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備考指南以熱點地理問題為載體的中考試題命制方式向來比較受歡迎,尤其近年來,隨著中考改革的推進,試題中滲透熱點地理問題的命題越來越多,熱點地理信息對中考地理試題命制的影響越來越大。新課程標準的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原則中明確要求,“堅持素養立意,強化育人導向。命題要有助于考查學生在真實情境與任務中,運用綜合思維、區域認知觀察和感悟地理環境,以及發現、認識、分析和評價人地關系問題的能力,彰顯地理學科在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全球視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觀念等方面的價值。”以“熱點地理問題”為載體,為學生創造新的問題情境,可以培養學生的遷移應用能力,在分析解決問題過程中厘清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完善的知識網絡,并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備考時應有意識地將現實生活、生產發展、時事熱點中的重大地理現象與地理學科知識聯系在一起。采用熱點材料作為情境,學生入情進境,在真實的案例和情境中生成地理知識和能力,避免了機械記憶和刷題,又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建設偉大成就和重大發展戰略,使學生形成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熱點01 我國南極秦嶺站2月7日開站2024年2月7日,中國南極秦嶺站正式開站。秦嶺站是中國第五個南極科考站,第3個常年考察站,新時代中國建立的第一個常年考察站,首個面向太平洋扇區的考察站,建筑面積達到5244平方米,主體設計為南十字星造型,設計理念源自中國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用來導航的南十字星。1.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1)地形:以陸地為主,終年冰雪覆蓋,海拔最高的大洲。(1)氣候:酷寒(地球上最冷的地區)、干燥、烈風,有“白色荒漠”“風庫”“冰雪高原”之稱。原因:南極地區陸地面積廣,受海洋影響小,海拔高,冰雪覆蓋,折射強,所以與北極地區相比,南極地區氣溫更低,風力更大。2. 南極地區的自然資源:淡水資源、礦產資源豐富;生物資源:磷蝦、鯨、海豹、企鵝 (“南極紳士、南極的主人”)3.極地考察:(1)科考站: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2014年建成)、秦嶺站(2月7日開站)。(2)科考最佳時間:11月至次年3月,冬季。(3)極地目前的環境問題生物資源遭到破壞:南極周圍的鯨遭到亂捕濫殺,北極地區的北極熊、海豹、海獅、海象等也遭到了濫殺。全球氣候變暖,兩極冰川開始大面積融化,固體淡水在減少。南極臭氧層空洞。4.秦嶺站的建成有以下幾個意義:拓展了考察范圍。新站填補了中國在南極羅斯海區域的考察空白。設計立足于南極考察的大尺度規劃,綜合考慮后勤運轉、科學觀測、國際合作和環境保護等要素,形成以考察站為中心的多圈層全域考察模式,考察范圍可達到300至500公里的范圍。能支持智慧科考。新站采用了基于衛星通信系統的數據管理和遠程同步,設置自動檢測、應急處置等智慧運維系統,以及智能通信、數據采集等專用網絡系統,實現智慧化科考。將實現長期觀測。新站的海洋實驗室定位為具有國際水準的海洋研究平臺,可以實現對特拉諾瓦灣冰間湖的長期持續觀監測,開展近岸海洋環境的在線監測與數據傳輸、樣品預處理分析實驗等。整體保持綠色環保。新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傳統能源相結合的能源微網管理系統,優先采用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占比超過60%,并集成了微電網監控、能源管理平臺等先進技術,讓考察站運轉更加綠色環保。一、選擇題【地球地圖+極地地區主題】2024年2月7日,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開站并投入使用,這是我國在南極建設的第3個常年考察站,將為評估南極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提供基礎支撐,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下圖為南極地區圖。完成下面小題。 1.秦嶺站地理坐標約為( )A.(74°56'N,163°42'W) B.(74°56'S,163°42'W)C.(74°56'N,163°42'E) D.(74°56'S,163°42'E)2.秦嶺站開站當天( )A.當地正處極夜 B.當地正處冷季C.當地晝夜情況為晝長夜短 D.我國白晝時間在逐漸變短3.秦嶺站在此選址的主要原因是( )A.日照時間長 B.氣候條件好 C.科研價值大 D.礦產資源豐富2024年2月7日,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開站,是中國極地事業的又一個里程碑,標志中國躋身全球極地研究“第一梯隊”。圖1是我國南極考察站分布示意圖,圖2是南極秦嶺站。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40年前,我國建成的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位于秦嶺站的( )A.西南 B.西北 C.東南 D.東北5.在南極設立考察站的主要目的是( )A.勘探礦產資源,便于今后開采利用 B.進行科學考察,觀測極地環境變化C.研究極地環境,便于今后大量移民 D.保護好環境,作為今后的旅游景點6.秦嶺考察站的主體建筑架空,看上去好像長了“腳”,主要原因是( )A.防寒 B.節約材料 C.抗雪埋 D.造型美觀2024年2月7日,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開站,填補了中國在南極羅斯海區域的考察空白。秦嶺站是我國繼長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個常年考察站,也是新時代我國建成的第一個越冬考察站。圖1為中國南極科考站的分布示意圖,圖2為秦嶺站景觀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秦嶺站采用底部架空方式,主要目的是( )A.便于通風透氣,利于防潮散熱 B.降低地面風速,利于科學考察C.避開深厚冰層,降低建設難度 D.避免大雪堆積,防止掩埋建筑物8.