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學習目標】1.通過資料,掌握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及其形成與表現。(區域認知、綜合思維)2.運用地域分異規律,分析評價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活動。(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第1課時 自然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自主預習】一、自然環境差異性的表現地球表層自然環境的差異性無處不在。不同的空間尺度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二、地域分異的基本規律(一)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1.形成原因:太陽輻射帶來的① 從低緯向高緯逐漸② 。 2.更替、延伸方向(1)隨③ 更替。 (2)沿④ 東西延伸。 (二)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1.形成原因:⑤ 從沿海到內陸逐漸⑥ 。 2.更替方向:沿⑦ 方向東西更替。 三、垂直分異規律1.形成原因:水熱條件的垂直變化,受⑧ 分異規律和⑨ 分異規律雙重制約。 2.更替、延伸方向:沿⑩ 方向延伸;從 向 更替。 3.同一山體的垂直自然帶,有 和 差異。 【答案】 ①熱量 ②減少 ③緯度 ④緯線 ⑤降水量 ⑥減少 ⑦緯線 ⑧緯度地帶性 ⑨干濕度地帶性 ⑩等高線 山麓 山頂 陰坡 陽坡【合作探究】情境導入 古人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才從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等描述自然環境的不朽詩句。你能解釋一下這些詩句所包含的地理原理嗎 主題1:緯度地帶性和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主題探究情境 材料一 由德國學者開啟的從理性上認識并科學地表述地域分異規律雖然距今只有100多年,但人類很早就覺察到地域分異現象,并做了初步的描述。例如,成書于公元前300年的《禹貢》,清晰地描繪了自華北平原暖溫帶到長江下游亞熱帶自然景觀的變化。古代一些旅行家、文人在作品中對此也曾有生動的描述。材料二 教材“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任務1 在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的支配下,哪些自然帶是橫穿整個大陸的 它們分布在什么緯度 這種地域分異規律的表現形式和主要形成因素是什么 【答案】 高緯度的苔原帶、針葉林帶和低緯度的熱帶雨林帶橫穿整個陸地。表現為東西方向上呈帶狀分布,南北方向類型更替。主要形成因素是熱量的差異。任務2 說出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向內陸自然景觀變化的規律。這種地域分異規律的表現形式和主要形成因素是什么 【答案】 從沿海向內陸,自然景觀呈現出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的規律變化。表現為南北方向上呈帶狀分布,東西方向上類型更替。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的差異。任務3 為什么低、高緯度地區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顯著,而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突出 【答案】 高緯度地區氣溫低,蒸發量少,相對濕度大,東西方向上水分條件的差異小;低緯度地區則因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降水普遍較多,水分條件的東西差異也很小。故相較之下,低、高緯度地區緯度地帶性分異顯著。中緯度地區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表現尤為顯著。這主要是因為中緯度地區大陸開闊,大陸西岸通常受來自海洋的西風影響,大陸東岸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降水從東、西兩側沿海向內陸減少,從而形成沿經度方向變化的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素養培育傳統文化與地理——培育區域認知情境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 是一首描寫北方邊地奇麗風光的樂府詩,創作于南北朝時期的北朝。“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雄奇豪壯的邊塞詩,開篇極力渲染邊地環境惡劣、風沙遮天蔽日的情形。任務1 敕勒川所在區域的自然帶是什么 【答案】 溫帶草原帶。任務2 兩首詩中各代表的地區的自然環境差異如此之大,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 海陸位置的不同。任務3 兩地區的景觀體現了自然環境的哪一種地域分異規律 【答案】 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知識小結1.水平地域分異2.