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高中美術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程式與意蘊——中國傳統繪畫(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了解作品的基本信息和中國漢服的演變史。 2.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能對作品的布局有自己的認識,并通過閱讀資料自我學習的方式探究畫家是通過哪些具體的“形”來展現畫中人物的“神”從而表達作品的“意”。 3.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感受到中國傳統繪畫和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學生能通過小組合作,對作品的布局有自己的認識。 2.了解中國漢服的演變歷史及漢服的特點。 教學難點: 1.學生能通過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了解畫家是通過哪些具體“形”的描繪來體現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進而呈現出人物“神”的氣質特征。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創設情境,導入新授 1.出示陜西西安曲江池邊春日美景的圖片。 2.提問:大家想融入大自然,一起去春游嗎?春游,我們一般會做哪些準備?我們怎么去春游? 3.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談談春游出行及春游準備。 4.小結導入新授:同學們你們看,在古代有一群人,她們也想去曲江池邊春游呢! 認真欣賞圖片并自由發言,聯系生活說說自己的春游是怎樣的。 通過圖片創設情境導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談一談生活中的春游場景,營造課堂氛圍并為本課的學習做好鋪墊。(二)創意實踐,初步感知 1.圖片出示多個人物形象。 2.提問:這是一群怎樣的人?他們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請組長組織大家仔細觀察人物形象,并在畫面上合適的地方擺一擺或者在空白畫紙上畫一畫,看看這些人一起春游會是怎樣的場景? 3.對擺放好的小組提問:你們觀察到了什么?你們是怎樣布局的,說說你們的看法。 4.課件出示畫家的作品。 5.提問:畫家這樣的布局,你們認同嗎?引導學生從畫家布局的疏密、節奏等角度去觀察。 6.教師小結:在作品中畫家利用了“散點透視”的方法,中國傳統繪畫常常利用散點透視和長卷的形式,讓觀者感受到畫面無限的延伸感。這就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程式”。 認真觀察人物形象,并小組合作將教師準備的人物在畫面上擺一擺或者畫一畫,對作品的布局有自己的想法。 小組代表說說觀察結果和擺放理由。 觀察畫家布局中值得學習的地方并說說自己的布局有哪里可以改進的地方。 通過小組合作“擺一擺”的形式對布局有自己的看法,在與畫家布局的對比中,學習畫家在布局上值得學習的地方,通過“創意實踐”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落實學科核心素養。(三)作品探究,深入鑒賞 1.剛剛在擺一擺的過程中,大家已經初步觀察了人物形象,他們都一樣嗎?接下來讓我們近距離觀察看看畫家是怎么表現人物的。請大家結合畫卷和學習材料進行3分鐘的自主學習。 2.提問:在這些人物中,你發現了什么,有什么不同? 3.提問:這些服飾你認識嗎?教師根據學生回答,請其他學生補充或發表其他意見。 4.教師小結:作品中婦女身著的襦裙裝與我們生活中看到的服飾有些相似,大家對漢服的知識了解嗎? 5.教師介紹漢服的概念。 6.教師介紹漢服的演變歷史,列舉從商朝到清朝時期漢服不同的樣式,總結漢服的特點。 6.提問:除了服飾之外,他們還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你認識這些發型嗎?你了解發型的演變史嗎? 7.提問:畫面中的馬是否和人一樣有等級關系呢? 學生打開畫卷,拿出教師準備的學習資料認真自主學習。 說一說發現的不同之處。根據學習情況,說說作品中人物的服飾。認真聆聽教師講解關于中國漢服的演變史,并試著概括漢服的特點。 說說畫面中人物不同的發型及特點。 通過自主學習說說畫面中不同馬匹的等級。 通過學生自學的方式,加強知識的內化,同時教師著重對漢服歷史的講解,讓學生在了解作品的同時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信。(四)課堂小結,總結提升 教師總結:在每一件中國傳統繪畫中,有著畫家縝密的布局考慮,有對作品形象的細致考量,同時一件繪畫作品中還蘊含著悠長的中國傳統文化,這就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程式與意蘊”。 回顧并總結本節課內容。 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回顧,做好總結提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