從圖中可以看出秦嶺站( )①有極晝和極夜現象 ②是中國目前緯度最高的極地考察站③面向大西洋 ④位于長城站的西南方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9.開展極地科學考察的重要意義有( )①極地地區環境原始,為開展科學考察提供了天然實驗室②極地地區自然資源豐富,有利于緩解全球能源資源日益匱乏的現狀③可以幫助人類獲取預測全球環境變化的重要依據和方向④利用極地獨特的自然環境,大力發展旅游業,獲取巨大經濟效益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二、解答題10.極地考察能力彰顯著一個國家的科研實力與綜合國力。2024年3月7日,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在南極秦嶺站載上考察隊員,啟程返回中國。某地理小組成員以“極地考察與生態保護”為主題進行項目式學習,請你完成該學習過程。項目一:迄今為止,我國在極地地區已建立6個科學考察站,分別是南極的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秦嶺站和北極的黃河站。小組成員繪制兩極地區示意圖,認識并標注了我國極地科考站的位置。項目二:南極洲和北冰洋獨特的自然環境使之成為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廣闊天然實驗室。小組成員搜集了極地科考的部分課題并對課題內容進行分類。(1)我國已建立的6個極地科考站中,位于最北、最南的分別是 、 。(2)請將下列研究課題內容的序號填入表對應的空格內。科考領域 課題內容太陽活動 ⑤生物活動 A地質演化 B環境問題 C氣候變化 D冰川資源 ④①通過企鵝、北極熊等,研究生物對極端環境的適應性。②通過提取冰芯,研究幾百萬年來的氣候變化。③通過南極儲量很大的煤田,研究大陸漂移演化。④通過極地冰川的研究,探索解決水資源危機的新途徑。⑤通過極光現象,研究太陽對地球的影響。⑥通過極地上空的臭氧空洞,研究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項目三:能源短缺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人們除了尋求新能源以外,還將目光放到更遠的極地地區。小組成員就“是否應該開發極地地區的能源”展開辯論。正方:開發極地能源可以緩解全球能源短缺問題,因此應該開發。 反方:開發極地能源勢必會破壞當地脆弱的自然環境,因此不應該開發。(3)對于以上辯題,你支持哪方觀點?簡要闡述理由。11.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2024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秦嶺站是繼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和泰山站之后的我國第五座南極科考站,也是我國的第三座常年考察站。2024年2月7日,秦嶺站正式開站。【科學選址】秦嶺站位于南極羅斯海海域的恩克斯堡島,羅斯海是距離南極點最近的海,是南極地區巖石圈、冰凍圈、生物圈、大氣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單元集中的區域,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1)我國南極目前有3座常年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和秦嶺站,對南極洲附近的三大洋的扇區進行科學考察。讀圖可知,秦嶺站將填補我國在 洋(圖中甲區域)扇區長期觀測的空白。(2)讀圖可知,乙大洲—— 洲是距離南極洲最近的大洲,該大洲也是世界最濕潤的大洲。【巧思命名】秦嶺是橫貫我國中部的古老山脈,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中國第五座南極科考站以中華民族古老山脈秦嶺命名,是綿延傳承中華歷史文化記憶的一個精神象征。由于秦嶺南北的氣候、地形均呈現差異性變化,因而“秦嶺——淮河”一線成為了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3)請從氣候的角度,任意寫出兩條“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智慧建造】秦嶺站主體設計為南十字星造型,設計理念源自中國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用來導航的南十字星。秦嶺站的建設采用了裝配式、模塊化的建造體系。第一步,在國內量身定做好裝配式鋼結構件和功能模塊;第二步,南極現場拼裝;第三步,安裝幕墻板,給南極考察站“穿衣服”,“衣服”美觀且實用。整個建造施工過程,充分考慮了南極特殊的自然環境條件,就像“搭積木”一樣,科技感十足。(4)結合材料,請你談一談秦嶺站采用裝配式、模塊化的建造體系具有哪些優點 【綠色環保】秦嶺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傳統能源相結合的能源微網管理系統,優先采用清潔能源,新能源占比超過60%,并集成了能源管理平臺等先進技術,讓考察站運轉更加綠色環保。(5)結合南極地區獨特的氣候,你認為科考站適宜開發利用的清潔能源是 。(6)秦嶺站內部建有完善的垃圾處理系統,其目的是 。(7)秦嶺站主樓建筑采用架空離地的設計(下圖主樓),這樣設計主要是考慮到 。一、選擇題讀南極地區示意圖和南極某科考站氣候資料圖,完成下面小題。1.在南極地區能體驗到的世界之最有( )①風力最強勁、風暴最多 ②氣溫最低 ③淡水資源最缺乏 ④氣候最干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關于南極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A.羅斯海新站位于南極點的正北方向B.南極地區生物資源匱乏,無植物生長C.中國南極科考站均有極晝、極夜現象D.南極地區科考的最佳時間是每年的7、8月份2024年2月7日,中國南極秦嶺站(7456'S,163°42′E)開站。曠古冰原,求索未知,這座以中華民族祖脈命名的考察站,點亮了冰封大陸新坐標。結合圖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3.秦嶺站位于( )①南寒帶②中緯度③西半球④印度洋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秦嶺站建設任務頗具挑戰,需要克服的異常惡劣環境是( )A.暴雨 B.酷寒 C.缺氧 D.沙塵5.秦嶺山脈是“南北生物物種庫”,地球上唯一的朱鹮營巢地。南極該科考站以“秦嶺”命名,展示了我國( )A.重視南極環境保護 B.加速南極礦產開發C.促進國際經濟合作 D.強調南極洲是人類共同財富隨著技術的成熟完善,輕小型無人機在各個行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讀無人機在南極作業的空間分布圖,完成下列小題。