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屆高考語文二輪復習1-4文言翻譯重點突破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屆高考語文二輪復習1-4文言翻譯重點突破學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四 文言翻譯重點突破
【考情調研】 文言語句翻譯中的關鍵點:一是重要的文言實詞,尤其是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二是重要的文言虛詞,即《考試大綱》中規定的 18 個常見文言虛詞;三是文言句式,即省略句、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和固定句式;四是詞類活用,如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
第一節 考題回顧練——二輪復習,定向為要
[2021·全國甲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帝以問寇準,準曰:“不知誰為陛下畫此二策?”帝曰:“卿姑斷其可否,勿問其人也。”準曰:“臣欲得獻策之人,斬以釁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將臣協和,若大駕親征,敵當自遁;不然,出奇以撓其謀,堅守以老其師,勞佚之勢,我得勝算矣。奈何棄廟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潰,敵乘勝深入,天下可復保耶?”帝意乃決,因問準曰:“今虜騎馳突,而天雄軍實為重鎮,萬一陷沒,則河朔皆虜境也。孰為可守?”準以王欽若薦,且曰:“宜速召面諭,授敕俾行。”欽若至,未及有言,準遽曰:“主上親征,非臣子辭難之日,參政為國柄臣,當體此意。”欽若驚懼不敢辭。閏月乙亥,以參知政事王欽若判天雄軍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緒同其母蕭氏遣其統軍順國王蕭撻覽攻威虜、順安軍,三路都部署擊敗之,斬偏將,獲其輜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復為州砦兵所敗。撻覽與契丹主及其母合眾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擊其游騎。契丹遂駐兵陽城淀,號二十萬,每縱游騎剽掠,小不利輒引去,徜徉無斗志。是時,故將王繼忠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為然,遣李興議和。帝曰:“朕豈欲窮兵,惟思息戰。如許通和,即當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詣契丹軍。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韓杞持書與曹利用俱來,請盟。利用言契丹欲得關南地。帝曰:“所言歸地事極無名,若必邀求,朕當決戰!若欲貨財,漢以玉帛賜單于,有故事,宜許之。”契丹猶覬關南,遣其監門衛大將軍姚東之持書復議,帝不許而去。利用竟以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成約而還。(節選自《宋史紀事本末·契丹盟好》)
真題演練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
B.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
C.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
D.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釁鼓,指古代戰爭時殺人或殺牲取血涂在鼓上以舉行祭祀儀式。
B.廟社,廟指宗廟,社指社稷,廟社在古代常用來借指國家朝廷。
C.閏月,農歷逢閏年加一個月,閏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個月。
D.輜重,文中指行軍時隨軍運載的軍械、糧草、被服等軍用物資。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契丹軍隊南侵宋朝,面對強致,寇準堅決反對退避內地,提出應當嚴懲主張避戰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駕親征。
B.寇準舉薦主張避戰的王欽若鎮守天雄軍,并告誡欽若:皇上決定親征,臣子不可辜負圣意。欽若驚懼不敢推辭。
C.契丹軍隊屢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虜、順安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軍迎頭痛擊。
D.在戰局有利的情況下,宋朝皇帝為了息戰,主動提出議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軍中談判,最終與契丹達成盟約。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每縱游騎剽掠,小不利輒引去,徜徉無斗志。
譯文:                                    
                                    
(2)若欲貨財,漢以玉帛賜單于,有故事,宜許之。
譯文:                                    
                                    
第二節 專題糾錯練——專項補弱,突破重點
丟分警示:
考場上,文言文翻譯丟分比較嚴重。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實詞不落實,句子不通順”。具體表現在答題時沒有“得分點”意識,重點考查的詞語翻譯不準,有遺漏,句式特點翻譯不到位,虛詞語法作用沒體現,脫離語言環境等。所以,答題時必須有得分點意識,一定要把這幾個“點”譯清楚,才能得滿分!
突破一 增強4個意識,突破翻譯瓶頸——文言重點題,對點謹慎譯
四個意識:
傳主意識 圈點標畫,弄清傳主所言所行,理清人物、事件前后關系,確保胸中有全局。
語境意識 上掛下聯,弄清所譯句子前后語境,把握語言要素,便于推測語意。
采分意識 準確鎖定關鍵字詞,依據語境,聯系教材、成語以及所學知識,準確翻譯。
通順意識 留、換、調、刪、補,譯完再通讀,符合當今的語言習慣,通順流暢。
一、傳主意識——弄清是誰做了什么事
【閱卷反饋】
據閱卷經驗,考生翻譯句子的時候,很多人弄不清人物、事件的關系,甚至因為不清楚古人稱呼名、字的習俗,或者不習慣古人命名的奇特,導致把名字當做一般實詞、虛詞進行硬譯,鬧出笑話,因而丟分,相當可惜!
【知識點撥】
古文中,傳主姓名首次出現往往全稱,以后再出現即簡稱,或稱官職,或稱名,或稱表字,或稱號。由于古人名字大多單音,往往容易使考生混淆,強行翻譯,導致失誤。例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籍”就是項羽的名,如果不知其故,強行翻譯,就會丟分。
【考題例釋】
典例1 閱讀下面文字,翻譯畫線的句子。
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之。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
譯文:                                    
                                    
二、語境意識——分清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
【知識點撥】
所謂內部語境,是指主要詞語所在的句子;所謂外部語境,是指該句所在的段落或文章。翻譯時,既要考慮內部語境,也要弄清這個句子所處的外部語境,才能全面理解,準確翻譯。
(一)利用語境補充省略成分
文言文語段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現象很常見,主謂賓語的省略、介詞的省略最常見。翻譯時,有的省略部分如果不補,就會影響表達的通順或句子的邏輯,這種情況下,語境就可以提供幫助。
【考題例釋】
典例2 閱讀下面文字,翻譯畫線的句子。
淮安沈通明,嘗為前明總兵官。任俠輕財,士大夫皆稱之。順治二年,先是有巡撫田仰者,素習通明之為人,加禮遇焉;至是見明(明朝)將亡,遂屬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會清軍渡淮,購仰妻子急,蹤跡至通明家。是時通明杜門久矣。捕者圍其居,通明走入寢門,飲酒數斗,裂束帛縛其愛妾,負之背,牽騎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輩亦知沈將軍耶!”遂注矢擬捕者,皆逡巡引卻。通明疾馳,與愛妾俱得脫。
譯文:                                    
                                    
