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第17課 壺口瀑布一、學習目標○感受課文獨特的寫景角度,把握所寫景物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難點○了解游記的文體要素、各要素的特點及要素之間的關系。○品味課文獨具特色的語言,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方法。二、課文預習資料速查【一】作者簡介梁衡,1946年生于山西霍州,著名學者、新聞理論家、作家。曾榮獲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等。出版有散文集《只求新去處》《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錄》《覓渡》等。【二】文體知識游 記游記指記述游覽經歷的文章或著作。游記可以分為很多種:以記錄行程為主的是記敘型游記;以抒發感情為主的是抒情型游記;以描繪景物、景觀為主的是寫景型游記;通過游記來說明一個道理的,是說理型游記。《壺口瀑布》屬于寫景型游記。游記的文體要素游記在內容上至少應該包括三個要素:①所至,即作者的游蹤;②所見,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風貌,包括自然景物、人文景觀、風土人情、社會生活等;③所感,即作者由所見所聞而引發行程的所思所想。一般來說,所至是骨骼,所見是血肉,所感是靈魂。無骨不立,無肉不豐,無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一篇完整的游記。【三】必考字詞知識速查——讀讀寫寫1.鑄(zhù):鑄造。2.告誡(jiè):警告勸誡(多用于上級對下級或長輩對晚輩)。字音易錯,注意聲調。3.推操(sǎng):推來推去。4.霎(shà)時:極短時間。5.馳騁(chěng):(騎馬)奔馳。6.漩(xuán)渦:文中指液體旋轉時形成的螺旋形。7.寒噤(jìn):寒戰。8.迂(yū)回:回旋;環繞。9.汩(gu)汩:形容水流動的聲音。10.濕漉(lù)漉:形容物體潮濕的字形易錯,注意右邊寫法。樣子。11.震耳欲聾:耳朵都快震聾了,形容聲音很大。12.前呼后擁:前面有人吆喝開路,后面有人簇擁護衛。多形容舊時官吏出巡時的聲勢。本文指水流聲勢浩大。13.怒不可遏(è):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憤怒到了極點。文中形容水勢不可阻擋的樣子。【四】多音字zēng(曾祖父)曾céng(曾經)【五】形近字汩(gǔ)(汩汩) 幕(mù)(夜幕) 槽(cáo)(水槽)汨(mì)(汩羅江) 摹(mó)(摹刻) 漕(cáo)(漕運)墓(mù)(墳墓) 糟(zāo)(糟糕)募(mù)(招募) 遭(zāo)(遭遇)慕(mù)(羨慕) 嘈(cáo)(嘈雜)暮(mù)(暮色)【六】近義詞辨析詞 震耳欲聾 振聾發聵同 都有聲音很大的意思。異 只強調聲音大。 除指聲音很大外,通常用于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涂的人。例 ①建筑工地上震耳欲聾的聲音讓周圍居民有苦難言。 ②“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言論真是振聾發聵。【七】教材預習問題速查問題1:壺口瀑布位于黃河中游秦晉大峽谷,河床至此非常狹窄,形如“壺口”,河水急跌而下,洶涌奔騰,聲震天地。本文描繪的就是這一勝景。初讀課文,感受壺口瀑布的磅礴氣勢。[示例]全文寫景細膩,抓住特征寫出了雨季和枯水季節壺口瀑布的聲響、態勢,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雨季:聲響——隱隱如雷,震耳欲聾;態勢——上面的水還是一股勁地沖進去,沖進去……枯水季節:聲響——隆隆沖去,轟然而下;態勢——其勢如千軍萬馬,互相擠著、撞著,推推操操,前呼后擁,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問題2:細讀課文,注意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特點,欣賞精妙的語句。[示例]“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涌來,其勢如千軍萬馬,互相擠著、撞著,推推操操,前呼后擁,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這句話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枯水季節仍然氣勢磅礴的壺口瀑布水流快、水流密的特點展現了出來,令人仿佛身臨其境一般,回味無窮。三、課文精讀壺口瀑布①壺口在晉陜兩省的邊境上,我曾兩次到過那里。