6.無人機在南極地區的分布特征是( )A.中山站沒有無人機 B.哈雷站數量最少C.全都位于沿海地區 D.長城站數量最多7.無人機在南極地區拍攝到的動物最可能是( )A.企鵝 B.棕熊 C.河馬 D.袋鼠8.除酷寒外,無人機在南極地區作業時還可能遇到的困難是( )A.海嘯 B.洪澇 C.狂風 D.地震我國依托北極航道與多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讀下圖“北極航道路線示意圖”,據此完成下列小題。9.我國大連——鹿特丹的北極航道路線( )A.途經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 B.途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C.經過蘇伊士運河 D.經過巴拿馬運河10.今年來,極地地區氣候變暖趨勢明顯,可能會使( )A.極地冰川消融速度減緩 B.北極航道通航時間增加C.北極熊的生存范圍擴大 D.石油泄漏污染的事件多發昆侖站位于南極內陸冰穹A(南極內陸冰蓋海拔最高的地區),有利于測量全球陸地極端最低氣溫。此處空氣稀薄,大氣中水汽含量極低,有地球上最優異的天文研究的珍稀資源。下圖為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分布示意。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1.昆侖站海拔為4087米,4087米表示的是( )A.高出南極點的垂直距離 B.高出南極半島的垂直距離C.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D.高出陸地最低點的垂直距離12.昆侖站成為夏季科考站(只能在南半球夏季進行科考)的根本原因( )①緯度高②氣候干燥③海拔高④風大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3.相對于其他科考站,昆侖站獨特的科學考察價值體現在( )①鉆取冰芯獲得南極過去的地理信息②測量全球陸地極端最低氣溫③建設中國南極天文臺④測量南極大陸巖石上的冰層厚度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極地考察能力彰顯著一個國家的科研實力與綜合國力。2022年10月31日,中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從上海赴南極考察,2023年4月返滬。讀“雪龍”號科考路線示意圖和北極地區圖,完成下面小題。 14.本次前往南極考察的過程中,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A.雪龍號航線依次經過太平洋、印度洋 B.從上海至中山站大致向東南方向航行C.中山站出現極夜現象,方便觀測極光 D.南極地區冰雪全部融化,地面裸露15.下列有關極地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A.兩極科考都選擇在11月至次年2月,此時為暖季,白晝長B.北極地區比南極地區氣溫低,降水少,風速大C.北極地區大部分7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下D.北極航道可全年通航二、解答題16.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全球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極地地區生態環境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近50年來,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得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不斷增加,全球氣候日益變暖,導致極地地區的冰川、海冰消融速度加快,不僅使極地生物受到危害,而且海平面的升高也威脅著居住40%~50%全球人口的各國主要沿海城市。材料二:下圖“北極地區示意” (1)據圖,環繞北冰洋的大洲有 個,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是 海峽。(2)在下列方框中的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說明全球氣候變暖對北極地區的影響。 ① ,② ,③ 。(3)在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會遇到哪些困難 (4)為了保護北極地區的環境,我們應該怎么做 17.青藏地區和南極地區是開展科學考察的天然實驗室,我國對這兩個地區進行了多次科學考察。圖為青藏地區和南極地區位置示意圖。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1)照片一和照片二反映的是兩地區科學考察的場景。任選其一,判斷照片的拍攝地,說出兩點理由。(2)適合青藏科考的時間段是 ,適合南極科考的時間段是 。(單項選擇)A.11月一次年4月B.5-8月C.全年(3)青藏地區和南極地區氣候寒冷,但成因不同。青藏地區主要是由于 高,南極地區主要是由于 高。(4)青藏地區和南極地區都是對全球氣候變化最為敏感的地區。①—④表示氣候變化對兩個地區環境的不同影響,將數字序號填在對應的橫線上。①海冰、冰蓋面積變化②高海拔湖泊、濕地面積變化③“亞洲水塔”水量變化④極地海洋生物的棲息地變化對青藏地區的影響有 ;對南極地區的影響有 。學案第14頁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備考指南以熱點地理問題為載體的中考試題命制方式向來比較受歡迎,尤其近年來,隨著中考改革的推進,試題中滲透熱點地理問題的命題越來越多,熱點地理信息對中考地理試題命制的影響越來越大。新課程標準的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原則中明確要求,“堅持素養立意,強化育人導向。命題要有助于考查學生在真實情境與任務中,運用綜合思維、區域認知觀察和感悟地理環境,以及發現、認識、分析和評價人地關系問題的能力,彰顯地理學科在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全球視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觀念等方面的價值。”以“熱點地理問題”為載體,為學生創造新的問題情境,可以培養學生的遷移應用能力,在分析解決問題過程中厘清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完善的知識網絡,并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備考時應有意識地將現實生活、生產發展、時事熱點中的重大地理現象與地理學科知識聯系在一起。