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冥有魚》知識點梳理文學常識1、莊子:名周,宋國人,戰國時期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后裔,后因亂遷至宋國,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家貧,曾借粟于監河侯(官名)。相傳楚王用千金禮聘為相,遭他拒絕。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文采更勝老子。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2、《莊子》:是莊子及其后學的著作,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善于運用寓言故事說理,想象雄奇瑰麗,是《莊子》的特色。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北冥有魚》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一、誦讀理解1、字音 鯤 (kūn) 徙(xǐ) 摶 (tuán) 邪(yē)2、字詞冥:同“溟”,海。怒: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垂:懸掛。海運:海水運動。志怪:記載怪異的事物。摶:盤旋飛翔。扶搖:旋風。去:離開。以:憑借。息:氣息,這里指風。野馬:山野中的霧氣,奔騰如野馬。其:表示選擇。邪:同“耶”,句末語氣詞,嗎。若是:像這樣。3、譯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巨大,不知道它有幾千里;(鯤)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不知道長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懸掛在天空的云。這只鵬鳥,海水運動時將要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個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物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時,翅膀拍擊水面而行,激起的波濤浪花有三千里,它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山野中的霧氣,空氣里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天色湛藍,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抑或是天空高曠遼遠沒法看到它的盡頭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也就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二、結構層次第一層: 北冥之魚由鯤到鵬的變化:鯤鵬形體之大,氣象之宏。第二層:引用《齊諧》之言,寫大鵬遷徒南冥的氣勢——乘風面起,擊水三千,扶搖九萬。第三層:作者仰觀蒼天,擬想大鵬俯瞰大地,抒發了一種天地渾茫的感慨。三、主旨思想作者借大鵬乘風飛翔,霧氣、塵埃等漂浮的現象,說明作為形體的生命 是沒有絕對自由的,也不可能有;而人的精神,是應該絕對自由的,表達了作者對精神自由的追求; 以大鵬南飛作比喻,說明世上萬物無論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處在不同的束縛之中。 因此,大鵬狀似逍遙,其實還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道理:世間萬物都是有所依憑的,都沒有達到絕對自由的境界。四、藝術手法1、頂真:“.…·其名為鯤。鯤之大………·其名為鵬。鵬之背·..作用:聯結成一個整體,結構嚴密,讀來語氣連綿,音律流暢 。2、反復、夸張:“不知其幾千里也”作用:極力渲染鯤鵬之碩大無比。3、引用:齊諧》:“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作用:使用了兩個極度夸大的數字展現了大鵬“徙于南冥”的磅礴氣勢 。4、想象:“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作用:以人之視天來想象鵬之視下,意境開闊。五、名句賞析鵬之徒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持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1、此句運用豐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張,生動傳神描寫了大鵬起飛的氣勢,闡明“萬物都 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鵬一樣,它的鵬飛也需要憑借外力。2、“擊”“轉”兩字,拍打和盤旋飛翔,生動傳神寫出了大鵬振翅拍水,盤旋飛向丸萬 里高空的形象,激發人的豪情壯志,讓人產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3、啟示人們要胸懷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勇于搏擊,敢于追求。六、難點探究1、作者筆下的“鵬”是怎樣的形象?碩大無比,力大無窮,志存高遠,善借長風。2、引用《齊諧》的文字,有什么作用?《齊諧》的文字渲染鵬之大。擊、轉、三千里、九萬里”等極言鵬徒南冥時氣勢恢宏 。3、本文的標題是“北冥有魚”,為什么又轉而去寫“鳥”?因為鳥是由魚變化而來的。鯤的體形有幾千里,變成鳥后,鳥的背不知有幾千里長 ,表現這只大鵬的奇異與非凡。表現了莊子豐富而雄奇的想象力。4、.通過學習這篇文章,你從鯤鵬身上受到哪些啟迪?鯤鵬入深海,翔九天,搏擊長空,縱橫大海,它給我最大的啟迫是人應該胸懷遠大的理想 和抱負,就如人類歷史長河中的偉大人物,他們以天下蒼生為已任,勇于承擔歷史的使命 。5、成語積累:鵬程萬里:形容前程遠大。鯤鵬展翅:施展抱負,實現宏偉的理想,創造一番事業,比喻前程遠大,不可限量扶搖直上:形容地位、名聲、價值等迅速上升。七、拓展閱讀上李邕[ 唐 ] 李白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譯文大鵬總有一天會和風飛起,憑借風力直上九霄云外。即使待到風停下來,其力量之大仿似能將滄海之水簸干。世人見我好發奇談怪論,聽了我的豪言壯語皆冷笑不已。孔圣人還說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輕視少年人啊!解析李白年輕時胸懷大志,非常自負,又深受道家哲學的影響,心中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和宏偉的抱負。這只大鵬即使不借助風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將滄溟之水一簸而干,這里極力夸張大鵬的神力。在這前四句詩中,詩人寥寥數筆,就勾劃出一個力簸滄海的大鵬形象——也是年輕詩人自己的形象。詩的后四句,是對李邕怠慢態度的回答:“世人”指當時的凡夫俗子,顯然也包括李邕在內,因為此詩是直接給李邕的,所以措詞較為婉轉,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調”指不同凡響的言論。李白的宏大抱負,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當做“大言”來恥笑。李白顯然沒有料到,李邕這樣的名人竟與凡夫俗子一般見識,于是,就抬出圣人識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譏。《論語·子罕》中說:“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這兩句意為孔老夫子尚且覺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難道比圣人還要高明?男子漢大丈夫千萬不可輕視年輕人呀!后兩句對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諷刺,也是對李邕輕慢態度的回敬,態度相當桀驁,顯示出少年銳氣。李邕在開元初年是一位名聞海內的大名士,史載李邕“素負美名,……人間素有聲稱,后進不識,京洛阡陌聚觀,以為古人。或傳眉目有異,衣冠望風,尋訪門巷。”對于這樣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與之抗禮,足見青年李白的氣識和膽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權貴,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