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5.無言之美素養目標 1.梳理課文的論證思路,學習作者的說理藝術。 2.借鑒文中的理論方法,學習鑒賞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 3.拓展閱讀,質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學法指引 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1.段意歸并法。把每段的段意連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2.題目拓展法。有的文章的題目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歸納這類文章的主要內容,可以從審題入手,弄懂題目的含義,然后對它稍加擴展充實,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3.綜合歸納法。如記敘文一般包含有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組織它們,這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4.抓重點詞句(中心句、中心段或過渡段)。有些文章結構上的總起句、過渡句、總結句或內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課前預習1.作者簡介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現當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曾任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學任教,講授美學與西方文學。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等。2.背景簡介 朱光潛于1918年考取北洋政府教育部派送生,入讀香港大學教育系。1918—1922年,他學習了英文、文學、教育學、生物學和心理學等課程,為其一生從事教育活動和學術活動奠定了基礎。五四運動期間,朱光潛從《新青年》雜志上看到胡適提倡白話文的文章,深受震撼,毅然改用白話文,并用白話文發表了不少文章。《無言之美》是他用白話文寫作的美學處女作,發表于1924年。3.完成自學結構圖基礎夯實1.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詞語。(1)但是要想明了無言的yì yùn(意蘊),宜從美術觀點去研究。(2)在文學作品中,言語之先的意象,和情緒意旨所fù lì(附麗)的語言,都要盡美盡善,才能引起美感。(3)現在我們gū qiě(姑且)答道:文字語言固然不能完全傳達情緒意旨,假使能夠,也并非文學所應希求的。(4)而“如斯夫”三字更lǒng tǒng(籠統),沒有把當時的流水形容盡致。(5)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簾,深坐顰é méi(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6)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中天懸明月,令嚴夜jì liáo(寂寥)。(7)中國有一句yàn yǔ(諺語)說:“金剛怒目,不如菩薩低眉。”(8)假使語言文字能夠完全傳達情意,假使筆之于書的和存之于心的zhū liǎng xī chèn(銖兩悉稱),絲毫不爽,這是不是文學上所應希求的一件事?(9)本來沒有表現出詩人的情緒,然而玩味起來,自覺有一種閑情逸致,令人xīn kuàng shén yí(心曠神怡)。(10)但是大手筆只選擇兩三件事qīng miáo dàn xiě(輕描淡寫)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xǔ xǔ rú shēng (栩栩如生)。(11)“九一八”事變后,東北的同胞們在日寇的鐵蹄之下受盡蹂躪,凄慘之狀,令人mù bù rěn dǔ(目不忍睹)。(12)作品《平安批》中涉及到了僑批、建筑、飲食、書法、書信、對聯、宗教等多種文化,作者都xìn shǒu niān lái(信手拈來),妥帖允當。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A.實現夢想與幸福的勞動價值、追求創新與卓越的勞動形態,最終都要附麗于現實生活中的勞動者。B.粵語歌曲《最是女兒香》,展現莞香文化的豐厚意蘊,盡展粵韻風采,讓更多的“新灣區人”體驗嶺南文化的魅力。C.散文集《格桑花姿姿勢勢》匯集了劉瓊多年寫作生涯的思想精髓,其文章信手拈來,講的多是身邊事、日常生活,可謂情智兼勝。D.人工智能已進入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比如機器人與人對話時栩栩如生。【解析】“栩栩如生”,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樣。此處指機器人,用錯對象。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順應各民族大流動、大融居的趨勢,①有利于各族群眾不斷加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②有利于促進各民族心相印、情相融,使中華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③有利于促進各民族逐步由空間嵌入拓展到經濟、文化、社會和心理嵌入,形成密不可分的中華民族共同體。(1)材料中有一個病句,請找出并將修改后的正確句子寫出來。病句: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正確句子: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2)材料中①②③三個句子語序不當,請你選出排列正確的一項( )A.