(二)利用語境獲取“句意分”
高考文言翻譯評分標準中,把握句子大意一般有4分的分值。如果畫線句子句意晦澀難懂,我們難以破解采分點,把握語境能幫助我們理解并翻譯句子的大意,進而獲得句意分。
【考題例釋】
典例3 閱讀下面文字,翻譯畫線的句子。
蘇瓊,字珍之,武強人也。瓊幼時隨父在邊,嘗謁東荊州刺史曹芝。芝戲問曰:“卿欲官不?”對曰:“設官求人,非人求官。”芝異其對,署為府長流參軍。文襄以儀同開府,引為刑獄參軍,每加勉勞。
舊制以淮禁,不聽商販輒度。淮南歲儉,啟聽淮北取糴。后淮北人饑,復請通糴淮南,遂得商賈往還,彼此兼濟,水陸之利,通于河北。
譯文:                                    
                                    
(三)利用語境突破難點詞
翻譯句子的關鍵,在于難點字詞的把握,只要難點字詞攻克,其他詞義就能迎刃而解,語境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供文章表述的大意及側重點。
【考題例釋】
典例4 閱讀下面文字,翻譯畫線的句子。
孫謙字長遜,東莞莒人也。……以治干稱。……齊初,為寧朔將軍、錢塘令,治煩以簡,獄無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謙在職不受餉遺,追載縑帛以送之,謙卻不受。每去官,輒無私宅,常借官空車廄居焉。……天監六年,出為輔國將軍、零陵太守,已衰老,猶強力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謙至絕跡。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謙為郡縣,常勤勸課農桑,務盡地利,收入常多于鄰境。九年,以年老,征為光祿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潔,甚禮異焉。每朝見,猶請劇職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
譯文:                                    
                                    
三、采分意識——鎖定關鍵實詞、虛詞、句式
【閱卷反饋】
高考句子翻譯評分標準:(1)關鍵字詞得分:2分;(2)句子大意基本通順:2分。
很多考生沒有采分點意識,沒抓住關鍵字詞、特殊句式準確翻譯,寫得多得分少,徒勞無功。
【知識點撥】
翻譯題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譯,但命題者總是選擇那些含有關鍵詞語和帶有特殊語法現象(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的句子來考查,并將其作為評卷的“采分點”。高考常見的采分點是: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偏義復詞、大綱規定的120個實詞、常見18個虛詞、特殊句式。考生翻譯時必須要強化“采分點”意識,能判斷出“采分點”并將其落實到位,這樣翻譯才最有價值和意義。
【考題例釋】
典例5 閱讀下面文字,翻譯畫線的句子。
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欽宗詣金帥營,以傅(孫傅)輔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屢貽書請之,及廢立檄至,傅大慟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茍立異姓,吾當死之。”金人來索太上、帝后、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謀匿之民間,別求狀類宦者二人殺之,并斬十數死囚,持首送之,紿金人曰:“宦者欲竊太子出,都人爭斗殺之,誤傷太子。因帥兵討定,斬其為亂者以獻。茍不已,則以死繼之。”越五日,無肯承其事者。傅曰:“吾為太子傅,當同生死。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遂從太子出。
譯文:                                    
                                    
四、通順意識——留、換、調、刪、補,譯完再通讀
【知識點撥】
翻譯句子,最忌硬譯。如果其中出現不符合現代語言習慣、語法規范的詞語搭配、語法錯誤問題,就要根據一輪復習所學的“留、換、調、刪、補”等翻譯技巧,譯完再通讀一遍,使句子通順。
即 學 即 練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楊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禎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勤學嗜古,有聲館閣間,與黃道周善。十年冬,皇太子將出閣,充講官兼直經筵。廷麟具疏讓道周,不許。明年二月,帝御經筵,問保舉考選何者為得人。廷麟言:“保舉當嚴舉主,如唐世濟、王維章乃溫體仁、王應熊所薦。今二臣皆敗,而舉主不問。是連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舉效,得乎?”帝為動色。
其冬,京師戒嚴。時兵部尚書楊嗣昌意主和議,冀紓外患,而廷麟痛詆之。嗣昌大恚,詭薦廷麟知兵。帝改廷麟兵部職方主事,贊畫象升軍。象升喜,即令廷麟往真定轉餉濟師。無何,象升戰死賈莊。嗣昌意廷麟亦死,及聞其奉使在外,則為不懌者久之。
順治二年,南都破,江西諸郡惟贛州存。唐王手書加廷麟吏部右侍郎,劉同升國子祭酒。同升自雩都至贛,與廷麟謀大舉。乃偕巡撫李永茂集紳士于明倫堂,勸輸兵餉。九月,大兵屯泰和,副將徐必達戰敗,廷麟、同升乘虛復吉安、臨江。加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賜劍,便宜從事。十月,大兵攻吉安,必達戰敗,赴水死。會廣東援兵至,大兵退屯峽江。已而萬元吉至贛。十二月,同升卒。
三年正月,廷麟赴贛,招峒蠻張安等四營降之,號龍武新軍。廷麟聞王將由汀赴贛,將往迎王,而以元吉代守吉安。無何,吉安復失,元吉退保贛州。八月,水師戰敗,援師悉潰。及汀州告變,贛圍已半年,守陴者皆懈。十月四日,大兵登城。廷麟督戰,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節選自《明史·楊廷麟傳》)
(1)是連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舉效,得乎?
譯文:                                    
                                    
(2)嗣昌大恚,詭薦廷麟知兵。
譯文:                                    
                                    
(3)及聞其奉使在外,則為不懌者久之。
譯文:                                    
                                    
