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3.3 污染物跨境轉移與環境安全 學案(含答案) 2023-2024學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第三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3.3 污染物跨境轉移與環境安全 學案(含答案) 2023-2024學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第三冊

資源簡介

第三節 污染物跨境轉移與環境安全
【學習目標】
1.能夠從全球視角分析污染物跨境轉移產生的原因和對國家安全的影響,綜合分析通過國際合作解決污染物跨境轉移問題的有效途徑。(綜合思維)
2.能夠搜集世界、全國或區域的環境信息,并利用信息解釋污染物跨境轉移的成因,從維護國家安全的高度,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區域認知)
3.結合污染物跨境轉移的實例,能夠從國家安全的高度,理解國際合作應對污染物跨境轉移的重要性,建立和諧發展的觀念。(人地協調觀)
4.能夠有針對性地開展環境調查,描述污染物跨境轉移的現象,并結合已有資料,對解決污染物跨境轉移問題提出建議,能夠在地理實踐中表現出較強的行動能力。(地理實踐力)
【自主預習】
一、污染物跨境轉移
1.概念:一個國家或地區向境外輸出①      ,將本國產生的污染治理成本轉嫁給他國,從而少承擔或不承擔②        和環境治理責任的社會行為。
2.主要形式
主要形式 舉例
污染物通過③  、 海洋或大氣等自然環境中的介質進行轉移 大面積酸雨區的形成、海上石油泄漏、跨境河流的水污染等
污染物通過人為的方式進行轉移 污染物的直接出口、污染設備和產品的轉移,以及污染行業的輸出等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行為
  3.污染物人為跨境轉移
(1)根本原因
(2)主要趨勢
4.主要影響
地區 影響
輸出國 減少了輸出國的⑧        和污染物排放,降低了廢棄物的處置成本,緩解了國內的公眾輿論壓力
接受國 使污染接受國的環境安全和公眾健康受損
二、國際合作應對污染物的跨境轉移
1.《巴塞爾公約》遵循“⑨          ”原則,為實現國與國之間的有效合作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具體措施如下:
(1)禁止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和轉移危險廢物,各國需要把危險廢物的產生數量減到最低限度,并采用最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方式就地儲存和處理。
(2)如果出于環保考慮確有必要越境轉移廢物,出口國必須事先向進口國和有關國家通報廢物的數量及性質;越境轉移危險廢物時,出口國必須持有進口國政府的書面批準書。
(3)發達國家依托在污染物管理、污染物⑩          技術和資金投入等方面的優勢,通過技術轉讓、信息交流和人員培訓等多種途徑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
2.我國采取的措施
角度 措施
國際合作 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維護我國的發展權和環保權
法律 制定和完善與國際產業轉移相關的法律制度
產業結構 調整產業結構和對外招商引資的方向,提高產業準入的         ,嚴禁高污染和低技術的產業引入
環境監管 加大環境監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轉移的
環境標準 提高和完善             ,確立依法打擊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據
貿易 開展        ,打擊和整治污染物走私等
  【答案】 ①污染物 ②環境損害 ③河流 ④不平衡 ⑤公眾參與 ⑥工業化 ⑦產業轉移 ⑧資源損耗 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⑩無害化處理  環境門檻  違法成本 環境標準體系  綠色貿易
【合作探究】
情境導入 2023年8月,日本政府召開相關閣僚會議,正式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污染水排入大海。這場“核”水之患,始于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9.0級特大地震,地震造成福島第一核電站災難性核泄漏。經十幾年積累,核污染水量約有134萬噸。截至2023年10月23日,已有超過1.5萬噸核污染水流入海洋。