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與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的比較地帶性分異規律 形成基礎 影響因素 分布規律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熱量 太陽輻射 緯線延伸,緯度更替。低、高緯度明顯(東西延伸,南北更替)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經度地帶性分異) 水分 海陸位置 經線延伸,經度更替,中緯度明顯(南北延伸,東西更替)對點訓練 讀從赤道到極地的典型植被景觀類型示意圖,回答1~2題。1.某地區冬冷夏熱,民居大多坐北朝南,該地區民居房前適合栽種的植被是( )。A.甲 B.乙 C.丙 D.丁2.影響50° N附近的歐亞大陸東西兩岸分別形成丙、乙兩種不同植被的主要因素是( )。A.洋流 B.海陸位置C.太陽輻射 D.地勢高低【答案】 1.B 2.A【解析】 第1題,據圖判斷,甲植被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植被茂密,層次較多,應為熱帶雨林;乙植被較稀疏,層次較少,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夏季蔥綠,冬季落葉,景觀四季變化鮮明;丙植被的層次很少,植被枝葉細小,為終年常綠的亞寒帶針葉林;丁植被分布在極地地區,應為苔原和冰原,當地冰雪覆蓋面積廣,終年冰天雪地。該地區冬冷夏熱,民居坐北朝南,房前多種植落葉闊葉樹木,其夏季冠廣葉密,遮陰取涼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陽高度較低,落葉闊葉樹木落葉后,可讓陽光充分進入室內,提高室內溫度;熱帶雨林地區終年高溫多雨,人口分布較少;常綠針葉樹木會遮擋陽光;冰原苔原植被適宜分布在終年寒冷的地區。第2題,50° N附近的歐亞大陸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氣溫較同緯度地區高,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向高緯度延伸分布;東岸受千島寒流影響,氣溫比同緯度地區低,亞寒帶針葉林帶向低緯度延伸分布。太陽輻射、海陸位置、地勢高低都不是影響東西兩岸植被不同的主要因素。 下圖為我國某地區部分地理事物及現象示意圖,圖中Ⅰ、Ⅱ、Ⅲ、Ⅳ分別為荒漠草原帶、草原帶、森林草原帶、落葉闊葉林帶。讀圖,回答3~4題。3.自然帶Ⅳ到Ⅰ從東南向西北方向遞變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地形B.太陽輻射C.夏季風D.地表徑流4.M山甲自然帶為( )。A.落葉闊葉林帶B.常綠闊葉林帶C.森林草原帶D.荒漠草原帶【答案】 3.C 4.A【解析】 第3題,從Ⅳ到Ⅰ自然植被呈現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的變化規律,表明從Ⅳ到Ⅰ氣候越來越干燥,降水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主要受夏季風(東南季風)的影響;不是受地形、太陽輻射、地表徑流的影響。第4題,M山甲自然帶之上分布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山地針葉林,位于夏季風迎風坡,水分條件較好,隨著海拔的升高,熱量條件變差,甲自然帶熱量應優于山地針闊葉混交林,應該是分布落葉闊葉林帶;該地緯度位置較高,屬于溫帶,不會分布常綠闊葉林;該地水分條件較好,山地基帶應為森林。主題2:垂直分異規律主題探究情境 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為地理學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我國學者對地域分異規律的研究也做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如我國地理學者在山地自然帶研究,特別是青藏高原研究上成果卓著,建立了珠峰地區垂直自然帶主要類型的分布圖式,闡明了高海拔區域地域分異的三維地帶性規律。任務1 分析喜馬拉雅山南坡的垂直自然帶分布及其成因。【答案】 從山麓到山頂,水熱狀況出現差異,從而形成了垂直氣候。垂直自然帶表現為常綠闊葉林帶→高山針闊葉混交林帶→高山針葉林帶→高山灌木林帶→高山草甸帶→高寒荒漠帶→積雪冰川帶的變化。任務2 對比教材“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和上圖,分析垂直自然帶分布和水平自然帶分布之間的關系,并說明同一自然帶類型在不同緯度的海拔變化規律。【答案】 山地垂直自然帶是在水平自然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基帶與水平自然帶一致,垂直帶譜與其所在緯度向較高緯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帶帶譜相似。同一自然帶類型,緯度越高,海拔分布越低,直到成為基帶。任務3 橫斷山區、秦嶺、乞力馬扎羅山、阿爾卑斯山中,哪個山脈的垂直自然帶最豐富 為什么 【答案】 乞力馬扎羅山的垂直自然帶最豐富。因為垂直自然帶從山麓到山頂的變化規律,類似于由赤道到兩極的變化規律,因此,在海拔足夠高的前提下,一般緯度越低,垂直自然帶越豐富。任務4 喜馬拉雅山南、北坡哪坡垂直自然帶更豐富 垂直帶譜還受什么因素影響 【答案】 南坡更豐富。 垂直帶譜還受相對高度因素的影響,喜馬拉雅山南坡相對高度大。