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4 升華和凝華 導學案姓名 班級【學習目標】通過探究水蒸氣和冰之間、碘的物態(tài)變化,了解物質的固態(tài)和氣態(tài)之間是可以直接轉化,能說出升華和凝華的轉化條件,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2. 通過整合物態(tài)變化,解釋生活中的水循環(huán),能利用所學知識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培養(yǎng)關心生活、熱愛生活的態(tài)度。【學習重難點】升華和凝華的概念,知道升華、凝華吸放熱情況。能用物態(tài)變化知識,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現象。1.在下圖中間的四個空格中,填上對應的物態(tài)變化名稱以及吸熱、放熱的關系.2.那么物態(tài)是否可以在固態(tài)和氣態(tài)間直接進行轉化呢?(閱讀課本P64,完成以下內容.)3.碘的升華和凝華思考:固態(tài)碘的熔點是113.7℃,但是酒精燈火焰的溫度可以到500℃,怎樣能讓碘在不熔化的情況下做這個實驗 實驗方法:實驗現象:(1)加熱前碘是 態(tài),加熱后碘是 態(tài),在加熱過程中碘由 態(tài)直接變?yōu)? 態(tài),這一過程屬于 現象,這一過程需要 (吸熱或放熱)才能完成。(2)停止加熱并冷卻后,試管壁上的碘 態(tài),在冷卻過程中碘的結晶體是有 態(tài)直接變?yōu)? 態(tài),這一過程屬于 現象,這一過程_________(吸收或放出)了熱量。二、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1.嚴寒的冬天,冰凍的衣服過一段時間也會干。物質從 態(tài)轉化為 態(tài) ,屬于 現象,這一過程 熱。2.剛從冰箱內那出的凍肉上結一層冰粉。物質從 態(tài)轉化為 態(tài) ,屬于 現象,這一過程 熱。你還能舉出生活中升華和凝華的例子?(至少兩個)升華:凝華:三、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閱讀課本p65水循環(huán),完成思考。雨、雪、云、霧、露、霜、冰雹是怎樣形成的?課后練習:1.如圖將冰塊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適量的鹽,用筷子攪拌大約半分鐘,用溫度計測量罐中冰與鹽水混合物的溫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溫度低于0℃。這時觀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會發(fā)現白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霜是周圍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B.水蒸氣形成白霜時吸收了熱量C.冰中加鹽提高了冰的熔點D.如果不加鹽,則罐底出現小水珠而不是白霜2.如圖所示,兩個相同的透明玻璃杯,甲中裝的是冰水混合物,乙中裝的是干冰(溫度可以低到-78.5 ℃).現在把它們放在20 ℃的同一房間中,一段時間后,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br/>A.甲的內壁M側結了一層霜,乙的外壁Q側結了一層霜B.甲的內壁M側結了一層水,乙的外壁Q側結了一層霜C.甲的內壁M側有水珠,乙的內壁P側有一層霜D.甲的外壁N側有水珠,乙的外壁Q側有一層霜3.諺語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十月打了霜,來年糧滿倉”,如圖甲,霜的形成是凝華現象,需要吸熱B.“大霧不過響,過響聽雨響”,如圖乙,霧的形成是汽化現象,需要放熱C.“草上露水凝,天氣一定晴”,如圖丙,露的形成是液化現象,需要放熱D.“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如圖丁,冰的形成是凝固現象,需要吸熱4.下列有關熱現象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炎熱的夏天,水中比岸上涼爽,是由于水汽化放熱溫度降低B.造雪機噴射出的水霧遇到冷空氣凝固成“人工雪”C.夏末夜晚湖邊的薄霧是空氣中水蒸氣遇冷液化成的小霧滴D.自然界中的雪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形成的5.解釋常見的升華、凝華現象。燈泡內壁變黑: 冰花的形成:北京冬奧會的即將舉行,掀起全民滑雪熱潮!自然界的雪是水蒸氣在寒冷的高空急劇降溫,______成微小小冰晶而形成的。滑雪場需要進行人工造雪,在0℃以下的天氣里,造雪機射出水霧,這些霧滴遇到冷空氣 ______(選填“吸熱”或“放熱”)發(fā)生 _____,形成人造雪;當氣溫升高到0℃以上時,雪就會發(fā)生 _____成水。(填物態(tài)變化名稱)6.自然界中不少高山冰川就是大江、大河的___________,河流及滲入土壤、植物中的水分會通過___________升騰到空氣中成___________。當高空遇冷時,空氣中的___________液化成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成小冰晶,到一定程度后又降落回地面,這就是自然界中___________的大致過程。3.4 升華和凝華 課后作業(yè)基礎題1、演出時,舞臺上往往要用彌漫的白煙霧,給人以若隱若現的舞臺效果。這種煙霧實際上是( )A.向舞臺噴射真實的煙霧B.利用干冰升華形成的二氧化碳C.利用干冰升華吸熱,使空氣放熱液化成的“霧”D.