采用熱點材料作為情境,學生入情進境,在真實的案例和情境中生成地理知識和能力,避免了機械記憶和刷題,又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建設偉大成就和重大發展戰略,使學生形成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熱點01 我國南極秦嶺站2月7日開站2024年2月7日,中國南極秦嶺站正式開站。秦嶺站是中國第五個南極科考站,第3個常年考察站,新時代中國建立的第一個常年考察站,首個面向太平洋扇區的考察站,建筑面積達到5244平方米,主體設計為南十字星造型,設計理念源自中國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用來導航的南十字星。1.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1)地形:以陸地為主,終年冰雪覆蓋,海拔最高的大洲。(1)氣候:酷寒(地球上最冷的地區)、干燥、烈風,有“白色荒漠”“風庫”“冰雪高原”之稱。原因:南極地區陸地面積廣,受海洋影響小,海拔高,冰雪覆蓋,折射強,所以與北極地區相比,南極地區氣溫更低,風力更大。2. 南極地區的自然資源:淡水資源、礦產資源豐富;生物資源:磷蝦、鯨、海豹、企鵝 (“南極紳士、南極的主人”)3.極地考察:(1)科考站: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2014年建成)、秦嶺站(2月7日開站)。(2)科考最佳時間:11月至次年3月,冬季。(3)極地目前的環境問題生物資源遭到破壞:南極周圍的鯨遭到亂捕濫殺,北極地區的北極熊、海豹、海獅、海象等也遭到了濫殺。全球氣候變暖,兩極冰川開始大面積融化,固體淡水在減少。南極臭氧層空洞。4.秦嶺站的建成有以下幾個意義:拓展了考察范圍。新站填補了中國在南極羅斯海區域的考察空白。設計立足于南極考察的大尺度規劃,綜合考慮后勤運轉、科學觀測、國際合作和環境保護等要素,形成以考察站為中心的多圈層全域考察模式,考察范圍可達到300至500公里的范圍。能支持智慧科考。新站采用了基于衛星通信系統的數據管理和遠程同步,設置自動檢測、應急處置等智慧運維系統,以及智能通信、數據采集等專用網絡系統,實現智慧化科考。將實現長期觀測。新站的海洋實驗室定位為具有國際水準的海洋研究平臺,可以實現對特拉諾瓦灣冰間湖的長期持續觀監測,開展近岸海洋環境的在線監測與數據傳輸、樣品預處理分析實驗等。整體保持綠色環保。新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傳統能源相結合的能源微網管理系統,優先采用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占比超過60%,并集成了微電網監控、能源管理平臺等先進技術,讓考察站運轉更加綠色環保。一、選擇題【地球地圖+極地地區主題】2024年2月7日,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開站并投入使用,這是我國在南極建設的第3個常年考察站,將為評估南極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提供基礎支撐,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下圖為南極地區圖。完成下面小題。 1.秦嶺站地理坐標約為( )A.(74°56'N,163°42'W) B.(74°56'S,163°42'W)C.(74°56'N,163°42'E) D.(74°56'S,163°42'E)2.秦嶺站開站當天( )A.當地正處極夜 B.當地正處冷季C.當地晝夜情況為晝長夜短 D.我國白晝時間在逐漸變短3.秦嶺站在此選址的主要原因是( )A.日照時間長 B.氣候條件好 C.科研價值大 D.礦產資源豐富【答案】1.D 2.C 3.C【解析】1.由于南極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其緯度是南緯。排除AC。秦嶺站在0度經線以東,為東經,用字母E表示,秦嶺站地理坐標約為(74°56'S,163°42'E),D正確,B錯誤。故選D。2.秦嶺站開站當天是2024年2月7日,這一天的南極地區處于夏季,處于極晝,AB錯誤;南極在夏季時,是晝長夜短的情況,C正確;2024年2月7日正處于冬季,太陽直射點由南半球向北半球移動,我國白晝時間在逐漸變長,D錯誤。故選C。3.羅斯海是南極地區巖石圈、冰凍圈、生物圈、大氣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單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區域,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我國在此處選址主要原因是科研價值大,C正確,ABD錯誤。故選C。2024年2月7日,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開站,是中國極地事業的又一個里程碑,標志中國躋身全球極地研究“第一梯隊”。圖1是我國南極考察站分布示意圖,圖2是南極秦嶺站。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40年前,我國建成的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位于秦嶺站的( )A.西南 B.西北 C.東南 D.東北5.在南極設立考察站的主要目的是( )A.勘探礦產資源,便于今后開采利用 B.進行科學考察,觀測極地環境變化C.研究極地環境,便于今后大量移民 D.保護好環境,作為今后的旅游景點6.秦嶺考察站的主體建筑架空,看上去好像長了“腳”,主要原因是( )A.防寒 B.節約材料 C.抗雪埋 D.造型美觀【答案】4.D 5.B 6.C【解析】4.這是南極地區的經緯網,圖中的秦嶺站位于南極圈內,長城站在南極圈外,南極點四周都是北方,根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由此判定長城站位于秦嶺站的東北方向。故選D。5.極地地區的環境保護受到全世界的重視。南極特別保護區和管理區的主要目的是進行科學考察,觀測極地環境變化,B正確;南極的礦產資源不能開采利用, A錯誤;南極地區不適宜常住人口居住,C錯誤; 南極主要用于科考,主要目的不是作為今后的旅游景點,D錯誤。故選B。6.南極地區氣候特點是酷寒、大風和干燥。結合圖示來看,秦嶺考察站的主體建筑架空,看上去好像長了“腳”,主要原因是為了避免積雪掩埋和利于大風通過,C正確;防寒、節約材料、造型美觀不是主要作用,排除ABD。故選C。2024年2月7日,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開站,填補了中國在南極羅斯海區域的考察空白。秦嶺站是我國繼長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個常年考察站,也是新時代我國建成的第一個越冬考察站。