素養培育傳統文化與地理——培育區域認知、綜合思維情境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任務1 山寺桃花四月始盛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山地海拔較高,熱量條件較平原地區差,故山寺桃花開放時間較晚。任務2 該詩的描寫反映了哪種地域分異規律 【答案】 垂直分異規律。知識小結垂直分異規律概念 從山麓到山頂自然環境及其各組成要素出現逐漸變化更迭的現象成因 水熱條件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主要分布地區 低緯度的高山地區景觀變化 從山麓到山頂與從低緯到高緯的變化類似自然帶更替方向 從山麓到山頂的更替自然帶延伸方向 與等高線延伸方向一致對點訓練 博格達峰是天山山脈東段的最高峰。讀博格達峰垂直自然帶譜示意圖,回答1~2題。1.圖中甲自然帶為( )。A.溫帶草原帶B.溫帶落葉闊葉林帶C.溫帶荒漠帶D.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2.圖中同一自然帶分布高度南坡比北坡高,主要原因是南坡( )。A.相對高度大B.熱量條件好C.水分較多D.土壤肥沃【答案】 1.C 2.B【解析】 第1題,從圖中可看出,甲自然帶為天山博格達峰北坡山麓的基帶,山體的基帶與當地水平自然帶一致,天山博格達峰地處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地帶性的自然帶為溫帶荒漠帶,所以天山博格達峰北坡的基帶為溫帶荒漠帶;天山博格達峰北坡山麓地區降水少,氣候干旱,不易形成草原和森林自然帶。第2題,博格達峰位于北回歸線以北,南坡為陽坡,熱量較北坡充足,所以南坡自然帶上限的分布海拔更高;博格達峰北坡不僅是陰坡,土壤水分蒸發少,而且是西風迎風坡,北坡水分條件較好;相對高度大、土壤肥沃對自然帶分布高度影響不大。【隨堂檢測】思維構建【答案】 ①熱量 ②緯度 ③水分 ④等高線即時訓練 下列從左往右依次為塔克拉瑪干沙漠、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和長白山原始森林景觀圖。讀圖,回答1~2題。1.圖示各地緯度基本相同,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體現了( )。A.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B.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C.垂直地域分異規律D.地方性分異規律2.導致圖示自然景觀差異形成的基礎是(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熱量【答案】 1.B 2.C【解析】 第1題,緯度相同,但是距離海洋越近,所獲得的水汽越多,降水越多,從而植被覆蓋越多,體現的是干濕度地帶性分異;圖示各地緯度基本相同,不屬于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由材料無法推測出垂直方向上的分異;地方性分異規律是在陸地和海洋的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圖示各地體現的并不是地方性分異規律。第2題,圖示各地到海洋的距離不一樣,距離海洋越近,獲得的水汽越多,降水越多,植被受其影響,由東向西依次為森林、草原、沙漠;地形、土壤、熱量在材料中沒有體現,且并不是形成圖示景觀的主要原因。 讀我國某山地垂直自然帶示意圖,回答3~4題。3.根據該山地的垂直自然帶譜判斷,該山地所處的溫度帶可能是( )。A.熱帶 B.亞熱帶C.溫帶 D.亞寒帶4.導致山地自然帶垂直分異景觀形成的主導因素是( )。A.水熱差異 B.水分狀況C.熱量條件 D.土壤差異【答案】 3.C 4.A【解析】 第3題,圖中顯示該山地的基帶為落葉闊葉林帶,其對應的氣候類型為溫帶季風氣候,應位于我國北方溫帶地區。第4題,隨著海拔的變化,山地的水熱條件及其組合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從而出現了自然景觀的垂直變化。2第五章整合與評價微專題:山地垂直帶譜圖的判讀1.通過帶譜的基帶名稱確定所在的溫度帶基帶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帶,位于垂直自然帶的最底層,如果某山地最底層自然帶是常綠闊葉林帶,說明該山地位于亞熱帶地區。2.通過自然帶的數量判斷緯度的高低通常,自然帶數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緯度位置越低,反之則越高。因此,緯度低的高大山體,自然帶數量要多于緯度高的山體。若是赤道地區的高大山體,自然帶從山麓到山頂發生的變化規律類似于由赤道到兩極的變化規律。3.利用自然帶判斷南北半球通過自然帶的數量,判斷陽坡和陰坡,進而判斷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體,因全年大部分時間正午太陽在南方,則南坡獲得的光熱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帶的數目多于北坡,或基帶自然帶的海拔高于北坡;南半球則相反。如下圖所示:4.根據雪線的高低判斷迎風坡和背風坡雪線高的為背風坡,雪線低的為迎風坡(山地迎風坡降水豐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線低;山地背風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線高)。5.根據不同山坡自然帶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斷山坡坡向 (1)東西走向的山——自然帶海拔分布高的為陽坡,自然帶海拔分布低的為陰坡(如喜馬拉雅山)。