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目標引領】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西方列強對亞非拉的殖民擴張和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理解其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核心概念 總督制度、東印度公司、“有效占領”、世界殖民體系問題 引領 1.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過程(表現) :拉丁美洲(西葡:殖民范圍、殖民措施、特點) ; 亞洲(第一階段:西葡; 第二階段:南亞、東南亞、西亞、東亞) ; 非洲(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后:北非、撒哈拉沙漠以南、19世紀末20世紀初)? 2.柏林會議:背景、召開、 內容、影響? 3.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時間、原因、影響(對世界、對歐美殖民者、對殖民地半殖民地)?【時空坐標】主題一 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課前·自學區----------------------------------------------導學區·夯基礎 導思區·拓思維1.殖民擴張 表 現西班牙①1496年,在海地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 ②到16世紀中葉,把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個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變成了殖民地。葡萄牙緊隨西班牙之后侵入拉丁美洲,建立了巴西殖民地 。結果到18世紀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處于歐洲列強的殖民統治之下。2.殖民統治 (1)政治 西班牙建立總督轄區進行管理。國王任命總督和高級官吏,總督代表國王在轄區內行使軍事、行政和司法的最高權力葡萄牙在巴西設立總督制度,總督享有行政權和征稅權(2)經濟 推行農奴制發展種植園經濟,瘋狂開采金銀礦,掠奪了巨額財富 具有資本主義雇傭關系性質黑奴貿易殖民者奴役和屠殺印第安人,造成后者大量死亡。為彌補勞動力不足,他們從非洲販入黑人奴隸限制貿易為保證殖民者的利益,宗主國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國家進行貿易,限制了殖民地經濟的發展【重點·微點撥】 1.種植園經濟:是指在歐洲對外殖民擴張時期,歐洲國家在亞洲、非洲、美洲等地建立的大規模種植園,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要經濟活動。它促進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但使得殖民地成為歐洲國家的經濟附庸,影響了殖民地國家的長遠發展。 【情境·微探究】 1.據統計,1500—1650年,西班牙從美洲掠奪的黃金多達180噸,白銀多達16 000噸。(摘自教材P72)殖民者的掠奪對美洲和歐洲分別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提示 殖民者從美洲掠奪了巨額財富,加劇了美洲的貧困。大量金銀流入歐洲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為西歐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原始資本積累。 2.閱讀“列強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18世紀晚期)”(見教材P71):指出拉丁美洲殖民地歸屬的特點。 提示 拉丁美洲絕大部分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小部分土地被荷蘭、英國和法國占據。 【判斷·微練習】 (1)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建立了廣大的殖民地,掠奪財富。(√) (2)18世紀拉丁美洲絕大多數地區淪為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 (3)為彌補勞動力的不足,歐洲殖民者從非洲販賣黑人奴隸到美洲。(√)-----------------------------------------------------課中·探究區----------------------------------------------------視角 西班牙等國的早期殖民擴張史料一 自此之后,西班牙武士蜂擁蟻聚地向這個多金藏寶的新大陸進發了,他們先把那里土人的肉身殘殺了……他們這個救世行為的報酬,是無限的新土地和無限的金銀財寶。此后南美洲便歸入了西班牙的文化范圍之內。至今,南美各國雖已獨立,但他們的語言風俗及其他文化,尚都是屬于西班牙式的。——摘編自陳衡哲《西洋史》史料二 葡萄牙、西班牙兩國的冒險遠航、殖民征討和對殖民地的統治,都由封建王室直接控制。在移民隊伍的組成上,商人、貴族、教士三位一體。在殖民地,由國王任命封建貴族充任各殖民地的總督和都督,執掌軍事、民政和司法大權。在土地制度方面,所有占領的土地被宣布為王室所有,由國王分封給殖民者和教會。在工商業政策方面,奉行“重金主義”(重商主義的早期形式)政策,使用奴隸開采銀礦,掠奪大量金銀財富。——摘編自艾周昌、程純《早期殖民主義侵略史》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葡萄牙、西班牙殖民擴張的行為及其特點并作簡要評價。提示 行為:屠殺當地居民、掠奪金銀財富、建立殖民地。特點:在王室主導下對殖民地實行直接控制,帶有濃厚的封建和半封建色彩;掠奪的財富未轉化為資本,導致兩國不久后走向衰落。評價:給美洲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促進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促進歐美文明的匯合交融;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深化拓展】1.時空觀念——16—18世紀早期殖民擴張中的大國興衰(1)西班牙:掠奪了大量財富,但并未將這些財富轉化為資本,是其最終被荷蘭、英國先后打敗的原因。封建制度是其衰落的根源。(2)荷蘭:17世紀成為最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但其資本主義的發展特點是商業資本遠比工業資本占優勢。較弱的工業資本是其在與英國爭霸中失敗的根源,成為其以后經濟發展的弱點。(3)法國:經濟發展受到落后封建生產關系的嚴重阻礙,成為其在與英國的殖民爭霸中失敗的重要原因。(4)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達,綜合國力強大。英國一貫重視海外擴張,資產階級革命后更是把爭奪海上霸權放在首要位置,大力發展海軍力量,最終成為“日不落帝國”。