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2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第2課時)教學設計一、設計思路首先通過“淀粉和葡萄糖透過透析袋的差異”的演示實驗讓學生知道大分子物質是不能直接被細胞吸收的,只有小分子物質才能直接被細胞直接吸收。其次,講解淀粉的消化過程,其中有讓學生親身體驗咀嚼饅頭的過程和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實驗的活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再次,講解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過程。最后,對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進行小結。二、教材分析該部分內容位于北師大版生物教材 七年級下冊第4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第8章人體的營養第2節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的第二課時。本章講述了人體的營養,在本課時之前,已經講解了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成分有哪些及其作用、消化系統的組成部分和各部分的功能。本課時講解的是食物的消化過程。三、學情分析通過前面幾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明確了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以及各營養成分的對于生命活動的作用。通過學習,學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合作探究學習能力,對人體這一部分內容有著濃厚的興趣,這也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但是學生總結分析能力還比較薄弱,在教學中教師要適當進行引導和啟發,已活動貫穿整堂課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學效率。四、教學目標1.知識解釋葡萄糖能夠透過透析膜和淀粉不能透過透析膜的原因;簡述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過程;說出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膽汁、胰液和腸液的產生器官和發揮作用的位置。2.能力通過品嘗饅頭的活動,嘗試分享自己的體驗;通過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參與討論分析,得出實驗結論。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探究活動中體現出的科學性和嚴謹性;通過學以致用,讓學生將生活聯系實際,將所學知識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五、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說出小腸是消化主要場所,以及小腸腔內參與消化的三種消化液難點:認識消化酶在消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促進營養物質分解描述食物在口腔、胃、小腸內的主要變化六、教學策略與方法教學策略: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探究式教學策略、講授-演示策略教學方法:討論法、講授法、讀書指導法、演示法、實驗法、問答法七、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情境描述】 隨著歲月的變遷,人會逐漸地衰老。衰老的顯著特征就是皺紋越來越多,皮膚中的膠原蛋白卻逐漸減少,膠原蛋白的含量決定了皮膚的年輕程度。于是人們想到:多吃點豬蹄、牛筋,就可以補充膠原蛋白,防止衰老。在市面上也有很多膠原蛋白類的產品出售,在你家里也可能有。 【提出問題】 那么吃豬蹄、膠原蛋白粉是真的可以補充人體內的膠原蛋白嗎?它們是否有助于緩解衰老呢?即吃膠原蛋白,人體內一定會大量合成膠原蛋白嗎? 【過渡】 大家對這個問題或許存在迷惑,那我們就先來學習今天的內容——食物的消化,再對這個問題進行解答吧 學生思考 學生翻開課本,瀏覽內容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思維,自然而然地引出課題。淀粉和葡萄糖透過透析袋的差異 【播放視頻】 播放淀粉和葡萄糖透過透析袋的差異的實驗視頻。視頻中實驗得到以下現象: 1.尿糖試紙由淡藍色變為綠色 2. 【小組討論】 請同學們以4個人為一個小組討論以下兩個問題,討論時間為3分鐘,之后請同學來說出你的答案。 1.淀粉和葡萄糖這兩種物質,那種能透過透析袋? 2.如果細胞膜具有和透析膜相似的功能,你推測食物中的淀粉能不能直接被細胞吸收呢? 【請學生回答】 師:有誰愿意來回答老師提的問題呢? 師:請X同學說出你的答案。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師:請坐,就像X同學回答的那樣,根據實驗的現象我們可以知道淀粉不能透過透析袋,因為淀粉的分子較大,葡萄糖能夠透過透析袋,因為葡萄糖的分子較小。 師:請Y同學來回答第二個問題。 師:對。其中水、無機鹽和葡萄糖一樣是小分子化合物,可以直接被人體吸收。而像淀粉、脂肪、蛋白質是大分子化合物,是不能被直接吸收的,需要把它們轉變成小分子才能吸收。【過渡】 人們把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淀粉、脂肪、蛋白質等)由大分子轉變成小分子的過程稱為叫消化。 學生觀看視頻并思考問題 【學生討論】 1.葡萄糖能夠透過透析袋,淀粉不能透過透析袋。 2.淀粉不能直接被細胞吸收 學生舉手 X同學:葡萄糖能夠透過透析袋,因為右邊燒杯內的尿糖試紙由淡藍色變為綠色,所以葡萄糖從透析袋里面跑出來了。左邊燒杯內的透析袋的顏色是藍色,溶液是淡黃色,所以淀粉還在透析袋里。 Y同學:食物中的淀粉不能直接被細胞吸收。 以播放視頻的方式展示這個實驗的過程,既可以知道這個實驗的過程,又可以順利地解決問題 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進一步的分析問題淀粉的消化過程 【講解】 我們已經知道了消化系統的組成和一些基本的功能。那食物在消化道中是究竟如何被消化的呢?我們先以消化饅頭為例,饅頭里邊主要的營養成分是淀粉,那淀粉在口腔中將會經歷哪些變化呢?