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信息課題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 教材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教科書 選擇性必修第一冊 課時 第 1 課時授課教師 授課對象 高二年級課程分析課標要求 結合實例,闡明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特點。課標分析 本條標準要求學生理解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并能夠結合實例,闡明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特點。 首先,在整體方面,無要素聯系不成整體,從組成自然環境的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入手理解自然環 境的整體性,通過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闡釋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其次,從“要 素”和“整體”兩個角度展開,并通過自然環境的生產功能和穩定功能兩方面闡釋自然環境的整 體功能,進而深入解釋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再次,自然環境是處于不斷運動當中,在運動過程中 也體現它的整體性特點。最后,繼要素聯系、整體功能、演變過程之后,還需從自然環境響應干 擾的角度理解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學習內容 本節共分為兩個課時, 第 1 課時的學習內容為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以及自然環境 的整體功能。學習目標 1. 結合茶樹的生長條件,理解自然地理要素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2. 通過 2022 年干旱對茶葉產量的影響, 分析其對茶葉產量影響不大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區域認 知力和綜合思維) 3. 通過案例分析掌握氣候、水、土壤、生物、地形、人類活動等地理要素的關系, 學會從整體角 度綜合分析區域地理環境特征。(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與人地協調觀)學習重點 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學習難點 理解地理要素之間是如何聯系、相互制約的,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整體功能。教學策略 本課時采用戶外教學,將學生進行分組并且實地考察學習。教學主體部分由潘生娓老師完成, 課后作業由顧輝老師完成。學習過程環節 學習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從“一節不一樣的地理課 ”開始 導入, 以研學旅游的出發點(六 安市區)和目的地(大別山區) 為引,通過兩個區域獨特地理環 境體現的整體性和兩個區域的自 然環境差異,開始新課程—— 自 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學生通過“國慶假期大別山研學 旅游 ”的所見所聞, 體驗和回憶 大別山研學旅游情境, 直觀感受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立足家鄉,通過直 觀的教學素材展 示,調動學生的學 習積極性。(人地 協調觀)承轉 介紹在金雞山開啟本節內容學習, 將各位同學進行分組, 分別為大氣組(氣候)、巖石組(地形地貌)、 水圈組(水文水系組)、土壤組和生物組。新課學習 自然地理 要素 以金雞山的美景為導入,詢問同 學們看見了什么?要求各小組認 真觀察,找出金雞山自然環境包 含哪些自然要素,并以繪畫的形 式展現出來。 學生觀察茶園環境, 并以繪畫的 形式所觀察到的自然地理要素。 從學生熟悉的鄉 土區域出發, 引導 學生思考 自然環 境要素有哪些。 (區域認知、綜合 思維)承轉 自然環境的要素中, 生物是自然環境中最重要和最活躍的要素之一,下面我們就以茶樹(生物) 為 例,每小組選擇一株茶樹,觀察、思考其生長依賴于哪些自然要素。新課學習 自然地理 要素間的 關系 布置探究任務,引導學生討論并 總結,引出自然環境各要素是相 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 的。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學 習,得出茶樹的生長與大氣、水、 土壤、地貌、生物等要素密切相 關。 小切 口 問題 引導 學生分析要素之 間的關系,讓問題 具體化。(綜合思 維能力)承轉 自然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的關系, 集中體現在自然要素間存在著物質遷移和能量 交換。