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職《音樂鑒賞與實踐》第三單元 音樂與社會 第二節《民生畫卷》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山西《桃花紅 杏花白》、云南《小河淌水》等不同地區民歌的風格特點,感受歌曲中的韻味與魅力。 能力目標: 1.能夠嘗試結合音樂要素,對《桃花紅 杏花白》《小河淌水》進行分析賞析。 2.能夠跟隨老師鋼琴伴奏哼唱兩首作品。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聽賞兩首地方民歌,在聽賞過程中獲得審美體驗,并逐步產生對民歌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 了解、感受山西、云南等不同地區民歌的風格特點。 【教學難點】 嘗試結合各種音樂要素聽賞作品,并能夠進行分析。 【教學方法】 教法:體驗式、啟發式、對比法。 學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教學過程】科 目 音樂鑒賞與實踐 授課時間: 年 月 日 課時序號授課內容 第三單元《音樂與社會》 課型:新課 總課時 1分課時 1課 題 第二節《民生畫卷》教 學 目 標 知識目標 了解山西《桃花紅 杏花白》、云南《小河淌水》等不同地區民歌的風 格特點,感受歌曲中的韻味與魅力。能力目標 1.能夠嘗試結合音樂要素,對《桃花紅 杏花白》《小河淌水》進行分 析賞析。 2.能夠跟隨老師鋼琴伴奏哼唱兩首作品。情感態度 和價值觀 通過聽賞兩首地方民歌,在聽賞過程中獲得審美體驗,并逐步產生對 民歌的喜愛之情。教學重點 了解、感受山西、云南等不同地區民歌的風格特點。教學難點 嘗試結合各種音樂要素聽賞作品,并能夠進行分析。教法學法 教法:體驗式、啟發式、對比法。 學法: 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教 學 意 圖導入 新課教學 提出問題: 聽辨以下四首音樂作品片段,猜猜分別是 哪幾個地區的民歌。 一、《桃花紅 杏花白》 1.介紹背景。 山西左權民歌《桃花紅 杏花白》講述的 是一個人翻山越嶺去見心上人,隔著一道山崖 遠遠地給心上人唱情歌,一路上經過桃林看到 桃花紅了,經過杏林看到杏花白了的故事。 2.分析欣賞。 帶 著 問 題 聆 聽 感 悟,并回答。 陜甘民歌《山丹丹 開花紅艷艷》 山東民歌《沂蒙山 小調》 江蘇《茉莉花》 云南《小河淌水》 聽賞作品,學習了 解。 引導學生探究不同 地區的民歌如何分 辨,不同民族的音樂 風格是否一樣。 選用耳熟能詳的幾 首民歌,使學生猜出 后獲得成就感,通過 此環節激發學生的 求知欲,導入新課內 容,明確學習目標。1結合音樂要素聽賞分析音樂作品。 調式:五聲徵調式。 旋律:大幅度起伏,大跳。 唱法:真假聲結合,音色力度上形成對比。 風格特點:豪放中不失婉約,歌詞質樸自然, 通俗易懂,幽默詼諧。 3.唱奏表演。 感受風格特點(方言)。 嘗試學唱。 4.文化理解。 山西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源遠 流長。它東倚太行,西南兩側瀕臨黃河,有“表 里山河 ”之勢。特殊的地理形勢,使它成為中 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地區。 新中國成立后,民歌創作進入繁榮期,涌 現了大量贊頌新生活的優秀民歌作品。新時代 以來,廣大藝術工作者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的創作導向,正不斷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 量的優秀作品。 二、《小河淌水》 1.播放音頻,感受情緒、韻味。 思考:這首歌曲的表演形式是什么? 歌詞中“亮汪汪 ”“清悠悠 ”“我尼阿哥 ” “你格聽見 ”都屬于云南彌渡方言。 2.結合音樂要素聽賞作品。 3.嘗試哼唱作品,并填詞。 4.文化理解。 云南是我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除了漢 族,這片土地上還生活著彝族、哈尼族、白族、 傣族等少數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各民 族既保留了各自的風俗習慣,又在相互交往中 不斷融合,民族團結進步呈現新氣象,民族藝 術形式不斷推陳出新。以民歌為例,民歌在各 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幾乎滲透到生 活中的各個領域。