【開門見山】〔總領句。交代壺口的位置和“我”去壺口的次數,引出下文對“我”兩次到壺口的所見、所感的描述。〕第一部分(①):點明壺口瀑布的位置和“我”去壺口的次數,引出下文。②第一次是雨季,臨出發時有人告誡:“這個時節看壺口最危險,千萬不要到河灘里去,趕巧上游下雨,一個洪峰下來,根本來不及上岸。”【引用】【鋪墊】【側面描寫】〔雨季看壺口很危險,引用別人的“告誡”為壺口瀑布造勢。〕果然,車還在半山腰就聽見濤聲隱隱如雷,河谷里霧氣彌漫,我們大著膽子下到灘里,那河就像一鍋正沸著的水。【比喻】【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濤聲比作雷聲,把河比作一鍋正沸著的水,從聽覺和視覺的角度,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黃河之水在雨季時水勢浩大、上下翻滾的洶涌景象。】壺口瀑布不是從高處落下,讓人們仰觀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溝里跌去,人們只能俯視被急急吸去的水流。〔“不是……而是……”的句式,突出表現了壺口瀑布的特殊。一個“跌”字形象生動地描繪出水流由平地陡然落下的形態;一個“吸”字形象地表現了壺口瀑布不可抗拒的力量。〕其時,正是雨季,那溝已被灌得浪沫橫溢,但上面的水還是一股勁地沖進去,沖進去……【反復】〔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將水勢大和急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我在霧中想尋找想象中的飛瀑,但水浸溝岸,霧罩亂石,除了撲面而來的水汽,震耳欲聾的濤聲,什么也看不見,什么也聽不見,只有一個可怕的警覺:仿佛突然就要出現一個洪峰將我們吞沒。【照應】【烘托】〔“我”的“可怕的警覺”照應上文“有人告誡”的話,從側面表現了壺口瀑布逼人的氣勢。〕于是,只急慌慌地掃了幾眼,我便匆匆逃離,到了岸上回望那團白煙,心還在不住地跳……【鋪墊】【動作描寫】【結尾句是否多余 為什么 不多余。這句話從“我”的感受出發,間接地寫出了雨季壺口瀑布令人畏懼的氣勢,襯托了壺口瀑布之險,使人印象深刻,省略號更是令人遐想無限,為下文詳寫第二次觀看壺口瀑布做鋪墊。】段解:描述第一次(雨季)到壺口觀看瀑布時的感受。③第二次我專選了個枯水季節。春寒剛過,山還未青,谷底顯得異常開闊。我們從從容容地下到溝底,這時的黃河像是一張極大的石床,上面鋪了一層軟軟的細沙,踏上去堅實而又松軟。【比喻】【對比】【將枯小期的黃河比作“一張極大的石床”,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此時黃河的形態。“從從容容”與第一次“大著膽子”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了枯水季節瀑布溫柔的一面。】我一直走到河心,原來河心還有一條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條深溝,當地人叫“龍槽”,槽頭入水處深不可測,這便是“壺口”。【俯視】〔交代“壺口”名稱的由來。〕我依在一塊大石頭上向上游看去,這龍槽頂著寬寬的河面,正好形成一個“丁”字。【仰視】〔“丁”字形象地交代了龍槽與寬寬的河面所構成的形狀,表明了黃河河道在此處陡然變窄,交代了壺口水流迅猛的原因。〕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涌來,其勢如千軍萬馬,互相擠著、撞著,推推操操,前呼后擁,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比喻】【擬人】【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從瀑布的態勢、力量、顏色等方面表現河水排山倒海、湍急洶涌的氣勢特點,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藍,宇宙間仿佛只有這水的存在。【以靜襯動】〔以“青冷”修飾“灰”,以“寂寂”形容“藍”,表現了山、天之靜寂,襯托出黃河奔騰激越、令人震撼的氣勢。〕當河水正這般暢暢快快地馳騁著時,突然腳下出現一條四十多米寬的深溝,它們還來不及想一下,便一齊跌了進去,更鬧,更擠,更急。【擬人】〔賦予奔騰的河水人的情態,生動形象地刻畫了河水遇到深溝急速下跌時的狀態。〕溝底飛轉著一個個漩渦,當地人說,曾有一頭黑豬掉進去,再漂上來時,渾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舉例】【側面描寫】〔以具體的事例,從側面表現了水流的速度之快,沖擊力之大。〕我聽了不覺打了一個寒噤。