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導學案 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部編版)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下)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導學案 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部編版)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下)

資源簡介

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課標解讀】
課程標準 素養(yǎng)達標
了解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爆發(fā)的原因、過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 了解蘇俄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過程認識其歷史影響。 1.結合列寧主義的形成過程,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列寧主義形成的歷史必然性和深遠意義。2.從“時空觀念”角度理清俄國十月革命的基本歷程,從中概括十月革命的特點和偉大意義。3.了解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到“蘇聯模式”的演進,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蘇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曲折性和漸進性,并運用“唯物史觀”評價蘇聯模式。
【重點難點】
重點:社會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新與十月革命的劃時代意義;
難點:理解十月革命爆發(fā)的必然性,蘇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探索與社會主義建設;蘇聯模式
【時空定位】
【知識解讀】
布爾什維克:為俄文多數派之意,原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的一個派別。由于該黨內部在一些原則問題上產生分歧,1905年以后發(fā)生分裂。1912年,在社會民主工黨第六次全國會議上,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將少數派孟什維克開除,成為俄國獨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孟什維克:意為少數派,反對把無產階級專政原則列入黨綱,反對建立有嚴格紀律和組織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蘇維埃:意為“會議”或“代表會議”。俄國1905年革命時首創(chuàng)“工人代表蘇維埃”,成為領導革命斗爭的組織形式。1917年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與臨時政府形成“兩個政權并存”局面。布爾什維克掌握蘇維埃領導權后,發(fā)動十月革命,推翻臨時政府,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蘇維埃政權,簡稱“蘇維埃俄國”(蘇俄)。在蘇聯國家體制中,最高蘇維埃是國家立法機構。
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是蘇俄在特定環(huán)境下采取的軍事性非常措施,兼有“戰(zhàn)時”和“共產主義”兩種特點。作為“戰(zhàn)時”措施,它用軍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會的運轉,排斥商品貨幣關系,得以調動有限的物力、財力戰(zhàn)勝了國內外敵人。因此它適應了戰(zhàn)時需要,具有必要性。作為蘇俄直接向共產主義的過渡的設想和實踐,它超越了蘇俄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但違背了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遭到了失敗,引起了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生產關系超過了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
農業(yè)集體化:是通過合作社把個體的小農經濟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過程。1927年,聯共(布)十五大將農業(yè)集體化列為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1929年11月,根據斯大林指示,聯共(布)中央全會又通過“全盤集體化”決議,運動被推向高潮。到1936年,幾乎所有農戶都加入了集體農莊。農業(yè)集體化運動是運用“階級斗爭”方式進行的生產關系的變革,它為計劃經濟體制提供了穩(wěn)定的來自農業(yè)的資源(糧食、原料和資金),滿足了高速工業(yè)化的需要。但它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違背了農業(yè)現代化的經濟規(guī)律,致使蘇聯的農業(yè)發(fā)展長期滯后。
【主干知識】
一、列寧主義的形成
學習聚焦: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
1.背景
(1)經濟: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fā)展;
(2)政治:沙皇專制統(tǒng)治持續(xù)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3)階級:工業(yè)的發(fā)展造就了俄國第一代產業(yè)工人;
(4)組織: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宣告成立,展開有組織的工人運動;
(5)思想:1900年,流亡國外的列寧創(chuàng)辦《火星報》,宣傳馬克思主義。
2.標志: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黨的指導思想是“布爾什維主義”,也就是列寧主義。
3.內容:
(1)對帝國主義的認識: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
(2)對俄國的認識: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huán)。
(3)“一國勝利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
(4)建立政權的方式: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4.意義:
(1)歷史地位:列寧深刻洞悉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新特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形成了列寧主義。
(2)理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等一系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
(3)思想武器: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與俄國現實相結合的產物。