圖1為中國南極科考站的分布示意圖,圖2為秦嶺站景觀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秦嶺站采用底部架空方式,主要目的是( )A.便于通風透氣,利于防潮散熱 B.降低地面風速,利于科學考察C.避開深厚冰層,降低建設難度 D.避免大雪堆積,防止掩埋建筑物8.從圖中可以看出秦嶺站( )①有極晝和極夜現象 ②是中國目前緯度最高的極地考察站③面向大西洋 ④位于長城站的西南方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9.開展極地科學考察的重要意義有( )①極地地區環境原始,為開展科學考察提供了天然實驗室②極地地區自然資源豐富,有利于緩解全球能源資源日益匱乏的現狀③可以幫助人類獲取預測全球環境變化的重要依據和方向④利用極地獨特的自然環境,大力發展旅游業,獲取巨大經濟效益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7.D 8.C 9.A【解析】7.南極地區氣候特點是酷寒、大風和干燥,A錯誤;秦嶺站采用底部架空方式,主要目的是為了避免大雪堆積,防止掩埋建筑物和利于大風通過,不會降低地面風速,B錯誤,D正確;與避開深厚冰層無關,C錯誤。故選D。8.圖中的秦嶺站位于南極圈內,有極晝和極夜現象,①正確; 昆侖站是中國目前緯度最高的極地考察站,②錯誤;秦嶺站面向太平洋扇區,③錯誤;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由此判定秦嶺站位于長城站的西南方,④正確。故選C。9.極地地區環境原始,為開展科學考察提供了天然實驗室;極地地區自然資源豐富,有利于緩解全球能源資源日益匱乏的現狀;可以幫助人類獲取預測全球環境變化的重要依據和方向,①②③正確;南極主要用于科考,不是用來大力發展旅游業,獲取巨大經濟效益,④錯誤。故選A。二、解答題10.極地考察能力彰顯著一個國家的科研實力與綜合國力。2024年3月7日,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在南極秦嶺站載上考察隊員,啟程返回中國。某地理小組成員以“極地考察與生態保護”為主題進行項目式學習,請你完成該學習過程。項目一:迄今為止,我國在極地地區已建立6個科學考察站,分別是南極的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秦嶺站和北極的黃河站。小組成員繪制兩極地區示意圖,認識并標注了我國極地科考站的位置。項目二:南極洲和北冰洋獨特的自然環境使之成為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廣闊天然實驗室。小組成員搜集了極地科考的部分課題并對課題內容進行分類。(1)我國已建立的6個極地科考站中,位于最北、最南的分別是 、 。(2)請將下列研究課題內容的序號填入表對應的空格內。科考領域 課題內容太陽活動 ⑤生物活動 A地質演化 B環境問題 C氣候變化 D冰川資源 ④①通過企鵝、北極熊等,研究生物對極端環境的適應性。②通過提取冰芯,研究幾百萬年來的氣候變化。③通過南極儲量很大的煤田,研究大陸漂移演化。④通過極地冰川的研究,探索解決水資源危機的新途徑。⑤通過極光現象,研究太陽對地球的影響。⑥通過極地上空的臭氧空洞,研究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項目三:能源短缺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人們除了尋求新能源以外,還將目光放到更遠的極地地區。小組成員就“是否應該開發極地地區的能源”展開辯論。正方:開發極地能源可以緩解全球能源短缺問題,因此應該開發。 反方:開發極地能源勢必會破壞當地脆弱的自然環境,因此不應該開發。(3)對于以上辯題,你支持哪方觀點?簡要闡述理由。【答案】(1) 黃河站 昆侖站(2) ① ③ ⑥ ②(3)支持正方;理由是:開發南極能源可以解決全球能源短缺問題,促進人類發展。支持反方;理由是:雖然極地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很多國家在極地地區建立科考站,便于對極地地區的科學考察。但開發極地能源勢必會破壞當地脆弱的自然環境,目前南極地區環境破壞嚴重,出現了嚴重的臭氧空洞,危害著整個人類的生存,急需保護臭氧層,所以不應開發極地能源。【分析】本題以極地考察與生態保護項目式學習為材料,涉及我國在南北極地區的考察站,對南極地區生態環境的保護等知識點,考查學生讀圖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詳解】(1)由圖可知,我國已經建立的五個極地科考站中,位于最北邊的是北極地區位于的科考站黃河站;位于最南邊的是昆侖站。(2)考查生物活動的課題是①通過企鵝、北極熊等,研究生物對極端環境的適應性。研究地質演化的課題是通過③南極儲量很大的煤田,研究大陸漂移演化。研究環境問題可以②通過提取冰芯,研究幾百萬年來的氣候變化。研究氣候變化可以通過⑥極地上空的臭氧空洞,研究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研究冰川資源可以通過④極地冰川的研究,探索解決水資源危機的新途徑。(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既可以支持正方觀點、也可以支持反方觀點。如果支持正方觀點,理由是:雖然極地地區能源資源豐富,很多國家在極地地區建立科考站,便于對極地地區的科學考察,緩解能源資源短缺的問題,促進人類發展。如果持反方觀點,理由是:雖然極地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很多國家在極地地區建立科考站,便于對極地地區的科學考察。但開發極地能源勢必會破壞當地脆弱的自然環境,目前南極地區環境破壞嚴重,出現了嚴重的臭氧空洞,危害著整個人類的生存,急需保護臭氧層,所以不應開發極地能源。11.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2024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秦嶺站是繼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和泰山站之后的我國第五座南極科考站,也是我國的第三座常年考察站。2024年2月7日,秦嶺站正式開站。【科學選址】秦嶺站位于南極羅斯海海域的恩克斯堡島,羅斯海是距離南極點最近的海,是南極地區巖石圈、冰凍圈、生物圈、大氣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單元集中的區域,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1)我國南極目前有3座常年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和秦嶺站,對南極洲附近的三大洋的扇區進行科學考察。