(4)乃偕巡撫李永茂集紳士于明倫堂,勸輸兵餉。
譯文:                                    
                                    
(5)招峒蠻張安等四營降之,號龍武新軍。
譯文: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開門肅茂先入,見所藏書,皆秦漢以前及海外諸國事,多所未聞,如《三墳》《九丘》《連山》《歸藏》《梼杌》《春秋》諸書,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餉之,鮮潔非人世所有。茂先為停信宿而出,謂老人曰:“異日裹糧再訪,縱觀群書。”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門石忽然自閉。茂先回視之,但見雜草藤蘿,繞石而生,石上苔蘚亦合,初無縫隙。茂先癡然佇視,望石再拜而去。
譯文: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憲宗即位,轉膳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出為唐州刺史。節度使于頔素聞其名,既謁見,群危言激切,頔甚悅,奏留充山南東道節度副使、檢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愛重之,召入為吏部郎中。元衡輔政,舉群代己為中丞。群奏刑部郎中呂溫、羊士諤為御史,吉甫以羊、呂險躁,持之數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
群性狠戾,頗復恩讎,臨事不顧生死。是時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懼駭,聞其卒方安。
(選自《舊唐書·竇群傳》,有刪改)
譯文:                                    
                                    
突破二 規避6大易誤點,務須字字落實——避開陷阱,高分在于細致
文言文翻譯是一個綜合考查文言積累、語法知識、文化素養以及閱讀思辨能力的重點題型,分值大,出錯多。根據閱卷反饋,考生在翻譯時容易出現六大失誤點,造成失分,殊為可惜。下面一一分解,強化矯正。
易誤點1 以今律古,不倫不類
文化背景的古今差異是文言文翻譯的一道藩籬,文言文翻譯忌諱用現代思維看待古代文化,而應力圖還原其本真的文化,避免失真,這對考生的文化修養提出了要求。
典例1 (譚澄)至則葬暴骸,修焚室,賑饑貧,集逋亡,民心稍安。
(《元史·譚澄傳》)
[考場答卷] 譚澄到任后,掩埋暴露在外的尸骸,修理焚尸爐,賑濟饑餓貧寒的百姓,召集逃亡的人,民心漸漸安定。
[失分評析] “焚尸爐”是一個具有濃厚現代色彩的詞匯,很容易令人聯想到納粹德國的慘無人道,這一現代化的設施在元代還未出現,況且原文是“修焚室”,何來“爐”之說?
[我的答案]                                     
                                    
典例2 趙壹,字元叔,漢陽西縣人也。……(袁)逢則斂衽下堂,執其手,延置上坐,因問西方事,大悅。(《后漢書·趙壹傳》)
[考場答卷] 袁逢就收緊衣服走下堂來,拉著趙壹的手,請他坐在上位,于是問他西方的事,非常高興。
[失分評析] 上述譯文在兩個地方以現代眼光解析了原文:一是將“斂衽”解釋為現代的“收緊衣服”,古人“斂衽”是“將衣襟夾于帶間”,以示敬意,也可譯為“整理衣襟”;“西方”也不等同于今天所說的“西方”,前文有交代,“趙壹……漢陽西縣人也”,句中所說“西方”即指“西縣”。
[我的答案]                                     
                                    
[總結] 像上述這些古代專有名詞、固定用語和特殊表達,由于其存在的文化背景、社會狀態均已發生變化,今人極易以當代眼光視之。除此外,古今異義詞如“孤”“妻子”“非常”“中國”“無論”“其實”“交通”等,偏義復詞如“便可白公姥”“晝夜勤作息”“死生,晝夜事也”等,互文用法如“草行露宿”“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等,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倒裝句、定語后置句等也極易以今律古。
克服以今律古,關鍵是要做到兩點:一是有嚴謹的態度,碰到疑難不要想當然,要勤思考,勤翻書;二要打下扎實的基礎,如果文言根基厚實,傳統文化的浸潤充分,以今律古的概率將大為降低。
易誤點2 表達無據,錯解原意
高考文言文翻譯一般要求直譯,直譯應盡量尊重原文,“原意重現”,但并非拋棄變通,否則極易造成表達失據。考生考場上丟分大概有四種情形:
(一)似是而非,字面“硬譯”
典例3 (吳遵路)又廣屬郡常平倉儲畜至二百萬,以待兇歲。
(《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考場答卷] (吳遵路)又將本郡常平倉儲備的糧食擴大到兩百萬石,用來等待災年。
[失分評析] “以待兇歲”的“待”字面意思確實是“等待”義,但將“以待兇歲”譯成“用來等待災年”顯然是不妥的,因為“等待災年”的潛臺詞是“希望災年到來”,這樣于情于理都是說不通的。這里的“待”應酌情譯為“防備”。
[我的答案]                                     
                                    
[總結] 譯文時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斟酌字句,該摳則摳,宜變則變。
(二)不知句讀,逐字“串譯”
典例4 時宋庠、鄭戩、葉清臣等皆宰相呂夷簡所不悅。
[考場答卷] 當時宋庠、鄭戩、葉清臣等人都是宰相,呂夷簡很不喜歡他們。
[失分評析] 顯然,誤譯是將原文句讀為“時宋庠、鄭戩、葉清臣等皆宰相/呂夷簡所不悅”,而正確句讀是“時宋庠、鄭戩、葉清臣等/皆宰相呂夷簡所不悅”,誤譯將宰相一職安錯了對象。
[我的答案]                                     
                                    
[總結] 由此可見,正確句讀是正確譯文的先決條件,翻譯時不妨心、口、手聯動,平時應加強句讀方面的訓練。
(三)不看結構而“橫譯”
典例5 (吳遵路)遷工部郎中,坐失按蘄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降知洪州。(《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考場答卷] 吳遵路升任工部郎中,因為失去蘄州王蒙正,所以犯死罪關進工部監獄,被降為洪州知州。
[失分評析] 此句翻譯的難點是“蘄州王蒙正故入
部吏死罪”。“坐”,因、由于,介詞。“坐”領起的內容是“蘄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它們合起來作“失按(按,審察;失按即失察)”的原因狀語,而誤譯明顯沒有理清原句結構,依從原文亦步亦趨。
[我的答案]                                     
                                    