分析日本這一舉措的影響及國際應對污染物跨境轉移的措施。
主題1 污染物跨境轉移的方式
情境1 2019年,全國海關打擊“洋垃圾”走私入境,偵辦廢物走私犯罪案件372起,查證涉案廢物76.2萬噸。通過持續打擊整治,洋垃圾走私活動得到有效遏制。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調查報告顯示,發達國家每年產生的電腦、電視、手機、家用電器等電子垃圾多達5 000萬噸,其中75%的電子垃圾沒有經過正規的回收處理,絕大部分被非法輸往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對轉入地的環境和人體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危害。
任務 污染物通過哪些方式進行跨境轉移
【答案】 污染物通過河流、海洋或大氣等自然環境中的介質進行轉移;污染物通過人為的方式進行轉移,如污染物的直接出口、污染設備和產品的轉移,以及污染行業的輸出等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行為。
情境2 酸雨是地面排放的大氣污染物在高空擴散的過程中形成的酸性沉降物。酸雨的形成和影響都不是局部的,全球范圍內受酸雨影響較突出的區域集中分布在東亞、歐洲西部和北美。下圖為酸性沉降物形成示意圖。
任務1 說出酸雨的形成過程及其危害。
【答案】 形成過程:人類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燃燒后產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氣中經過復雜的化學反應,形成硫酸或硝酸氣溶膠,或為云、雨、雪、霧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為酸雨。危害:酸雨直接腐蝕破壞人類建筑物,使水體、土壤酸化,危及水生生物,危害植被,影響農作物收成。
任務2 列舉其他污染物自然跨境轉移的事例及其造成的危害。
【答案】 1986年萊茵河沿岸,位于瑞士境內的化工廠著火,污染物大量進入萊茵河并迅速擴散,造成了跨境的環境災難,直接污染了下游的水體,造成大量水生生物死亡,并危害沿岸居民的健康。
2015年,印度尼西亞超過260萬公頃土地被燒毀,產生的煙霾侵襲了印度尼西亞、文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東南亞多國,最終釀成了一場嚴重的生態災難,直接威脅了當地居民的健康,造成了大量人員呼吸道感染。
1.污染物跨境轉移的形式
形式 后果
河流、海洋或大氣自然流動 使一國發生的污染擴散到鄰國或周邊國家
國際貿易 把可利用的污染物作為商品輸送到遠離所在國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
國際投資 發達國家將落后的重污染設備、技術和行業等轉移到本國區域之外
2.根本原因
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在環境保護和污染控制領域的制度建設、市場監管、治理成本和公眾參與等方面都存在差距,是污染物人為跨境轉移的根本原因。
  “洋垃圾”,指進口固體廢棄物,有時又特指以走私、夾帶等方式進口國家禁止進口的固體廢棄物或未經許可擅自進口屬于限制進口的固體廢棄物。中國曾是全球最大的“洋垃圾”進口國,“洋垃圾”的進口熱潮開始于20世紀末。2017年7月18日,中國正式通知世界貿易組織,從2017年年底開始將不再接收外來垃圾,包括廢棄塑膠、紙類、廢棄爐渣與紡織品。面對中國的禁令,英美兩國正在積極制定政策以徹底解決塑料垃圾問題,但是在相關技術研制成功及政策出臺前,英美兩國在塑料等垃圾處理上仍以尋找替代中國的垃圾進口國為主。據此回答1~2題。
1.中國曾大量進口“洋垃圾”的主要原因是(  )。                
A.廢棄物處理能力強 B.產業結構調整需要
C.彌補工業原料短缺 D.環境承載力大
【答案】 C
【解析】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制造業快速發展,對原材料的需求增大,進口“洋垃圾”可以補充部分工業原料,節約制造成本,從而滿足人們對工業產品的需要。
2.最有可能成為替代中國的垃圾進口國是(  )。
A.加拿大 B.日本
C.尼日利亞 D.新加坡
【答案】 C
