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節 海洋空間資源與國家安全【學習目標】1.結合材料,理解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對國家資源安全和國家海洋國土安全的影響。(綜合思維)2.列舉實例,了解海洋空間的構成、開發利用的領域及主要方式。(區域認知)3.通過對海洋空間開發利用重要性的認識,增強海洋是人類生存發展第二空間的意識和人與海洋協調發展的觀念。(人地協調觀)4.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國家海洋空間資源開發的舉措,強化海洋意識和國家安全意識。(地理實踐力)【自主預習】一、海洋空間的重要性1.為人類提供① 。 2.對沿海國家的安全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二、海洋空間資源的開發1.海洋空間資源的概念:與② 有關的地理區域,包括海域上空、海面及水體、海底和海岸帶四個部分。 2.傳統的海洋空間利用方式:多限于③ 、 海港建設、圍海造陸等,開發活動大部分集中在海洋沿岸及近海淺水區。3.現代海洋空間利用方式(1)海域上空的利用:航空航線等。(2)海面及水體資源利用:跨海大橋、④ 、 海上石油平臺等。(3)海底資源利用:海底隧道、海底城市等。三、海洋空間資源與國家安全1.海域上空(1)???一般指沿海國⑤ (包括內水、領海及毗連區和專屬經濟區)上空的空域空間,是國際航空飛行的重要空間。 (2)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海域上空影響著一國的空域管理,對國家安全具有重大意義。2.海面及水體(1)海上通道的重要性:大量物流經船舶運輸通過的海域,是連接世界主要經濟資源中心的通道,也是⑥ 和商業貿易的紐帶,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國防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2)海島A.概念:散布于海洋中,四面環水并在高潮時高于水面的⑦ 的陸地區域。 B.重要性:海島具有海陸兼備的特點,在國防安全上具有重要意義。3.海底空間(1)海底隧道的重要性:海底隧道不僅能夠提高跨海交通速度,還能避免海面⑧ 的不利影響。 (2)海底光纜的重要性:海底光纜以⑨ 的優勢,在國際通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3)海底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4.海岸帶(1)優勢:地理位置優越,海陸資源豐富。(2)我國的海岸帶:⑩ 最高、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3)我國海岸帶開發帶來的環境問題:缺乏統一規則、陸海統籌,開發過度,生態破壞,等等。【答案】 ①發展空間?、诤Q箝_發利用?、酆I线\輸 ④人工島?、莨茌牶S颉、迖H交流?、咦匀恍纬伞、鄲毫犹鞖狻、岽笕萘?、抗干擾?、鈱ν忾_放程度【合作探究】情境導入 從高空俯瞰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迪拜,依稀可見兩棵巨大的棕櫚樹漂浮在蔚藍色的海面上。仔細辨認,棕櫚樹竟是由一些錯落有致、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的。除棕櫚樹外,還能看到由300個島嶼勾勒的一幅世界地圖。這一派奇特景象并非大自然的杰作,它是迪拜雄心勃勃的人工島計劃——棕櫚島工程的一部分。為了建造它們,8 000萬立方米的土石被填進海里,還專門修建了一條12千米長的防護堤。人工島是人類利用海洋空間的一種形式。與陸地環境相比,海洋空間有哪些優點 提示:空間廣闊,便于立體利用;地價便宜,不需要搬遷人口;海底隱蔽性好,海中溫度、壓力穩定。主題1 海洋空間資源與國家安全情境1 下圖示意海洋空間利用模型。任務1 簡述人類開發海洋空間資源有哪些有利與不利條件 【答案】 有利條件:海洋空間資源類型多;科技不斷進步,對海洋空間資源的認識不斷加深;許多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不利條件:海洋風浪大,天氣多變;海水腐蝕性強;海底高壓、黑暗、冰冷;距陸地遠,補給困難。任務2 人類利用海洋空間資源主要有哪些形式 【答案】 海洋空間資源包括海域上空、海面及水體、海底空間、海岸帶等四個部分。