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高中美術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感知與判斷——美術鑒賞的過程與方法(一課時)教學目標1.了解美術鑒賞的一般過程。 2.通過觀察、分析、小組探究、任務訓練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審美認識,提高鑒賞水平。 3.在不同作品分析中感知藝術的形式原理及魅力,并生成廣泛的文化認同感,產生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掌握鑒賞美術作品的基本過程,能對具體作品進行分析。 教學難點: 1.能夠認識“四步法”鑒賞過程,并運用到具體的美術作品中進行鑒賞。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1.創設參觀博物館的情境。引導學生鑒賞一件美術作品,該如何掌握特定的鑒賞方法?又該如何具體展開呢? 2.出示課題:《感知與判斷——美術鑒賞的過程與方法》。 3.什么是美術鑒賞?鑒賞美術作品的一般過程和方法是什么呢? 思考,回憶與分享自己參觀美術館或畫展的情形,描述怎樣鑒賞美術作品 通過圖片創設情境導入,引導學生思考藝術學習和審美的作用及意義,營造課堂氛圍并為本課的學習做好鋪墊。(二)觀察作品,初步感知 探究一:如何描述作品? 1.出示作品《清明上河圖》,了解作品的基本知識張擇端; 2.觀看視頻簡介,了解這幅畫為什么被稱為《清明上河圖》; 3.小結:我們從畫面中所讀取到的這些內容、色彩、材質、肌理、尺寸等信息就是所謂的描述,是對作品的一個初步的認識。 在老師的引導下,認真觀察作品的內容、色彩、材質、肌理、尺寸等,嘗試描述作品。 鼓勵學生認真觀察美術作品,自主思考,充分體會鑒賞美術作品的一般過程。(三)作品探究,深入鑒賞 探究二:如何分析作品? 1.引導學生觀察,整個畫面飽滿又有秩序,畫家是怎么做到的呢? 2.這也是一張具有代表性的風俗畫。它是如何來表現北宋百姓的生活? 3.我們把人放在整個城市當中可以看作很多點,點的分布有沒有特點呢? 4.在整張畫卷中請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畫面中哪一部分最精彩呢?——虹橋 5.《清明上河圖》中張擇端如何用到了界畫的繪畫方式? 6.小結:“分析”需要我們從畫面的構成角度,理性的思考,幫助我們從形狀關系、空間營造、構圖原理、筆墨用法、色調處理來分析畫面,展開想象,與作品和作者對話,洞察其深層的意蘊,發現有趣的細節,領略作品的內在美。 逐步跟著老師的引導,參與認知分析作品的要點,嘗試尋找,探究。對作品從形狀關系、空間營造、構圖原理、筆墨用法、色調處理的分析。 逐步跟著老師的引導,參與認知分析作品的要點,嘗試尋找探討。提高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四)深入分析,挖掘內涵 探究三:如何解釋作品? 面對《清明上河圖》,我們對作品進行體驗、聯想、想象的過程中,怎樣合理闡述作品的意義和內涵,又怎樣解釋作者的思想? 2.《清明上河圖》描繪精細,畫家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生動傳神的描繪了北宋的風土人情。 3.小結:《清明上河圖》。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詳實形象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也體現出了中國文化中的“中和”美學思想,融匯了中國傳統的書法、繪畫和建筑技巧,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代表之一。 參與認知解釋作品的要點,嘗試尋找尋找探討。 觀看,思考,傾聽 小組討論整張畫中最精彩的片段,再分享。 通過學生自我探討的方式,加強知識的內化,同時教師著重對解釋要素進行講解,讓學生在了解作品的同時,了解更多的中國宋代的歷史知識,增強民族自信。(五)評價作品,傳承經典 探究四:如何評價作品 1.《清明上河圖》其豐富的思想內涵、獨特的審美視角、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都使其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被奉為經典之作。以上我們的這些觀看過程,稱之為多角度和程序性。 2.引導學生對比鑒賞:最后老師還帶來了一幅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我們一起來鑒賞、對比一下。 傾聽,思考 學以致用,回顧四步法,探討新的作品,學習四步法的梳理運用。 美術鑒賞的過程和方法是相輔相成的。能夠認識“四步法”鑒賞過程,并運用到具體的美術作品中進行鑒賞。總結提升 1.總結:今天,我們就以《清明上河圖》為例,學習和掌握了鑒賞美術作品的一般過程和方法:描述、分析、解釋、評價四個步驟。美術作品只是一份有待挖掘的視覺信息,是開放的文本,有許多空白和空缺需要鑒賞者來填補。 2.布置作業。 請課后嘗試用“四步法”對《韓熙載夜宴圖》進行賞析,按下列表格中的要求進行填寫。 課后練習,鞏固提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