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六 選擇題,細辨析
第一節 考題回顧練——二輪復習,定向為要
[2023·新課標Ⅰ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
答友人論學
林希逸
逐字箋來學轉難①,逢人個個說曾顏②。
那知剝落皮毛處,不在流傳口耳間。
禪要自參求印可,仙須親煉待丹還。
賣花擔上看桃李,此語吾今憶鶴山③。
【注】 ①箋:注釋。這里指研讀經典。②曾顏:孔子的弟子曾參和顏回。③鶴山:南宋學者魏了翁,號鶴山。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的首聯描述了當時人們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的學術風氣。
B.詩人認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獲得,不能簡單依靠口耳相傳。
C.頸聯中使用“自”“親”二字,以強調要獲得真正學識必須親自鉆研。
D.詩人采用類比等方法闡明他的治學主張,使其淺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詩的尾聯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結合本詩主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答:
二輪復習定向
通過一輪復習,考生已初步掌握了古代詩歌閱讀的相關知識和解題技巧,對考點題型已有基本的應對之策,但是讀不懂詩歌仍是一個棘手問題,直接影響著答題的準確性;而在各個題型的細節處理上,還存在一些失誤,造成失分嚴重。故二輪復習中,應從如下兩方面突破:(1)再次強化讀懂詩歌的能力,進一步幫助考生利用多方面的信息來疏通詩意;(2)針對失分點,逐點例析,并提出應對策略來補短板。
第二節 專題糾錯練——專項補弱,突破重點
一、古代詩歌選擇題設誤類型
1.望文生義 解釋詩句時,不考慮整體內容,錯誤解說詩句中的詞句等。
2.無中生有 憑空解說一些詩歌中沒有體現的內容,比如相關的表達技巧等。
3.說法絕對 選項內容太過絕對,不符合客觀情況。
4.胡亂聯系 選項的內容將詩歌的某些特點與學過的詩句從手法、情感、內容等角度聯系起來,但這種聯系不是必然的。
5.拼湊詞句 把幾句沒有本質聯系的話放到一起作為解釋詩歌的具體內容。
二、兩類方法破解五種設誤
典例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
歐陽修
紫案焚香暖吹輕,廣庭清曉席群英。
無嘩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
鄉里獻賢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慚衰病心神耗,賴有群公鑒裁精。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詩的第一句寫出了考場肅穆而又怡人的環境,襯托出作者的喜悅心情。
B.第三句重點在表現考生們奮勇爭先、一往無前,所以把他們比作戰士。
C.參加禮部考試的考生都由各地選送而來,道德品行是選送的首要依據。
D.朝廷對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成長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E.作者承認自己體弱多病的事實,表示選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來完成。
方法1 聯系背景還原詩歌原景
【分析1】 B項,第三句重點在表現考生們奮勇爭先、一往無前,所以把他們比作戰士。
錯誤類型:
分析:
方法2 設身處地體會作者用意
【分析2】 E項,作者承認自己體弱多病的事實,表示選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來完成。
錯誤類型:
分析:
即時演練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長恨有風情②,十首秦吟近正聲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間富貴應無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氣粗言語大,新排十五卷詩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紳,即詩中的“老元”“短李”。李紳身材矮小,時稱“短李”。②長恨:指作者的長詩《長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諷喻組詩《秦中吟》。正聲:雅正的詩篇。④伏:服氣。
以下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長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夠作為其詩歌創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對白居易的詩歌進行模仿,這從側面說明了白詩較高的創作水準。
C.白居易在詩中稱呼李紳為“短李”,也隱含著不太認可李紳詩歌創作的意思。
D.作者堅信自己必將因文學成就而名揚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當時是否得到認可。
E.在詩的最后兩句中,白居易稱,自己新編出的詩集可以成為自我炫耀的資本。
【分析1】 C項,白居易在詩中稱呼李紳為“短李”,也隱含著不太認可李紳詩歌創作的意思。
錯誤類型:
分析:
【分析2】 D項,作者堅信自己必將因文學成就而名揚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當時是否得到認可。
錯誤類型:
分析:
即學即練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投長沙裴侍郎
杜荀鶴
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
只望至公將卷讀【注】,不求朝士致書論。
垂綸雨結漁鄉思,吹木風傳雁夜魂。
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恩。