讀圖可知,秦嶺站將填補我國在 洋(圖中甲區域)扇區長期觀測的空白。(2)讀圖可知,乙大洲—— 洲是距離南極洲最近的大洲,該大洲也是世界最濕潤的大洲。【巧思命名】秦嶺是橫貫我國中部的古老山脈,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中國第五座南極科考站以中華民族古老山脈秦嶺命名,是綿延傳承中華歷史文化記憶的一個精神象征。由于秦嶺南北的氣候、地形均呈現差異性變化,因而“秦嶺——淮河”一線成為了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3)請從氣候的角度,任意寫出兩條“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智慧建造】秦嶺站主體設計為南十字星造型,設計理念源自中國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用來導航的南十字星。秦嶺站的建設采用了裝配式、模塊化的建造體系。第一步,在國內量身定做好裝配式鋼結構件和功能模塊;第二步,南極現場拼裝;第三步,安裝幕墻板,給南極考察站“穿衣服”,“衣服”美觀且實用。整個建造施工過程,充分考慮了南極特殊的自然環境條件,就像“搭積木”一樣,科技感十足。(4)結合材料,請你談一談秦嶺站采用裝配式、模塊化的建造體系具有哪些優點 【綠色環保】秦嶺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傳統能源相結合的能源微網管理系統,優先采用清潔能源,新能源占比超過60%,并集成了能源管理平臺等先進技術,讓考察站運轉更加綠色環保。(5)結合南極地區獨特的氣候,你認為科考站適宜開發利用的清潔能源是 。(6)秦嶺站內部建有完善的垃圾處理系統,其目的是 。(7)秦嶺站主樓建筑采用架空離地的設計(下圖主樓),這樣設計主要是考慮到 。【答案】(1)太平(2)南美(3)一月0℃等溫線分界線、800毫米年等降水量分界線等。(4)可以實現短暫窗口期的快速施工,可以降低對南極環境的影響等(5)風能(6)保護南極地區自然環境(7)避免被風雪掩埋【分析】本大題以南極上空俯視圖為材料,設置五道小題,涉及南極地區的位置及范圍、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南極地區的氣候特點等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讀圖分析能力。【詳解】(1)由圖可和在,甲海域是位于南美洲西部的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海洋。(2)乙大洲是南美洲,是離南極洲最近的大洲,該大洲以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是世界上最濕潤的大洲。(3)秦嶺-淮河一線大致與我國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重合,大致與我國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是我國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4)秦嶺站的建設采用裝配式、模塊化建造體系,可以實現短暫窗口期的快速施工,可以減少南極環境對施工的影響,可以降低對南極環境的影響等。(5)南極地區緯度高、氣溫低、氣壓高,多狂風,所以科考站適宜開發利用的新能源是風能。(6)南極地區生態環境需要人類細心保護,秦嶺站內部建有完善的垃圾處理系統,其目的是保護南極地區自然環境。(7)南極地區多狂風,秦嶺站主樓建筑采用架空離地的設計主要是考慮到避免被風雪掩埋。一、選擇題讀南極地區示意圖和南極某科考站氣候資料圖,完成下面小題。1.在南極地區能體驗到的世界之最有( )①風力最強勁、風暴最多 ②氣溫最低 ③淡水資源最缺乏 ④氣候最干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關于南極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A.羅斯海新站位于南極點的正北方向B.南極地區生物資源匱乏,無植物生長C.中國南極科考站均有極晝、極夜現象D.南極地區科考的最佳時間是每年的7、8月份【答案】1.B 2.A【解析】1.世界上風力最強,風速最大,風暴最多的地區是南極地區,該地區有世界風庫之稱,①正確;南極地區的絕對最低氣溫在-88℃以下,該地區是世界上氣溫最低的地區,②正確;南極地區冰川廣布,淡水資源豐富,③錯誤;南極洲是最干燥的大洲,那里年平均降水量僅55毫米,中部地區的年降水量更是僅有5毫米,在南極點的附近,年降水量接近零,④正確,B正確,ACD錯誤。故選B。2.根據所學知識南極為地球上的最南端,其他各點均位于其正北方向,羅斯海新站位于南極點的正北方向,A正確;南極地區氣候寒冷,生物稀少,有藻類植物生長,B錯誤;讀圖長城站在南極圈以外,無極晝極夜現象,C錯誤;南極地區的暖季是科考的最佳季節,11月-次年3月為南極科考的最佳時間,D錯誤,該題選A。【點睛】南極地區包括南極大陸及其沿海島嶼和陸絳冰,還包括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大西洋的一部分。南極大陸孤獨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極大陸95%以上的面積為厚度極高的冰雪所覆蓋,素有“冰雪高原”之稱。南極地區的暖季是指11月至次年的3月。2024年2月7日,中國南極秦嶺站(7456'S,163°42′E)開站。曠古冰原,求索未知,這座以中華民族祖脈命名的考察站,點亮了冰封大陸新坐標。結合圖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3.秦嶺站位于( )①南寒帶②中緯度③西半球④印度洋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秦嶺站建設任務頗具挑戰,需要克服的異常惡劣環境是( )A.暴雨 B.酷寒 C.缺氧 D.沙塵5.秦嶺山脈是“南北生物物種庫”,地球上唯一的朱鹮營巢地。南極該科考站以“秦嶺”命名,展示了我國( )A.重視南極環境保護 B.加速南極礦產開發C.促進國際經濟合作 D.強調南極洲是人類共同財富【答案】3.C 4.B 5.A【解析】3.讀題干可知,秦嶺站(74°56'S,163°42′E)位于66.5°S-90°S的南寒帶,①正確。位于60°~90°為高緯度,②錯誤。位于20°W以西到160°E的西半球,③正確。位于太平洋,④錯誤。故選①③,C正確,ABD錯誤,故選C。4.南極地區氣候酷寒、干燥、烈風,秦嶺站建設任務頗具挑戰,需要克服的異常惡劣環境是酷寒,B正確。南極降水稀少,A錯誤。南極海拔不夠高,不會缺氧,C錯誤。南極表面被冰川所覆蓋,沒有沙塵天氣,D錯誤。故選B。5.秦嶺山脈是“南北生物物種庫”,地球上唯一的朱鹮營巢地。南極該科考站以“秦嶺”命名,展示了我國重視南極環境保護,A正確。