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學習目標】1.結合材料,掌握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區域認知)2.結合實例,理解產業轉移的一般規律,掌握全球范圍內三次產業轉移的規律。(區域認知)3.結合資料,分析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綜合思維)4.結合生活、生產實踐,認識現實中的產業轉移現象。(地理實踐力)第1課時 產業轉移的原因【自主預習】 產業轉移指某些國家或地區將一部分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或地區,是產業在① 上移動的現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通過跨區域直接投資,把部分產業的② 轉移到發展中區域進行,從而表現出產業跨區域轉移的現象。 一、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1.產業轉移的目的:降低③ ,擴大銷售市場。 2.影響因素(1)要素約束因素:產業跨區域轉移的重要原因。a.倘若要素供給狀況惡化,比如工資上漲、勞動力供給緊張、環保約束加強等,使得④ 增加,生存壓力加重,企業不得不向⑤ 供給較好的地區轉移。 b.再有就是⑥ 欠佳,比如稅負偏重,競爭對手增加,市場需求減少,一部分生產難以為繼的企業將被迫向外轉移。 (2)市場因素:一些經營較好、發展較快、有較強實力的企業,會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追求⑦ ,通過產業轉移擴大生產規模,占領⑧ ,謀取更佳效益。這是成熟企業對外擴張的重要戰略。 (3)政策因素:在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前提下,政府對產業轉移進行⑨ 、控制和監管,借助規劃、調控、財稅等策略,促進產業有序轉移,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實現轉型升級、布局優化和協調發展。 (4)其他因素:產業跨區域轉移,受制于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企業遷移前后的生產成本和綜合收益,受到生產要素、地理位置、市場環境、政府政策、⑩ 、基礎設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企業轉出地以“推力”為主,企業轉入地以“拉力”為主。 二、產業轉移的一般規律1.特點:產業轉移從早期的 產業,逐步過渡到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由 產業上升到 產業。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全球范圍內的三次大的產業轉移(1)第一次產業轉移:20世紀50—60年代, 在確立全球經濟和科技領先地位后,重點發展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歐洲、日本轉移。 (2)第二次產業轉移:20世紀60—80年代,科技革命推動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加速產業升級,重點發展化工、汽車等 產業和電子、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技術密集型產業,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亞、拉丁美洲等地轉移。 (3)第三次產業轉移:20世紀80—90年代,發達國家和地區為了推動產業提升,將勞動密集型及一部分低端制造業向 及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轉移。 【答案】①空間 ②生產環節?、凵a成本?、苌a成本⑤生產要素?、藿洜I環境?、咝б孀畲蠡、嘈屡d市場⑨引導?、猱a業配套 勞動密集型 低附加值 高附加值 美國 資本密集型 東盟【合作探究】情境導入 全球紡織產業經歷了由歐美向亞洲、拉丁美洲的遷移過程,在亞洲內部也經歷了從日本、韓國向中國再向東南亞、南亞、中亞的逐步擴散過程。產業轉移必然伴隨著固定資產的資本性投入,有望擴大地區紡織機械新增購置需求的增長空間,這為我國紡織機械出口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遇。2022年1—11月中國紡織機械及其零件出口總額為508 242萬美元,相比2021年同期增長了72 800萬美元,同比增長16.7%。主題1 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主題探究情境1 材料一 芭比娃娃的銷售遍及全世界150多個國家的市場,幾乎每一秒鐘就有兩個芭比娃娃在世界的某個地方被售出。材料二 目前,用來制造芭比娃娃的頭發、塑料產自日本與中國臺灣,模子、油漆及關鍵裝飾材料產自美國,而服裝則產自中國大陸,最后在中國大陸“組裝”。市場上售價10美元的芭比娃娃,美國公司拿走了8美元,中國香港商人拿走了1美元,中國大陸玩具廠得到的收益大約是35美分。