[總結] 翻譯時有必要對原文多讀幾遍,做一點語法分析。
(四)不辨詞語而“曲譯”
典例6 (趙)彥深后被沙汰停私,門生藜藿,(袁)聿修獨以故情,存問來往。(《北齊書》卷四二)
[考場答卷] 趙彥深后來被淘汰罷官回家,只有他的學生藜藿和袁聿修由于以前的交情,探問他,和他交往。
[失分評析] 譯文之誤出在“門生”一詞上。“門生”可當“學生”解,但此處不宜。趙彥深既然是“沙汰停私”,免不了門庭冷落,雜草叢生。原文中“門生”是兩個詞,“門”即“門庭”,“生”即“生長”。
[我的答案]                                     
                                    
[總結] 對關鍵詞語進行辨析,分清詞語結構、意義、色彩等,是正確譯文必不可少的準備。
易誤點3 語境不合,自相矛盾
與現代漢語一樣,古漢語也講語境。遵循語境,則可為譯文帶來便利;背離語境,則極容易造成誤譯。語境不合有種種表現,試看以下兩例:
典例7 濤早孤,居貧,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晉書·山濤傳》)
[考場答卷] 山濤早年喪父,生活貧困,氣量狹小,清高不同一般。
[失分評析] 譯者把“介然不群”譯為“清高不同一般”,實際上“介然不群”應該是對山濤的褒揚(“介然”的真正意思是“耿介,堅貞”)。既然如此,“少有器量”應該與“介然不群”般配,將其譯為“氣量狹小”明顯前后沖突,從而造成語境的斷裂。結合前后文,“少有器量”的“少”應是“年少”之意,“少有器量”意為“年少時就有度量”,這樣前后內容才自成一體。
[我的答案]                                     
                                    
典例8 初,威父在西魏,以國用不足,為征稅之法,頗稱為重。(《隋書·卷四十一·蘇威》)
[考場答卷] 當初,蘇威的父親在西魏,由于國家財力不夠,制定了征稅的法律,頗受稱道推重。
[失分評析] 既然是在“國用不足”的情況下制定的征稅之法,按常情理解,應該是課以重稅之法,這樣的法令可能會受到統治階層的歡迎,但絕不會受到大多數百姓的歡迎,所以,將“頗稱為重”譯為“頗受稱道推重”是非常可疑的;而且,如果“頗稱為重”是“頗受稱道推重”的意思,那么,通常的表達是“頗為稱重”而非“頗稱為重”。基于這樣的推斷,我們有理由否定上面的譯文。“頗稱為重”正確意思是“被認為是征收重稅的法令”。
[我的答案]                                     
                                    
[總結] 上述兩例或前后抵牾,或有悖情理。由此獲得的警示是:文言文翻譯必須樹立整體意識,反對割裂語境。具體操作時要瞻前顧后而不能一葉障目,要全面觀照而不能斷章取義。
易誤點4 文白夾雜,簡古不通
有些考生在翻譯時,往往有個別的詞語翻譯不徹底或未翻譯,導致文白混雜,不倫不類。
典例9 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鄭渶)家者,遣人索之。渶加廳事中,列十大柜,五貯兵器備不虞。使者至,所發皆經史,置其半不啟,乃免于禍,人以為至行所感。(《明史》)
[考場答卷] 使者來了,打開看到的全是經史書籍,置其一半不打開,才免于禍患,人們認為是“至行”感應的結果。
[失分評析] “置其一半不打開”文白混雜,讀者還是不知道具體含義,應徹底干脆地用白話翻譯。“認為是‘至行’感應的結果”中的“至行”何意呢?讀者也不清楚,這樣閱卷老師就會覺得考生不會翻譯而有忽悠之嫌。
[我的答案]                                     
                                    
                                    
[總結] 在翻譯時,一定要一一對譯,盡量將文言句子中的每個字都拆解成現代漢語的詞語,這樣就減少了個別詞語未翻譯或語句翻譯不徹底的現象。比如上面的“置”解釋成雙音節詞語“丟下”;“至行”為雙音節詞語,每個字均解釋成雙音節詞語,即“崇高”(至)、“德行”(行)。
易誤點5 該補不補,句意含糊
古漢語常見主語、謂語、賓語及介詞等成分省略的現象,如果我們翻譯時該補不補,整句話的意思就不能清晰連貫。
典例10 漢為人質厚少文,及得召見,遂見親信。建武二年,封漢為廣平侯。(《后漢書·吳漢傳》)
[考場答卷] 吳漢為人樸實、厚道,說話少有文采,等到被召見,于是受到親近信任。建武二年,吳漢被封為廣平侯。
[失分評析] “召見”是何人召見,“親信”是受何人親近信任,都沒有補出,語意模糊。再從后面“封漢為廣平侯”來看,是被皇帝召見。另外,“封漢為廣平侯”一句,明顯主語是“皇帝”,因此最好翻譯成“(皇帝)封吳漢為廣平侯”。
[我的答案]                                     
                                    
                                    
[總結] 在翻譯時,要特別注意省略句式,一個句子在翻譯時務必關注是否省略了主語、謂語、賓語和介詞,按照現代漢語基本句子成分來審查。另外,一旦確定有省略成分,一定要補充出來,并且要將補充的內容用小括號圈起來,這樣閱卷老師一眼就能看出補充的成分。
易誤點6 該調不調,語序顛倒
古漢語常見句子倒裝現象,我們翻譯時要調整過來,使之合乎現代漢語語法規范與現代語言習慣。否則,該調不調,語言不合規范也會影響句意的理解。
典例11 有滏陽人焦通,性酗酒,事親禮闕,為從弟所訟。彥光弗之罪,將至州學,令觀于孔子廟。(《隋書·循吏》)
[考場答卷] 彥光沒有定罪,帶他到州立學校,讓他觀看孔子廟(圖像)。
[失分評析] “彥光弗之罪”是賓語前置句,翻譯時要把前置的賓語調到賓語的位置;“令觀于孔子廟”是狀語后置句,翻譯時應該把狀語提前。只有這樣做,翻譯出來的句子才符合語法規范,表達的意思才明確、清楚、流暢。
[我的答案]                                     
                                    