二、十月革命的勝利
★學習聚焦: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時代。
1.背景:
客觀 經濟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fā)展
政治 沙皇專制統(tǒng)治持續(xù)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導火線 一戰(zhàn)激化了各種矛盾,加速革命到來。
主觀 階級 無產階級不斷發(fā)展壯大,有很強的革命性
組織 布爾什維克黨成熟;
思想 成熟革命理論—馬列主義;
群眾 工農聯盟。
2.過程
(1)二月革命倒沙皇: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發(fā),推翻了沙皇專制統(tǒng)治,出現工兵代表蘇維埃與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主要掌權)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綱指方向:1917年4月,列寧回到彼得格勒,發(fā)表《四月提綱》,提出了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zhàn)略和策略,但主張以和平方式奪取政權。
(3)七月事件拋幻想:七月流血事件表明和平奪權已不可能,布爾什維克黨確定了武裝起義的方針。
(4)十月革命現曙光:1917 年 11 月 7 日,革命武裝占領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全俄工兵代表蘇推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這次大會標志著蘇維埃政權在俄國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
(補充:革命勝利后,蘇維埃政府頒布了《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滿足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頒布了《和平法令》,宣布退出一戰(zhàn);頒布了《土地法令》,將土地分配給勞動者使用,蘇維埃政權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3.特點 (讀熟)
①建立工農聯盟 ②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 ③由設想和平奪權到暴力革命的形式
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緊密相連 ⑤列寧繼承并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在落后的帝國主義國家成功
4.意義:俄國與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劃時代事件
①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tǒng)天下的世界格局,實現了社會主義由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
②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tǒng)治,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改變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
③從此,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與競爭,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
5.十月革命勝利的原因(讀熟)
(1)客觀原因
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中各種矛盾表現最集中、最尖銳的國家。(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huán))
②一戰(zhàn)為俄國革命創(chuàng)造了有力的國際環(huán)境,加速了革命的發(fā)展。(激化了國內矛盾,同時使帝國主義列強無暇顧及俄國革命)
③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tǒng)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集中力量于前線,后方薄弱。
④資產階級沒有滿足人民的要求,遭到人民反抗。(“和平、面包和土地”)
(2)主觀原因
①革命得到人民支持,廣大貧苦農民成為革命的同盟軍。
②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及時通過調整政治、經濟、外交措施來鞏固政權。
三、蘇聯建社會主義的實踐
★學習聚焦: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斯大林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
(一)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 年—1921年春) (計劃)
1.背景
(1)十月革命勝利后,國內外敵對勢力聯合起來武裝干涉,使蘇俄陷入內戰(zhàn)當中。
(2)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戰(zhàn)爭的勝利; (起初)
(3)試圖以此實現向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 (后來)
2.內容
農業(yè) 實行余糧收集制,將農民除口糧、種子糧以外的一切余糧收集到國家手中。
工業(yè) 工業(yè)全面國有化
貿易 取消自由貿易
分配 實行實物配給制和普遍勞動義務制
3.特點/實質:兼具“戰(zhàn)時”和“共產主義”兩種特色,排斥商品貨幣關系,國家用軍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經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
4.評價
①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城市饑荒,保障了國內戰(zhàn)爭的勝利。
②但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戰(zhàn)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③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二)新經濟政策(1921.3-1929 年)(1921-1925年為形成與發(fā)展時期,1925年-1929年為逐步廢除時期)
1.背景
(1)根本:繼續(xù)實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 (2)直接:海軍兵變。
2.內容:重心是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
農業(yè) 通過糧食稅等市場機制建立工農聯盟
工業(yè) 允許私營企業(yè)有一定發(fā)展,并以租讓制的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
貿易 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允許自由貿易
分配 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的工資制
3.特點/實質
