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美術 年級 高一 學期 春季課題 紀念與象征(空間中的實體藝術)教學目標1.了解雕塑空間占有形式的差異,理解作品所呈現的文化內涵。 2.通過對雕塑作品的材料工具、造型手法等多角度的賞析,理解雕塑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3.認識雕塑藝術的社會作用,增強對歷史傳承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掌握雕塑的基礎知識、圓雕與浮雕的區別。教學難點: 1. 結合作品的創作特點和歷史背景,從多角度進行美術欣賞,用美術的語言描述、分析和評價雕塑作品。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沉浸式導入 1.代入身份 代入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身份沉浸式走進課堂。 2.播放開篇視頻 推開歷史的大門,觀看南京大屠殺事件發生背景以及幸存者常志強控訴視頻。 3.感受情緒嘗試創作 帶著感受去塑造情緒或再現南京大屠殺中發生的事件,去感受那叩擊靈魂的無聲吶喊。 出示課題:《紀念與象征-空間中的實體藝術》 (二)初步感知:材質屬性 1.表達創作想法 學生敘述自己創作的雕塑的含義、表現手法、情緒。 2.情緒引出雕塑的材質 手中這偏軟的材料不足以表達怒火,什么樣的材料可以?引出金屬、石頭、木頭、泥... 3.感受不同材質的塑造方法 請學生帶著憤怒的情緒來感受可塑性的泥,可雕可刻的木、石以及可永遠保存的金屬等材料的物質屬性。 (三)作品賞析:多角度 1.為什么雕塑是空間中實體藝術? (1)觀看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雕塑群創作者吳為山的創作視頻. (2)學生回答吳為山雕塑使用的藝術手法。 (3)出示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常志強一家的的雕塑,總結為什么雕塑是空間中實體藝術。 2.活動探究 (1)小組欣賞討論完成任務一: (1.2小組完成《家破人亡》) (3.4小組完成《逃難》) (2)出示《冤魂吶喊》,提問與前兩組雕塑有何不同?引出雕塑的空間占有形式。 (3)自學雕塑的空間占有形式并小組討論完成任務二。 3.雕塑群的作用與意義 (1)表格總結引出雕塑群的紀念性功能。 (2)雕塑群整體表現核心:祈望和平。 (四)總結升華:增強對歷史傳承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1.關于南京大屠殺,我有話要說! 2.12秒水滴意味著什么? 3.全體起立,正式佩戴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身份牌,并一起宣誓。 (五)整理下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