【解析】 “洋垃圾”雖然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但是會對環境造成破壞。為保護環境和人們健康,發達國家對固體廢棄物進口有著嚴格的法律法規和管理體制。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為追求更高的經濟利益,對固體廢棄物進口的監管較寬松,所以成為“洋垃圾”的出口市場。比較選項四個國家,尼日利亞經濟發展水平最低,因此最有可能成為替代中國的垃圾進口國是尼日利亞。
主題2 污染物跨境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及防范
情境 “垃圾”,顧名思義就是廢棄品,而“洋垃圾”指國外一些處理廢棄的工業用品、日用品等固體廢棄物,這些固體廢棄物本該在生產國處理,但有些國家為了節省處理成本,通過與我國不法商家串通,直接打包運往我國。2017年7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公布《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各地加大進口監管力度,全面禁止進口環境危害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固體廢棄物。我國在2019年年底前已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棄物。下圖為2005—2016年我國固體廢棄物年度進口量及增速圖。
任務1 概括圖示年份我國固體廢棄物進口量的主要特點。
【答案】 固體廢棄物進口量大;進口數量同比增速呈波動變化。
任務2 說明我國禁止“洋垃圾”入境的理由。
【答案】 “洋垃圾”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質,會加劇環境污染;帶有大量細菌和病毒,會導致各種傳染性疾病的傳播與擴散,危害人體健康;回收加工再銷售的產品,質量不穩定,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以極低的價格流通,擾亂我國經濟秩序。
任務3 說明我國在招商時應杜絕引進哪類企業
【答案】 高污染、高耗能企業。
南極微塑料污染——培育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
情境 材料一 2018年4月21日,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各項考察任務,順利返抵上海。此次考察中,科考隊員在南極半島海域和戴維斯海首次檢測出微塑料。微塑料,指粒徑小于5 mm的塑料顆粒和紡織纖維。微塑料體積小,比表面積大(比表面積指多孔固體物質單位質量所具有的表面積),黏附污染物,被稱為“海洋里的PM2.5”。如今,微塑料已遍布地球各個海域,人口越稠密的海岸地帶微塑料越多。
材料二 下圖為污染物遷移模式圖。
任務1 推測微塑料的來源。
【答案】 工業生產產生的微塑料;塑料制品經過風化后形成的微塑料;清洗含有纖維的衣物時產生的微塑料;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在洗滌過程中融入水環境;等等。
任務2 解釋微塑料出現在南極海域的原因。
【答案】 隨大洋環流擴散;隨大氣環流飄移、沉降等。
任務3 分析微塑料產生的危害。
【答案】 微塑料污染海洋水體,破壞海洋生態環境;微塑料難降解,擴散快,污染范圍大;微塑料會吸附有毒有害物質,增加污染程度;被海洋生物誤食,導致生物死亡,影響生物多樣性;微塑料及污染物通過食物鏈傳遞至高等生物及人體內,危害人體健康。
任務4 簡述防治微塑料危害的措施。
【答案】 加強監測調查;塑料制品回收處置,提升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水平;加強法律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力度;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升公眾對微塑料污染的認識;形成政府、企業、公眾聯手共治的綠色行動體系;加強國際合作;等等。
1.污染物跨境轉移對環境安全的影響
(1)自然因素導致的污染物跨境轉移:污染物隨河流、海洋或大氣自然流動,沒有明確目的地,鄰近或不鄰近的國家或地區都可能受害,從而使污染物的污染范圍擴大。
(2)人為因素導致的污染物跨境轉移
(3)污染物跨境轉移的危害
特點 危害
直接性 污染當地水源和土壤,導致生態環境被破壞、環境污染加重,并危害人體健康
長期性 產生連鎖反應,引發區域性環境危機
全球性 長期積累對全球環境造成危害
2.污染物跨境轉移的防控
(1)國際合作——《巴塞爾公約》
(2)我國的防控措施
項目 內容
國際貿易 充分利用國際公約與污染物出口國或地區進行交涉,更好地維護國家的環境權益