(2)南北走向的山(溫帶地區)——自然帶海拔分布高的為背風坡,自然帶海拔分布低的為迎風坡(如太行山:迎風坡降水多,但氣溫稍低,在背風坡相同的海拔處,其降水量比迎風坡少,但氣溫偏高。因此,背風坡與迎風坡降水量和氣溫大體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風坡,故背風坡的自然帶分布海拔要比迎風坡的高)。如下圖所示:典例鞏固 讀不同地區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示意圖,回答(1)~(2)題。(1)圖中位于南半球且分布于低緯度的山地為( )。A.甲 B.乙 C.丙 D.丁(2)甲山地中①自然帶可能是( )。A.雨林 B.落葉闊葉林C.針葉林 D.苔原(3)四山地中雪線海拔最低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答案】 (1)A (2)B (3)C【解析】 第(1)題,在南半球,北坡為陽坡,帶譜相對較高,甲、丁兩山地符合題意;緯度高低主要看基帶,甲山地的基帶為常綠林,丁山地的基帶為落葉林,故甲山地的緯度更低。第(2)題,①自然帶位于常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之間,最有可能是落葉闊葉林。第(3)題,緯度越高,雪線海拔越低,丙山地的基帶為苔原帶,所處緯度最高,雪線海拔最低。思維構建2第一節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學習目標】1.能夠結合實例,說出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結合思維)2.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規律。(綜合思維)3.能夠運用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規律,認識區域的自然環境。(區域認知)4.能夠運用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知識,說明綜合利用自然資源的重要性。(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自主預習】一、自然環境的組成1.自然環境是巖石圈、① 、水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層組成的有機整體。 2.主要自然地理要素:地形、② 、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二、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表現1.自然環境內在聯系的整體性整體性是自然環境各組成要素及各組成部分之間內在聯系的規律性。各組成要素或各組成部分③ 、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組成一個有機整體。 2.自然地理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整體性自然地理系統整體性的強弱,取決于各組分的④ 和功能的⑤ 。整體性強,系統抗干擾的能力強,穩定 性就好;反之,則表現為組分和結構簡單,功能不協調。3.自然地理系統整體性的演替隨著時間推移,自然地理系統發展的⑥ 、強度、形式會發生變化。當⑦ 強度超過穩定閾限時,⑧ 就會遭到破壞,重新建立新的系統結構,產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這便形成了自然地理系統整體性的演替。 三、自然環境整體性與人類活動1.人們利用自然資源,其實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統中的某些要素,并對自然環境產生影響。2.各地區之間的環境狀況是相互影響的。3.非可再生資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資源的配合,也影響到其他環境要素。【答案】 ①大氣圈 ②氣候 ③相互聯系 ④完備性 ⑤協調性 ⑥方向 ⑦演變 ⑧系統結構【合作探究】情境導入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的黃山,不僅山峰險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聞名于世。黃山擁有“四絕”的神奇組合是偶然現象嗎 你能對這種神奇組合做出解釋嗎 主題1: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表現主題探究情境 己亥雜詩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任務1 分析詩中體現的自然環境要素。【答案】 生物、土壤。任務2 分析“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體現的自然要素的關系。【答案】 自然要素間物質遷移與能量交換。任務3 分析該詩體現的自然環境的循環過程和特征。【答案】 循環過程:生物循環。特征:整體性。素養培育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培育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情境 從有文字記載開始,黃土高原就屬于森林草原區,在西周春秋時期,森林覆蓋率達53%,當時河流大多比較清澈,枯水季節流量也較大。