②③①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解析】分析這三句話中的三個“有利于”可以發現,②句中的“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是民族團結形態上的表述。①句中的“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與③句中的“形成密不可分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了條件關系,只有“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才能“形成密不可分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故排序為:②①③。新題鏈接中國的傳統色彩觀包含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在中國人傳統的道德、思想、文化中,色彩成為社會規范的標識,成為人們內在意識外化的具體表現。請根據你所理解的色彩觀完成下面各題。1.中國人對色彩的崇拜使得他們十分看重每款校服的顏色,并希望借助顏色傳達某種意愿。請用適當的詞語補充下面校服顏色可能表達的積極寓意。紅色——活躍、熱情/勇敢、健康白色——冷靜、純真/神圣、樸素藍色——智慧、安寧/神秘、純凈2.閱讀《簡 愛》這部作品時,經常看到關于色彩——火的描寫。請你閱讀下面的文字后,選出兩個火的意象,并把序號分別填在對應的橫線上。①溫暖之火 ②希望之火 ③愛情之火 ④憤怒之火(1)(羅切斯特)滿臉都燃燒著熱情的火焰,圓圓的鷹眼閃閃發光,臉上充溢著溫柔與激情……火焰在眼睛里閃爍,眼睛像露水一樣閃光……③【解析】這段話是對羅切斯特的一段描寫,描寫的是羅切斯特看向簡 愛的神情,而這火焰則代表著羅切斯特對簡 愛深深的愛意。這是愛情之火。(2)遠在沼澤和山脊之中,一個模糊的點,一道光躍入我眼簾。“那是鬼火”,是我(簡 愛)第一個想法,我估計它會立即消失。然而,那光繼續亮著,顯得很穩定,既不后退,也不前進。②【解析】這一段是描寫簡 愛在凄風冷雨的荒原上,看到遠處的房子時的想法,它描寫了簡 愛的努力,在有光的那幢房子里,她找到了親情,繼承了遺產,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那光繼續亮著,顯得很穩定,既不后退,也不前進”,而那火焰乃代表著簡 愛堅持下去的希望,是希望之火。課文精讀1.根據課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第1段引用《論語》入題,從孔子主張的“無言”之教開始,以贊同的態度自然引出對文學創作的“無言的意蘊”的論述。B.作者用白居易《琵琶行》、濟慈《希臘花瓶歌》中的名句為例,證明音樂上的“無聲”“聽不見的聲調”帶給人更“幽美”的感受,這就是“無言之美”。C.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雖然表達得比較簡單,但達到了表意含蓄深遠的效果。D.作者認為孔子的“逝者如斯夫”與對它的演繹一樣都是言不達意,但相比之下,前者值得玩味多了。【解析】原文為“言不盡意”,意思是沒能將意蘊全部表達出來,選項為“言不達意”,意思是不能準確地表達思想內容。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種論證方法進行論證說理?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舉例論證,列舉典型事例,使論證更具體,更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如:①列舉文學作品中言不盡意的例子。如《論語》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陶淵明《時運》中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等。②白香山在《琵琶行》里形容琵琶聲音暫時停頓的情況說:“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就是形容音樂上無言之美的滋味。③希臘著名雕刻《拉奧孔》是說明“雕刻上流露和含蓄的分別”最好的例子。雕刻中拉奧孔父子三人條條筋肉、根根毛發都暗示一種極苦痛的神情,表現了雕塑含蓄不露之美。3.結合課文論述內容,說說文學作品怎樣才能做到“無言之美”。追求含蓄,避免直露,用簡練的語言表達豐富深刻的情感意旨,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拓展閱讀從“距離說”辯護中國藝術朱光潛 ①從前有一個海邊的種田人,碰見一位過客稱贊他門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說,“門前雖然沒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一園菜還不差,請先生來看看。”心無二用,這位種田人因為記掛著他的一園菜,就看不見大海所呈現給他的世界,雖然這個世界天天橫在他的眼前。我們一般人也是如此,通常都把全副精力費于飲食男女的營求,這豐富華嚴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便沒有什么可以讓我們看看的。一看到天安門大街,我就想到那是到東車站或是廣和飯莊的路,除了這個意義以外,天安門大街還有它的本來面目沒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時偶然地望見過。有一個秋天的午后,我由后門乘車到前門,到南池子轉彎時,猛然看見那一片淡黃的日影從西長安街一路射來,看見那一條舊宮墻的黃綠的玻璃瓦在日光下輝煌地嚴肅地閃耀,看見那些忽然現著奇光異彩的電車馬車人力車以及那些時裝少女和灰塵滿面滿衣的老北平人,這一切猛然在我眼前現出一個莊嚴而燦爛的世界,使我霎時間忘去它是到前門的路和我去前門一件事實。不過這種經驗是不常有的,我通常只記得它是到前門的路,或是想著我要去廣和飯莊。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經驗愈多,關系也愈復雜,聯想愈紛亂,愈難見到它們的本來面目。學識愈豐富,視野愈窄狹;對于一件事物見的愈多,所見到的也就愈少。 ②藝術的世界也還是我們日常所接觸的世界——是它的不經見的另一面。它不經見,因為我們站得太近。要見這一面,我們須得跳開日常實用在我們四圍所畫的那一個圈套,把世界擺在一種距離以外去看。同是一個世界,站在圈子里看和站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比如說海上的霧。我在船上碰著過霧,現在回想起來,還有些戒懼。耽誤行程還不用說,聽到若遠若近的鄰舟的警鐘,水手們手慌腳亂地走動以及乘客們的喧嚷,仿佛大難臨頭。真令人心焦氣悶。茫無邊際的大海中沒有一塊可以暫時避難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運去擺布。在這種情境中,最有修養的人最多也只能做到鎮定的工夫。但是我也站在干岸上看過海霧,那輕煙似的薄紗籠罩著那平謐如鏡的海水,許多遠山和飛鳥都被它輕抹慢掩,現出夢境的依稀隱約。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氣,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圍全是廣闊,沉寂,秘奧和雄偉,見不到人世的雞犬和煙火,你究竟在人間還在天上,也有些不易決定。 ③同樣海霧卻現出兩重面目,完全由于觀點的不同。你坐在船上時,海霧是你的實用世界中一片段,它和你的知覺、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實際生活的需要都連瓜帶葛地固結在一塊,把你圍在里面,使你只看見它的危險性。換句話說,你和海霧的關系太密切了,距離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處之泰然的態度去欣賞它。你站在岸上時,海霧是你的實際世界以外的東西,它和你中間有一種距離,所以變成你的欣賞的對象。 ④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藝術欣賞中我們取旁觀者的態度,丟開尋常看待世物的方法,于是現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天天遇見的素以為平淡無奇的東西,例如破墻角的一枝花,林間一片陰影或是一個老婦人的微笑,便陡然現出奇姿異彩,使我們覺得它美妙。藝術家和詩人的本領就在能跳出習慣的圈套,把事物擺在適當的距離以外去看,丟開他們的習慣的聯想,聚精會神地觀照它們的本來面目。他們看一條街只是一條街,不是到某車站或某商店的指路標。一件事物本身自有價值,不因為和人或其他事物有關系而發生價值。(節選自《朱光潛談美》)1.下列說法與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項是( )A.我們對于客觀世界經驗愈多,關系也愈復雜,聯想愈紛亂,愈難見到它們的美。B.一件事物本身自有價值,并不是因為它對人類有實用價值才具有藝術美。C.在藝術欣賞中我們取旁觀者的態度,丟開尋常看待世物的方法,這樣更容易發現藝術的美。D.近處是沒有藝術的,無論是欣賞還是創造,要想獲得藝術世界的美,距離越遠越好。【解析】“近處是沒有藝術的”表述過于絕對,“距離越遠越好”表述錯誤,應該是恰當為好。2.第①段畫線句子主要運用了哪種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描寫。生動地再現了秋日午后長安街莊嚴而燦爛的世界(藝術的世界),形象地表達了長安街除了實用價值,還有美學(藝術)價值,進一步說明藝術的世界也還是我們日常所接觸的世界。3.舉例說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所舉的任意兩個實例。一個海邊的種田人認為門前的海景不可看,向一位過客推薦屋后的一園菜;“我”在一個秋天的午后,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莊嚴而燦爛的天安門大街;“我”在船上碰到的霧和站在干岸上看過的海霧給“我”帶來了完全不同的感受;破墻角的一枝花,林間一片陰影或是一個老婦人的微笑,也可現出奇姿異彩。〔寫出兩個實例即可〕4.如果要引用古詩來闡明“距離產生美”,你覺得甲乙詩句哪個更合適?請說明理由。甲: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乙: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覺得甲更合適。在滋潤如酥油的早春細雨中,春草初生,遠望一片淡綠宜人,可是走近一看,卻感覺不到綠色,這就是距離產生美。/我覺得乙更合適,為什么看不到廬山的真面目?因為人在山中,人和山的關系太密切了,當與山產生距離時,人們就能看到它的真面目了。〔甲乙均可,能結合“距離產生美”做正確解讀即可〕素養提升學完本文后,某校九年級(2)班舉行了“豐富的無言之美”實踐活動,各小組以“對聯之美”“書法之美”和“雕塑之美”為主題展開活動,請你參與并回答問題。1.【對聯之美】對聯中常常出現“諧音”。現有下聯“草間蚱蜢,還同不系之舟”,結合“小貼士”中的說明,你覺得作為上聯最合適的一項是( )小貼士“舴艋,小舟也。”小舟謂之舴艋,小蝗謂之蚱蜢,義相近也。A.筵上枇杷,本是無聲之樂 B.庭中楊梅,未必可酸之欲C.盤中春筍,原是無花之君 D.荷端蓮子,當為無火之實【解析】“蚱蜢”運用諧音,小舟謂之舴艋,“蚱蜢”和“不系之舟”呼應。“枇杷”諧音“琵琶”,琵琶是一種樂器,“枇杷”同“無聲之樂”呼應。2.【書法之美】請用打比方的方法,說出下圖三種書法字體各自的美感。楷書如人端正站立,行書如人悠然行走,草書如人歡快舞蹈。3.【雕塑之美】下面這座雕塑名為《鑄劍為犁》,請你描述其造型,揭示其寓意,欣賞雕塑的“無言之美”。 提示: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和平大會的召開,蘇聯雕塑家葉甫蓋尼 維克多羅維奇 符切季奇創作了這座青銅雕塑,1959年,蘇聯政府將其贈送給聯合國留作永久的紀念。雕塑中的男子一手掄著錘子,對著另一只手上拿著的想要改鑄為犁的劍,象征著人類要求消滅戰爭,把毀滅人類的武器變為創造的工具,以造福全人類。課前預習參考答案①言是否能夠盡意 ②言是否必要盡意 ③言不必盡意 ④無聲勝有聲 ⑤含蓄不露 ⑥說出來的越少,留著不說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