任務1 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產地轉移到其他國家或地區,這是一種什么現象 說明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答案】現象:產業轉移。原因:從本質上講,企業生產是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當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發生變化而使生產成本提高,或擴大產品銷售市場面臨一些障礙時,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擴大銷售市場,往往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外設立工廠等方式,進行產業轉移。任務2 促成芭比娃娃的服裝生產和最后的“組裝”都選在中國大陸完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勞動力。任務3 和制造芭比娃娃不同的是,目前日本、韓國及歐美的汽車制造企業到我國辦廠的現象越來越多,其影響因素是什么 【答案】市場。情境2 近年來,江蘇?、?、Ⅱ類勞動密集型產業(如下表所示)集群化轉移趨勢明顯,呈現以蘇南地區比重下降明顯,蘇北、蘇中地區上升較快為主的特征。下圖示意江蘇?、瘛ⅱ蝾悇趧用芗彤a業空間轉移路徑。產業類型 Ⅰ類勞動密集型產業 Ⅱ類勞動密集型產業代表產業 皮毛羽絨制品業、文教體育用品業、木材加工業、塑料制品業 紡織業、服裝服飾業產業聯系 產業關聯度弱,產業間合作程度較低 產業關聯度較強,產業間合作程度略高任務1 簡述Ⅰ、Ⅱ類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的共同特點。【答案】 Ⅰ、Ⅱ類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對勞動力依賴大(勞動力需求量大)、技術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低、受勞動力成本(勞動力工資)影響大等特點。任務2 說明江蘇?、瘛ⅱ蝾悇趧用芗彤a業轉移的地區差異。【答案】 Ⅰ類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轉移到蘇北地區。蘇北地區勞動力成本較低,勞動力數量相對充足,滿足I類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低端生產鏈需求;由于江蘇省內交通網絡系統的不斷完善,由蘇南到蘇北的交通耗時逐漸縮短,因此蘇北地區是Ⅰ類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主要承接地。Ⅱ類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轉移到蘇中地區。蘇中地區毗鄰蘇南地區,兼具勞動力成本與勞動力素質綜合優勢,吸納了部分由蘇南轉移的產業關聯度較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蘇中地區是Ⅱ類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主要承接地。知識小結1.產業轉移的根本原因產業轉移的根本原因是利潤,利潤與生產成本、市場份額有直接關系,具體如下圖所示:2.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擴大銷售市場,企業通常采取對外直接投資、在外建立企業等方式,將產品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或地區進行。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有很多,要素約束、市場、政策是影響產業轉移的三大主要因素。(1)要素約束因素(2)市場因素(3)政策因素(4)其他因素產業跨區域轉移,受制于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企業遷移前后的生產成本和綜合效益,受到生產要素、地理位置、市場環境、政府政策、產業配套、基礎設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方法技巧 產業轉移原因分析要“兩抓、兩明確”“一抓”:抓住兩個“為什么”。一是“為什么轉出”,二是“為什么轉入”,即產業轉移轉出去的原因和承接產業轉移的條件。“二抓”:抓住兩類地區。一是發達國家轉出區和發展中國家轉入區,二是發達的轉出地和欠發達的轉入地。“一明確”:明確轉移的產業類型。多以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源密集型產業為主,經濟發達國家轉出的產業還有一部分是對環境污染嚴重的產業。“二明確”:明確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轉出地是為了追求最佳區位,獲取最大利潤;轉入地一般是為了將區域資源優勢、勞動力優勢、市場優勢、地緣優勢等轉化為經濟效益。知識拓展 產業轉移的三種類型類型 原因 典型案例環境資源型 因為當地的環境、資源等問題而將當地的產業向其他區域轉移 如美國東北部的產業向西、向南轉移。這樣的產業轉移,對遷出區來說,有利于環境的改善,但若不及時發展其他產業,也可能造成就業問題市場轉變型 因為尋求新的市場而發生的產業轉移 如臺灣產業向大陸轉移。