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的民族, 其歷史、傳說、習俗等往往借助民歌來代代相 傳。 結合音樂要素,再 次聽賞、分析作品。 結合譜例演唱。 跟 隨 老 師 伴 奏 演 唱。 學用方言演唱。 學習教材 61 頁。 閉上雙眼聆聽,感 受作品的悠揚旋律 與無盡韻味,思考 歌曲傳遞的情緒。 再次聆聽思考。 在老師伴奏下,填 詞演唱。 閱 讀 學 習 教 材 63 頁。 逐步引導、探究、分 析、總結,解決教學 難點。 知識拓展學習。 感受歌曲韻味。2小結 在云南各族民歌中,山歌、小調、舞蹈歌 曲、勞動歌曲這四種形式較為突出。山歌通常 采用獨唱和對唱的形式,對唱時常是先唱一個 長長的引腔,然后唱歌曲的主體部分。 作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山歌 將同其他藝術形式一道,繼續傳承中華優秀傳 統文化,并在傳承中不斷發展創新。 民歌是每個民族勞動人民的傳統歌曲,表達 勞動者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具有濃厚的鄉 土氣息。 體驗我國不同民族民間音樂的風格特點和 韻味,了解傳統音樂(文化),激發愛國之情。3中職《音樂鑒賞與實踐》第三單元 音樂與社會 第一節《古韻悠揚》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古琴、古箏,了解其演奏方法。 2.感受中國傳統音樂作品的意境。 能力目標: 1.能夠分辨古琴、古箏的聲音色彩。 2.能夠參與唱奏表演,嘗試分析音樂作品。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中國文化藝術魅力之博大精深。 【教學重點】 感受音樂作品的意境。 【教學難點】 嘗試聽賞、分析音樂作品。 【教學方法】 教法:體驗式、啟發式。 學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教學過程】科 目 音樂鑒賞與實踐 授課時間: 年 月 日 課時序號授課內容 第三單元《音樂與社會》 課型:新課 總課時 1分課時 1課 題 第一節《古韻悠揚》教 學 目 標 知識目標 1.認識古琴、古箏,了解其演奏方法。 2.感受中國傳統音樂作品的意境。能力目標 1.能夠分辨古琴、古箏的聲音色彩。 2.能夠參與唱奏表演,嘗試分析音樂作品。情感態度 和價值觀 感受中國文化藝術魅力之博大精深。教學重點 感受音樂作品的意境。教學難點 嘗試聽賞、分析音樂作品。教法學法 教法:體驗式、啟發式。 學法: 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教 學 意 圖導入 新課教學 聆聽兩首音樂作品片段。分辨演奏樂器。 是否認識這幾種樂器? 聲音色彩上有何區別? 演奏方式上有何區別? 中國傳統音樂是一座豐富的藝術寶庫,塤、 蕭、箏、古琴等樂器奏出優美的旋律,使聆聽 者如見高山流水,如沐春風暖陽。 這節課就讓我們來感受中國悠揚的古韻! 一、《陽光三疊》(古琴) 古琴曲《陽關三疊》又名《陽關曲》《渭 城曲》,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 西》譜寫而成,我國著名的古琴曲。 1.聆聽與感悟。 感受歌曲整體的音樂情緒,感悟前后兩個 樂段的情緒變化。感悟歌詞的意境! 帶 著 問 題 聆 聽 思 考。 思考: 作品情緒是 什么? 對 比 前 后 樂 段 變 化,討論、回答。 提升學習興趣。 引導學生找到答案。 導出新課內容。 引導學生聽賞作品, 培養學生有意識地 從音樂的表現手段 去聆聽、理解音樂的 良好習慣。12.唱奏表演。 播放古琴曲《陽關三疊》作為背景音樂, 請同學朗誦古詩。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請學生介紹古詩表達含意和意境。 3.分析欣賞。 再次聆聽并思考,分組討論。 組一:作品的調式、調性是什么?大小調還是 五聲調式? 組二:歌曲完整演唱了幾遍? 組三:前后兩個樂段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教師總結:參見教材 53 頁。 4.文化理解。 播放古琴演奏視頻。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 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于八音 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余音悠遠。 