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我是人民的小騎兵》 課 時 一課時年 級 三年級 課 型 欣賞課作品分析 歌曲是由吳光銳、齊全景、王小平共同創作的一首木琴獨奏曲,由手風琴伴奏。音樂為四二拍,節奏明快,時而舒展,時而密集。樂曲中樂節重復,音型級進、模進、變奏,旋律在低、中、高音區的上下行的連續進行,速度和力度的變化對比,以及顫音等手法的運用,把小騎兵騎馬奔馳在遼闊草原上的形象表現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樂曲結構為復三部曲式。全曲由引子﹣A段(主題與變化重復)-B段(變奏+華彩)-C段組成。引子是節奏型樂匯的重復,由ppp-cresc.-mp-f-ff的力度變化模仿馬蹄聲,描繪一隊小騎兵由遠而近奔馳而來的形象。A段由兩個樂段組成,表現了小騎兵揚鞭催馬、威武而活潑的形象。B段則表現小騎兵喜悅、歡快的心情,以及戰馬奔馳、飛越障礙的情景。C段是A段的變化再現,表現了小騎兵克服困難、戰勝艱險后的歡快心情,以及戰馬漸漸遠去的情景。學情分析 學生對木琴的音色還不太了解,所以本課出示中音木琴,讓學生零距離接觸,敲一敲,聽一聽,以此來了解木琴的音色。學生在樂曲結構的分析方面能力比較薄弱,但是樂曲結構不是本課的重點,學生只需要了解樂曲由三大段構成即可。所以本課將先進行分段欣賞,引導學生了解各樂段的音樂要素(力度、速度、情緒等)的特點及其描繪的情景,之后再聆聽全曲,引導學生根據樂曲音樂形象為五幅插圖排序。學習目標通過欣賞樂曲,感受進行曲音樂的特點,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喜愛之情。通過音樂活動,引導學生聽辨主奏樂器木琴的音色特點及音樂力度的變化,感知樂曲的音樂形象。啟發學生運用不同的參與表現形式來體驗音樂情感。學習重點 感受樂曲,哼唱主題旋律并記憶;了解木琴的音色;學習難點 了解樂曲的音樂要素(力度、速度、情緒等)的特點及其描繪的情景。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鋼琴;中音木琴;雙響筒;沙槌;串鈴。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我是人民的小騎兵教 學 過 程導入播放課件:美麗遼闊的大草原上,風景如畫,一群騎著馬兒、挎著長槍的小騎兵神采奕奕、威風凜凜地向我們走來。(背景音樂可為優美動聽的樂曲。)授新課完整欣賞樂曲播放全曲,學生初步感受音樂的情緒、風格等。引導學生說出聽后的感受。分段欣賞引子播放引子部分,學生邊聽邊思考:這段音樂用了哪兩種樂器演奏?馬蹄聲有什么變化?再次聆聽引子部分,學生聽辨木琴和手風琴的音色。出示木琴圖片,介紹木琴,并讓學生聆聽木琴清脆、明亮的音色,進一步認識木琴。再次聆聽引子部分,引導學生聽辨馬蹄聲從弱到強的變化,以及理解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學生用“嘚嘚嘚”的聲音來模仿馬蹄聲,注意由遠而近的變化。再次聆聽引子部分,想象美麗的大草原風光。第一樂段播放第一樂段音頻,學生邊聽音樂邊思考:在大草原上都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學生模仿小騎兵的動作。再次聆聽第一樂段,出示曲譜并彈琴,學生跟琴哼唱主題音樂。出示雙響筒、沙槌、串鈴等打擊樂器。學生動手敲一敲、打一打,感受各種樂器的不同音色,在交流中進行選擇。再次聆聽第一樂段,學生在各自的座位上用手中的打擊樂器模仿馬蹄聲、馬鈴聲,并隨著音樂律動,模仿騎馬動作。第二樂段播放第二樂段音頻,學生聽辨音樂中的風聲、雨聲、雷聲。小組合作討論:學生用身邊的打擊樂器:雙響筒、沙槌、串鈴等嘗試敲一敲,看哪幾種打擊樂器最能表現這三種聲音。(總結:用沙槌模仿雨聲,大鼓模仿雷聲。)思考:用身邊除樂器之外的音源來代替風聲。如:人聲、一塊布、一件衣服或一張報紙……再次聆聽第二樂段,學生敲擊模仿或表演模仿,老師給予評價。第三樂段播放第三樂段音頻,學生找出這一樂段與第一樂段的不同之處。(第一樂段的馬蹄聲和馬鈴聲是由遠而近,聲音由小變大、由弱變強;而這一樂段的馬蹄聲和馬鈴聲是由近到遠,聲音由大變小、由強變弱。啟發學生理解產生這種不同的原因。)完整聆聽,根據音樂選擇合適的畫面。學生安靜、專注地完整聆聽音樂,并根據音樂的發展為教材上的五幅插圖排序。表現樂曲學生完整聆聽音樂,在第二樂段時將學生分成四組,一組表現小騎兵縱馬奔馳、克服重重困難的情景,二組模仿風聲,三組模仿雨聲,四組模仿雷聲。在表演過程中,老師應啟發學生大膽發揮想象,把小騎兵不畏困難、勇往直前的形象表現出來。小結安全提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