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教版】2024年春初二科學講義10氧化與燃燒-答案附后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教版】2024年春初二科學講義10氧化與燃燒-答案附后邊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10 氧化與燃燒
一、氧化與燃燒
1.氧化反應: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叫作氧化反應。
(1)緩慢氧化:氧化過程進行得非常緩慢,甚至在短期內不易察覺,如鋼鐵生銹、塑料和橡膠制品的老化等。
(2)劇烈氧化:氧化過程進行得很劇烈,如燃燒,爆炸。
2.燃燒及燃燒的條件
(1)燃燒的概念:通常情況下,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叫作燃燒。
(2)燃燒的條件:可燃物、助燃劑、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3)可燃物的著火點:物質燃燒所需達到的最低溫度叫著火點
不同物質的著火點是不同的。
物質 白磷 紅磷 汽油 木材 木炭 硫 酒精 無煙煤
著火點℃ 40 240 250 250~330 320-370 260 558 700-750
可燃物在空氣中燃燒和在氧氣中燃燒的異同點:
①本質一樣,都是與氧氣發生反應;②現象不一樣,在氧氣中燃燒劇烈一些
原因:反應物接觸面越大,濃度越大,反應越劇烈
(5)自燃:由于緩慢氧化產生的熱量被積累后,溫度升高達到該可燃物的著火點時,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不經點火就自發燃燒起來的現象
(6)爆炸:如果燃燒以極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間里發生,瞬間內累積大量的熱,使氣體體積急劇地膨脹,就會引起爆炸。
化學變化:鞭炮 (另外一種需要分清楚的爆炸:高壓鍋爆炸,輪胎爆胎屬于物理變化)
3. 滅火
破壞燃燒的三個條件之一,就可以達到滅火的目的。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火源隔離
(2)隔絕空氣(或氧氣)
(3)使可燃物的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促進燃燒:(1)增大氧氣的濃度 (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2)增大可燃物和氧氣的接觸面積 (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4.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化學反應在生成新物質的同時,伴有能量的變化,而能量的變化通常表現為熱量的變化,即有放熱現象或吸熱現象。
(1)放出熱量的反應:如燃料的燃燒,生石灰與水結合成氫氧化鈣,鎂與鹽酸反應等。
吸收熱量的反應:如碳與二氧化碳在高溫條件下生成CO,Ba(OH)2與NH4Cl反應。
二、質量守恒定律
1.質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2.化學反應的過程就是組成反應物分子的原子重新組合 成生成物分子的過程。
3.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 種類 和 數目 不變,所以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而物質的 分子數和物態可能改變。
硫 + 氧氣二氧化硫
注:a.質量守恒定律的適用范圍是化學變化,一切化學反應都符合該定律。
b.反應物的質量總和只包括參與部分,不包括反應物過量部分的質量及不參加反應的雜質的質量。
c.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時,對于有氣體參加或生成的反應,一定要在密閉容器內進行實驗。
d.化學反應前后的變與不變
六個一定 不變 宏觀 元素的種類不變
元素的質量不變
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總質量不變
微觀 原子的種類不變
原子的數目不變
原子的質量不變
兩個一定 改變 宏觀 物質的種類一定改變
微觀 分子的種類一定改變
兩個可能 改變 宏觀 物質的物態(或元素的化合價)可能改變
微觀 分子的數目可能改變
四、典型例題
(一)考點:氧化與燃燒
【例1】(2022杭州期末)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切開的蘋果放一段時間會變黃是因為和空氣中的氧氣發生了緩慢氧化
B.鎂帶在空氣中劇烈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發生的反應屬于氧化反應
C.可燃物必須遇到氧氣,且溫度達到著火點才可以燃燒
D.若炒菜時油鍋著火,則可以放入切好的蔬菜或者蓋上鍋蓋來滅火
【例2】(2022浙江專題)分析推理是科學學習過程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確的是 ( )
A.自燃是由緩慢氧化引起的,緩慢氧化一定能引起自燃
B.化合物是含有不同種元素的純凈物,含有不同種元素的純凈物一定是化合物
C.物質和氧氣發生的反應是氧化反應,氧化反應一定有氧氣參加
D.分子、原子可以構成物質,物質一定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
【例3】(2023寧波期末)某課外活動小組同學依據如圖進行實驗(夾持儀器略去)。實驗過程:①通入N2,點燃酒精燈,一段時間后,a、b中均無明顯現象;②熄滅酒精燈,立即改通O2,a中無明顯現象,b中碳燃燒,下列有關該實驗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實驗過程①中,能說明N2不支持燃燒
B.實驗過程①中,將氮氣換為二氧化碳也能得出燃燒的有關條件
C.實驗過程②中,碳燃燒時發出白光
D.實驗過程②中,只能說明可燃物燃燒的條件是與氧氣接觸
【例4】(2024寧波期中)火折子被譽為古代的“打火機”(如圖),其制作與使用方法如下:
①將棉花、松香、硫磺等可燃物混合 ②將混合后的可燃物卷起、壓實、捆緊
③點燃后裝入竹簡,竹簡蓋子上有小孔 ④使用時取下蓋子,吹一下就能復燃其中有助于燃燒的是(  )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例5】(2022紹興期末)小科用研缽將約20克氫氧化鋇[Ba(OH)2]晶體磨成粉末,倒入一小燒杯。在玻璃片上灑上少量水,并將小燒杯放在玻璃片上、再向小燒杯中加入約10克氯化銨[NH4Cl]晶體,并用玻璃棒迅速攪拌,燒杯中產生刺激性氣味的氣體,靜止片刻,提起小燒杯,觀察到如圖所示現象。下列對現象的觀察分析中正確的是(  )