但隨著人口的增加,放牧、農墾活動等增多,到宋代以后“郁郁蔥蔥,綠蔭冉冉”的景觀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經達到無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開墾,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區(如圖所示)。任務1 材料顯示黃土高原地區的哪一自然要素發生了變化 引起變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植被要素發生了變化。原因:破壞林草植被,過度放牧,過度開墾,砍伐森林等。任務2 上述要素的變化對黃土高原地區有什么影響 【答案】 任務3 上述變化體現了自然環境的哪一特征 【答案】 體現了自然環境內在聯系的整體性:某一要素或部分的變化,會影響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體的改變,即“牽一發而動全身”。知識小結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表現1.每一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深居內陸,受海陸位置作用的影響,形成了干旱的大陸性氣候。而由于氣候干旱,這里的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無不呈現出溫帶荒漠帶的突出特征,形成溫帶荒漠景觀,如下圖所示。2.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例如,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對自然地理各要素及整個生態環境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如下圖所示。對點訓練 近年來,位于高緯的西伯利亞地區氣候發生了明顯變化,土地覆被也隨之變化,平地上的耕地明顯減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轉化為濕地,越年積雪(積雪期超過一年)面積減少。據此回答1~2題。1.導致西伯利亞地區土地覆被變化的首要原因是( )。A.氣溫升高 B.氣溫降低C.降水增多 D.降水減少2.西伯利亞地區平地上減少的耕地主要轉化為( )。A.林地 B.濕地 C.草地 D.寒漠【答案】 1.A 2.C【解析】 第1題,近年來,西伯利亞地區土地覆被變化主要表現為平地上的耕地明顯減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轉化為濕地,越年積雪(積雪期超過一年)面積減少,這主要是因為近年來全球變暖,氣溫升高,積雪融化,流水在洼地處匯積,形成濕地;氣溫降低會導致越年積雪面積增加;若降水增多,氣溫不變,可能會導致越年積雪面積增加;若降水減少,氣候趨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轉化為濕地。第2題,高緯的西伯利亞地區地處內陸,降水少,隨著全球變暖,氣溫升高,蒸發加劇,土壤水分條件變差,不再適宜發展種植業,更不會將耕地轉化成對水分需求較大的林地和濕地;氣溫升高、蒸發加劇會使對水分需求較大的耕地轉化成對水分需求相對較小的草地;氣溫升高不會使耕地轉化成寒漠。主題 2:自然環境整體性與人類活動主題探究情境 蟲草主要產于青藏地區,收購價格高達每千克10萬元。于是,大量挖掘人員來到這片脆弱的土地上,“蟲草經濟”應運而生。然而,挖一棵蟲草要破壞30 cm2的草皮,因踐踏和汽車碾壓而破壞的面積更大。退化的土地寸草不生,河流開始枯竭,最終大片草地變成了裸露的荒地,不再能滿足牧民畜牧生產的需要,他們被迫離開了賴以生存的家園。任務1 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由哪些要素組成 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答案】 地貌、生物、大氣、水文、土壤。每一個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任務2 從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角度考慮,當地大量挖掘蟲草會造成什么問題 【答案】 一個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變化,大量挖掘蟲草勢必會導致整個環境的退化。任務3 牧民為什么會離開自己的家園 【答案】 大量挖掘蟲草導致環境破壞,退化的土地寸草不生,河流開始枯竭,最終大片的草地變成了裸露的荒地,不再能滿足牧民畜牧生產的需要,牧民被迫離開了賴以生存的家園。任務4 挖掘蟲草會對周邊地區造成影響嗎 材料說明了什么 【答案】 會。人們破壞了自然環境里的一個要素,產生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終導致整個環境的破壞。這體現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整體特征。素養培育土壤與生產活動——培育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情境 我國南方地區到處是赤色大地,與郁郁蔥蔥的植被相映成趣。這是一種在長期高溫和干濕季交替條件下形成的土壤,它含赤鐵礦較多,顏色多為紅色,所以稱之為紅壤。紅壤具有黏、酸、瘦的特點,是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地區典型的土壤。任務1 紅壤具有黏和酸的特點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 南方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高、降水量大,土壤受雨水沖刷形成黏、酸的特點。