【多感官寫景】【作者主要調動了哪些感官來寫壺口瀑布 有什么作用 主要調動了聽覺、視覺等來寫壺口瀑布,寫出了其聲響、形狀、態勢等方面的特點,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令人震撼。】段解:從河床角度描寫黃河之水,表現其威勢。④黃河在這里由寬而窄,由高到低,只見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個無形的大洞吸著,頓然攏成一束,向龍槽里隆隆沖去,先跌在石上,翻個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這樣被跌得粉碎,碎成點,碎成霧。【開頭連用幾個動詞“跌”,形象地刻畫出水流層層落下的情態,表現了黃河勇往直前的精神。】從溝底升起一道彩虹,橫跨龍槽,穿過霧靄,消失在遠山青色的背景中。〔彩色的虹,青色的遠山,繚繞的霧靄,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對比鮮明的壺口瀑布圖。〕當然這么窄的壺口一時容不下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兩邊涌去,沿著龍槽的邊沿轟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渾厚莊重如一卷飛毯從空抖落。【比喻】不,簡直如一卷鋼板出軋,的確有那種凝重,那種猛烈。【比喻】 〔將柔而無形的水比作“一卷鋼板”,傳神地體現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勢之大,將黃河壯闊的氣勢非常生動地表現了出來。〕盡管這樣,壺口還是不能盡收這一川黃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奪路而走的,乘隙而進的,折返迂回的,它們在龍槽兩邊的灘壁上散開來,或鉆石覓縫,汩汩如泉;或淌過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夾在石間,哀哀打旋。還有那順壁掛下的,亮晶晶的如絲如縷……而這一切都隱在濕漉漉的水霧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響樂,一幅寫意畫。【比喻】【排比】【畫線句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河水的優美姿態,其中“鉆”"覓""淌"等動詞,運用貼切,表現了水流的靈動多姿,“一曲交響樂”“一幅寫意畫”生動地寫出了水的聲音動聽、姿態柔美。】 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這個小小的壺口,怎么一下子集納了海、河、瀑、泉、霧所有水的形態,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種感情。造物者難道是要在這壺口中濃縮一個世界嗎 【聯想】【抒情】【反問】〔由寫景轉入抒情,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創造壺口瀑布這一奇跡的贊嘆之情。〕段解:從水流角度描寫黃河之水,表現其“人”的感情。⑤看罷水,我再細觀腳下的石。【過渡】〔由上文的寫水,轉入下文對石的刻畫和描摹。〕這些如鋼似鐵的頑物竟被水鑿得窟窟竅竅,如蜂窩雜陳,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個個光溜溜的大坑,而整個龍槽就是這樣被水齊齊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溝。【側面描寫】〔表面寫石頭,實則寫水。“鑿”“旋”“切”這幾個動詞突出了水的力量巨大,寫石的形態從側面烘托了水之力。〕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壓迫竟會這樣怒不可遏。原來這柔和之中只有寬厚絕無軟弱,當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時就會以力相較,奮力抗爭。〔賦予水人的情態,生動地寫出了水所具有的抗爭精神。〕據《元和郡縣圖志》中所載,當年壺口的位置還在這下游一千五百米處。【引用】你看,日夜不止,這柔和的水硬將鐵硬的石寸寸地剁去。【“剁”字準確傳神地刻畫出了黃河水堅強不屈的特點,體現了黃河與命運抗爭的堅強意志與不懈偉力,表現了作者對黃河的贊美之情。】段解:從石頭角度描寫黃河之水,表現其氣勢和精神。第二部分(②—⑤):具體寫兩次觀看壺口瀑布的經歷和感受。⑥黃河博大寬厚,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壓而不彎;不平則呼,遇強則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擬人】正像一個人,經了許多磨難便有了自己的個性;黃河被兩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時,也就鑄成了自己偉大的性格。