制度建設 逐步健全法規體系,加強對污染物跨境轉移的控制,切實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資源利用 全面提升國內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化水平,逐步補齊國內資源缺口
公眾參與 積極引導公眾參與,努力營造全社會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圍
  2021年1月1日起,我國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廢物。讀2014—2019年我國進口固體廢物量及變化情況圖,回答1~3題。
1.下列關于2014—2019年我國進口固體廢物量的增長率變化特點的描述,正確的是(  )。
A.先減后增,2017—2018年減少最快
B.先增后減,2017—2018年減少最慢
C.整體呈減少趨勢,2017—2018年減少最快
D.整體呈增加趨勢,2017—2018年減少最慢
2.進口固體廢物對我國的危害有(  )。
①加劇環境污染 ②減少可利用資源 
③加快病菌擴散 ④增加原料成本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我國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的最主要目的是(  )。
A.促進就業率上升 B.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
C.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D.保護我國生態環境
【答案】 1.C 2.B 3.D
【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我國進口固體廢物量增長率從2016年開始為負值,之后一直在減少,其中2017—2018年減少得最快。第2題,固體廢棄物可能攜帶病菌并且含有不可回收利用的廢棄物,會加大我國的環境治理壓力,加快細菌的擴散,①③正確;但是其中一些可利用的還是能夠增加原料來源,降低原料成本,②④錯誤。第3題,進口固體廢物能夠增加與其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口,促進就業率上升,禁止進口固體廢物會使從事這些行業的人口減少。進口固體廢物能夠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主要是依靠技術水平的提高,不是依靠禁止進口廢物。
【隨堂檢測】
1.下列屬于污染物跨國污染方式的有(  )。             
①大氣環流  ②固體廢棄物跨國轉移 
③含有毒有害物質的產品貿易 ④服裝貿易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污染物可通過大氣環流、河流徑流等自然過程傳輸到其他國家;本國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會通過跨國轉移輸送到其他國家;含有毒有害物質的產品通過國際貿易從一個國家進入其他國家。
2.下列關于污染物跨國污染對國家安全影響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自然過程跨國傳輸的污染物跨國污染不會影響國家安全
B.污染物跨國污染可能會造成輸入國的環境安全問題
C.可能引發輸入國與輸出國之間的矛盾或外交爭端
D.可能引發軍事沖突
【答案】 A
【解析】 一個國家排放的污染物,會通過大氣環流、河流徑流等自然過程傳輸到其他國家,從而對其他國家的環境造成污染。
  在圣弗朗西斯科(舊金山)與夏威夷之間的廣闊太平洋水域上,漂浮著一個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島”,其面積大小與中歐相近。科學家們認為,人們隨手丟棄的廢舊塑料袋通過下水道進入海洋,不斷運動的洋流將它們聚集在一起,最終形成了這座龐大的“垃圾島”。這座“垃圾島”一直在“茁壯成長”。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座“島嶼”的面積每10年就增長10倍。要徹底清除這些垃圾,可能要耗費數十億美元的資金。據此回答3~5題。
3.形成“太平洋垃圾島”的垃圾主要來自(  )。
A.航行于海上的各類船只
B.沿海陸地上的生產活動
C.陸地上人類生活活動丟棄的垃圾
D.廢棄船只上難以分解的塑料制品
4.促使垃圾在太平洋上聚集并形成“垃圾島”的主要洋流可能是(  )。
A.北太平洋暖流 B.加利福尼亞寒流
C.阿拉斯加暖流 D.北大西洋暖流