任務2 紅壤分布于我國南方濕熱地區,植被繁茂,為何還有“瘦”的特點 【答案】 我國南方地區氣候濕熱,降水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強烈,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低,比較貧瘠。任務3 針對紅壤貧瘠的特點,如何對它進行改良 【答案】 用熟石灰——中和酸,施肥料——解決“瘦”,摻沙子——解決“黏”。任務4 紅壤形成水稻土的基本條件是什么 【答案】 長期淹水種稻。知識小結1.認識自然環境整體性的意義對人們利用自然資源、修復生態系統、改善環境質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2.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對自然環境產生影響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區砍伐森林,會導致水土流失,對下游地區的自然環境產生影響。對點訓練 在水庫及其周圍,地面熱容量的差異,導致局部小氣候的產生。據此回答1~2題。1.若該水庫旁建有一度假村,下列四幅圖中,能正確反映該水庫與度假村之間風向的是(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2.下列關于水庫對庫區周邊地區的影響,正確的是( )。A.削弱風力B.增加周邊地區空氣濕度C.氣溫年較差增大,日較差減小D.雷電、暴雨等天氣現象增加【答案】 1.C 2.B【解析】 第1題,水庫沿岸由于熱容量的差異,會產生熱力環流。白天,度假村的岸邊升溫快,氣溫較高,空氣膨脹上升,形成低氣壓,水庫水面升溫慢,氣溫較低,氣流下沉,形成高氣壓,近地面風從水庫吹向岸邊度假村,①錯誤,③正確。夜晚,水庫岸邊降溫快,氣溫較低,空氣冷卻下沉,形成高氣壓,水庫水面降溫慢,氣溫較高,氣流上升,形成低氣壓,近地面風從岸邊度假村吹向水庫,②錯誤,④正確。第2題,修建水庫后,水庫與岸邊的熱力性質差異加大,加上水庫水面平坦,風力可能增強;水庫對當地氣候具有調節功能,能提供大量水汽,增加周邊地區空氣濕度,使當地的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減小;雷電、暴雨等天氣現象與對流運動有關,水庫熱容量大,增溫速度可能下降,增溫強度可能減弱,因此雷電、暴雨等天氣現象增加的可能性不大。【隨堂檢測】思維構建 【答案】 ①氣候 ②功能即時訓練 甲圖為陸地環境主要構成要素的相互關聯圖。讀圖,回答1~3題。1.下列描述中對應正確的是( )。A.①導致了淮河與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東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乙圖地貌的箭頭是( )。A.⑧ B.⑦ C.⑥ D.⑤3.從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角度分析,下列地理現象與我國西北內陸景觀不相符的是( )。A.氣候干旱,降水少B.河流發育程度低,多外流河C.流水作用微弱,風力作用顯著D.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答案】 1.A 2.D 3.B【解析】 第1題,不同氣候條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喀斯特地貌是多種因素對地貌的影響,而②是地貌對土壤的影響;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主要是流水侵蝕的結果,體現的是流水對地貌的影響,而③是水文對土壤的影響;東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蝕對土壤的影響,而④是氣候對土壤形成的影響。第2題,乙圖是風積沙丘地貌和駝隊,分布在干旱地區,屬于氣候對地貌的影響。第3題,我國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降水少,河流發育程度低,多內流河。 節能減排的低碳經濟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續發展從概念走向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讀碳物質在地球各圈層中的循環過程示意圖,回答4~5題。4.低碳經濟的本質是要限制碳物質流向( )。A.大氣圈 B.巖石圈C.水圈 D.生物圈5.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①②③環節反映了碳在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的循環過程B.地球上的碳物質主要蓄積在生物圈中C.⑤環節循環速度加快,可以減緩碳排放的速度D.控制④環節中的人類活動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之一【答案】 4.A 5.D【解析】 第4題,低碳經濟就是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本質是限制碳物質向大氣圈流動。第5題,讀圖可知,④環節是人類活動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氣圈排放碳物質的過程,發展低碳經濟就是要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2第二節 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第2課時 地方性分異規律及主要陸地自然帶【自主預習】一、地方性分異規律1.