海域上空的利用如航空航線等,海面及水體資源利用包括海運、海港、跨海大橋、人工島、圍海造陸、海上石油平臺、海洋旅游、海水淡化、網箱養殖等,海底資源利用包括海底隧道、海底城市等。情境2 我國海岸帶約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13%,卻集中了全國70%以上的大城市、50%左右的人口和60%的地區生產總值,形成了環渤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經濟圈。任務1 與內陸城市相比,我國沿海城市擁有哪些發展優勢 【答案】 受海洋影響大,降水豐沛,水資源充足;農業發達,城市農副產品供應充足,保障生活所需;海洋資源豐富,海洋產業發達;海岸線長,可發展海陸聯運;與外界聯系便捷,對外開放程度高。任務2 對海岸帶的過度開發,會造成哪些環境問題 【答案】 會造成生態破壞,如紅樹林破壞、海洋生物棲息地破壞、海洋灘涂面積減小等,導致海岸海洋生物多樣性減少;大量排污會造成海水污染,導致海洋生物死亡、海岸環境退化等。情境3 廈門新機場造地選址位于大嶝島與小嶝島之間,利用周邊海域淤泥吹填造地。2019年11月18日,廈門新機場填海造地工程報表公布,總填海造地面積約15.6 km2,主要工程包括護岸、圍堰、陸域形成、地基處理工程,以及場地排水、流溢口等臨時工程。任務1 人工造陸的主要類型有哪些 【答案】 圍海造地和填海造陸兩種。任務2 人工造陸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 【答案】 造陸改變了原有的海洋環境和海岸環境,使得一些海洋生物失去了棲息地,甚至因此瀕臨滅絕,使海洋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造陸發展農業的地區,出現土壤鹽堿化,土地退化嚴重;造陸使得下墊面性質發生改變;等等。任務3 海洋交通與通信已經從海面向海底和海洋上空拓展,其主要利用方式有哪些 【答案】 主要利用方式有建造海底隧道、海底管道、跨海大橋及鋪設海底光纜等。海洋空間資源與國家安全海洋空間資源 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海域上空 影響著一國的空域管理,對國家安全具有重大意義海面及水體 海上通道 是國際交流和商業貿易的紐帶,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國防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海島 具有海陸兼備的特點,在國防安全上具有重要意義海底空間 海底隧道 不僅能夠提高跨海交通速度,還能避免海面惡劣天氣的不利影響海底光纜 以大容量、抗干擾的優勢,在國際通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海底礦產資源 保障國家礦產資源安全海岸帶 地理位置優越、海陸資源豐富思維拓展 1.海洋可利用空間及其特點可利用空間 特點 原因海上 不穩定,受外界影響大 海洋氣象狀況 多變,海水的運動海中 對工程設備材料和結構有嚴格要求 海水的腐蝕性強,海冰的破壞性大海底 活動受限 黑暗、高壓、低溫、缺氧2.海洋空間開發利用的方式及意義類型 用途 優點 缺點 意義生產空間 開發利用海洋生物資源,海水化學資源,海洋石油、天然氣及其他礦產資源等海洋資源 海上生產項目建設的優點是可大大節約土地,空間利用代價低;交通運輸便利,運費低,能減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費用 基礎設施投資較大,技術難度高,風險大 現代海洋空間資源的開發范圍逐步向深海及海底延伸,服務于工業、農業、軍事、交通運輸等多個領域,在以下方面有重要價值: 緩解沿海地區人地矛盾;開發海洋資源,豐富資源類型,緩解陸地上資源緊缺的局面,保障國家資源安全;擴展人類生存空間;改善島嶼與陸地的通達性儲藏空間 海底儲存石油、礦石、化工原料、核燃料等易燃、有毒、有放射性的資源 安全性高、隱蔽性好、交通便利、節約土地等 投資較大,技術難度高,風險大交通空間 海岸、海上或海底修建橋梁、隧道、機場、港口、航道和管線等設施 海洋交通運輸的優點是運量大、成本低廉,適宜對各種笨重的大宗貨物作遠距離運輸,如糧食、礦石、石油等 速度慢,航行受天氣影響較大;建設基礎設施成本大生活空間 觀光休閑、圍海造地、填海造陸、建造人工島嶼或海上城市的建設 風景秀麗、海下世界奇妙等 容易造成海洋污染軍事空間 潛艇活動、建設海底基地等 安全性高、隱蔽性好、節約土地等 建設難度大、投資大通信空間 海底電纜等 隱蔽性好、安全性高 海水腐蝕性強、技術要求高 漂浮式海上風電站,由風力發電機和漂浮式平臺組成,可用于開發水深超過50米海域的風力資源。