該命名不能體現我國加速南極礦產開發、促進國際經濟合作和強調南極洲是人類共同財富,BCD錯誤。故選A。【點睛】南極地區氣候酷寒、干燥、烈風,除嚴寒之外,降水少,風力強,還被稱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風庫”,氣候極其惡劣,不適合人類居住,是唯一沒有人員定居的大陸。隨著技術的成熟完善,輕小型無人機在各個行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讀無人機在南極作業的空間分布圖,完成下列小題。6.無人機在南極地區的分布特征是( )A.中山站沒有無人機 B.哈雷站數量最少C.全都位于沿海地區 D.長城站數量最多7.無人機在南極地區拍攝到的動物最可能是( )A.企鵝 B.棕熊 C.河馬 D.袋鼠8.除酷寒外,無人機在南極地區作業時還可能遇到的困難是( )A.海嘯 B.洪澇 C.狂風 D.地震【答案】6.D 7.A 8.C【解析】6.讀圖可知,中山站有無人機分布,A錯誤;哈雷站數量有三個,不是最少,B錯誤;內陸也有無人機分布,C錯誤;長城站數量最多,D正確;故選D。7.南極洲緯度高,氣候寒冷,動物較少,無人機在南極地區拍攝到的動物最可能是企鵝,A正確;南極無棕熊、河馬、袋鼠分布,BCD錯誤;故選A。8.南極大陸氣候嚴寒、多狂風暴雪、空氣干燥、降水稀少,除酷寒外,無人機在南極地區作業時還可能遇到的困難是狂風,C正確;故選C。【點睛】南極大陸氣候嚴寒、多狂風暴雪、空氣干燥、降水稀少。由于大陸位于高緯度地區,大部分地區每年有近10個月被厚厚的海冰包圍。我國依托北極航道與多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讀下圖“北極航道路線示意圖”,據此完成下列小題。9.我國大連——鹿特丹的北極航道路線( )A.途經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 B.途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C.經過蘇伊士運河 D.經過巴拿馬運河10.今年來,極地地區氣候變暖趨勢明顯,可能會使( )A.極地冰川消融速度減緩 B.北極航道通航時間增加C.北極熊的生存范圍擴大 D.石油泄漏污染的事件多發【答案】9.A 10.B【解析】9.讀圖可知,從我國大連到鹿特丹的北極航道,沿途經過了太平洋、白令海峽、北冰洋、大西洋,A正確;沒有經過印度洋,B錯誤;不經過蘇伊士運河,C錯誤;沒有經過巴拿馬運河,D錯誤。故選A。10.今年來,極地地區氣候變暖趨勢明顯,極地冰川消融速度加快,A錯誤 ;由于北冰洋冰川的減少,使得北極航道通航時間增加,B正確;冰川消融,北極熊生存范圍縮小,C錯誤;石油泄漏污染的事件多發跟極地地區氣候變暖無關,D錯誤。故選B。昆侖站位于南極內陸冰穹A(南極內陸冰蓋海拔最高的地區),有利于測量全球陸地極端最低氣溫。此處空氣稀薄,大氣中水汽含量極低,有地球上最優異的天文研究的珍稀資源。下圖為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分布示意。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1.昆侖站海拔為4087米,4087米表示的是( )A.高出南極點的垂直距離 B.高出南極半島的垂直距離C.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D.高出陸地最低點的垂直距離12.昆侖站成為夏季科考站(只能在南半球夏季進行科考)的根本原因( )①緯度高②氣候干燥③海拔高④風大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3.相對于其他科考站,昆侖站獨特的科學考察價值體現在( )①鉆取冰芯獲得南極過去的地理信息②測量全球陸地極端最低氣溫③建設中國南極天文臺④測量南極大陸巖石上的冰層厚度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11.C 12.B 13.C【解析】11.海拔知某一點高處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昆侖站海拔為4087米,4087米表示的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C正確,A、B、D錯誤,故選C。12.南極地區由于緯度高,海拔高氣溫低,昆侖站成為夏季科考站(只能在南半球夏季進行科考)的根本原因緯度高,海拔高氣溫低,只有夏季,南極地區氣溫較高適合科考,①③正確,B正確,故選B。13.由材料有利于測量全球陸地極端最低氣溫。此處空氣稀薄,大氣中水汽含量極低,有地球上最優異的天文研究的珍稀資源可知,昆侖站獨特的科學考察價值體現在測量全球陸地極端最低氣溫,建設中國南極天文臺,②③正確,C正確,A、B、D錯誤,故選C。【點睛】南極地區是自然資源的“大倉庫”。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地上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海域及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原始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們進行地質、冰川、海洋、生物、氣象、天文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領城廣闊的天然實驗室。極地考察能力彰顯著一個國家的科研實力與綜合國力。2022年10月31日,中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從上海赴南極考察,2023年4月返滬。讀“雪龍”號科考路線示意圖和北極地區圖,完成下面小題。 14.本次前往南極考察的過程中,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A.雪龍號航線依次經過太平洋、印度洋 B.從上海至中山站大致向東南方向航行C.中山站出現極夜現象,方便觀測極光 D.南極地區冰雪全部融化,地面裸露15.下列有關極地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A.兩極科考都選擇在11月至次年2月,此時為暖季,白晝長B.北極地區比南極地區氣溫低,降水少,風速大C.北極地區大部分7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下D.北極航道可全年通航【答案】14.A 15.C【解析】14.由圖可以看出,雪龍號航線依次經過太平洋、印度洋,故A正確。從上海至中山站大致是向西南方向航行,故B錯誤。考察期間,中山站然出現極晝現象,不方便觀測極光,故C錯誤。南極地區冰雪會加快融化,但不會全部融化,故D錯誤。故選A。15.南極科考要選擇在11月至次年2月,此時為暖季,白晝長,北極科考要選擇在6--8月,故A錯誤。南極地區以陸地為主,海拔又高,比北極地區氣溫更低,降水少、風速大,故B錯誤。