材料 這一政策允許局部恢復資本主義,尤其是在農業(yè)和貿易方面。農民們在向國家繳納約占其產量的12%的實物稅之后,被準許在公開市場上出售他們的農產品。不過,列寧設法使國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權,控制了他所稱的“制高點”(銀行業(yè)、對外貿易、重工業(yè)和運輸業(yè))。對列寧來說,新經濟政策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俄國的結束,而是暫時的退卻,“后退一步為的是前進兩點”。 ——摘編自《全球通史》
根據材料,指出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的前提。并指出“后退一步”和“前進兩步”的含義。
前提:國家控制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命脈。
含義:后退一步: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復資本主義。
前進兩步:鞏固蘇維埃政權,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并最終過渡到社會主義。
→特點:在國家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前提下,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復資本主義,以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4.意義:穩(wěn)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5.蘇聯的成立: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
(三)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1925年—1991年)(1925年-1936年,斯大林模式逐漸形成;1936年-1953年,持續(xù)發(fā)展與強化;1953年-1985年,對斯大林模式的改革;1985年后,逐漸廢除)
1.背景
(1)外部:受到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和戰(zhàn)爭威脅;
(2)國內:受到相對落后的經濟文化與歷史傳統(tǒng)制約;斯大林個人對社會主義認識的局限。
2.實踐:蘇聯經過“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和“農業(yè)集體化”,實施國民經濟發(fā)展“五年計劃”。
(1)社會主義工業(yè)化:1925年聯共(布)十四大決定實行,通過前兩個五年計劃(1928~1932、1933~1937),到1937年,蘇聯基本實現了國家工業(yè)化,工業(yè)總產值躍居歐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2)農業(yè)集體化:1927年聯共(布)十五大決定實行,1929年底開始實行農業(yè)全盤集體化,1936年,幾乎所有農戶都加入了集體農莊。農業(yè)集體化主要是為了配合工業(yè)化,并沒有促進農業(yè)本身的發(fā)展,致使蘇聯的農業(yè)發(fā)展長期滯后,也導致了農民的強烈不滿。
3.特點:(1)經濟:生產資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
(2)政治:權力高度集中,個人崇拜嚴重。
斯大林模式(1936)=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農業(yè)集體化+單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
4.評價
積極:①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工業(yè)化,發(fā)展為世界工業(yè)強國;
②奠定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提供了了物質條件;
③開創(chuàng)了計劃經濟體制和新型工業(yè)化模式,為蘇聯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
④為西方國家應對經濟危機提供借鑒。
消極:①片面發(fā)展重工業(yè),在農業(yè)集體化中采取強制手段,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yè)和輕工業(yè)發(fā)展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人民生活長期得不到有效改善。
②排斥市場經濟,長期指令性計劃,壓抑了地方和企業(yè)的積極性。
③日益僵化,嚴重制約了蘇聯的持續(xù)發(fā)展
5.經驗教訓
①社會主義實踐應依據國情,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②計劃與市場相結合,推動經濟快速發(fā)展;
③遵循客觀經濟規(guī)律,農輕重按比例協(xié)調發(fā)展;
④要代表和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⑤要在實踐中不斷改革,發(fā)展和完善社會主義。
【知識拓展】
一、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比較
項目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時間 1917年3月,彼得格勒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
性質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對象 沙皇專制統(tǒng)治 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力量 資產階級參加并起積極作用 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參與
結果 推翻沙皇專制統(tǒng)治,形成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 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相同點 背景:一戰(zhàn)激化俄國社會矛盾 斗爭方式:武裝起義
兩者聯系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緊密相連,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俄國革命由二月革命過渡到十月革命,從而形成了急劇發(fā)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不同的發(fā)展階段
備注 區(qū)分革命性質主要看革命任務。從歷史發(fā)展趨勢來看,推翻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任務應該是由資產階級完成,所以叫資產階級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則是無產階級的任務,所以叫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二、從“時空觀念”角度分析俄國十月革命
(1)一個過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2)“四個變化”:
①建立政權:兩個政權并存→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工兵代表蘇維埃政府。
②革命任務: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