形成原因(1)地方① 影響;(2)地方② 影響;(3)較大范圍地面③ 差異影響。 2.分異規律:有序性,④ 。 二、主要陸地自然帶1.陸地自然帶:陸地自然帶有非常復雜的差異性,由赤道到兩極、從沿海到內陸形成各種各樣的自然環境。2.森林自然帶:一般分布于⑤ 地區,具有眾多的動植物和非常復雜的食物網,是生產量⑥ 的陸地自然帶。 3.草原自然帶:一般分布于⑦ 的內陸地區,年降水量較少(250~450 mm),且集中于夏季。熱帶草原自然帶生態系統的營養級和食物網復雜,植物以⑧ 為主。 4.荒漠自然帶(1)一般分布于⑨ 地區。 (2)年降水量稀少(小于250 mm);氣溫變化顯著,且日較差⑩ 。 三、自然環境的差異性與因地制宜2.獲得持續的經濟效益并實現生態平衡。【答案】 ①地形 ②氣候 ③組成物質 ④重復性 ⑤濕潤和半濕潤 ⑥最大 ⑦半濕潤、半干旱 ⑧稀樹草原 ⑨干旱 ⑩很大【合作探究】情境導入 我國西北內陸的塔里木盆地邊緣,分布著大大小小的綠洲。該地處于內陸,降水稀少,綠洲出現離不開水源,你能對此現象做出解釋嗎 這種現象體現了自然環境的什么特點 主題1:地方性分異規律主題探究情境 陸地上具有相似水熱條件的地方分布有與之對應的生物、土壤等,即形成自然帶。在自然帶內,自然環境表現出整體性。但在個別地方卻也會出現局部分異現象。下圖是世界某區域示意圖。任務1 甲、乙、丙三處植被分別是什么 【答案】 森林、草原、荒漠。任務2 簡析甲、乙、丙三處植被出現分異的原因。【答案】 甲、乙、丙處位于西風帶,甲地位于盛行風的迎風坡,降水多,為森林植被;乙、丙處位于盛行風的背風坡,降水少,分別形成草原、荒漠。任務3 圖中乙、丙兩處植被的分布主要體現了哪種地域分異規律 【答案】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素養培育野外實踐探究——培育地理實踐力情境 位于菲律賓的巧克力山是由石灰巖(易受流水侵蝕)和不透水黏土構成的高度不足120 m的圓錐形小山丘。山麓森林茂密,山上長草不長樹。每年旱季野草枯萎時,猶如一排排的巧克力擺放在大地上。任務1 巧克力山上“長草不長樹”體現了哪種地域分異規律 【答案】 非地帶性地域分異規律。任務2 說明巧克力山上“長草不長樹”的原因。【答案】 地處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降水豐富,流水沖刷作用強烈;巖層為石灰巖,易受流水侵蝕作用。因此,山頂形成的土層薄,難以生長樹木,但能長草,故形成“長草不長樹”的非地帶性地域現象。知識小結地方性分異規律地方性分異 典型地區 影響因素地帶性自然帶的缺失 南半球無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 海陸分布改變了地帶性分布的自然帶 南美巴塔哥尼亞荒漠 地勢起伏地帶性自然帶分布范圍受到約束 美洲西部各自然帶沿海岸狹長延伸 地形(科迪勒拉 山系)自然地理現象的斑狀分布 荒漠中的綠洲(如我國新疆天山、昆侖山山麓地帶的綠洲) 水分條件的變化(天山、昆侖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大陸東、西兩側自然帶分布緯度位置的差異 歐亞大陸亞寒帶針葉林帶,大陸西岸分布緯度高,大陸東岸分布緯度低 洋流對點訓練 下圖是我國干旱、半干旱區某座山峰的“陰陽臉”景觀,山坡林木蔥郁的一側為“陰臉”,山坡草地青翠的一側為“陽臉”,兩坡降水差異不大。據此回答1~2題。1.下列關于“陰陽臉”景觀的敘述,正確的是( )。A.“陽臉”降水多,熱量條件差B.“陰臉”光照少,水分條件好C.“陽臉”坡度陡,土層薄,宜長草D.“陰臉”氣溫低,適宜樹木生長2.“陰陽臉”景觀反映的地域分異規律是( )。A.垂直地域分異規律B.地方性分異規律C.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D.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答案】 1.B 2.B【解析】 第1題,我國干旱、半干旱區位于西北地區,受西風帶或來自北冰洋的水汽影響,西北坡是迎風坡,降水多。“陰陽臉”景觀中,“陽臉”位于陽坡,降水相對較少,熱量條件好;“陰臉”光照少,水分條件好;“陽臉”蒸發量大,水分條件差,宜長草;“陰臉”水分條件好,適宜樹木生長。第2題,“陰陽臉”景觀反映的地域分異規律是地方性分異規律;沒有反映垂直地域分異規律、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及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主題2:主要自然帶主題探究情境 從整體上看,全球的自然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地球表面各地之間又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事實上,地域差異在自然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環境中只有相似的區域,但不可能存在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任務1 甲、乙兩幅圖所示區域風光迥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自然條件的差異 【答案】 主要是氣候條件的差異。西雙版納是熱帶季雨林氣候,內蒙古草原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兩地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熱量和水分的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任務2 分析丙、丁兩圖所示區域自然環境的差異,完成下表。