我們先來體驗一下 【提出咀嚼饅頭的要求】 饅頭在小杯子里,一人一小塊。發下來之后,放到口腔中,在計時期間,慢慢咀嚼,感受饅頭的味道都有哪些變化,直到計時結束才可以吞下去。 【分享體驗】 1.請同學們分享你們剛剛的咀嚼饅頭的體驗 2.饅頭并未加糖,后面為什么會變甜呢? 3.請大家看看課本,這是什么原因呢? 【淀粉的消化過程】 饅頭里的淀粉要被徹底消化需要很多過程,在口腔中有以下變化: 需要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使饅頭的顆粒變細,并與唾液充分混合。 其中科學家們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使饅頭的顆粒變細”稱為物理性消化,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催化饅頭中的淀粉部分轉變為麥芽糖的過程稱為化學性消化。兩者缺一不可: 【提出問題】 那科學家說的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是不是真的,我們能用實驗檢驗嗎?物理性消化很好理解,通過牙齒可以將食物嚼碎,舌頭可以起到攪拌作用。 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科學家說的化學性消化: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 【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 1.實驗原理:饅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到碘液變藍。麥芽糖遇碘不變色。 2.實驗步驟: 第一步,取兩只只試管分別編號1、2 第二步,在①號試管中加入淀粉溶液10滴,2毫升清水并攪拌。②號試管中加入淀粉溶液10滴,2毫升唾液并攪拌。 第三步,將兩只試管放入37°溫水中等待5-10分鐘左右。(37°溫水是30毫升開水加60毫升冷水) 第四步:將兩只試管取出,分別滴加2滴碘液,震蕩搖勻。 3.以4個人為一個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⑴實驗中將三只試管放在37℃溫水中的原因是什么? ⑵觀察到得實驗現象是什么? ⑶得出什么樣的實驗結論? 【淀粉消化的過程】 下面我們來看看淀粉到底是如何被消化的。 食物消化的主要器官是口腔、胃和小腸。經過實驗研究,口腔中只有部分淀粉能被消化,剩下的淀粉和麥芽糖需要經歷哪些變化才能被徹底消化吸收呢? 邊講授邊展示圖片: 生:剛開始沒有味道,到后面越嚼越甜 生:部分淀粉分解為麥芽糖的結果 學生進行思考 學生按照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操作 【回答】 ⑴我們人體的溫度為37℃,為了更準確模擬淀粉在我們口腔內的變化 ⑵①號試管變藍,則淀粉沒被消化;②號試管不變藍,淀粉轉變為麥芽糖。 ⑶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催化饅頭中的淀粉部分轉變為麥芽糖 學生認真聽講 讓學生真確地感受到饅頭塊在我們口腔中的變化,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 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告訴學生消化的類型有哪些,也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消化的過程 給出圖能夠更直觀地知道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過程 通過實驗驗證,增加化學性消化的可信度 引發學生思考,知道實驗每一個步驟設置的原因,達成一種連貫性 直觀體現淀粉的消化過程脂肪和蛋白質的消化過程 【蛋白質的消化】 師:通過剛才的實驗和老師的講解,我們已經知道了淀粉的消化過程,那還有脂肪和蛋白質又是如何消化的呢? 師:同學們發現淀粉沒有在哪個消化器官進行分解嗎? 師:那我們就來介紹一下胃,胃呈囊狀,能容納1~2升食物,食物在此停留的時間一般為4-5小時。講到這里,你們聯想一下我們的吃飯時間安排,一般早飯是7-8點,中午12點,晚飯一般是5-6點,這是不是也恰好符合食物在胃中所停留的時間? 師:那么重要的消化器官都沒有分解淀粉,說明他肯定能分解別的東西,那么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在書本上找一下答案。 師:是的,胃蛋白酶是在胃液當中,胃液呈強酸性。那蛋白質就是在為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解為多肽,之后再進入小腸,在腸液的作用下分解為氨基酸。我們來看一下蛋白質的消化過程。 師:說明胃還有什么作用? 【脂肪的消化】 師:那我們再來看看脂肪的消化過程(展示圖片) 師:說明脂肪在哪里被分解? 消化脂肪需要什么? 師:小腸還有什么作用? 師:大腸有什么作用? 生:沒有在胃里面分解 生:對,難怪我們吃飯的時間是這樣的 生:胃腺分泌胃蛋白酶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質 生:胃的蠕動將食物與胃液充分混合呈粥狀的食糜,食糜借助胃的蠕動被推入小腸 生:小腸 膽汁、胰液和腸液 生:食物殘渣、部分水分和無機鹽等借助小腸的蠕動被推入大腸 生: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如纖維素等)與水等混合成糞便,經由肛門排出體外。 通過別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蛋白質和脂肪可能在哪里分解 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直觀體現蛋白質的消化過程 直觀體現脂肪的消化過程小結 【提問】1.什么叫做消化? 2.學習了哪幾種物質的消化? 3.這些物質具體是怎樣的一個消化過程? 4.什么是消化的主要器官? 【解答課前問題】 經過我們這節課的學習,你們認為吃豬蹄、膠原蛋白粉是真的可以補充人體內的膠原蛋白嗎?它們是否有助于緩解衰老呢? 答案肯定是不能的,因為我們吃的膠原蛋白會被分解為氨基酸,不能說吃膠原蛋白我們體內吸收的就是膠原蛋白。 【回答】1.人們把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由大分子轉變成小分子的過程稱為叫消化。 2.淀粉、蛋白質和脂肪 3. 4.小腸 【回答】不能 鞏固所學知識,把所學知識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知識體系 解決課前老師提出的問題,首位呼應,有始有終,解決學生的疑惑八、板書設計九、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