                                    
即 學 即 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陶淵明傳
蕭 統
陶淵明,字元亮。或云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人也。曾祖侃,晉大司馬。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臥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圣賢,志不及也。”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①,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不以家累自隨,送一力給其子,書曰:“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種秫②,曰:“吾嘗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皁③。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皁。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識之,不能致也。淵明嘗往廬山,弘命淵明故人龐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間邀之。淵明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舁籃輿④。既至,欣然便共飲酌。俄頃,弘至,亦無迕也。
先是,顏延之為劉柳后軍功曹,在潯陽與淵明情款。后為始安郡,經過潯陽,日造飲焉。每往,必酣飲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彌日不得。延之臨去,留二萬錢與淵明。淵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嘗九月九日,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歸。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淵明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將嘗候之,值其釀熟,取頭上葛巾漉酒,漉畢,還復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與其同志。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后代,自宋高祖⑤王業漸隆,不復肯仕。
元嘉四年將復征命,會卒,時年六十三。世號靖節先生。
(節選自《箋注陶淵明集》,有刪改)
【注】 ①弦歌:據《論語·陽貨》記載,孔子門徒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為出任邑令之典。②秫:黏性的高粱,多用來釀酒。③皁(jīng):粳稻,稻谷的一種。④舁(yú)籃輿:抬竹轎。⑤宋高祖:南朝宋武帝劉裕。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標號涂黑。
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善屬文”中“屬”指連綴,與《赤壁賦》中“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中“屬”含義不同。
B.“州召主簿,不就”與“三徑就荒”(《歸去來兮辭并序》)兩句中的“就”字含義不同。
C.“志不及也”與“農人告余以春及”(《歸去來兮辭并序》)兩句中的“及”字含義相同。
D.“聊欲弦歌”與“相對默然,不復聊賴”(《促織》)兩句中的“聊”字含義不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陶淵明博學多識,他擅長寫文章,《五柳先生傳》中五柳先生的形象被當時的人認為是他自己的真實寫照。
B.陶淵明曾做過州祭酒,但時間不長就辭職回家了;州里召他擔任主簿,他沒有前去任職;朝廷征召他做著作郎,他也不去。
C.陶淵明素愛飲酒,他曾下令讓吏員在官府的公田上種了五十畝高粱以備釀酒;他曾將顏延之饋贈的兩萬錢全都送至酒家。
D.陶淵明率真任情,來拜訪的人不論貴賤,只要有酒就招待,自己如果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譯文: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與其同志。
譯文:                                    
                                    
5.陶淵明為什么辭官歸隱田園?請結合文段和《歸園田居(其一)》分析。
答:                                    
                                    
