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美術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現實與理想——西方古典繪畫(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能以聯系、對比的方式進行整體觀看,感受古埃及、古希臘以及文藝復興時期作品的 形式特征、內涵和價值;(圖像識讀) 2.通過感知、評價、判斷,用開放、包容的視角來鑒賞不同時期西方古典繪畫的理念與人文精神;(審美理解) 3.引導學生體會西方古典繪畫作品中蘊含的文化價值觀與我國文化的異同,超越個體局限,塑造了解世界的人文情懷。(文化理解)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古希臘如何從埃及那里學到了基本的藝術技藝,又如何突破其局限,在類型化和個別化的形象之間取得平衡。 2.從意大利文藝復興造型的角度,體會到“人”的再發現;從北方文藝復興對世俗之物的描繪,體會“世界”的再發現。 教學難點: 1.西方古典繪畫,無論從地緣距離、還是文化距離,都與我們相去甚遠。執教者需要找到準確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從作者、作品、觀者、時代與環境四個基本要素把握鑒賞關系,在第一課時中,奧運會上運動員的拼搏精神、奧運場上的追求理念,可以作為拉近學生與美術作品時代距離、心理距離的突破口。 2.幫助同學梳理“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作品中神性與人性的分配、平衡,而不是片面判斷。教學過程一、西方繪畫中的理想美來自哪里? (一)現實情境導入:西方古典繪畫距離我們有多遠? 從身邊的奧運精神入手,找尋西方古典的火種。 1.問題: 圖片中展示的是我國奧運健兒在剛剛結束的2020年東京奧運會現場拼搏的畫面??戳诉@些圖片,你能聯想到西方美術史里,哪些古典形象呢? 2.觀察-判斷: 請根據以往的視覺經驗判斷,第一件作品屬于哪個國家、地區?第二件呢?(第一件是古埃及時期的雕塑,第二件是古希臘-古風時期雕塑)。 然而,我們印象中的古希臘雕塑似乎不是這樣的,對嗎? 3.問題:所以,希臘藝術的源頭來自哪里呢?嘗試重新判斷西方古典繪畫的源頭。 “理想美”來源之:初探埃及繪畫藝術與希臘藝術之間的關系。 1.問題:古埃及人的“寫實”能力到底如何? (1)身體造型模仿。 出示古埃及典型壁畫??吹竭@件壁畫中的白衣男子了嗎?現在你可以站起來,模仿他的動作,頭部、肩膀、胯部、雙腳應該如何協調? (2)提出古埃及繪畫的理念之一:正面率。 (3)對比分析:《三個音樂家》,請同學觀察,與前一件壁畫作品中的白衣男子相比,為什么這位音樂家的側面腿部線條表達到位? (4)古埃及并非不愛“寫實”風格。 舉例說明:“阿瑪爾納風格”——埃及藝術的一次意外。出示關于古埃及“涅菲爾提皇后”的兩件作品,說明,古埃及人在藝術的塑造上并不是沒有寫實能力,而是涉及他們的藝術觀念。(此件《涅菲爾提皇后雕像》被稱為世界雕塑史上最美的女子雕像之一,另一件則是盧浮宮《米洛斯的阿芙羅狄特》)。 (5)理念提出:古埃及藝術的核心理念——崇拜神力、篤信永恒。 2.從古埃及到希臘古典雕塑的“一小步”——風格改變的一大步。 3.小結:西方理想美的源頭,不是簡單的直線發展,他包含古埃及“崇拜神力、篤行永恒”的信念,也有古希臘“以人為本”的追求。 4.問題:希臘藝術,如何“繼承與發展”呢? (1)完成學習單,在3D動態中感受運動之美。 思考問題:“擲鐵餅者”身上,除了希臘古典時期追求的人類的完美體態,還蘊含其他藝術理念嗎? (2)特別提出:法度和法度內的自由。 希臘人努力要打破從埃及人那里繼承的法則,如何又要繼續“固守法則”呢?《擲鐵餅者》身上,哪些地方還存在古埃及“正面律” 的法則?請在學習任務單內圈出來。 (3)現實中的“擲鐵餅者”,會做出和雕塑一樣的動作嗎?請同學觀看我國奧運健兒姚娟,在2020東京殘奧會擲貼鐵項目的奪冠瞬間。 (4)問題探究小結:“以人為本”的古希臘藝術,要塑造的是現實中的人的造型?還是理念之美? 二、從神性到人性,文藝復興改變了什么? 文藝復興之前,歐洲經歷了漫長的中世紀。中世紀藝術也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完整的。請有興趣的同學課后探索。 接下來,我們要談一談“從神性到人性,文藝復興改變了什么?在“文藝復興三杰”之前,還有一位畫家喬托,為文藝復興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一)喬托:在文藝復興早期“打開一個新空間”。 1.對比同題材作品《哀悼基督》,感受兩件作品中空間感的塑造手法異同。 2.請同學運用“四步法”,描述、觀察,感受喬托為了在繪畫的平面上“打開一個空間”而作的努力。 (二)人的再發現:造型的高度。 1.視頻:《西斯廷天頂壁畫》。 2.完成學習單:仔細對比、思考米開朗琪羅的筆下的巨人精神和英雄氣概來自哪里?文藝復興時期人物造型來自哪里? 問題思考仔細對比、思考,米開朗琪羅的巨人精神和英雄氣概來自哪里呢?文藝復興時期人物造型來自哪里? 《西斯廷天頂畫》 (草圖、局部) 《哀悼基督》喬托,1306年(課本末尾彩圖拉頁)《拉奧孔》 大理石雕塑,希臘,公元前100年-前50年(課本第93頁課本末尾彩圖拉頁)《基督教壁畫》1126年(課本末尾彩圖拉頁)(三)世界的再發現:藝術不止一個標準。 1.“南北”文藝復興。 有些同學可能已經注意到,課本中除了有“文藝復興三杰”的經典代表作,還有一件似乎不像大部分同學印象中文藝復興風格的作品。那就是《阿爾諾芬妮夫婦的婚禮》。 注意到了嗎?作者凡艾克是尼德蘭人,舊時尼德蘭地區所包括的區域相當于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部分地方。 特別要指出的是:文藝復興運動,不僅僅活躍在意大利地區,還有歐洲的北方地區。 2.“世界”的再發現。 如果說,米開朗琪羅的天頂壁畫,讓我們發現了人類自己的精神高度。凡·艾克筆下的《阿爾諾芬妮夫婦的婚禮》,是不是引領我們的眼睛看到了他們所站立的空間內的世俗之物呢? 請你仔細閱讀課本,查找資料,完成“課后練習”。 三、小結。 從神性到人性,文藝復興改變了什么? 從神性到人性,每一件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中,神性和人性的比例是如何分配與平衡的呢?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從米開朗琪羅筆下看到了無與倫比的“人”的氣概,也從北方文藝復興人手中發現了“世界”的細節。 雖然,文藝復興時代已經離我們有500多年了,但是,這也擋不住我們追尋先賢的腳步。下節課我們會探討“文藝復興之后,歐洲繪畫呈現了哪些豐富多彩的面貌?”、以及“現實與浪漫的碰撞,繪畫該怎樣呈現?”,下節課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