【注】 至公:科舉時代對主考官的敬稱。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表示,雖然自己的社會地位低下,但對儒家思想的信奉堅定不移。
B.“朱門”“孔門”分別代指世俗的權勢與精神的歸依,形成鮮明的對比。
C.詩人希望自己能憑借真才實學,通過正常渠道進身,而不愿去尋找捷徑。
D.詩人表達了自己對待恩惠的態度,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受恩必報。
(2)詩歌的頸聯描寫了兩個具體場景,與其他各聯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樣寫在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
晚泊岳陽
歐陽修
臥聞岳陽城里鐘,系舟岳陽城下樹。
正見空江明月來,云水蒼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輝,水上人歌月下歸。
一闋聲長聽不盡,輕舟短楫去如飛。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開頭兩句寫詩人晚間臥聞城里鐘聲,系舟城下,與“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場景相似。
B.第三、四句表面上寫洞庭湖口空曠開闊的景象,實則暗示了詩人剛從遐想中醒來的茫然之情。
C.最后四句轉向描寫人的活動:明月清輝,歸舟晚唱,詩人沉醉其中,但還未得盡興欣賞,疾去的輕舟就將他帶走了。
D.本詩視聽交錯,悠遠的晚鐘,動人的漁歌,蒼茫的云水,皎潔的月光,給讀者留下綿綿不盡的情思。
(2)此詩中有對漁歌的描寫,《琵琶行并序》中有對樂聲的描寫,兩首詩對音樂的描寫有哪些相通之處?請簡要分析。
答:
第二板塊 古代詩歌鑒賞——詩無達詁終須詁
專題六 選擇題,細辨析——熟悉設誤類型,精準做出選擇
第一節 考題回顧練——二輪復習,定向為要
15.解析:鑒賞詩歌思想內容。“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的學術風氣”錯,“學轉難”表明用“逐字箋”的學習方法難以理解經典真諦,且“逢人個個說曾顏”也并非指努力學習圣人之道,而是諷刺當下人們對圣人之道的學習流于表面。
答案:A
16.解析:思想內容鑒賞。這是林希逸對友人關于治學論述的答復。首聯主要寫詩人對治學方法的態度和認識。首句中,“逐字箋”是研讀經典的方法,“學轉難”道出了詩人認為用“逐字箋”這種學習方法難以領悟經典真諦的觀點。次句寫生活中的治學現象,即那些未掌握經典真諦的人,張口閉口都是曾參顏回,做學問流于表面。這兩句看似平鋪敘事,實則流露出詩人的嘲諷之情。頷聯說的是“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們口耳流傳的話語中。頸聯以“參禪”“修仙”為例,以類比的方式闡述自己的治學觀點。詩人認為,求學需要“自參”“親煉”,親身治學方可獲得學問真諦。尾聯引用魏了翁的名言進一步強調自己的觀點,桃李在賣花擔上活力不再,只有親自到樹頭枝底才能體會到它們的活潑精神,即研讀經典唯有回歸本原,方能獲得學問真諦。
答案:①賣花擔上的桃李,雖然也繽紛絢爛,但活力已經不再。②唯有回歸本原,方能獲得學問真諦,就如同在樹頭枝底欣賞桃李,方能體會到其活潑的精神。
第二節 專題糾錯練——專項補弱,突破重點
典例 【分析1】 錯誤類型:望文生義
分析:解答此題可以聯系到歐陽修的《秋聲賦》中“銜枚疾走”的說法,背景為行軍士兵口中銜著枚(一種器具),以防喧嘩。用來表達的是寂靜。而考生看到“銜枚”容易聯系到行軍打仗,而脫離詩歌的語境去望文生義地主觀判斷。
【分析2】 錯誤類型:無中生有
分析:后半句的錯誤之所以難以看出,是因為沒有關注到題目《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所提供的詩歌寫作背景,更不能設身處地地去理解古人說話的習慣,以致于容易誤判為正確選項,實際上詩歌的尾聯是作者自謙的話,表現了他對同僚的諄諄囑托,不是說作者自己就是體弱多病。
即時演練
【分析1】 錯誤類型:望文生義
分析:如果看題目,聯系詩歌的寫作背景就能明白:白居易在詩中稱呼李紳為“短李”是一種戲謔,沒有不認可李紳的詩歌創作的意思。
【分析2】 錯誤類型:無中生有
分析:如果設身處地體會一下作者用意就可明白:這首詩透露出作者對自己現實境況的無奈和自嘲,說明作者還是想得到當世的認可的。
即學即練
1.解析:(1)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和思想內容的能力。“受恩必報”錯誤,詩歌尾聯表達詩人對待恩惠的態度是,接受恩惠需要有理由,不能隨便地接受別人的恩惠。(2)首聯表明心志,雖然自己社會地位低下,但對儒家思想的信奉不會改變,自己不會去拜謁朱門權貴之人,而是拜謁裴侍郎這樣的儒家學者。頷聯點題,把投書裴侍郎的目的直言不諱地講了出來。頸聯從直抒胸臆轉而寫景,更為形象地展現出自己孤高耿介的情懷。尾聯再次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會隨便地接受恩惠。全詩表達出詩人希望自己能憑借真才實學、正常渠道進身的思想感情,語言鏗鏘有力。
答案:(1)D (2)①情感表達:頸聯所寫場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懷的形象化表達,可使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結構安排:舒緩詩歌全篇的節奏,使整首詩歌有委婉從容之致。
2.解析:(1)C項“疾去的輕舟就將他帶走了”錯誤。由第二句“系舟岳陽城下樹”可知,此時詩人的船是停著的,故應為“唱歌人駕著輕舟離去了”。這里屬于人物判斷錯誤,選項明顯將詩人和輕舟中的人混為一談了。(2)古詩描寫音樂分為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本詩前六句借月下水面的景象烘托歌聲美妙,“聽不盡”借聽眾的反應側面表現歌聲之美妙。另外考生要熟悉《琵琶行并序》中側面描寫琵琶女彈奏琵琶樂聲美妙的詩句。
答案:(1)C (2)①烘托。都用月夜的美景來烘托樂聲。《琵琶行并序》寫琵琶女彈奏結束時“唯見江心秋月白”,以幽靜的氛圍烘托音樂讓人沉醉;而此詩以江月清輝烘托漁歌給人帶來美好的感受。②側面描寫。都用聽眾的反應來表現樂聲的美妙。《琵琶行并序》以“江州司馬青衫濕”寫樂聲打動人心,此詩以“聽不盡”來寫漁歌聲所具有的吸引力。(側面襯托也可,意思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