區域 丙 丁氣候地表水植被動物 【答案】 區域 丙 丁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夏溫差大,全年降水稀少 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地表水 缺乏 徑流量季節變化顯著植被 植被稀疏 稀樹高草動物 駱駝 長頸鹿、斑馬 任務3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自然環境具有什么特點 【答案】 自然環境有著明顯的地域差異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圍內又表現為景觀上的相對一致性,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辯證統一的。知識小結陸地自然帶分布 植被 依緯度和熱量條件 差異劃分的種類森林自然帶 濕潤和半濕潤地區(年降水量大于450 mm) 森林 熱帶雨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和寒帶凍原帶等草原自然帶 半濕潤、半干旱的內陸地區(年降水量250~450 mm) 以草本植物為主 熱帶草原自然帶、溫帶草原自然帶荒漠自然帶 干旱地區(年降水量小于250 mm) 旱生植物(旱生小喬木、灌木、仙人掌) 熱帶荒漠自然帶、溫帶荒漠自然帶對點訓練 駱駝刺是一種沙漠植物,根可以深入地下十幾米深,而地上部分只有一點點。據此回答1~2題。1.駱駝刺反映出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特征是( )。A.光照強烈,地形平坦B.植被稀少,土壤肥沃C.氣候干旱,蒸發旺盛D.水源充足,礦物質多2.駱駝刺所在區域的植被類型主要屬于( )。A.溫帶草原 B.溫帶荒漠C.寒帶苔原 D.熱帶草原【答案】 1.C 2.B【解析】 第1題,材料信息表明,駱駝刺地上部分低矮,葉子呈刺狀,地下根系發達。地上部分小、葉子刺狀呈可以減少水分蒸騰,發達的根系可以吸收地下較深處的水源,反映出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特征是氣候干旱、蒸發旺盛。第2題,根據上題分析可知,駱駝刺生活在氣候干旱、蒸發旺盛的地區,這些地區植被稀少,以旱生低矮木本植物為主,植被類型屬于溫帶荒漠,不是草原植被,與寒帶苔原的特征也不同。【隨堂檢測】思維構建【答案】 ①緯度 ②垂直地域分異 ③因地制宜即時訓練 讀華北某山區局部植被分布圖,回答1~2題。1.a、b兩個自然帶反映了地理環境的( )。A.緯度地帶分異規律B.干濕度地帶分異規律C.垂直分異規律D.地方性分異規律2.a、b兩自然帶所在坡相比,a自然帶所在坡植被生長較好,說明a自然帶所在坡( )。A.光照條件較好 B.熱量條件較好C.水熱組合較好 D.坡度較小【答案】 1.D 2.C【解析】 第1題,從圖中看,a、b兩個自然帶位于同一山谷的兩側,范圍尺度較小,屬于地方性分異規律;緯度地帶分異規律、干濕度地帶分異規律、垂直分異規律為大中尺度的地域分異規律。第2題,影響植被生長的主導因素是熱量和水分,圖中植被生長較好,說明水熱組合較好;單一的光照、熱量、坡度對植被生長的影響沒有水熱組合的影響大。 讀某區域自然景觀分布示意圖,回答3~4題。3.下列關于圖中自然帶的描述,正確的是( )。A.荒漠帶全年高溫干燥、降水少B.草原上常見斑馬、長頸鹿C.森林主要為溫帶落葉闊葉林D.該區域景觀位于亞洲4.圖中荒漠帶內有綠洲的分布,主要影響因素和分異原因是( )。A.熱量,緯度地帶性差異 B.水分,經度地帶性差異C.熱量,垂直地帶性差異 D.水分,非地帶性差異【答案】 3.C 4.D【解析】 第3題,據圖可知,該區域位于北溫帶,荒漠帶位于內陸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該區域草原為溫帶草原,不會經常看見斑馬、長頸鹿;森林帶位于溫帶海洋氣候區,植被類型為溫帶落葉闊葉林;亞洲沒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圖中森林帶為溫帶海洋氣候。第4題,綠洲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綠地,綠洲地下河的水來自周圍的高山冰雪融水,故影響綠洲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綠洲出現在溫帶荒漠帶之中,對應的自然帶本應該是溫帶荒漠帶,故沙漠中的綠洲屬于非地帶性地域分異。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5.1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 學案 2023-2024學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docx 5.2 課時1 自然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學案 2023-2024學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docx 5.2 課時2 地方性分異規律及主要陸地自然帶 學案 2023-2024學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docx 第五章整合與評價 學案 2023-2024學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