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青島版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四課《有趣的碰碰球》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科學觀念目標:知道被舉高的物體具有勢能,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換;列舉生活中動能和勢能相互轉換的例子。科學思維目標:通過觀察碰碰球實驗提出有關能量轉換的問題;能基于所學的知識設計實驗證明動能、勢能的存在以及影響動能、勢能的因素,分析動能、勢能的相互轉換現象。探究實踐目標:表現出對動能和勢能相互轉換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在進行多人合作時,愿意溝通交流,綜合考慮小組各成員的意見,形成集體的觀點。態度責任目標: 了解動能和勢能相互轉換在生活中的應用。【教學重難點】物體碰撞產生的作用力。控制物體碰撞的變量。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探究,觀察和總結碰撞的規律。【教學準備】紙杯、玻璃球、皮筋。【教學過程】情境導入課件出示蕩秋千的視頻。師:秋千我們都玩過,你知道秋千是怎樣蕩起來的嗎?學生自由回答。師:當你蕩起秋千,時高時低地蕩出美麗的弧線時,你有沒有想過:秋千為什么會來回擺動呢?今天我們就一起揭開秋千里的秘密。板書課題。二、探究新知活動一:玩一玩碰碰球,有什么發現?出示碰碰球。師:你知道這是什么嗎?課件出示資料:牛頓擺是一個19世紀60年代發明的桌面演示裝置,五個質量相同的球體由吊繩固定,彼此緊密排列 。又叫:牛頓擺球、動量守恒擺球、永動球、物理撞球、碰碰球等。師:碰碰球怎么玩?你們知道嗎?(一)學生試著玩一下碰碰球。師:如果我們用一個球去碰其他球會怎樣?用兩個球、三個球呢?小組交流,制定實驗方案。課件出示溫馨提示:溫馨提示1.輕輕拉起小球,要讓細線繃直,然后再松開手。2.撞擊時要正對小球撞擊。3.分工合作,仔細觀察球的變化。4.操作過程中思考一下思維導航的問題。帶著思考去操作:思考:1. 被拉起后的小球與其他小球相比,能量有什么不同嗎?2. 松開手后,被拉起的小球有什么變化?其他小球有什么變化?3. 被撞出的小球運動的能量來自哪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交流實驗現象:用一個小球去撞擊其他的球,會撞出一個小球;用兩個小球去撞擊其他的球,會撞出兩個小球;用三個小球去撞擊其他的球,會撞出三個小球......即:拉起的小球個數與撞出小球的個數相等。玻璃球碰紙杯。出示器材:紙杯、玻璃球、皮筋、宣紙等。實驗步驟:1.在紙杯的底部放上一些沙子,讓紙杯重心下移,防止紙杯歪倒。2.在紙杯口蒙上一塊大于杯口面積的宣紙,用皮筋將蒙杯口的紙扎緊。3.在距離紙杯口豎直向上方向約30 cm的位置將拿著的玻璃球自由下落,觀察玻璃球高度和速度的變化以及紙杯上宣紙的變化。實驗結論:宣紙被玻璃球擊穿,說明玻璃球具有動能。玻璃球被舉高具有勢能,在下落過程中高度降低勢能減小,速度增加動能變大,勢能轉換為動能。根據上面兩個活動,師生進行總結:小球由于被舉高而具有勢能,由于運動而具有動能。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換。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活動二:生活中動能和勢能轉換的現象有哪些?蕩秋千:在蕩秋千過程中,從最低處蕩到最高處,速度越來越小,動能減小,高度越來越高,重力勢能增大,即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相反,則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說明動能和勢能在不斷地發生轉化。瀑布:從懸崖飛瀉而下的瀑布,說明水是運動的,具有動能,并且速度加快,所以動能增加;水從懸崖處,具有高度,所以水具有重力勢能,”而下“說明水的高度在減小,重力勢能減小;所以從懸崖飛瀉而下的瀑布,是重力勢能轉換成了動能和勢能。自行車爬坡:自行車沿斜坡加速上坡,質量不變,速度增加,動能增大;高度升高,重力勢能增大,所以自行車的機械能增大。三、全課小結師:這節課你都學到了什么?談一談你的收獲。學生談收獲,出示思維導圖。四、你學會了嗎?1.小球由于被舉高而具有( ),由于運動而具有( )。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換。動能和勢能統稱為( )。2.騎自行車上坡時,( )能轉換為( )能;下坡時,( )能轉換為( )能。3.瀑布的水流下來是( )能轉換為( )能。五、課外拓展跳一跳,分析人在跳的過程中能量是怎樣轉換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