5.大洋上的“垃圾島”給海洋環境帶來的影響最有可能是(  )。
A.海洋動物吞下塑料垃圾,危及其生命
B.改變洋流流向,危害海洋環境
C.嚴重阻礙海上船只航行
D.增加海洋氣象災害的發生頻率
【答案】 3.C 4.A 5.A
【解析】 第3題,根據材料中“垃圾島”的成因,“科學家們認為,人們隨手丟棄的廢舊塑料袋通過下水道進入海洋,不斷運動的洋流將它們聚集在一起,最終形成了這座龐大的‘垃圾島’”,可知“垃圾島”主要由廢舊塑料袋聚集而成,而廢舊塑料袋主要來自陸地上人類生活活動丟棄的垃圾。第4題,由材料可知該“垃圾島”位于太平洋舊金山與夏威夷之間,所以北大西洋暖流對其沒有影響;加利福尼亞寒流和阿拉斯加暖流分別向南、北流動,不利于廢舊塑料袋的聚集;北太平洋暖流將亞洲東部沿海地區的廢舊塑料帶到太平洋內部聚集。第5題,該“垃圾島”會影響海上的交通,但這不是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垃圾島”可能會危害海洋環境,但不會改變洋流的流向;“垃圾島”與海洋氣象災害的發生無關;“垃圾島”的形成屬于海洋環境污染,海洋環境污染會造成海洋生態環境破壞,如海洋動物不慎吞下其中的塑料垃圾,會因無法消化而危及生命。
  發達國家將固體廢棄物出口到發展中國家是多年慣例,但近年來,對“洋垃圾”說不,成為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的共識。發展中國家不是發達國家的“垃圾殖民地”,任何國家的發展都不能以犧牲別國的生態環境為代價。據此回答6~8題。
6.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輸出固體廢棄物的實質是(  )。
A.資源輸出
B.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援助
C.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D.經濟發達程度差異在國際環境關系中的體現
7.下列關于發展中國家進口“洋垃圾”的說法中,正確的有(  )。
①“洋垃圾”對土壤環境的影響只是占用大量土地 
②“洋垃圾”在堆放和處理過程中會產生次生污染,加大環境壓力 
③部分“洋垃圾”直接進入市場流通,危害人體健康 ④經加工再銷售的“洋垃圾”產品質量不穩定,存在安全隱患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下列有關污染物跨國轉移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一些發展中國家地廣人稀,少量的污染物不會引起環境問題
B.很多發展中國家環境自凈能力強,可以自然分解更多的垃圾
C.污染物跨國轉移會給輸入國帶來環境污染
D.發展中國家可獲得巨額經濟賠償,促進經濟發展
【答案】 6.D 7.D 8.C
【解析】 第6題,發達國家將固體廢棄物出口到發展中國家不僅可以降低垃圾處理成本,還可減輕垃圾對本國的環境污染,這是經濟發達程度差異在國際環境關系中的體現;輸出的是廢棄物不是資源,更不是經濟援助。第7題,“洋垃圾”在堆放和處理過程中會污染大氣、地下水、土壤等,會加大環境壓力,危害人體健康,同時經加工再銷售的產品質量也不穩定,存在安全隱患,②③④正確;“洋垃圾”除了會占用大量土地,還會危害土壤中的微生物,污染土壤等,①錯誤。第8題,對于自然環境較脆弱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少量污染物也會引起環境問題;發展中國家經濟相對落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污染物排放不斷增加,環境自凈能力減弱,再接收國外的垃圾,會進一步加劇本國環境污染;污染物具有污染環境的特性,污染物跨國轉移會給輸入國帶來環境污染;發達國家利用發展中國家的政策監控漏洞轉移垃圾,發展中國家沒有獲得巨額經濟補償,且在關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應該關注環境保護。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宁县| 福清市| 屏边| 泰州市| 普格县| 临城县| 玉林市| 利川市| 金门县| 呼伦贝尔市| 铜梁县| 淮南市| 安平县| 共和县| 郯城县| 子洲县| 玉山县| 凭祥市| 建德市| 黄石市| 伊宁县| 车险| 左云县| 绍兴市| 冷水江市| 贡嘎县| 皮山县| 五台县| 汤原县| 扶余县| 夏河县| 老河口市| 抚松县| 绵竹市| 微博| 广丰县| 神农架林区| 卢龙县| 安徽省| 保康县| 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