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第11課 古代日本 學與練【基礎梳理】一、6世紀前的日本1.興起:公元1—2世紀,日本有100多個小國。2.統一:5世紀時,在本州中部興起的大和政權統一了日本。3.統治:大和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為“大王”,大王依靠貴族統治全國。王室和貴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領地,領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部民地位近似奴隸。二、大化改新1.背景:(1)6—9世紀,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推動日本進行改革。(2)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發動宮廷政變,孝德天皇即位,年號大化。2.改革:從646年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3.內容:政治 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經濟 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4.影響: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三、幕府統治1.背景: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與土地兼并盛行,莊園形成。中央對地方逐漸喪失了控制能力,社會局勢動蕩。2.形成: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把自己家族和仆從中的青壯男子武裝起來,組成一種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成員稱為“武士”。3.影響:日本進入幕府統治時期。(1)概況:12世紀晚期,源氏武士集團擊敗平氏武士集團,源氏首領源賴朝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于鐮倉。(2)特點:幕府擁有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與天皇朝廷并存;天皇實際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幕府將軍實際上把持著國家大權。(3)影響:逐漸形成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對象不是國家,而是他的主公。【課堂演練】1.日本學者上山春平說:“今天的日本文化表面上有濃厚的‘歐洲色彩’,剝取這一層,下一層是中國文化色彩很強的‘農業社會’文化……這層中國文化色彩從制度上主要來源于一次模仿。”這次“模仿”( )A.確立土地私有制B.使日本成為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C.提倡“文明開化”D.是日本進入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2.7世紀中期,日本成為了一個在法律、軍事制度、土地所有形態和課稅制度上都和唐朝相似的中央集權國家。以上表述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 )A.背景 B.過程 C.內容 D.結果3.如圖所示內容,表明日本的大化改新( )A.效仿中國并兼具自身特點B.形成了幕府專權的局面C.學習隋唐文學藝術并創新D.確立了完備的典章制度4.日本歷史上一次改革規定:“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身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該規定反映出當時日本土地的所有者是( )A.國家 B.公民 C.部民 D.貴族5.大化改新之前,天皇及皇親都沒有姓。大化改新以后,天武天皇改訂全國氏姓,制定了“八色姓”,把皇親血統的氏姓列為八姓之首,和其他氏族加以嚴格區別。這一舉措旨在( )A.促進日本社會轉型 B.打擊地方割據勢力C.強化天皇專制統治 D.完善官僚政治制度6.“今天的日本文化表面上有濃厚的‘歐洲色彩’,剝去這一層,下一層是中國文化色彩很強的‘農業社會’文化……這層中國文化色彩從制度上主要來源于一次模仿。”這次“模仿”使日本( )A.完成統一 B.完全西化C.完成封建化 D.完全殖民化7.6世紀以后,中國文明開始大規模地傳入日本,破壞了這種部族組織。自朝鮮傳入的佛教是文化變革的媒介……由大陸渡海而來的學生、教師、匠人和僧侶,不僅隨身帶來了新的宗教,還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這一現象推動日本進行( )A.大化改新 B.幕府統治 C.明治維新 D.對外擴張8.“大化改新使日本社會的階級關系發生變化……天皇成為最高的土地所有者……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得到提高。”這說明( )A.改革并不是一帆風順的B.農民是這次改革的最大受益者C.改革促進了社會進步D.這次改革限制了天皇的權力9.大化改新時規定:凡六歲以上公民,由政府班給口分田,男子二段,女子為男子的三分之二。官戶奴婢與公民相同,家人、私奴婢則給公民的三分之一。這一規定( )A.推動大和政權基本實現了統一B.動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C.導致土地私有與土地兼并盛行D.抑制了貴族地主對土地的兼并10.“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大化改新的這項規定意在( )A.限制土地兼并,發展莊園經濟B.削弱幕府統治,加強中央集權C.穩定小農經濟,維護統治地位D.提高武士待遇,完善官僚制度11.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國留學30多年的高向玄理、留學僧南淵請安回國,他們帶回隋唐的封建統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傳授給皇室貴族,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礎。隨后日本( )A.進入奴隸社會 B.對外侵略擴張C.派遣唐使來華 D.開始大化改新12.有人說“中國經歷上下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燦爛文明,被日本通過一次革新,盡數吸收”。這次“革新”使日本( )A.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B.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C.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天皇的權利D.進入了鐮倉幕府統治時期13.大化改新廢除貴族世襲制,各級官吏由國家任免,將貴族私有的土地和部民收歸國有,變成公地和公民。這些措施( )A.保護了貴族利益 B.加強了中央集權C.加劇了社會動蕩 D.動搖了幕府統治14.下列關于7世紀中期日本進行的改革內容的敘述,正確的有( )①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②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③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④統一賦稅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15.大化改新實現了日本歷史上一次重大的飛躍,這種“飛躍”的實質是( )A.莊園和武士階層的形成B.天皇制度的建立C.豪強貴族世襲制的削弱D.封建制度的建立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漢書 地理志》是我國最早對日本有確切記載的歷史書籍。《隋書 倭國傳》記載,公元607年,倭國派小野妹子使隋,國書上寫著“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新唐書 日本傳》也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遺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漢語),惡倭名,更號日本”。【材料二】陳冰在《作坊里的日本》一書中寫道:“中古時期,日本在亞洲拜認了第一位老師,向老師學習……后來,日本就向他的第一位老師發動侵略戰爭,同老師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收錢占地。”【材料三】班田(授田)六年一班,即政府每隔6年,班給6歲以上的男子口分田2段,女子為男子的2/3,私奴婢為公民的1/3,公奴婢同公民數。受田人死后,口分田歸公。——黃遵憲《日本國志》,有改動(1)中國史書中多次出現與古代日本有關的記錄說明了什么?(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日本在中古時期拜認老師后所進行的改革并說明其影響。(3)材料三反映的是日本歷史上的哪一次改革?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材料三反映了這次改革的哪一項內容。參考答案1-10 BDAAC CACDC11-15 DABAD16.(1)古代日本與中國交往頻繁,關系友好。(2)改革:大化改新;影響: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3)改革:大化政新;內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經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