③革命策略:和平奪權→武裝起義。
④國家性質:資本主義→社會主義。
三、十月革命的特點
(1)革命理論:打破了馬克思主義的傳統(tǒng)觀念,即在資本主義經濟相對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也能單獨取得勝利,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
(2)革命道路:開創(chuàng)了由中心城市武裝起義擴展到中小城鎮(zhèn)和農村地區(qū)的革命道路,這是由俄國國情決定的。
(3)革命性質: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形成了兩個不同階段和性質的革命。
(4)革命方式:由設想和平奪權到運用暴力形式奪取政權。這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的一般規(guī)律。
四、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列寧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戰(zhàn)時共產 新經濟
主義政策: 政策:
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試圖通過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來發(fā)展生產力,著眼點在于生產關系的變革,結果忽視了生產力發(fā)展水平。
新經濟政策則是用市場和貨幣關系來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是在以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所有制形式存在。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三大探索
比較項 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 斯大林模式/蘇聯模式
時間 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 1921年春——20世紀20年代末 1925年-1991年
不同點 背景 蘇維埃政權面臨國內外敵人的進攻,困難重重 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已不適應經濟發(fā)展,出現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 國外資本主義國家的戰(zhàn)爭威脅,國內落后的經濟文化和歷史傳統(tǒng)
目的 為了戰(zhàn)勝國內外敵人,鞏固蘇維埃政權,實現到共產主義的直接過渡 直接:消除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帶來的危機根本: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 利用國家政權力量盡快發(fā)展經濟,實現工業(yè)化,增強國防力量,以維護社會主義政權
實質 排斥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用單純的軍事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經濟 國家掌握主要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fā)展經濟, 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主要內容 農業(yè) 實行余糧征集制 實行固定的糧食稅 全盤集體化
工業(yè) 實行工業(yè)國有化 租讓制和租借制,實行國家資本主義 高度集中的國家計劃模式,直接管理
商貿 取消商品貿易 允許商品買賣,實行自由貿易 排斥市場調節(jié),國家統(tǒng)一調撥、計劃供應
分配 實行實物配給制,“不勞動者不得食” 按勞分配 工資制(平均主義)
影響 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城市饑荒;但嚴重損害農民的利益,導致戰(zhàn)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到途徑 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穩(wěn)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實現了工業(yè)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yè)和輕工業(yè)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等問題
特點 適應戰(zhàn)時需要;具備某些共產主義的特征,否定商品貨幣和市場規(guī)律 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逐步、間接地過渡到社會主義 強制推行農業(yè)集體化;犧牲農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采取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知識脈絡】
【課堂達標】
1.據學者統(tǒng)計,蘇俄1921至1922年度的實物稅額與上年度收集額相比,糧食減少43.3%,油料作物減少50%,肉類減少74.5%。據此可知( )
A.農民生活實現富足 B.農業(yè)生產快速恢復
C.農民負擔明顯減輕 D.集體農莊制度優(yōu)越
2.列寧在二月革命后回到俄國并發(fā)表了重要演說,一位布爾什維克黨的年輕同志在聽完演說后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宣傳列寧的主張。以下他對列寧主張理解不正確的是( )
A.要堅決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沙皇專制
B.全部政權歸蘇維埃
C.要從革命的第一階段過渡到革命的第二階段
D.政權轉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手中
3.市場、集市、店鋪、磨坊、各種副業(yè)等保障農戶日常生活需求的體系相當完備,出現了村蘇維埃、圖書閱覽室、俱樂部、合作社等一批新型政治、經濟、文化機構。該現象出現在( )
A.“戰(zhàn)時共產主義”時期 B.新經濟政策時期
C.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 D.赫魯曉夫時期
4.1929年起,蘇聯建立拖拉機站。拖拉機站擁有農業(yè)機械(如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拖拉機作業(yè)時間從1928年到1936年急劇上升了差不多100倍。蘇聯此舉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快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B.實現工農業(yè)協(xié)調發(fā)展
C.改善農業(yè)生產落后面貌 D.適應工業(yè)化建設需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宁县| 西贡区| 米易县| 惠州市| 新津县| 芜湖市| 英德市| 汝州市| 策勒县| 抚宁县| 宽甸| 江津市| 元氏县| 浦县| 南涧| 武义县| 琼中| 隆林| 喀什市| 清苑县| 乐东| 谢通门县| 稷山县| 潼南县| 甘泉县| 防城港市| 开封市| 临江市| 萍乡市| 佛学| 西安市| 甘肃省| 繁昌县| 邻水| 镇宁| 沁源县| 四子王旗| 成安县| 左权县| 五寨县| 桃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