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詞四首素養目標 1.聯系學過的作品,在與詩歌的比較中,了解詞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點,體會詞在節奏、韻律上的美感。2.結合本課作品,了解詞的起源、發展和流派,比較同一流派不同詞人在創作風格上的差異。3.在把握大意、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把握詞的藝術表現規律,進而理解每首詞的思想內涵和情感基調,喚起對祖國的深沉熱愛。學法指引 如何描繪詩詞中展現的畫面 答題思路:①捕捉意象,把握特點;②聯系背景,發揮想象;③描摹圖景,概括意境特點(幽靜、蕭瑟、凄涼、孤獨、生機盎然等);④依景辨情,剖析作者思想。 答題要點:①描繪時要運用自己的語言,切忌直接引用;②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個景物都寫到;③抓住景物特征,用優美語言再現詩詞意境;④描述時要結合具體句子,體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前預習1.作者簡介 (1)范仲淹:見上冊第11課《岳陽樓記》。 (2)蘇軾:見上冊第14課《詩詞三首》。 (3)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志,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心中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有《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4)秋瑾(1875—1907),字璿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中國民主革命烈士、婦女解放運動先驅。工詩詞,筆調雄健,感情奔放,有《秋瑾集》。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于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2.背景簡介 (1)《漁家傲 秋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與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為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重任。這首詞作于北宋與西夏戰爭對峙時期。 (2)《江城子 密州出獵》: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蘇軾因對王安石變法持不同政見而自請外任。朝廷派他去當杭州通判。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蘇軾三年任滿轉任密州知州。這首詞是次年他與同僚出城打獵時所作。 (3)《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積極主張抗金北伐,任職期間堅持練兵備戰,因而不斷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誣陷。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在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任上,被人彈劾罷官。他不得已在江西上饒帶湖賦閑。這首詞即寫于這一時期。陳同甫也是主張北伐的愛國志士,與辛棄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4)《滿江紅》(小住京華):這首詞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節的述懷之作。值八國聯軍入侵后不久,她目睹了民族危機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敗,決心獻身救國事業,不如意的婚姻使她渴望掙脫家庭的束縛,參加社會活動。這首詞就是她當時情感的真實寫照。基礎夯實1.直接型默寫。(1)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2)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3)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4)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5)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6)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7)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8)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鄬z強派作蛾眉,殊未屑!(9)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2.理解型默寫。(1)《漁家傲 秋思》中與王維《使至塞上》中寫邊塞景象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2)《漁家傲 秋思》中表現將士們思家與報國難兩全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是: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3)《江城子 密州出獵》中借用典故,表達渴望得到重用的句子是: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4)《江城子 密州出獵》中抒發殺敵報國、守衛邊疆的豪情壯志的句子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5)《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從形、聲兩方面寫軍營生活及戰前準備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6)《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表現激烈戰斗場面的句子是: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7)《滿江紅》(小住京華)中表現詞人慨嘆命運不公,要與天命抗爭、與傳統決裂之決心的句子是: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8)《滿江紅》(小住京華)中表明詞人雖身為女子但比男子心志更剛烈的句子是: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3.主題型默寫。