專題四 文言翻譯重點突破——譯句信達雅,輕松得高分
第一節 考題回顧練——二輪復習,定向為要
真題演練
10.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本句意為:九月,契丹大舉入侵進犯,當時因為契丹敵寇深入中原,朝廷內外都震驚害怕,召集群臣詢問應對策略。王欽若,是臨江人,請求皇帝駕臨金陵暫避。陳堯叟,是閬州人,請求皇帝駕臨成都暫避。“入寇”是入侵之意,“時”作后句的時間狀語,應在“時”前斷開,排除A、D。“王欽若/臨江人”“陳堯叟/閬州人”是兩個判斷句,“臨江人”和“閬州人”均為賓語,在其后斷開,排除B。故選C。
答案:C
11.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C.“閏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個月”錯誤,閏月加于某月之后叫“閏某月”。故選C。
答案:C
12.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原文內容的能力。D.“宋朝皇帝為了息戰,主動提出議和”錯誤。原文“是時,故將王繼忠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為然,遣李興議和”可見,并非宋朝皇帝主動議和,而是契丹主動議和。故選D。
答案:D
13.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以下關鍵詞:(1)每:常常。縱:縱容,縱使。剽掠:搶劫掠奪。小:稍微。輒:就。引去:撤退。徜徉:徘徊游蕩。(2)貨財:貨物錢財。故事:先例,舊例。宜:應該。許:答應。
答案:(1)常常縱使游動騎兵搶劫掠奪,稍稍失利就撤退,來回游蕩沒有斗志。
(2)如果想要貨物錢財,漢朝曾賜給匈奴單于玉帛,有先例,應當答應他們。
【參考譯文】
九月,契丹大舉入侵,當時因為契丹敵寇深入中原,朝廷內外都震驚害怕,召集群臣詢問應對策略。王欽若是臨江人,請求皇帝駕臨金陵暫避。陳堯叟是閬州人,請求皇帝駕臨成都暫避。皇帝用這件事去詢問寇準,寇準說:“不知道是誰替陛下籌劃這兩種策略?”皇帝說:“你姑且判斷這兩個方法是否能行,不要詢問是誰出的計策。”寇準說:“我想要找到這個獻策之人,斬殺他,用他的血涂鼓行祭,然后北伐中原罷了!陛下英明神武,將軍大臣團結協作,如果陛下御駕親征,敵人應當自己逃跑;不這樣的話,用奇計來阻撓他們的陰謀,堅守城池來使他們軍隊疲敝,彼勞我逸,我方自然得到勝算。為什么要拋棄宗廟社稷,想要駕臨楚地、蜀地?如果所到之地人心崩潰,敵人乘勝深入腹地,天下還可以再保住嗎?”皇帝的心意就此決定,于是問寇準說:“如今敵人騎兵奔馳突襲,而天雄軍是我朝重鎮,萬一陷落,那么河朔之地就都會成為敵人的地盤。誰能夠來守衛天雄軍呢?”寇準就把王欽若推薦給皇帝,并且說:“應該趕快召見他當面曉喻,授予他敕令,讓他立即行動。”王欽若到了宮中,還沒來得及說話,寇準就突然說:“主上親征,不是臣子以困難而推辭之時,您是國家的重臣,應該能體會這個道理。”王欽若又驚又怕不敢推辭。閏月乙亥日,憑借參知政事的身份,王欽若做天雄軍判官兼任都部署。契丹國主隆緒和他的母親蕭氏派遣他們統領軍隊的順國王蕭撻覽攻打威虜、順安軍,三路都部署打敗了他們,斬殺了偏將,獲取了他們的軍用物資。又進攻北平砦和保州,再次被州砦兵打敗。蕭撻覽與契丹國主以及他的母親聯合攻打定州,宋兵在唐河抵抗,攻打他們的游騎兵。契丹于是在陽城淀駐軍,號稱有二十萬人,常常放縱游騎剽掠搶奪,稍有不利就退去,徘徊猶疑沒有斗志。這時,以前的將領王繼忠向契丹說與宋朝和好的好處,契丹認為他說的對,派遣李興議和。皇帝說:“我哪里想要窮兵黷武呢,只想要停止戰爭。如果你們答應通和,立即就派遣使者。”冬季十月,派曹利用拜訪契丹軍。十二月庚辰日,契丹派遣韓杞拿著議和文書和曹利用一起前來,請求合盟。曹利用說契丹想要得到關南的土地。皇帝說:“他們所說的歸還土地的事極其沒有道理,如果一定要求得到此地,我應當與他們決戰!如果想要獲得錢財,漢朝也曾拿玉帛賜給單于,有此舊例,應該答應他們。”契丹依然覬覦關南土地,派遣他們的監門衛大將軍姚東之拿著議和文書再次來商議。皇帝不允許而離開。曹利用最終以十萬兩白銀、二十萬匹絹結成盟約而回。
第二節 專題糾錯練——專項補弱,突破重點
突破一 增強4個意識,突破翻譯瓶頸——文言重點題,對點謹慎譯
典例1 解析:這個句子的主語是“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這是人名的稱呼方式——稱官職和稱姓名。了解了這個,對賈生遭受陷害的現實會有全面的認識,利于翻譯句子。
答案:于是說賈誼壞話道:“洛陽之人,年輕學淺,一味想獨攬權力,使事情變得復雜混亂。”
【參考譯文】
賈誼認為,從西漢建立到孝文帝時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應該改正歷法、變易服色、訂立制度、設定官名、振興禮樂的時候,于是初步制定了所有這些事項的禮儀法度,崇尚黃色,遵用五行之說,創設官名,完全改變了秦朝的舊制。孝文帝剛剛即位,謙虛退讓而來不及。各項法令的修改審定,以及諸侯全都到自己的封地上去,這些主張都是賈誼提出的。于是孝文帝就和大臣們商議,想提拔賈誼擔任公卿之職。周勃、灌嬰、東陽侯、馮敬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說賈誼壞話道:“洛陽之人,年輕學淺,一味想獨攬權力,使事情變得復雜混亂。”于是,孝文帝后來也疏遠了賈誼,不再采納他的意見,而任命他為長沙王太傅。
典例2 解析:畫線句子中,前一分句省略了主語“清軍”,后一分句省略了“蹤”的賓語或“跡”的定語“仰妻子”。
答案:(清軍)懸賞捉拿田仰的妻子兒女很緊急,追蹤(他們的)行跡直到沈通明的家。
典例3 解析:畫線句子有較多理解障礙,但所譯句子的后文語境意思比較容易理解:后來淮北鬧饑荒,又請求和淮南通商買糧,于是商人得以往來,彼此都得到好處,水陸運輸便利,貨物直達黃河以北。由“舊制……”和“后……”可知,畫線句子的大意應與后文意思相反。我們可以根據前后相關的語境,推斷所譯句子的大意,能對譯的對譯,不能對譯的根據語境表述大體意思,這樣也可以。
答案:以前制度規定淮河為禁區,不允許商販隨意渡河。淮南鬧饑荒,他請求(允許)到淮北買糧。