2017年,全球首座商業化運行的漂浮式海上風電場在英國北海沿岸正式投用。2025年,我國或將迎來首個可商業化運行的漂浮式海上風電場。讀圖,回答1~2題。1.與傳統固定式海上風電相比,漂浮式海上風電站的主要優勢在于( )?! ?br/>A.發電量更大 B.適用范圍廣C.安裝便利 D.無海洋污染2.與挪威、英國等歐洲國家相比,我國開發漂浮式海上風電站面臨的挑戰主要是( )。A.市場 B.技術C.海域面積 D.災害【答案】 1.B 2.D【解析】 第1題,傳統風電機組通常固定在近海海床,而漂浮式機組不固定,由風力發電機和漂浮式平臺組成,安裝較復雜,兩者發電量大小與風電機組有關,漂浮式海上風電站裝機容量相對較小。全球海上風力資源主要分布在水深更深的遠洋海域,對固定式風電具有巨大挑戰。漂浮式海上風電站適合深遠海(范圍更廣、風能資源更豐富的地區),同時也適合地質較差的淺海區。因此適用范圍更廣是漂浮式海上風電站較傳統固定式海上風電站的優勢所在。漂浮式海上風電站同樣會產生噪聲和電磁場。第2題,隨著經濟發展,我國能源需求量不斷增大,市場較為廣闊;技術是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同時,我國海域面積廣闊;西北太平洋臺風多發,相較于挪威、英國,我國開發漂浮式海上風電站面臨的挑戰主要是臺風等海上氣象災害。【隨堂檢測】1.下列海洋空間開發利用中,屬于同一領域的是( )?! ?br/>A.沿海港口、航海運河、海上橋梁、海上機場、海底管道B.海港碼頭、海濱浴場、海上油庫、海底光纜、海上電站C.海底隧道、圍海造陸、海底貨場、海底油庫、海洋廢棄物處理場D.海洋牧場、海底倉庫、海洋公園、工業人工島、海上運動區【答案】 A【解析】 沿海港口、航海運河、海上橋梁、海上機場、海底管道同屬于海洋空間利用中的海洋運輸領域。2.下列關于圍海造地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圍海造地是緩解人多地少矛盾的最好途徑B.圍海造地是人類利用海洋空間的古老而科學的方式C.圍海造地不需要其他配套建設D.100多年來,我國澳門利用此辦法使土地面積擴大了1倍多【答案】 D【解析】 圍海造地是緩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徑,但需要科學論證和搞好配套建設。3.江蘇省沿海灘涂帶,自古就是我國著名海鹽產地,目前該地區的淮北鹽場仍然是我國四大鹽場之一?;幢丙}場形成的有利條件是( )。A.隆冬季節,西北季風強勁,蒸發量大,有利于曬鹽B.夏季高溫多雨,有利于曬鹽C.濱海平原地勢較低,而且較為平坦,有利于曬鹽D.淮北的沿海地區為基巖海岸,有利于曬鹽【答案】 C【解析】 海鹽生產需要兩個基本條件:適合曬鹽的天氣和灘涂。隆冬季節氣溫低,不利于曬鹽;夏季多雨,不利于曬鹽;濱海平原地勢較低,而且較為平坦,有利于曬鹽;淮北的沿海地區是淤泥質海岸,有利于曬鹽。 位于迪拜的杰拜勒·阿里人工島以棕櫚樹為設計原型,跨度達15 km,增加海岸線720 km,建有65個港口泊位,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港。島上建設有私人住宅、公寓、摩天大樓、酒店及主題公園。讀杰拜勒·阿里人工島設計圖,回答4~5題。4.棕櫚樹型的人工港設計可以( )。①提高港口的吞吐量 ②增強船員注意力 ③延長港口海岸線 ④減小港口內風浪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5.杰拜勒·阿里人工島對沿海生態的影響是( )。A.天然沙灘范圍擴大 B.沿海生態環境惡化C.海洋生物種類增多 D.海洋生態環境改善【答案】 4.C 5.B【解析】 第4題,由材料可知,棕櫚島跨度達15 km,增加海岸線720 km,建有65個港口泊位,由此判斷棕櫚樹型的人工島設計,擴大了陸地面積,延長了海岸線,增加了港口數量,提高了港口的吞吐量,①③正確;根據圖示信息可知,棕櫚樹的造型可以降低港口內風浪的速度,減小風浪,④正確;不會增強船員的注意力,反而可能會分散其注意力。第5題,隨著人工港的建設,人類活動對海洋的影響加大,天然沙灘面積縮小,人工沙灘面積擴大,生物多樣性減少,沿海生態環境惡化;杰拜勒·阿里人工島的建設,對海洋整體生態環境干預有限,因此海洋生態環境變化不大,且本題主要是問人工島的建設對沿海生態環境的影響。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