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森林與小鳥》 課 時 一課時年 級 三年級 課 型 欣賞課作品分析 這首樂曲由兩部分和尾聲組成:第一部分表現了寧靜的大森林;第二部分表現了歡騰的大森林,其中不時出現模仿小鳥的叫聲,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第一部分是帶再現的三段體結構。樂曲開始,先由大提琴以較弱的力度奏出了分解和弦式的優美、柔和的旋律,好像是大森林的早晨,顯得那么優美、寧靜。接著,第二段旋律向高音區發展,不時穿插進長笛模仿小鳥的叫聲,好像是小鳥剛剛醒來,情緒逐步明朗。最后弦樂和木管樂用強的力度再現第一段的旋律,把情緒推向高潮,好像在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黎明。第二部分由四支小圓舞曲組成。第一圓舞曲歡快、活潑,共四個樂句,附點音符的運用使音樂顯得非常活潑。第一樂句和第二樂句、第三樂句和第四樂句一強一弱的力度對比,更增添了俏皮的兒童情趣。第一圓舞曲用木琴作為領奏樂器,發揮了木琴清脆、明亮的音色特點,使音樂獨具特色。第二圓舞曲節奏變得緊湊,銅管樂器的加入把情緒推向高潮,表現出森林里一片熱鬧的景象。第三圓舞曲舒展、優美,同前兩支圓舞曲形成鮮明的對比。由弦樂奏出的抒情性旋律,使人聯想到小鳥優美的舞姿。第四圓舞曲稍活潑,帶有裝飾音的旋律使音樂顯得非常輕快。尾聲部分管弦齊鳴,樂隊用強的力度全奏出熱烈、歡快的旋律,中間夾雜著木管奏出的模仿杜鵑的叫聲,好像森林中的小鳥在歡快地競相鳴叫,此起彼伏,把情緒推向最高潮,樂曲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學情分析 目前,學生在自主分析樂曲結構的能力還較弱,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所以,可以在導入部分先創設情境,再播放引子部分和第一圓舞曲,引導學生了解樂曲所描繪的情景。在最后的完整聆聽環節,教師需要及時提示學生對樂曲的結構進行記錄,培養學生良好的賞析習慣。學習目標能感受樂曲歡快、優美的情緒,并聯想到安靜的森林與活潑的小鳥的不同形象。能分辨四支圓舞曲,以及作品的結構。能記憶并哼唱第一圓舞曲的旋律。學習重點 能感受樂曲歡快、優美的情緒,并聯想到安靜的森林與活潑的小鳥的不同形象。學習難點 能分辨四支圓舞曲,以及作品的結構。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鋼琴;響板;雙響筒;沙槌。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森林與小鳥教 學 過 程導入播放引子部分。學生聆聽樂曲的引子部分,并思考:這段音樂仿佛把我們帶到了什么地方?聆聽樂曲的第一圓舞曲,并思考:這段音樂又帶給我們什么感受呢?好像表現森林中的什么動物呢?出示課題授新課播放音頻,初次完整聆聽。學生整體感受樂曲。分段欣賞第一圓舞曲學生初次聆聽,并思考:這支圓舞曲在旋律、節奏上有什么特點?好像表現了怎樣的小鳥?學生根據音樂填寫下列表格。旋律節奏速度節拍情緒學生哼唱第一圓舞曲旋律,學生聽辨這支圓舞曲是由幾個樂句組成的(四個)。教師提示:按教材上所標注的力度記號演唱。用X O O的節奏隨音樂做拍手聲勢。第二圓舞曲聆聽并思考:第二圓舞曲表現了怎樣的小鳥?教師分別范唱第一圓舞曲與第二圓舞曲的第一樂句,學生聽辨二者的變化。(第二圓舞曲的節奏更加緊湊、音區變高。)用X O O的節奏隨音樂做捻指聲勢。第三圓舞曲聆聽音樂并思考:第三圓舞曲和第一圓舞曲在旋律、節奏、速度、情緒上有什么不同?表現了怎樣的小鳥?學生根據音樂填寫下列表格。旋律節奏速度節拍情緒學生隨音樂模仿小鳥飛舞的動作。第四圓舞曲播放音頻并出示譜例,學生聽辨裝飾音——波音。教師分別彈奏加入裝飾音和沒有裝飾音的旋律,學生對比感受有何不同?(加入裝飾音的旋律更加跳躍、輕快、活潑)引導學生聯想這段音樂表現的是"輕快的小鳥"。教師分發響板、雙響筒、沙槌,并出示節奏譜。將學生分為四組,其中三組學生按招以下節奏隨音樂演奏,一組同學做聲勢。完整聆聽學生完整聆聽樂曲,寫出四支圓舞曲的順序。學生再次完整聆聽樂曲,并表現樂曲。聽到第一圓舞曲時按X O O節奏做拍手聲勢,聽到第二圓舞曲時按X O O節奏做捻指聲勢,聽到第三圓舞曲時模仿小鳥飛舞的動作,聽到第四圓舞曲時加入打擊樂器伴奏。小結安全提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