典例4 解析:畫線句有兩個難點詞“清潔”“劇職”。“清潔”很明顯是古今異義詞,不能直接按現代漢語翻譯,根據前文語境“百姓以謙在職不受餉遺,追載縑帛以送之,謙卻不受。每去官,輒無私宅,常借官空車廄居焉”推斷,“清潔”為“清正廉潔”之義;而“劇職”通過前文“已衰老,猶強力為政”,后文“朕使卿智,不使卿力”推斷,“劇”為“繁重”之義,“職”為“職務、任務、工作”之義,“劇職”譯為“繁重的任務”。前后語境可以幫助我們靈活推斷難解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準確含義和用法。
答案:高祖贊賞他清正廉潔,特別禮待他。每次朝見,他都請求承擔繁重的任務來為朝廷效力。
典例5 解析:本句的采分標準:①不吾索:賓語前置;②面:當面;③庶或:或許;④句子基本通順,大意正確。
答案:金人雖然沒有索要我,我也應該與太子同去,求見二位首領當面指責他們,或許萬一可以成功。
即學即練
1.解析:(1)“是”,這;“得乎”,怎么做得到呢?“不行于大臣”,狀語后置句。(2)“恚”,憤怒;“詭”,假裝;“知兵”,懂得軍事。(3)“則”,表順承;“懌”,高興。(4)“偕”,偕同;“于”,在;“勸”,勸說。注意補出省略成分。(5)“降”,使動用法;“之”指代“峒蠻張安”和他的四營兵。
答案:(1)這樣的連坐法不先在大臣中實行,想收到保舉的效果,怎么做得到呢?
(2)嗣昌大為惱火,就假裝推薦說廷麟懂得軍事。
(3)后來聽說他當時出使在外地沒死,因此心里很多天都不痛快。
(4)于是(楊廷麟)又和巡撫李永茂一起,把當地紳士召集到明倫堂里,勸他們出錢糧充作兵餉。
(5)(楊廷麟)把峒族人張安等四營兵招降,改稱龍武新軍。
【參考譯文】
楊廷麟,字伯祥,是清江人。崇禎四年(1631)進士。改選庶吉士,授職編修,他勤于學習,酷愛古典,在翰林院中很有名望,跟黃道周友好。十年冬天,皇太子即將外就封藩,朝廷擬讓廷麟充任講官兼經筵直講。廷麟撰寫了一篇奏疏推讓道周,崇禎皇帝不允許。第二年二月,崇禎皇帝在經筵上問保舉跟考選哪一樣更能取得理想的人才。廷麟說:“保舉應對保舉者嚴格要求,像唐世濟、王維章是由溫體仁、王應熊推薦的。現在他們倆都倒臺了,可是對保舉他們的人卻不加追究。這樣的連坐法不先在大臣中實行,想收到保舉的效果,怎么做得到呢?”崇禎皇帝聽了這話臉色都變了。
這年冬天,京師戒嚴。當時兵部尚書楊嗣昌的意見主張議和,希望能借機消除外患,可是廷麟狠狠地攻擊了他。嗣昌大為惱火,就假裝推薦說廷麟懂得軍事。崇禎皇帝改用廷麟為兵部職方主事,讓他去象升的部隊里當參謀。象升很高興,就讓廷麟到真定去轉運糧餉增發兵力。不久,象升在賈莊戰死。嗣昌料定廷麟也死掉了,后來聽說他當時出使在外地沒死,因此心里很多天都不痛快。
順治二年(1645),南京失守,江西各郡只有贛州保全下來。唐王親撰命令加廷麟為吏部右侍郎,劉同升為國子祭酒。同升從雩都來到贛州,與廷麟商議大舉起兵。于是(楊廷麟)又和巡撫李永茂一起,把當地紳士召集到明倫堂里,勸他們出錢糧充作兵餉。九月,大清兵駐扎在泰和,守城的副將徐必達戰敗后,這邊廷麟、同升乘機收復了吉安、臨江。唐王于是提升他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賜給他尚方寶劍,給他見機行事的權力。十月,大清兵攻打吉安,必達戰敗后投河自殺。正好廣東的援兵到來,大清兵于是撤退到峽江。后來萬元吉來到贛州。十二月,同升死了。
三年正月,廷麟親赴贛州,把峒族人張安等四營兵招降,改稱龍武新軍。廷麟得知唐王將從汀州來贛州,打算前往迎接,讓元吉代守吉安。不久,吉安又失陷了,元吉退保贛州。八月,官兵的水軍戰敗,援兵全部潰退了。到汀州發生兵變時,贛州之圍已經有半年了,在城墻上防守的士兵都泄了氣。十月四日,大清部隊強力登城。廷麟指揮部隊作戰,時間長了,招架不住,敗退回城西,跳河自殺了。
2.解析:“爽然”,古今異義詞,此處譯為“茫然若失的樣子”; “乃”,于是;“餉”,作動詞,譯為“給……吃”; “非……”, 表否定的判斷。
答案:張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給他吃,食物的鮮美潔凈不是人間能擁有的。
【參考譯文】
老人開門恭敬地迎接茂先進入,茂先看到這些藏書記載的都是秦漢以前和海外各國的事情,大多是自己沒聽說過的,像《三墳》《九丘》《連山》《歸藏》《梼杌》《春秋》這些書也都在這里。張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給他吃,食物的鮮美潔凈不是人間能擁有的。茂先為此在這里逗留了兩三天才出來,對老人說道:“過段時間我多帶點吃的再來拜訪,到時我要看遍群書。”老人笑笑,什么也不說,送茂先出去。茂先剛一出門,門外的石頭突然自行閉合。茂先回頭看著石頭,只見到雜草藤蘿,繞著石頭而生,石頭上的苔蘚也嚴絲合縫。茂先呆呆地站著看了良久,對著石頭拜了兩次后離去。
3.解析:偏義復詞“恩讎”“生死”及“復”“臨事”等的翻譯。
答案:竇群性情狠毒暴戾,喜歡復仇,碰到事情不考慮死的危險。
【參考譯文】
憲宗即位,(竇群)調任膳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出任唐州刺史。節度使于素來聞知他的名聲,謁見時,竇群言語率直激切,于很喜歡,奏請朝廷授竇群留任山南東道節度副使、檢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服金魚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都喜歡和器重竇群,召他入朝任吏部郎中。后武元衡任輔政大臣,舉薦竇群頂替自己做御史中丞。竇群奏請刑部郎中呂溫、羊士諤為御史,李吉甫認為羊、呂二人陰險浮躁,接到奏表數日不予批復,竇群等人因此憤恨李吉甫。
竇群性情狠毒暴戾,喜歡復仇,碰到事情不考慮死的危險。當時召他入朝,說要重用,朝中人人驚駭,聽說他死了方才心安。
突破二 規避6大易誤點,務須字字落實
——避開陷阱,高分在于細致
典例1 答案:譚澄赴任后,掩埋拋棄在外的將士遺骸,修繕好被燒毀的房屋,賑濟饑貧的百姓,召集逃亡的民眾,百姓才漸漸安定下來。
典例2 答案:袁逢就將衣襟夾于帶間走下堂來,拉著趙壹的手,請他坐在上位,于是問他西縣的事,非常高興。
典例3 答案:(吳遵路)又將本郡常平倉儲備的糧食擴大到兩百萬石,用來防備災年。
典例4 答案:當時宋庠、鄭戩、葉清臣等人,都是宰相呂夷簡所不喜歡的人。
典例5 答案:(吳遵路)升任工部郎中,因對蘄州王蒙正原來的部吏犯下死罪(一事)失察,被降為洪州知州。
典例6 答案:趙彥深后來被淘汰罷官回家,門庭生了雜草,唯獨袁聿修由于以前的交情,慰問他,和他交往。
典例7 答案:山濤早年喪父,生活貧困,年少時就有度量,卓然不群。
典例8 答案:當初,蘇威的父親在西魏,由于國家財力不夠,制定了征稅的法律,被認為是征收重稅的法令。
典例9 答案:使者到來,打開看到的全是經史書籍,丟下另一半未打開,才免于禍患,人們認為是崇高德行感應的結果。