北極地區大部分7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下,故C正確。北極航道在北半球冬季時不適合通航,故D錯誤。故選C。【點睛】南北極地就是南極和北極。這兩極都有深不可測的冰層。冰層的用處很大呢,科學家們說,未來,人們就可以利用冰來研究古時候的天氣或預測未來的天氣。1.兩極的冰川是豐富的淡水資源,如果技術到位可以解決淡水危機,幫助人類生產生活。2.兩極蘊含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煤礦。二、解答題16.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全球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極地地區生態環境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近50年來,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得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不斷增加,全球氣候日益變暖,導致極地地區的冰川、海冰消融速度加快,不僅使極地生物受到危害,而且海平面的升高也威脅著居住40%~50%全球人口的各國主要沿海城市。材料二:下圖“北極地區示意” (1)據圖,環繞北冰洋的大洲有 個,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是 海峽。(2)在下列方框中的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說明全球氣候變暖對北極地區的影響。 ① ,② ,③ 。(3)在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會遇到哪些困難 (4)為了保護北極地區的環境,我們應該怎么做 【答案】(1) 3 白令(2) 融化加劇 升高沿海(3)大風、極寒、黑夜、大霧、海冰斷裂、野生動物攻擊(4)回收垃圾;保護北極地區的動物;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使用清潔能源。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分析】本題以北極地區的環境變化設置問題,設置四個小題,涉及北極地區的位置、地理環境特點、全球氣候變暖等知識點,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地理信息、分析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詳解】(1)讀圖可知,環繞北冰洋的大洲有3個,分別是歐洲、亞洲和北美洲;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是白令海峽。(2)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冰川融化加劇,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破壞生態環境,影響生物多樣性。(3)北極地區緯度高,終年酷寒;多大風天氣;冬季黑夜時間長;易出現大霧天氣;海冰覆蓋范圍廣;可能受到北極熊等野生動物的攻擊,這些都是北極科學考察可能遇到的困難。(4)為保護北極地區的環境,應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開發新能源,使用清潔能源,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緩解全球氣候變暖;實行垃圾分類回收處理;保護北極地區的動物等。17.青藏地區和南極地區是開展科學考察的天然實驗室,我國對這兩個地區進行了多次科學考察。圖為青藏地區和南極地區位置示意圖。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1)照片一和照片二反映的是兩地區科學考察的場景。任選其一,判斷照片的拍攝地,說出兩點理由。(2)適合青藏科考的時間段是 ,適合南極科考的時間段是 。(單項選擇)A.11月一次年4月B.5-8月C.全年(3)青藏地區和南極地區氣候寒冷,但成因不同。青藏地區主要是由于 高,南極地區主要是由于 高。(4)青藏地區和南極地區都是對全球氣候變化最為敏感的地區。①—④表示氣候變化對兩個地區環境的不同影響,將數字序號填在對應的橫線上。①海冰、冰蓋面積變化②高海拔湖泊、濕地面積變化③“亞洲水塔”水量變化④極地海洋生物的棲息地變化對青藏地區的影響有 ;對南極地區的影響有 。【答案】(1)照片一為南極點的科學考查場景,南極地區緯度高,氣候寒冷,海面結冰,多冰川,需要破冰船輔助前行。照片二為珠穆朗瑪峰的科學考查場景,圖片中顯示有被稱為“高原之舟”的牦牛,牦牛是青藏地區的代表性動物。(2) B A(3)海拔 緯度(4)②③ ①④【分析】本題以青藏地區和南極地區的科學考查為材料,涉及到二者的氣候與環境等知識點,考查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詳解】(1)照片一為南極點的科學考查場景,顯示了正在極地科考的破冰船,南極地區緯度高,氣候寒冷,海面結冰,多冰川,需要破冰船輔助前進。照片二為珠穆朗瑪峰的科學考查場景,青藏地區畜牧業發達,有被稱為“高原之舟”的牦牛,它的毛厚而長,耐寒力強,體矮身健,善于爬山負重。(2)適合青藏科考的時間段是5-8月,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稱為世界屋脊,氣候因海拔高而寒冷,5-8月大部分時間為夏季,氣溫相對較高,便于考查,B符合題意。適合南極科考的時間段是11月一次年4月,南北半球季節相反,此時為南極地區的暖季,并且出現極晝現象,便于考查,A符合題意。(3)青藏地區和南極地區氣候寒冷,但成因不同。青藏地區主要是由于海拔高,被稱為“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南極地區主要是由于緯度高,大部分位于南極圈之內,常年被冰雪覆蓋。(4)青藏地區和南極地區都是對全球氣候變化最為敏感的地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青藏地區的高海拔湖泊、濕地面積會逐漸萎縮,“亞洲水塔”水量變化逐漸減少,②③符合青藏地區。南極地區冰川會消融,海冰、冰蓋面積減小,進而影響極地海洋生物的棲息地,①④符合南極地區。學案第19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熱點突破】沖刺2024中考地理熱點專題01 中國南極秦嶺站開站學案(原卷版).docx 【熱點突破】沖刺2024中考地理熱點專題01 中國南極秦嶺站開站學案(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