臺商的機電企業、生產工廠轉移至大陸,對于作為轉入區的大陸來說,可以緩解就業壓力布局調整型 是為實現地區內部產業布局的均衡發展,以發達地區帶動其他欠發達地區,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如廣東省政府提出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部分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向山區轉移的戰略,并期望通過這次產業轉移,使廣東省的產業布局逐步實現“均衡分布,平衡發展”對點訓練2020年7月17日,87家日本企業獲日本政府700億日元補貼,正式將生產線從中國轉出。其中30家企業把產品生產轉移到東南亞各國,57家企業搬回日本。遷往東南亞地區的企業多為知名企業,其產品涵蓋航空零部件、汽車零部件、化肥、醫藥和紙制品。據此回答1~2題。1.推測影響87家日本企業正式將生產線從中國轉出的主要因素是( )。A.市場 B.技術 C.政策 D.勞動力2.將產品生產轉移到東南亞地區的30家日本企業沒有轉移回日本,主要是因為東南亞地區( )。①資源豐富?、诩夹g發達 ③資金充足?、芄べY水平低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1.C 2.D【解析】第1題,由材料“87家日本企業獲日本政府700億日元補貼,正式將生產線從中國轉出”可知,影響87家日本企業正式將生產線從中國轉出的主要因素是政策。第2題,相較于日本而言,東南亞地區資源豐富,工資水平低,這對資源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形成強有力的“拉力”作用,①④正確。我國L集團是一家輪胎生產企業,該企業的發展歷程如下圖所示。讀圖,回答3~4題。3.L集團在北美建立研發辦公室的最終目的是( )。A.搶占國外市場 B.發展中美貿易C.提高產品質量 D.加快產品更新4.與中國山東德州工廠相比,2015年投產的泰國工廠的突出優勢是( )。A.作為海外基地,提高了產能B.提高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C.研發費用高,提供高端產品D.抵御國際貿易摩擦能力較強【答案】 3.A 4.D【解析】第3題,北美地區大部分為發達國家,在北美建立研發辦公室可以使產品本地化,并進一步擴大L集團在北美的市場;發展中美貿易不一定要去北美地區建立研發中心;提高產品質量,加快產品更新,這是L集團在北美建立研發辦公室的有利影響,但不是最終目的。第4題,海外工廠的產能不一定比國內大;海外工廠的產品主要供應國際市場;泰國工廠主要負責的是生產環節,研發費用不是其突出優勢;當前,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人為”累加的貿易壁壘加劇了中國本土企業將生產基地不斷向外轉移,也使很多跨國企業將東南亞國家作為建廠或擴建的首選地,這樣做可以抵御國際貿易摩擦。主題2 產業轉移的一般規律主題探究情境 下圖示意20世紀下半葉東亞地區產業轉移的主要對象國(地區)的變化。任務1 上圖中20世紀下半葉東亞地區轉移的產業屬于哪種產業類型 【答案】勞動密集型產業。任務2 上圖中該類產業轉移的地區特點是什么 【答案】由發達國家和地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素養培育探索我國的產業轉移——培育區域認知、綜合思維情境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等國家的一些企業將本國的制造業轉移到我國。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也有數千家企業外遷,其中一些產業轉移到我國中西部地區。任務1 據圖概括產業轉移在空間上呈現的大致規律。【答案】部分海外產業向我國沿海地區轉移,我國沿海部分產業和一些海外產業向我國中西部地區轉移。任務2 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遷出的主要原因和遷出產業的主要特點。【答案】原因:土地、勞動力、能源等方面成本上升及環境的惡化。特點:主要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源密集型產業或污染較嚴重的產業。知識小結1.產業轉移的一般規律(1)從產業轉移的類型來看,資源密集型工業由接近能源地和原料產地,向市場和交通條件優越地轉移,如鋼鐵工業。勞動密集型工業一般轉移到勞動力數量較多、工資較低的地區。嚴重污染工業由發達國家或地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或欠發達地區。(2)從產業轉移的順序來看,一般先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再轉移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3)從生產要素的流動規律來看,由發達地區流入到欠發達地區的主要是資金和技術;由欠發達地區流入到發達地區的一般是勞動力和原料。2.產業轉移方向(1)世界產業轉移世界范圍的產業轉移主要是從發達國家和地區轉向欠發達國家和地區。①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投資建廠,首先是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其次是占領當地市場,最后是利用發展中國家地價低的優勢。