(1)在古詩詞當中,作者?;玫涔蕘硎闱檠灾尽LK軾《江城子 密州出獵》中的“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兩句以魏尚自比,表達了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殺敵報國的愿望;范仲淹《漁家傲 秋思》的“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以竇憲勒石燕然為喻,表達了作者渴望建功立業的愿望;秋瑾《滿江紅》(小住京華)中“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兩句化用漢軍破楚的故事喻指國破,寫出國家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困境,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擔憂。(2)古之仁人志士,不平則鳴,滿腔的熱血,和著酒氣彌漫古今。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英雄遲暮,仍在醉夢中心歸軍營,看劍聽角,讓多少熱血男兒淚滿巾裳;范仲淹借“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 秋思》),表達了濃濃的思鄉之情與功業未成的悲涼,令后人唏噓不已。(3)家國情懷,以詩發聲,它是辛棄疾在想象中騎馬率領鐵騎奔赴前線奮勇殺敵的豪情,“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它是蘇軾老之將至卻依然要為國家平定邊疆戰亂的決心,“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密州出獵》)。課文精讀1.閱讀范仲淹的《漁家傲 秋思》,完成下面各題。(1)下列對《漁家傲 秋思》一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漁家傲 秋思》的上片以“異”字統領,寫出邊塞和內地風光的不同,“四面邊聲”渲染了戰時的肅殺氛圍。B.“衡陽雁去”運用典故,以南歸大雁的徑去不留,反襯邊地荒涼和戍邊將士無法回家的凄苦。C.“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在悲愴的情調中,表達了詞人對朝廷腐朽軟弱的控訴和批判。D.整首詞意境悲涼、壯闊,形象鮮明、生動,語言質樸、凝練;詞中描寫了詞人身臨目見的景物,表達了詞人和他所理解的征夫們的感情,讀來真切感人。【解析】“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表達了邊關將士們對戰爭的厭惡和無奈,抒發了將士們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2)《漁家傲 秋思》中“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什么作用?畫面:坐落在崇山峻嶺間的一座孤城,在日落時分青煙升騰,緊閉著城門。作用:寫出了塞外的奇異風光,點明了戰事吃緊、戒備森嚴的特殊背景,反映了宋朝守軍力量薄弱,軍情緊急,為下片抒情做鋪墊。2.閱讀蘇軾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完成下面各題。(1)《江城子 密州出獵》這首詞氣勢豪邁,以一個“狂”字貫穿全篇。上片的“狂”是實寫出獵(或打獵),下片的“狂”是虛寫征戰沙場、殺敵衛國的愿望。(2)《江城子 密州出獵》中“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是流傳千古的名句,請說說你的理解。該句運用典故,表達了詞人期望為國御敵立功、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和關心國家命運的愛國精神。3.閱讀辛棄疾的《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完成下面各題。(1)下列對《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一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人通過追憶年輕時雄壯豪邁的軍旅生活和緊張激烈的戰斗場面,抒發了渴望殺敵立功、收復失地的愛國激情和雄心壯志,也表達了因年老而壯志難酬的悲壯情懷。B.全詞虛實結合。首尾寫實,“夢回吹角連營”一句即寫夢境,打破了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常規寫法,創作藝術獨具特色。C.“八百里”出自《世說新語》,用典貼切,寫出戰前的準備充分;“塞外聲”指悲壯粗獷的軍樂,襯托出軍容的威嚴和氣氛的肅穆。D.“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這兩句字里行間洋溢著愛國激情和建功立業的豪情,“可憐白發生”卻使整首詞的風格在雄壯的基礎上又添上哀婉、悲涼的元素。【解析】“可憐白發生”使整首詞的風格由雄壯變得悲壯。(2)“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兩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描寫出了什么樣的畫面?比喻。將軍率領鐵騎,風馳電掣般奔赴前線,弓弦雷鳴,萬箭齊發。4.閱讀秋瑾的《滿江紅》(小住京華),完成下面各題。(1)詞的上片從客居京華寫起,點明時值中秋佳節。北國的秋天,明凈如洗,詞人用一個“拭”字,寫秋色澄明。然而,美好的節日,明麗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國難心愁,樂景反增悲哀。詞人用項羽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國破,又反思八年婚姻的“風味”。最后用“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表達詞人抗爭命運的不公,與天命抗爭、與傳統決裂的勇氣和決心。(2)《滿江紅》(小住京華)的結尾長嘆“青衫濕”,結合作品內容和寫作背景,說說詞作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青衫濕”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詩句,抒發了詞人知音難覓,不禁潸然淚下的孤寂、苦悶,以及抱負難以施展的惆悵之情。素養提升為了紀念“文壇巨擘”蘇東坡,九年級(2)班組織了以“走近東坡”為主題的系列文化活動。1.在“誦讀經典”的活動環節中,一位同學選擇《江城子 密州出獵》參加朗讀比賽。準備過程中,關于第一句“老夫聊發少年狂”的重音處理,大家有不同的意見。你同意哪種看法,選出來并陳述理由。A.老夫聊發少年狂 B.老夫聊發少年狂選擇A/B理由:與“少年”二字形成強烈反差,強調不受重用的郁悶。/“少年狂”強調自己壯心未已的英雄本色,顯示十足的自信和力量。2.下面是主持人為本次活動寫的一副未完成的對聯,請你依據《江城子 密州出獵》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內容,在對聯的橫線處填寫詞語,將這副對聯補充完整。上聯:《江城子》比魏尚盼①馮唐,慷慨激昂,祈社稷太平安定下聯:《水調歌》望明月思子由,②樂觀豁達,祝天下幸福團圓3.在“感受東坡書法魅力”的活動環節中,第三小組出示了蘇軾的一幅書法作品(見右圖)在班級交流。展示過程中,第三小組的四位同學分別對這幅作品做出評價,你認為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字端莊敦厚,無一筆松懈,無一字不縝密。B.捺與撇往往十分舒展,筆畫之間顯示灑脫之美。C.該帖字形大小懸殊,給人視覺上極強的沖擊感。D.筆筆用力,沉著寬厚;但又巧寓對比,顯示靈逸。例如“醉”字的“酉”旁共有四豎畫,先用一分,繼用二分,最末用三分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