利用干冰升華吸熱,使空氣中的水蒸氣放熱液化成的“霧”2、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常會出現“窗花”,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窗花在玻璃的內表面,是升華現象 B.窗花在玻璃的內表面,是凝華現象C.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升華現象 D.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凝華現象3.下列各種現象中,屬于升華現象的是( )A.早晨有濃霧 B.冬天,室外冰凍的衣服干了C.屋頂上的瓦上結了一層霜 D.水結成了冰4.下列物態(tài)變化過程屬凝華現象的是( )A.草地上露水的形成 B.夏天冰雹的形成 C.清晨大霧的形成 D.以上都不是5.在箱子里放衛(wèi)生球用來防蟲蛀,過幾個月后衛(wèi)生球變小或消失了,這一物理現象是( )A.升華 B.汽化 C.蒸發(fā) D.熔化6.冬天早晨看到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 )A.凝固而成的 B.凝華而成的 C.液化而成的 D.先液化,后凝固而成的7.“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味生活之美”的《中國詩詞大會》,深受觀眾的青睞。以下對中華古詩中有關物態(tài)變化的分析,正確的是( ?。?br/>A.“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雨的形成是汽化現象,需要吸熱B.“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露的形成是液化現象,需要吸熱C.“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霜的形成是凝華現象,需要放熱D.“晨起開門雪滿天,雪晴云淡日光寒”,雪的形成是凝固現象,需要吸熱8.下列對中華古詩詞中有關物態(tài)變化的分析,正確的是( ?。?br/>A.“月落烏啼霜滿天”,霜是凝華現象,需吸熱B.“天街小雨潤如酥”,雨是汽化現象,需放熱C.“桂魄初生秋露微”,露是液化現象,需放熱D.“晨起開門雪滿天”,雪是熔化現象,需放熱9.關于水循環(huán)的認識,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霜前冷雪后寒”說明霜和雪的形成都是吸熱過程B.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過程中,只有熱量的吸收沒有熱量的放出C.自然界的水在循環(huán)過程中總量基本不變,因此不需要節(jié)約用水D.自然界的云、雨、雪、霧、霜等現象,都是水的物態(tài)發(fā)生變化形成的10.下列與物態(tài)變化相關的說法正確的是( ?。?br/>A.冬天室外冰凍的衣服變干了,是因為冰升華為水蒸氣B.利用干冰使食物降溫,這是因為干冰熔化吸熱C.冰箱冷凍室內壁霜的形成是凝固現象D.正在熔化的食鹽,吸收熱量,溫度升高11.“水是前世的云,云是來生的水”,歌詞描繪了大自然水的美麗輪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太陽光照射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液化成為水蒸氣上升到空中B.云中的小水滴是水蒸氣上升到高空遇冷汽化形成的C.小水滴如果在高空遇到更加寒冷的氣流,會凝固成小冰珠,可能形成冰雹D.水蒸氣在寒冷的高空急劇降溫,凝固成小冰晶,小冰晶形成雪花飄落大地12.用飛機向高空云層(氣溫低于0℃)噴灑干冰(固態(tài)的CO2)是一種人工降雨的方法。以下列出幾個物態(tài)變化過程:a干冰迅速吸熱升華; b.干冰吸熱熔化;c.云層中水蒸氣遇冷液化成雨滴; d.云層中水蒸氣遇冷凝華成小冰晶;e.水蒸氣以干冰為核心凝結成雨滴; f.小冰晶下落遇暖氣流熔化成雨滴。在這種人工降雨過程中,發(fā)生的主要物態(tài)變化過程為( ?。?br/>A.ae B.adf C.be D.ae13.如圖是大自然中水循環(huán)現象的示意圖,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br/>A.雨在下落過程中有熔化現象發(fā)生,放出熱量B.樹木蒸騰作用屬于汽化現象,放出熱量C.云的形成有液化現象,放出熱量D.由圖可知,自然界中水總量不變,不必節(jié)約D.干冰人工增雨在水蒸氣含量高的環(huán)境下效果更好強化題14.實施人工增雨的一種方法是飛機在高空撒干冰(固態(tài)二氧化碳),干冰進入云層,很快______成氣體,并從周圍吸收大量的熱,于是高空水蒸氣便______成小冰晶或______成小水滴,使云中的冰晶增多,小水滴增大,從而形成降雨。(填物態(tài)變化的名稱)15.寒冷的冬天,公園里的冰雕作品慢慢變小,這是___________現象;剛從冰箱拿出的冰棒,包裝紙上會出現一層“白粉”,這些“白粉”是空氣中的水蒸氣___________而成的。16.下圖是水循環(huán)示意圖,圖中過程①發(fā)生的物態(tài)變化是______過程,②中水蒸氣有的______形成的小冰晶,有的______形成小水滴,形成千姿百態(tài)的云,同時伴隨著______熱過程;圖中溫度較高時冰晶會熔化變成水滴,與空中下落的水滴一起形成雨。17.農諺語說“霜前冷,雪后寒”,你認為這一說法有道理嗎?為什么?總結反思: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 (掌握、部分掌握、有待強化)我的收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