主題二 亞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課前·自學區--------------------------------------------------導學區·夯基礎 導思區·拓思維1.15—16世紀的早期殖民活動(以葡萄牙、西班牙為主) (1)葡萄牙:在亞洲建立商站,以控制商路。到16世紀中葉,葡萄牙已經在亞洲建立了包括中國澳門在內的幾十個商站。 (2)西班牙:入侵菲律賓,將其變成了殖民地。 2.17世紀及之后的殖民擴張(主要國家:英國、荷蘭、法國) 南亞①17世紀初,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采取直接搶掠、侵占土地、種植并走私鴉片等手段,掠奪了大量財富和巨額利潤②對印度的剝奪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來源之一。到19世紀中后期,英國幾乎控制了印度全境東 南 亞荷蘭17世紀初,侵入印度尼西亞,建立了巴達維亞殖民地,后來占領整個印度尼西亞 一般指雅加達英國到19世紀末,將緬甸和馬來半島的大部分變成殖民地法國侵占越南、柬埔寨和老撾美國從西班牙手里奪得菲律賓 通過美西戰爭西 亞對奧斯曼帝國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法、俄等國紛紛在奧斯曼帝國擴大勢力范圍,分割領土。奧斯曼帝國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斷加深對伊朗俄國和英國不但控制了伊朗的經濟和內政,而且分別在伊朗北部和南部劃分勢力范圍東亞對中國鴉片戰爭后,列強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朝鮮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鮮半島【重點·微點撥】 1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征 【情境·微探究】 1.閱讀“歷史縱橫”(見教材P73):材料中負責對印度殖民掠奪的機構是什么? 提示 東印度公司。 2.閱讀“列強在亞洲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19世紀末20世紀初)”(見教材P73):從圖中能得到什么歷史信息? 提示 19世紀末20世紀初,絕大多數亞洲國家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造成了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格局。 【判斷·微練習】 (1)15、16世紀在亞洲進行殖民擴張以葡萄牙、西班牙為主;從17世紀開始英國、荷蘭、法國成為在亞洲進行殖民擴張的主要國家。(√) (2)17世紀后英法俄在南亞、東南亞和西亞都進行了殖民擴張。(×) (3)到19世紀中后期,日本幾乎控制了印度全境;1910年,英國吞并朝鮮半島。(×)-----------------------------------------------------課中·探究區----------------------------------------------視角 英國對印度的侵略史料 英國的機制棉紡織品把印度傳統的棉紡織工和家庭手工業一齊消滅了,破壞了印度文明特有的村社組織的經濟基礎,從而消滅了上百萬個這樣的小小村社,給印度次大陸的農業文明社會造成結構性的破壞……英國人修建鐵路和興修水利,為印度現代社會奠定物質基礎。英國在印度開辦了近代教育,推行英語教育,英語成為印度的官方語言。禁止社會惡俗,立法制止殺嬰兒祭拜恒河河神的風俗和寡婦殉夫火葬風俗,廢除殘存的奴隸制度。——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下》思考:閱讀史料,概括英國對印度侵略的影響。提示 破壞性:破壞了印度傳統社會,印度逐步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給印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建設性:帶來了近代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客觀上推動印度社會進步(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觀念,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深化拓展】1.唯物史觀——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1)積極影響①歐洲各殖民國家的擴張與掠奪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②從殖民地掠奪的金銀財富以及大量的黑人奴隸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資本和廉價勞動力,這是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③殖民活動對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開拓和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改變了世界形勢和歷史發展進程。④殖民活動為殖民地帶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促進了殖民地的發展和進步。(2)消極影響:歐洲各殖民國家以武力作后盾,通過殖民擴張與掠奪,迫使亞、非、拉美國家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給各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并造成了其長時期的落后局面。主題三 西方列強瓜分非洲-----------------------------------------------------課前·自學區----------------------------------------------導學區·夯基礎 導思區·拓思維1.特點 (1)工業革命前:殖民活動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區,在西非、中非和南非占領重要的港口和城鎮,進行了持續幾個世紀的奴隸貿易。 (2)工業革命后:逐漸放棄了罪惡的奴隸貿易,轉而進行全面的殖民入侵。 2.表現 (1)北非 ①英法爭奪埃及:英法重點爭奪奧斯曼帝國的屬地埃及,兩國控制了蘇伊士運河與埃及的經濟政治大權。 ②英國殖民擴張:1882年,英國發動侵埃戰爭,實際把埃及變成了殖民地。英國以埃及為基地對蘇丹實行武力擴張。 ③法國殖民擴張:19世紀30年代入侵阿爾及利亞,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擴張。 (2)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 ①侵略計劃 英國妄圖建立一個北起開羅,南至開普敦,縱貫非洲大陸的龐大殖民地法國要把它的非洲殖民地從西非的佛得角一直延伸到東非的索馬里德國希望在赤道兩側建立自己的殖民地②柏林會議 背景在搶奪殖民地過程中,列強沖突加劇目的為解決矛盾和進一步瓜分非洲召開1884年,英、法、德等國在柏林召開會議內容達成臭名昭著的“有效占領”原則,是一次“地圖上作業”的會議影響列強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紀末20世紀初,它們侵占了幾乎整個非洲【重點·微點撥】 1.西方轉變對非洲的殖民方式 方式轉變:由沿海地區向內陸擴展;由奴隸貿易向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轉變。 原因:工業革命時期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需要非洲的原材料與市場。 【情境·微探究】 1.閱讀“列強瓜分非洲”圖及“思考點”(見教材P75):圖中非洲國家的分界線有什么特點?它反映了什么問題? 提示 特點:幾何方法劃分,邊界一般為直線,并非地理標志。 問題:歐洲列強瓜分非洲,人為劃定疆界,無視非洲國家主權。 【判斷·微練習】 (1)在北非進行殖民擴張的國家主要是英國和德國。(×) (2)1493年劃定的教皇子午線使帝國主義國家在瓜分非洲問題上達成妥協。(×) (3)西方列強對非洲的殖民始于15世紀,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非洲被瓜分完畢。(√)-----------------------------------------------------課中·探究區----------------------------------------------------視角 列強對非洲的侵略史料 柏林會議的召開和“有效占領”原則的制定標志著歐洲在非洲的擴張從此有了國際法。的確,在此后歐洲列強爭奪非洲的過程中,都基本上遵循了一個前提,那就是他國的承認。在此基礎之上,各個彼此分割的殖民地最終形成了一個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體系,并且也促使了以中心與外緣這一構架為基本內容的世界體系最終形成。——高岱《論殖民主義體系的形成與構成》思考:史料體現了西方列強在瓜分非洲的過程中確立了什么原則?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提示 原則:“有效占領”。影響:列強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最終完成了對世界的瓜分,形成了一個連為一體的世界體系,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主題四 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課前·自學區----------------------------------------------導學區·夯基礎 導思區·拓思維1.表現: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絕大多數地區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影響 (1)為資本主義列強提供了更大的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擴張與爭奪加劇,孕育著新的更大的沖突。 (3)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當中,世界越來越緊密地連為一體。 (4)殖民統治和掠奪給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不斷高漲。 (5)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由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極不合理的狀態。 【重點·微點撥】 1.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指被資本主義列強壓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國,體現了資產階級征服世界的過程。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情境·微探究】 1.閱讀“1914年歐洲部分列強占有的殖民地統計表”(見教材P76):歐洲列強在殖民地占領上存在什么問題?產生了什么后果? 提示 問題:歐洲列強占有的殖民地不平衡。 后果:使得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矛盾沖突不斷,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這種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為世界范圍內大規模的戰爭埋下了禍根。 【判斷·微練習】 (1)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的開放性和擴張性。(√) (2)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主要途徑是殖民擴張與掠奪,但不是唯一的途徑。(√) (3)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課中·探究區----------------------------------------------------視角1 世界殖民體系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史料 隨著地理大發現,世界各地區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固然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巨大的進步,但是這個進步也是與資本主義列強對于世界上其余國家、地區的宰割、奴役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這顯然是一種很不公平很不正常的現象,也是一個矛盾。因此,1900年以后的人類歷史發展的趨勢就是解決這個矛盾,消滅這種不公平的現象,逐步建立一個公正的世界。——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思考:根據史料概括世界殖民體系的特點及其形成的原因。提示 特點: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建立在資本主義列強對世界上其余國家、地區的宰割、奴役基礎之上。原因:新航路開辟,世界各地區聯系的加強;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生產力水平提高。視角2 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影響史料一 歐洲商人、工業家、拓殖者、工程師、教育家、行政者往往包含傳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克服著亞非靜態社會對進步缺乏興趣,并且把亞非社會導向一個以技術與理智為基礎的世界社群。 ——《殷海光文集》史料二 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在世界格局的演變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資本主義列強把亞、非、拉廣大地區變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只是為了把這些地區變為本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屬,變成自己的原料產地、商品銷售市場和資本輸出地,而絕非要在這些地區發展資本主義,改變其原有面貌。你 ——張紅菊《殖民主義與全球化——殖民主義與全球化進程及其消極影響》思考:(1)依據史料一,概括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過程中的殖民擴張對亞非社會的深刻影響。(2)依據史料二分析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實質目的。對世界格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提示 (1)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世界各地社會經濟與生活的相互聯系加強,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傳播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客觀上推動了亞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2)目的:把亞非拉變為其經濟附庸。影響: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東方從屬于西方的世界格局。---------------------------------------------------課末·總結區--------------------------------------------------【課堂小結】思維導圖 要點聚焦1.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最先開始了在拉丁美洲的擴張,攫取了巨額的財富。 2.17世紀后,荷蘭、英國、法國加強了在亞洲的擴張,亞洲一些地方逐步殖民地半殖民地化。 3.第二次工業革命前,西方列強對非洲的擴張主要局限在沿海地區,但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后,特別是柏林會議之后,列強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 4.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課后·鞏固區--------------------------------------------------1.下表為載有明代青花瓷的部分沉船統計。這說明( )年代 沉船地點 船名 國籍1576年 美國南加州海岸 “圣菲利普號” 西班牙1588年 愛爾蘭水域 “特里尼達·巴倫西亞號” 西班牙1609年 西非幾內亞灣洛佩斯角 “毛里求斯號” 荷蘭1625年 馬來西亞東海岸 “萬歷號” 葡萄牙A.中國元素參與全球時空巨變 B.西歐重商主義盛行C.中國國際貿易中心地位穩定 D.中西貿易日益頻繁2.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的絕大多數地區已經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絕大部分地區淪為殖民地,拉丁美洲國家也成為依附于歐美國家的半殖民地。至此,資本主義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不能說明這時( )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B.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C.世界聯系越來越隔離開來 D.整個世界被瓜分完畢3.馬克思認為:“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在經濟方面形成完整的“世界史”的標志是( )A.新航路的開辟 B.工業革命C.第三次科技革命 D.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4.1971年,烏拉圭愛德華多·加萊亞諾的著作《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闡述了“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困”“發展是遇難者多于航行者的航行”。它揭示了當時拉丁美洲( )A.民族民主革命任重而道遠 B.自殖民統治以來長期的貧困落后C.成為歐洲國家的原料產地 D.政局動蕩與經濟發展停滯的現狀5.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到:"壟斷殖民地貿易本來是為了本國產業的利益,可實際上不但沒有發展哪怕是一點點本國產業,反而削弱了本國產業……壟斷確實提高了商業的利潤率……但卻是為了促進一個國家一個小階層的小利益,傷害了這個國家所有其他階層和所有其他國家所有階層的利益。”這一觀點( )A.闡述了自由貿易政策的必要性 B.揭示了壟斷資產階級的貪婪性C.揭露了海外殖民掠奪的野蠻性 D.論證了平等國際秩序的合理性6.馬克思將蘇伊士運河稱之為“東方偉大的航道”。每年約有1.8萬艘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船只通過蘇伊士運河。中東地區出口到西歐的石油,70%經由蘇伊士運河運送,每年經蘇伊士運河運輸的貨物占世界海運貿易的14%。由此可見,蘇伊士運河( )A.改變了人民日常生活 B.是世界開鑿最早的運河C.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 D.改變了埃及的經濟結構7.英國政府接管印度后,英國人在印度進行教育改革,推行英式教育,建立文官制度,規定殖民地官員的選拔必須通過英語考試。這些措施( )A.客觀上利于印度的社會進步 B.說明英國放棄了在印度的殖民利益C.極大地促講了英印文化融合 D.推動戰后新興民族國家文化的發展8.1651英國議會年頒布的《航海條例》規定,英國本土以及殖民地貨物只能用英國船只運送;船上四分之三的船員必須是英國人。另一方面《航海條例》所列舉的某些殖民產品及重要戰略物資,只能從原產地直接出口到英國或英國殖民地。這些規定( )A.客觀上保護了君主專制的經濟基礎 B.有利于英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發展C.直接促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革命 D.旨在以暴力掠奪亞非拉殖民地原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