【托物言志】〔將人與黃河相比,表明要想鑄成自己偉大的性格,必須歷經磨難。〕這偉大只在沖過壺口的一剎那才閃現出來被我們看見。【議論】【抒情】1986年6月【結尾段將議論與抒情相結合,借物喻人,抒發了對中華民族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精神的贊美之情。】第三部分(⑥):由物及人,贊美中華民族壓而不彎、勇往直前的精神。四、課文整體點撥【一】課文主旨本文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游記。作者用形象生動的語言細致地描繪了壺口瀑布磅礴、雄壯的氣勢,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河山及壓而不彎、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的民族精神的贊美之情。【二】課文結構壺口位置及“我”到過的次數雄偉壯觀初識壺口驚心動魄 百折不撓 勇往直前訪問壺口氣勢磅礴再訪壺口剛柔相濟由物及人→民族精神【三】特色總結①多感官寫景,生動形象。在初識壺口時,作者調動多種感官來描寫壺口瀑布,把雨季中的壺口瀑布驚心動魄、雄偉壯觀的特點描繪得淋漓盡致。聽覺,如:在半山腰"濤聲隱隱如雷",近處濤聲“震耳欲聾”。視覺,如: “霧氣彌漫” “像一鍋正沸著的水""那溝已被灌得浪沫橫溢"。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本文的借景抒情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將所要抒發的感情巧妙地融合在具體的描寫之中,二是巧妙聯想。作者面對奔流不息的黃河、飛流直下的瀑布,激情澎湃, “情動而辭發",細致地描繪了壺口瀑布,展現了黃河的雄壯之美,再由黃河的性格聯想到人壓而不彎、勇往直前的精神,把黃河剛柔相濟的特點與人的精神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從而達到了借景抒情的目的。③用詞精準,表現力強。本文在描寫景物特別是描寫河水時的用詞非常精準,表現力很強。如寫河水奔涌而來,“其勢如千軍萬馬,互相擠著、撞著,推推操搡,前呼后擁,撞向石壁",其中"勢如千軍萬馬"總體描繪河水, “擠著、撞著”則突出河水不僅“數量”很多,而且“密度”很大, “推推操操”是橫向的動態,“前呼后擁”是縱向的動態,這樣就把"撞"的情態寫得非常細致生動。【四】全篇問題探究1、[重點]作者為什么在寫第二次來壺口之前,還要寫第一次觀看壺口瀑布時的感受 點撥:①第一次觀看是在雨季,第二次是在枯水季節。第一次觀看雖然寫得簡略,但是與第二次互為補充,將不同季節的瀑布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②第一次只急慌慌地掃了幾眼,寫了壺口瀑布給人的驚心動魄的感覺,為后文具體描寫第二次觀看壺口瀑布做鋪墊,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2、[難點]通觀全文,作者只是在向我們介紹壺口瀑布這一風景名勝嗎 他在寫景中蘊含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點撥:不是。作者向我們介紹的不僅僅是壺口瀑布,還賦予了它無堅不摧、堅忍剛強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黃河的美也得以體現,體現在充滿陽剛之氣的驚濤拍岸的過程中,體現在驚雷行空般的咆哮聲中,顯示出祖國河山的粗獷雄偉、壯麗浩渺——歌頌祖國壯麗河山。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以它博大寬厚、柔中有剛的自然品格,孕育出中華民族挾而不服、壓而不彎、不平則呼、遇強則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偉大品格——歌頌中華民族。黃河,千百年來奔騰不息,而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繼往開來——希望中華民族永遠保持、發揚這種民族精神。【五】教材習題答案速查——思考探究1、閱讀課文,說說課文分別寫了壺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節的哪些特點。作者寫了壺口瀑布的水之后,為什么又寫“腳下的石” 參考答案:雨季的壺口瀑布的特點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鍋沸水,水勢浩大,濤聲如雷,令人害怕。枯水季節的壺口瀑布真的是瀑布,景觀豐富多樣,有雄渾壯闊,有陡峭奇絕,有多姿多彩。