演奏時,將琴置于桌上,右手撥彈琴弦、 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為四個八度零兩個 音。有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按音一百四 十七個。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 挑、勾、剔、打、摘、輪、撥刺、撮、滾拂等; 左手有吟、綽、注、撞、進復、退復、起等。 思考: “三疊 ”。 第一段 對景增悲 古詩朗誦表演。 詩詞解析介紹。 聆聽并思考, 回答 問題。 討論: 如何演奏古 琴。 知識拓展,了解。 學習教材 53 頁,思 從詩詞(歌詞)入手, 感悟意境。 小組討論學習方法, 相互帶動思考探究。 知識拓展學習。 逐步引導、探究、分2長亭柳依依,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 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長亭柳依依,傷懷傷懷,祖道送我故人,相別 十里亭。情冣深,情冣深,情意冣深,不忍分, 不忍分。 第二段 擎樽話別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 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擔頭行李,沙 頭酒樽,攜酒在長亭。咫尺千里,未飲心已先 醉,此恨有誰知。哀可憐,哀可憐,哀哀可憐, 不忍離,不忍離。 第三段 祖道難分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 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堪嗟商與參, 怨寄絲桐,對景那禁傷情。聁征旌,聁征旌, 未審何日歸程,此恨無窮無窮。傷懷,楚天湘 水隔淵星,早早托鱗鴻。情最殷,情最殷,情 意最殷,奚忍分,奚忍分。 尾:從今別后,兩地相思萬種,有誰吿陳。 二、《漁舟唱晚》(古箏) 1.聆聽與感悟。 播放音頻,引導學生感受樂曲營造的氛圍, 說一說眼前浮現出怎樣的畫面。 樂曲的演奏樂器是什么? 2.唱奏表演。 演唱三個主題,播放古箏演奏視頻。 對比古琴,古箏如何演奏? 古箏知多少。你知道古琴有多少根琴弦, 如何演奏嗎? 3.文化理解。 《漁舟唱晚》 的曲名取自唐代詩人王勃的 著名詩作《滕王閣序》,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 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該句意為“落日 映射下的彩霞與孤獨的野鴨一齊飛翔,秋天的 江水和遼闊的天空連成一片,渾然一色。傍晚 時分,漁夫在漁船上歌唱,那歌聲響徹鄱陽湖 畔;深秋時節,雁群感到寒意而發出驚叫,哀 鳴聲一直持續到衡陽水濱 ”。詩作氣韻無窮, 箏曲詩意盎然。詩與樂,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 化的重要形式,跨越時間與空間,交相呼應, 考 為 什 么 叫 “ 三 疊 ”。 聆聽感悟, 思考回答。 隨 著 教 師 鋼 琴 伴 奏,演唱 ABC 三個 主題。 嘗試演奏古箏。 閉上雙眼聆聽音樂 作品,感受作品悠 揚 旋 律 與無 盡 韻 味。 閱 讀 學 習 教 材 55 頁。 析、總結,解決教學 重難點。 帶領學生嘗試演唱 三個主題部分。 教師提前準備教具 ——半箏,請學生們 體驗如何演奏。3課堂小結 熠熠生輝。 本節課的兩首作品都離不開中國的詩詞,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意 ”乃“言外之味 ”“聲 外之響 ”,把詩詞做以歌曲、音樂,使得古韻 更加悠揚。 清麗的作品風格和雅致的意境使它們成為 中國民族音樂的瑰寶。 感受中國文化藝術 之博大精深。4中職《音樂鑒賞與實踐》第三單元 音樂與社會 第三節《時代之聲》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豐富多樣的演唱方式。 2.感受合唱的魅力。 能力目標: 1.能夠分辨不同的演唱方式。 2.能夠參與唱奏表演、課堂互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聆聽不同時代的音樂作品,感受音樂的美。 【教學重點】 了解演唱方式的種類。 【教學難點】 能夠辨別多種多樣的演唱方式。 【教學方法】 教法:體驗式、啟發式、對比法。 