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年級下冊科學單元知識點第一單元《物體的運動》1.物體有運動和靜止兩種運動狀態。判斷物體是靜止還是運動,首先要確定參照物,相對參照物的位置發生變化就是運動的,沒有變化就是靜止的。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是運動的,沒有絕對靜止的物體。例如:以公交站牌為參照物,行駛中的公交車上的乘客是運動的;以公交車為參照物,車上的乘客是靜止的。2.描述物體的位置時,先確定中心點,然后根據相對中心點的方向和距離描述自己的位置。3.物體的運動形式有很多,運動的形式有平動、轉動、振動、滾動、擺動等,按照運動路線可以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思考:生活中直線運動有哪些?曲線運動有哪些?直線運動:電梯升降、汽車前進、掉落的蘋果、上升的紅旗、扶梯上的人等曲線運動:拋出的籃球、飄落的樹葉、蕩秋千的孩子、摩天輪的座椅等小球從桌面上滾動后落到地面的過程運動路線既有直線運動,又有曲線運動。在桌面上滾動過程是直線運動,下落過程是曲線運動。4.各種運動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相互聯系。物體有多種運動方式,同一個物體的不同部位可以有多種運動方式。實驗觀察物體上某一點的運動形式方法:在物體上貼上圓點,用不同的方法讓物體運動起來,觀察記錄圓點的運動軌跡。5.物體在斜面上有靜止、滾動和滑動三種情況。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接觸面不變地移動叫滑動,如冰刀在冰面上滑動。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接觸面不斷改變地移動叫滾動,如車輪在路面上滾動。正方體在斜面上可以靜止或滑動;球形或圓形的物體在斜面上容易滾動;六棱柱或十二棱柱在斜面上既有滾動又有滑動。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狀態與物體本身的形狀、放置方式、斜面的高度等因素有關。6.在運動距離相同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比較運動時間的長短來比較快慢。實驗(1)在兩條一樣長的軌道上,比較小球運動的快慢材料:兩條斜坡軌道;兩個小球;秒表。方法:以軌道最高處為起點,軌道最低處為重點。發令員發出“開始”指令的同時操作員松開雙手讓小球自然滾動,計時員開始計時。發令員看到小球到達終點及時發令“停”,計時員同步計時。記錄員記錄兩個小球的運動時間。重復實驗3次。實驗(2)在同一條軌道上,比較小球運動的快慢材料:一條軌道;兩個小球;秒表。方法:同上個實驗,但每次只能測試一個小球。結論:運動相同的距離,用時長,運動慢,用時短,運動快。7.經過重復實驗,每個實驗可以得到多個數據。對數據的處理可以選擇中位數、平均數或眾數。中位數:將數據按照大小排序,位置處于中間的數。(一般選擇中位數,無需計算,在只有3個數據時常常不出現眾數)平均數:數據相加之后除以數據個數眾數:出現次數最多的數據8.運動相同的時間,可以用比較運動距離的方法來比較運動的快慢。實驗(1)從不同地點同時出發,比較運動的快慢材料:兩條鋪好的軟尺。方法:兩名同學從不同地點同時從軟尺的0刻度出發,沿著軟尺前進,同時停止,比較運動的距離。實驗(2)從不同地點不同時間出發,比較運動的快慢材料: 秒表,兩條鋪好的軟尺。方法:用秒表計時的方法控制兩名同學的運動時間相同,比較在相同時間內的運動距離。結論:相同時間運動距離長,運動快,運動距離短,運動慢。9.速度是單位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距離,可以用速度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速度計算方法:速度=距離÷時間10.設計建造過山車的步驟:明確問題,確定方案,設計制作,改進完善。了解過山車的特點,明確建造要求:(1)具有一定長度;(2)包含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3)有坡度變化;(4)小球滾完全部軌道,不能脫軌;(5)整座過山車要穩固。選擇制作方案:(1)積木制作;(2)塑料管和鐵架臺;(3)紙板制作......設計制作:畫出軌道路線;按照路線進行拼搭(注意起點高,終點低;如果遇到問題,可以適當調整設計)。改進完善:用小球進行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對軌道進行調整和改進。11.利用小球代表過山車,對軌道進行探究:描述小球的位置和運動路線,比較小球在不同軌道上運動的快慢。(1)描述小球的位置材料:方向盤、軟尺、細繩。方法:選擇過山車起點作為中心點,將方向盤中心點對準軌道起點,鋪在下面。將小球擺放在軌道上任一點,利用方向盤獲得小球在中心點的方向。小球沿著軌道運動,距離中心點的距離需用細繩和軟尺測出這段軌道的長度。(2)描述小球的運動路線材料:方向盤、軟尺、細繩。例如:小球先沿著軌道向南滾動30厘米,再向東轉彎滾動6厘米,又轉彎向北進入一段長為15厘米的曲線軌道……(3)比較小球在不同軌道上運動的快慢材料:秒表、軟尺、細繩。方法:將兩個過山車軌道放在一起,用細繩和軟尺測量出兩個軌道的路程長度。當小球從起點開始滾動時開始計時,到達終點后停止計時。如果兩個軌道長度相同,可以直接比較運動的時間;如果兩個軌道長度不同,需要通過計算來獲得小球通過各軌道的平均速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