作者之所以在寫了壺口瀑布的水之后,又寫“腳下的石”,其原因大致有四:①壺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課文以寫水為主,但不宜對石只字不提;②從觀景的角度來看,作者定點換景,游目四顧,最后把視線收歸腳下,轉換非常自然;③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壺口卻"一下子集納了海、河、瀑、泉、霧所有水的形態,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種感情”的奇景,正是產生于石頭對水的約束,因而接下來描寫"腳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④寫被河水侵蝕的石頭,能夠展現河水的真正力量,這樣就改變了前面描寫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擠壓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帶來的片面印象,也為后面寫黃河“博大寬厚,柔中有剛"的個性奠定了景物描寫上的基礎。2、作者在枯水期來到壺口瀑布,采用了獨到的觀察角度,寫出了獨特的景物特征。試結合課文做具體分析。參考答案:作者采用定點換景的寫法,立足點是“河心”,先寫水,后寫石,視角反復轉換。作者先俯視河中有河的龍槽,寫“壺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點是“奇”;再仰觀河面,看滾滾而來的黃河水,景物特點是“雄”;然后視線隨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龍槽,碎為水霧,景物特點是“險”。以上三個觀察角度所見的景物特點都屬于陽剛、崇高一類。接下來平視龍槽兩邊,細寫千姿百態的河水,以及水霧和彩虹,景物特點是“多姿多彩”;最后,視角轉換到作者自己的立足點,描寫長年被黃河沖刷侵蝕的石,石“靜”的形態蘊含著河水“動"的力量,景物特點是“震撼人心”。文中描寫的多個畫面呈現出多種景物,有大有小,有遠有近,有靜有動;表現出多重意境,剛柔相濟,層次分明,情景交融。這樣就使得《壺口瀑布》展現出一種審美意義上的立體感。3、作者一邊記述所見景象,一邊表達自己的感受。找出作者表達感受的文字,說說你的理解。參考答案:作者的感受大致包括三個類型:觀景時的直接體驗、由景物引發的感想、基于景物進行的帶有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觀景時的直接體驗:觀看雨季壺口瀑布時“可怕的警覺”和枯水季節看河水急墜跌入深溝時“不覺打了一個寒噤”。前者重在描寫雨季時壺口瀑布水勢之大,后者重在突出瀑布本身的“險”,前者偏重“可怕”,后者偏重“震撼”。由景物引發的感想: “眼前這個小小的壺口,怎么一下子集納了海、河、瀑、泉、霧所有水的形態,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種感情。”作者由自然聯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形態多樣與人的多情聯系起來——水的種種形態,不正是人生百態的象征嗎 作者又自設一問:“造物者難道是要在這壺口中濃縮一個世界嗎 ”毋庸作答,哲理意味油然而生。基于景物進行的帶有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作者在發議論時用“只有寬厚絕無軟弱” “博大寬厚,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壓而不彎;不平則呼,遇強則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來詮釋黃河的個性,準確生動,易于理解。作者的思考有兩個層次:第一,黃河的個性是柔中帶剛的,蘊藏著無盡的力量,所以才能穿鑿那些石,改變地貌;第二,黃河的個性也是在那些山、那些石的逼迫、抵拒中鑄就的,甚至可以說“未過壺口不成河”。這兩層思考讓文章富有理性色彩,有了深度和質感。【六】積累拓展1、反復閱讀課文第3、4段,品味其語言的妙處,并試著寫一段賞析文字。參考答案:課文第3、4段主要描寫枯水季節壺口瀑布的河水,在動詞使用方面很有特點。第一,選詞準確,詞語豐富。如描寫即將墜入深溝的河水時,連用"擠" "撞" "推推操操" "呼" "擁"等動詞,非常準確地表現出水的種種動態。第二,適當重復,形成特殊的表達效果。"跌"字在這兩段中出現了六次,突出強調了瀑布飛流直下的動態。特別是第4段開頭連續五次使用“跌”,三次使用“碎”,不僅強化了瀑布流水的力度,也因適當的重復而形成了獨特的音節效果。第三,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用人的動作寫水的動態。