②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投資建廠,主要是考慮發達國家的技術優勢、信息優勢及避開關稅壁壘等。(2)中國產業轉移對點訓練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并伴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我國制造業開始出現外流。讀我國部分制造業外流地區分布示意圖,回答1~2題。1.我國外流至傳統制造強國的制造產業最有可能是( )。A.專用設備制造 B.農副食品加工C.礦產開采加工 D.高端家具定制2.新興制造基地選址考慮的共同優勢條件是( )。A.地理位置優越 B.人力豐富廉價C.海陸交通便利 D.水能資源豐富【答案】 1.A 2.B【解析】第1題,專用設備制造具有技術含量高、資本投入高等特點,屬于高端制造業,傳統制造強國多位于經濟發達地區,人工成本和科技水平較高,故最有可能流入的制造產業是專用設備制造;傳統制造強國對環境標準要求高,礦產開采加工污染大,不適宜布局建設;農副產品加工技術含量低,高端家具定制一般針對特定人群,不適合外流至傳統制造強國。第2題,相較于傳統制造強國,新興制造基地主要分布在人口較為密集且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勞動力和土地成本較低,有利于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布局;地理位置和水能資源對新興制造基地布局影響相對較小;作為新興制造基地之一的非洲中部地區經濟欠發達,海陸交通不便利。【隨堂檢測】思維構建即時訓練 歐洲曾經是世界造船業的中心,但隨著日本、韓國、中國等新興造船經濟體的迅速崛起,歐洲造船產量份額在逐年下降,目前,歐洲僅在豪華郵輪的生產方面占有優勢。現代郵輪豪華程度越來越高,功能越來越齊全,船舶的設計和內部裝飾是郵輪品質取勝的關鍵。讀造船產業轉移路徑表,回答1~2題。國家或地區 歐洲→日本 日本→韓國 韓國→中國時間 20世紀50年代 20世紀70年代 21世紀初1.20世紀50年代,造船產業選擇向日本轉移,而不是中國、韓國,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勞動力成本 B.市場需求量C.產業基礎 D.資源狀況2.目前,歐洲僅在豪華郵輪的生產方面占有優勢,說明歐洲造船業( )。A.效益好 B.規模大 C.成本高 D.技術強【答案】1.C 2.D【解析】第1題,20世紀50年代,造船產業選擇向日本轉移,而不是中國、韓國,主要是因為日本的經濟較發達,產業基礎好,配套設施齊全。日本的勞動力成本較高,市場狹小,資源短缺。第2題,根據材料“現代郵輪豪華程度越來越高,功能越來越齊全,船舶的設計和內部裝飾是郵輪品質取勝的關鍵”可知,豪華郵輪注重設計和內部裝飾,對技術要求高,而目前歐洲在豪華郵輪的生產方面占有優勢,這說明歐洲技術水平高;與效益好、規模大、成本高無關。 讀某企業空間轉移示意圖,回答3~4題。3.下列關于該企業空間轉移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甲國為發達國家B.該企業可能為勞動密集型產業C.乙國為發展中國家D.該企業可能為資源密集型產業4.當該企業處于③階段時,乙國面臨的主要問題可能是( )。A.國內就業崗位不足 B.產業結構升級缺乏動力C.環境壓力變大 D.出現“用工荒”問題【答案】 3.B 4.A【解析】第3題,產品研發先在乙國出現,產品銷售到甲國;到了③階段,乙國不再進行產品生產,甲國則從事產品研發和生產。由此可推測,乙國是發達國家,該企業可能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乙國生產該產品的成本上升,企業由乙國轉移到甲國。第4題,當該企業處于③階段時,乙國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甲國,乙國面臨著國內就業崗位不足的問題;乙國國內產業升級,環境條件改善。 毛絨玩具“福娃”的生產要經過裁剪、縫紉、充棉、整理、包裝5道大的工序,100多道小工序才能完成。據悉,100多道小工序一半以上都是靠手工完成的。據此回答5~6題。5.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玩具制造業所屬的產業類型是( )。A.勞動密集型 B.原料指向型C.市場指向型 D.動力指向型6.近半個世紀以來,大量像玩具制造這樣的企業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主要原因是發展中國家有( )。A.豐富的原料 B.廉價的勞動力C.廣闊的市場 D.優惠的政策【答案】 5.A 6.B【解析】第5題,由材料“100多道小工序一半以上都是靠手工完成的”可知,玩具制造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第6題,玩具制造企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由于發達國家工資水平上升,而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工資水平較低,因此此類企業轉移的主要原因是發展中國家有廉價的勞動力。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