下面我們就以茶樹為例,探究生物與其他自然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新課學習 自然環境 要素間的 物質遷移 和能量交 換 小組合作探究一:茶樹與自然要 素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操作要求:各小組(大氣組、土 壤組、水圈組等小組)利用打印 好的要素間物質遷移過程,將自 粘紙條貼在展板上,完成茶樹與 其他自然要素的物質遷移圖。 小組合作探究一:小組充分討論 和探究, 制作出茶樹與自然要素 的物質遷移圖, 并展示本小組的 成果展板。 落實第一部分主 要知識:自然要素 間的物質遷移和 能量交換。 從要素間的物質 遷移到能量交換, 再到物質遷移和 能量交換實現的 途徑。問題由淺入 深,層層遞進, 引 導學生進行深度 思考。(綜合思維 能力 、地理實踐 力)承轉:不僅生物與其他自然要素間存在物質遷移,其他自然要素都存物質遷移新課學習 自然環境 要素間的 物質遷移 和能量交 換 生物與自然要素間的物質遷移, 同樣存在于其他要素之間。展示 自然要素的關系圖,進一步探究 其他要素間的物質遷移。 學生能舉一反三, 認識其他自然 要素之間的關系。 從要素間的物質 遷移到能量交換, 再到物質遷移和 能量交換實現的 途徑。問題由淺入 深,層層遞進, 引 導學生進行深度 思考。承轉:通過剛才的探究活動,我們認識到自然環境要素間進行著物質遷移,那么能量交換又 體現在哪里呢?新課學習 自然環境 要素間的 物質遷移 和能量交 換 圖片展示水循環、巖石圈的物質 循環和生物循環圖。 提問 1:幾種循環圖中, 哪些環節 體現了自然要素間的能量交換 提問 2: 自然要素要素間進行物 質遷移和能量交換的途徑 學生讀圖認識幾種循環, 找出循 環中存在自然要素間能量交換 的環節, 并總結出自然要素間物 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實現的途徑。自然環境要素通過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建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關系, 在自然要素的共同作用下, 產生了整體功能,對生產和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新課學習 自然環境 的整體功 能---生產 功能 教師介紹霍山黃芽的品質優良的 條件。 創設問題情境:從地形、氣候、 土壤、水文水系角度分析影響大 別 山 區茶 葉生產 的有利 自然 因 素, 并將這些自然因素分門別類。 教師總結:在優越的自然要素共 同作用下,金雞山生產出了品質 極佳的霍山黃芽。 學生結合金雞山的各種條件, 并 對各要素進行分門別類, 各小組 展示自己的成果。 以探究的方式, 讓 學生思考進階, 從 簡單的現象到復 雜的原理。強化自 然環境的生產功 能教學,進一步細 化教學內容, 培養 學生從已知材料 中獲取信息的能 力。(區域認知、 地理實踐力、綜合 思維)承轉:不同地區或不同時間, 由于氣候、地形、土壤和水等要素的不同, 自然環境的生產功能也會存在強弱差異。 現在我們來到了安徽省第二高峰白馬尖的一處山谷,山谷兩側坡度陡峻,形成時間相同,但是生物量存在很大 的差異。新課學習 自然環境 的整體功 能---生產 功能 情景轉換:白馬尖一處山谷設問: 1、觀察一側坡, 指出該坡的哪些 植被類型 2、觀察指出兩坡生物量的差異, 并探究生物量差異的原因。 教師總結:生產功能的差異,還 體現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上,例如: 某地區的不同演化階段,生產功 能存在強弱差異(長時間尺度); 短時間尺度上,也存在強弱差異 (季節變化)。 學生觀察山坡, 得出信息, 指出 植被類型, 以及生物量差異形成 的原因, 探究產生生產功能的差 異。 學生強化對 自然 環境的穩定功能 的理解,進一步培 養從圖表中獲取 信息的能力。(綜 合思維、地理實踐 力、人地協調觀)新課學習 自然環境 的整體功 能---穩 定、調節 功能 材料:今夏我國發生了自 1961 年 以來最嚴重的干旱,長期的高溫 晴朗天氣,致使長江流域發生了 嚴重的旱災,但是在沒有人工灌 溉的情況下,大別山區金雞山的 茶葉生長并沒有受到影響。 設置問題:(1)認真觀察左圖, 描述金雞山的地貌和植被覆蓋率 特征。(2)試從氣候、土壤、水 等方面分析,在干旱年份這種地 貌和植被覆蓋率特征對茶葉生長 的有何好處。 學生通過國慶研學旅游, 實地了 解相關信息, 結合金雞山實地圖 片,指出金雞山的地貌和植被覆 蓋率特征, 小組深入探討和分析 這種特征在干旱年份對茶葉生 長的好處。知識總結作業設計低碳茶業是指在茶業生產、經營過程中以較少物質投入,獲取較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一種產業發展模式。 茶園具有生態固碳能力和潛力。結合已學知識和查找資料解決以下問題。(考察知識點:穩定功能) 設置問題: (1)簡要描述茶樹的碳中和原理. (2)在大別山茶葉的生產和經營過程中,如何實現低碳茶業。評價目標 水平 1 水平 2 水平 3 水平 4簡要描述茶葉碳中 和的原理。 依據課本所給碳交換 知識點,簡單的復述 課本知識點。 能夠基本掌握碳中和 原理,但是未能聯系 到野外學習的 “ 茶 樹 ”。 既能夠把握“碳中 和 ”原理,也能與 茶樹聯系起來,做 到將所學知識聯系 到實踐中去。如何實現低碳茶 業? 僅能給出 0-1 條措施, 且措施不具有實際操 作性。 能夠給出 1-2 條措施, 但無邏輯條理性,且 語言不規整。 能夠給 出 2-3 條措 施,所給措施具有 可操作性,符合實 際。 能夠給 出 4 條往上 措施,措施可行且創 新,符合低碳茶業的 發展需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