這兩段中的動詞,很多都常常用來表現人的動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像"想”“鬧”“走"等動詞都是如此,這些動詞使文章的描寫更有形象性,更易打動讀者,也更能引發讀者的聯想與想象。2、游記這一體裁,涉及內容廣泛,寫法自由,風格多樣,讀來既能增廣見聞,也能帶來美的享受,引發心靈的共鳴。課外閱讀郁達夫《西溪的晴雨》、徐遲《黃山記》、王充閭《讀三峽》等,體會它們在選材、構思、語言等方面的特點。參考答案:(1)郁達夫在《西溪的晴雨》中通過敘述自己的路上所聞、車里所見和船中所感,展現了西溪獨特的野趣。作者不僅寫出了西溪景色的野趣,而且捕捉到了這里晴雨變化中的美的特點。作者善于從天氣的變化中抓住山水景物剎那間展現出的神采來寫山水的個性。本文語言清麗優美,具有文人的雅趣。(2)徐遲的《黃山記》用獨特的手法勾勒黃山美景,表達了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創造自然的主旨。文章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從宇宙變遷、人類發展的宏觀高度去認識黃山,表現出了文章大氣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義。全文分四個部分,四個部分看似各自獨立,其實有一條脈絡暗中勾連。這就是表現黃山勝境的“險” “奇”和“美”。文章語言華美,語調抑揚頓挫,節奏鮮明,干脆利落,氣勢宏大,奔騰豪放。文中多用短句和排偶句,讀來有一種奔騰直瀉、不可阻遏的磅礴氣勢。(3)王充閭的《讀三峽》把三峽當作一部大書來讀,分四部分:(一)讀三峽的勝景;(二)讀三峽的歷史文化;(三)像讀書和繪畫那樣,讀巫山十二峰;(四)讀三峽的三個境界。作者在文章中大量引用了古詩文,增添了文章的文采,也使語言變得更深沉,有文言文的典雅,顯示出濃郁的書卷氣和文化味兒。一課一法定點換景法是指作者的立足點不變,而從不同角度描繪不同方位景物的寫作方法。運用這種方法可使描寫層次清楚,鮮明逼真,給人以如臨其境、如在眼前的感覺。運用這種方法,首先要確定“點”,即應始終立足于一個基點上,立足點不能發生變化;其次,要按"序"描寫,或遠近高低,或上下左右,或東西南北,要從不同的方位將不同的景物依次描寫出來。[例]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兒擁著;人如在井底了。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云在我們頂上流著;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地響了。那瀑布從上面沖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兒;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巖上有許多棱角;瀑流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朱自清《梅雨潭》六、一課一德——民族精神①古人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李世民②古人行民族英雄關天培1781年出生于江蘇淮安的一個職位低微的行武家庭。1834年,關天培調任廣東水師提督。在任期間,他全力支持林則徐的禁煙主張,積極協助林則徐查禁鴉片,訓練水師,加強海防,屢挫英國侵略軍的挑釁。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1841年2月,英軍對虎門大舉進攻,關天培親自指揮,盡管守軍人數低于對方數倍,面對英軍猛攻,仍死守陣地,頑強抵抗。最終因援軍未至,他被槍彈擊中,壯烈殉國,朝廷追謚為忠節,加封振威將軍。③今人行北京時間2022年9月2日0時33分,經過約6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密切協同,完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陳冬、劉洋已安全返回問天實驗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這"太空漫步"必將在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太空浩瀚璀璨,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每一步跨越,激蕩起中國人民永無止境的探索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激勵我們胸懷夢想,激勵我們自立自強,激勵我們腳踏實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