典例10 答案:吳漢為人質樸、厚道,不善言辭,等到被(劉秀)召見,就被劉秀親近信任。建武二年,(劉秀)封吳漢為廣平侯。
典例11 答案:梁彥光不降罪于他,帶領他到州學,讓他在孔子廟里面觀看。
即學即練
1.解析:“淵明不解音律”是主謂結構,后面斷開;“無弦琴”是名詞“一張”,這兩個構成一個定語后置句,中間不能斷開;“每酒適”的意思是“每次酒后快意”,“適”后斷開;“輒撫弄以寄其意”語義完整,中間不能斷開。
答案:BDF
2.解析:C項,“兩句中的‘及’字含義相同”理解錯誤。第一個“及”為動詞,意為“比得上”;第二個“及”為動詞,意為“至,到”,二者含義不同。
答案:C
3.解析:“種了五十畝高粱”錯,由原文“公田悉令吏種秫,……妻子固請種秔。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秔”可知,應是用二頃五十畝的田地種高粱,用五十畝種稻谷。
答案:C
4.解析:(1)“此力”,這個傭人;“薪水”,名詞用作動詞,砍柴打水;“此亦人子也”,判斷句;“善遇”,友好對待。
(2)“安”,安心、滿足;“勤苦”,勤勞清苦;“同志”,志趣相投。
答案:(1)現在派給你這個傭人,(讓他)幫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別人的兒子,你要善待他。
(2)陶淵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勞清苦,和陶淵明志趣相投。
5.答案:①生性淡泊,以入仕為苦。②世事渾濁,不愿同流合污。
【參考譯文】
陶淵明,字元亮,也叫陶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晉朝的大司馬。陶淵明少年時就有高雅的志趣,博學多識,擅長寫文章;超脫世俗的拘束,卓爾不群,率真任情。曾經寫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比,當時的人稱這篇文章為實錄。(陶淵明)父母年老,家里很窮,被起用任命為州祭酒。(陶淵明)忍受不了官場瑣事,不久,自請解職歸家。州郡召他擔任主簿,(他)沒有前去任職。(他)親自耕種自給自足,竟得了羸疾(慢性虛弱性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濟前去探望他,陶淵明臥床挨餓好幾天了。檀道濟說:“賢人處世,朝廷無道就隱居,政治開明就出來做官。如今你生在文教昌明的時代,為什么如此糟踐自己呢?”陶淵明回答說:“我怎敢充當賢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們。”檀道濟送給他糧食和肉,他卻揮手讓檀道濟離開。
后來擔任鎮軍、建威參軍,陶淵明對親戚朋友說:“我打算做邑令,用俸祿作為隱居生活的費用,可以嗎?”當政者聽說后,任命他為彭澤縣令。(陶淵明)不帶家眷獨自上任,送了一個仆人給他的兒子,寫信說:“你每天的用度,難以自給自足。現在派給你這個傭人,(讓他)幫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別人的兒子,你要善待他。”(陶淵明)下令讓吏員在官府的公田上全部種上高粱,他說:“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夠了。”妻子和兒女們堅持要求種稻谷。于是用二頃五十畝的田地種高粱,用五十畝種稻谷。年終,恰逢州郡派督郵到彭澤縣,下屬請示陶淵明說:“您應該裝束整齊穿官服面見他。”陶淵明嘆氣說:“我豈能為五斗米的俸祿向鄉里小兒彎腰鞠躬(喪失尊嚴)啊!”當天就解下印綬辭去官職,寫了一篇《歸去來兮辭并序》。朝廷征召他為著作郎,他沒有前去任職。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結交,卻沒有辦到。陶淵明曾經去廬山,王弘讓陶淵明的老朋友龐通之準備酒席,在半路栗里間邀請他。陶淵明有腳疾,讓一個門生和兩個兒子交替抬竹轎。到了以后,(陶淵明)欣然和龐通之一同飲酒。不一會兒,王弘到了,陶淵明也沒有什么抵觸。
起初,顏延之擔任劉柳后軍功曹,在潯陽和陶淵明有交情。后來他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常常去陶淵明的住所飲酒。每次去,都要暢飲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請顏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他。顏延之臨調走的時候,留下兩萬錢給陶淵明。陶淵明全部送給酒家,以便來了就能喝酒。曾經在九月九日的一天,(陶淵明)在房子邊上的菊花叢中閑坐,時間長了,采了一把菊花。忽然趕上王弘送酒來了,隨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淵明不懂音律,卻保存了一張無弦琴,每次酒后快意,都彈撥一番寄托心意。來拜訪的人不論貴賤,只要有酒就招待他們。陶淵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訴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覺,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達到這種地步。郡守曾經來拜訪他,正趕上他釀的酒熟了,陶淵明就取下頭上的葛巾濾酒,濾完,又把頭巾戴在頭上。
陶淵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勞清苦,和陶淵明志趣相投。陶淵明自認為曾祖父是晉朝的宰相,恥于自己作為后代又屈居人下,自從宋高祖的基業漸漸興盛,他再也不愿意做官。
元嘉四年將要接受朝廷的征召,恰好去世了,時年六十三歲。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镶黄旗| 淮北市| 仁寿县| 陇南市| 抚远县| 招远市| 镇雄县| 安康市| 漾濞| 榆林市| 都兰县| 沁源县| 天津市| 巴林右旗| 托克托县| 隆尧县| 永州市| 常州市| 闸北区| 甘泉县| 江阴市| 潮州市| 清原| 兴安盟| 台州市| 西华县| 大关县| 盐池县| 高雄县| 阿拉尔市| 鄂托克旗| 乌拉特中旗| 河曲县| 佛教| 呼和浩特市| 镇沅| 余干县| 武邑县| 施秉县| 澎湖县| 西乌珠穆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