涼感喟”錯誤。從尾聯來看,以“二江爭送客”之動,襯托“木杪”“橋橫”之靜,當為淡定不驚的胸襟;從全詩思想脈絡看,詩人借與江晦叔以詩唱答,表明自己歷經滄桑后的徹悟,前面寫世事變幻而自己心志不變,緊接著還作了新詩。所以這里的“悲涼感喟”不合邏輯。答案:C4.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煉句的能力,“極為高妙”提醒考生應從技法和表達效果層面思考。“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的意思是:無論世事如何像浮云般變幻不定,我的心永遠像孤月高懸般潔凈明亮。詩人把無常的世事比作變幻不定的浮云,蘇軾一生幾次被起用,幾次遭貶,“浮云世事改”是對朝廷政治生活變化無常的一種反映;“孤月此心明”把自己光明磊落的心志比作潔凈明亮的孤獨之月,是說自己的操守,表示這顆忠君愛民之心始終不變,就像天上的孤月一般潔凈明亮。綜合上下兩句思考,以浮云襯托明月,以世事之變襯托堅貞之心志,強化了詩人的品格。答案:①把無常的世事比作變幻不定之云,把自己光明磊落的胸懷比作明朗孤獨之月,生動貼切,意蘊豐厚。②以浮云襯托明月,以世事之變襯托堅貞之心志,越發表現詩人品格之可貴。5.解析:B項,“而無法成眠”錯誤。“殘夢”說明是夢醒后留有余思,“夜魂斷”也是由夢醒時分的現實與夢境的對照產生。而選項中的“無法成眠”,即沒有入睡,與夢醒相矛盾,是曲解文意。答案:B6.解析:解答此題,首先要明確表態,即“好”或“不好”,一般依從詩人的觀點,即“不好”,然后分析詩的尾聯“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和題干中所給的改句“晨寄征衣去,迢迢織女心”之間的區別,主要針對改動的字分析,即原作中“又”“天外心”和改句中“晨”“織女心”在表情達意上的不同。從詩的前面幾聯來看,詩中塑造了一位思婦的形象,她在秋夜醒來,想起遠在邊地的夫君,想起夢中赴邊,探望自己遠戌邊關的丈夫的情形,于是“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詩中的“又”字表示動作或事情的重復或繼續,說明“寄征衣”的行為發生不止一次,流露出思婦對守衛邊地的夫君的牽掛之深,也暗含對夫君守衛邊塞的支持;如果換用“晨”,則只能交代“寄征衣”的時間,卻無法表露思婦“寄征衣”的頻繁,在情感的表達上遜色很多。再看“天外心”和“織女心”,“天外”言明距離的遙遠,這“天外心”中包含的情感比“織女心”中包含的情感更多,如果說“織女心”中表達的是對丈夫的思念,那么“天外心”中還有對夫君守邊的支持以及對國家安危的擔憂,詩人借助這種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愛國思想,這就跳出了普通閨怨詩的天地,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答案:不好。“晨”字雖然清晰地交代了時間,但其意蘊不如“又”字豐富。“又”字說明不是寄一次,而是寄多次,表達了對戍邊丈夫的牽掛,對其守衛邊塞的支持。“織女心”僅突出思婦的思念,“天外心”則既寫出相距之遙遠,又使“心”的包蘊更豐富:不僅是對丈夫的深切思念,也是支持丈夫戍守邊塞的美好思想,還可包含對國家的擔憂和熱愛之心。詩貴含蓄蘊藉,詩人將自己的愛國思想灌注到少婦思邊的詩句中,擺脫了一般閨怨詩的俗套,具有撼人心扉的藝術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