學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教學過程】科 目 音樂鑒賞與實踐 授課時間: 年 月 日 課時序號授課內容 第三單元《音樂與社會》 課型:新課 總課時 1分課時 1課 題 第三節《時代之聲》教 學 目 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豐富多樣的演唱方式。 2.感受合唱的魅力。能力目標 1.能夠分辨不同的演唱方式。 2.能夠參與唱奏表演、課堂互動。情感態度 和價值觀 聆聽不同時代的音樂作品,感受音樂的美。教學重點 了解演唱方式的種類。教學難點 能夠辨別多種多樣的演唱方式。教法學法 教法:體驗式、啟發式、對比法。 學法: 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教 學 意 圖導入 新課教學 辨析歌曲演唱形式。 獨唱《英雄贊歌》(第一樂段) 重唱《相約九八》 對唱《劉三姐》 合唱《保衛黃河》 以上四首作品分別是什么時代的歌曲?不 同時代的歌曲能夠反映出當時的社會背景,譜 寫時代主題。 一、演唱形式 1.提問:演唱形式都有哪些?如何聽辨區分? 獨唱:一個人演唱。按照性別和音色不同,可 分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 音、男低音、童聲獨唱等。 對唱:一問一答(兩人或兩組人)。 重唱:兩個以上的演唱者按自己的聲部演唱同 帶 著 問 題 聆 聽 感 悟,并回答演唱形 式。 思考回答。 學習、 了解各種演 唱形式。 聽賞時代不同、演唱 方式不同的四首歌 曲,讓學生辨析并感 受不同時代作品的 社會主題,導出本節 課主題《時代之聲》。 學習了解形式多樣 的演唱形式。(知識 目標)1一樂曲,可分為二重唱(三四六)、男女聲二 重唱等。 表演唱:邊唱邊做動作。 聯唱: 圍繞一個主題,將相關歌曲連貫起來演 唱。 2.聽辨《保衛黃河》演唱形式。 合唱:多聲部的一種集體歌唱藝術。 種類:女聲合唱、男聲合唱、童聲合唱等。 《保衛黃河》是混聲合唱 (女聲 VS 男聲) 合唱隊形 男高(Tenor) 男低(Bass) 女高(Soprano) 女低(Alto) 3.教師總結合唱知識。 根據人數,合唱可分為小型(12-50 人)、 中型(50-100 人)、大型(100 人以上)。 根據演唱形式可分為齊唱、輪唱、領唱等。 齊唱:集體共同演唱一個旋律(單聲部的 群唱)。 輪唱: 由兩個、三個或四個聲部,間隔一 定拍數,先后演唱同一曲調。 領唱:單獨一人演唱一樂段或一些樂句。 3.唱奏表演《保衛黃河》。 全班同學分聲部感受齊唱、輪唱、合唱的 演唱方式。 二、講授《英雄贊歌》 1.聆聽與感悟。 感受作品表達的昂揚斗志與革命激情。 2.創作背景。 《英雄贊歌》是影片《英雄兒女》的主題 曲,是一首禮贊千千萬萬革命英雄的頌歌。 3.作品分析。 《英雄贊歌》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全曲在 穩健舒展的旋律進行中浸透著一種壯美,在不 緊不慢的侃侃而談里飽含著無限深情,呈現出 主歌帶副歌的二段體結構。主歌從多角度多側 思考回答。 合唱有氣勢,激昂 振奮。 邊聽邊討論分析。 隨老師鋼琴伴奏, 第一遍齊唱,第二 遍二部輪唱,第三 遍合唱。 聆聽感悟。 談談感受。 學習了解。 層層遞進 ,逐步引 導、探究、分析、總 結 ,解決教學重難 點。 體驗、感受合唱。 感受不同時代音樂 作品的魅力。2課堂小結 面展現了英雄壯舉,謳歌了英雄的偉大精神。 后兩句音程的跳躍和全歌最高音的行進,激情 高亢,在此基礎上轉入副歌。這個唱段呈現大 氣磅礴的頌歌氣質,與前面民謠風格的曲調形 成鮮明對比,并推助歌曲達到高潮。 由此,那 種對英雄無比崇敬的感情得到了進一步抒發。 這一問一答的兩句,高度概括和有力升華了歌 曲的主題和旋律。 三、課堂互動實踐 1.教師播放不同演唱形式的音樂作品請學生來 分辨。 《賣報歌》 《紅星歌》 《讓我們蕩起雙槳》 《唱支山歌給黨聽》 《歌唱祖國》 2.運用不同演唱形式演唱作品。 要求:一組一首作品,可用多種演唱形式。 音樂既展現時代之貌又譜寫時代之聲,能 夠表達深刻的時代主題。讓我們盡情感受每個 時代的瑰麗之作吧! 聽辨歌曲演唱形 式,如童聲獨唱、 童聲合唱、女聲獨 唱、混聲合唱等。 學生分成四組,每 組演唱以上一首作 品,形式演唱多樣。 課堂互動實踐,活躍 課堂氛圍,同時檢查 學生學習效果。 情感升華,歌頌音樂 (作品)的偉大。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中職《音樂鑒賞與實踐》第三單元 音樂與社會 第一節《古韻悠揚》教學設計.docx 中職《音樂鑒賞與實踐》第三單元 音樂與社會 第二節《民生畫卷》教學設計.docx 中職《音樂鑒賞與實踐》第三單元 音樂與社會 第三節《時代之聲》教學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