A.用手觸摸燒杯外壁,能感覺到發熱
B.化學反應中,不同形式的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C.把氫氧化鋇晶體磨成粉末可以增加最終產生氣體的質量
D.該反應和燃燒一樣,反應物總的化學能高于生成物總的化學能
【例6】(2023紹興期末)成語“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著滅火的原理,下列滅火方法也依據這個原理的是(  )
A.砍掉樹木形成隔離帶 B.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
C.用鍋蓋蓋滅著火的油鍋 D.消防隊員用高壓水槍滅火
(二)考點:質量守恒定律
【例1】(2023浙江期中)已知2A+3B=C+3D,用足量的A和49gB恰好完全反應,其生成57gC和1gD,若B的相對分子質量為98,則A的相對分子質量為(  )
A.18 B.27 C.46 D.54
【例2】(2024寧波階段)在密閉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分數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乙可能是化合物
B.該反應是分解反應
C.丁可能是該反應的催化劑
D.每消耗100g的甲,能生成22g的丙
【例3】(2024寧波階段)將等容積、等質量(含瓶塞、導管和燃燒匙)的兩個集氣瓶置于天平的左右兩端,并調至平衡。然后同時迅速放入點燃的等質量的白磷和木炭(如圖所示),使兩者充分燃燒后冷卻至室溫。打開止水夾,此時的天平(  )
A.指針偏向右 B.指針偏向左
C.仍處于平衡狀態 D.指針先偏向左后向右
【例4】(2024寧波期中)在一個密閉容器中放入M、N、Q、P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化學反應,一段時間后,則關于此反應認識正確的是(  )
物質 M N Q P
反應前質量/g 18 1 2 32
反應后質量/g x 26 2 12
A.反應后x的值為15
B.該反應有兩種生成物
C.完全反應后物質P有剩余
D.反應中N、P的質量比為5:4
四、學力訓練
A組 夯實基礎
1.(2023紹興期末)在探究“物質燃燒條件”的實驗中,觀察到實驗現象如圖所示,下列判斷錯誤的是(  )

A.①③說明物質燃燒需要氧氣
B.①說明白磷的著火點不高于70℃
C.燒杯中的熱水只起提高溫度的作用
D.①②說明兩種可燃物的著火點不同
2.(2024浙江期末)發生火災時,以下逃生方法正確的是( )
A.乘坐電梯 B.用濕毛巾捂口鼻 C.頭頂書包 D.蹲在書桌下
3.(2023寧波期中)酒精燈的火焰太小時,將燈芯撥得松散一些,可使火焰更旺(  )
A.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 B.提高可燃物的著火點
C.增加空氣中氧氣含量 D.增大可燃物與空氣的接觸面積
4.(2023浙江一模)下列滅火措施對應的滅火原理正確的是(  )
選項 滅火措施 滅火原理
A 用干粉滅火器撲滅燃著的家具 降低可燃物著火點
B 用扇子將燃燒的蠟燭扇滅 隔絕空氣
C 用鍋蓋蓋滅著火的油鍋 降低溫度至著火點以下
D 將樹木砍掉形成隔離帶,撲滅森林火災 移除可燃物
A.A B.B C.C D.D
5.(2023浙江專題)納米鐵粉在空氣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熱即可劇烈燃燒(與普通鐵在氧氣中燃燒相似),如圖是納米鐵粉在錐形瓶中燃燒的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納米鐵粉屬于化合物 B.錐形瓶中放水可以吸收生成物
C.實驗中可觀察到氣球先變大后變小 D.激光手電照射使納米鐵粉的著火點降低
B組 強化提高
1.(2023浙江一模)在一次野外燒烤活動中,小文用手搖鼓風機給炭火送風(如圖),使木炭燃燒更劇烈,這是因為使用手搖鼓風機(  )

A.降低了木炭的溫度 B.升高木炭周圍空氣的溫度
C.降低了木炭的著火點 D.使木炭表面接觸更多空氣
2.(2023浙江一模)下列設計的實驗方案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A.①同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性 B.②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C.③不同催化劑對分解速率的影響 D.④可燃物燃燒需要溫度達到著火點
3.(2022杭州期末)如圖,將兩支燃著的蠟燭罩上玻璃杯,一會兒高的蠟燭先熄滅,低的蠟燭后熄滅,同時還觀察到玻璃杯內壁變黑。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發:從發生火災的高層房間中逃離,下列方法中正確的是(  )
A.乘電梯或升降機下樓
B.成站立姿勢跑出
C.用濕毛巾掩蓋口鼻沿墻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門外
D.打開窗戶跳出
4.(2021浙江專題)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
A.硫在氧氣中燃燒,需要用火柴點燃,說明燃燒是吸熱反應
B.在KClO3中加入A后,如果KClO3的反應速度明顯加快,則A一定是催化劑
C.為了保證電磁繼電器正常使用,電磁鐵的鐵芯應該用軟磁材料
D.燃燒、呼吸均是氧化反應,任何氧化反應均放熱
5.(2023浙江期中)對下列實驗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釋沒有體現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A B C D
實驗裝置
解釋 集氣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熱量 量筒中的水:通過水體積的變化得出氧氣體積 集氣瓶中的水:冷卻濺落熔融物,防止集氣瓶炸裂 燒杯中的水: ①加熱銅片 ②隔絕空氣
A.A B.B C.C D.D
6.(2023浙江期中)用圖示裝置實驗:①注射器中吸入足量5%的過氧化氫溶液,廣口瓶中放入適量二氧化錳,燒杯中倒入足量80℃的熱水,燃燒匙和燒杯中金屬蓋內分別放置一小塊白磷(白磷的著火點為40℃);②寒緊瓶塞,打開止水夾,注入適量5%的過氧化氫溶液。此實驗可驗證( )
A.白磷燃燒需要助燃氣體 B.白磷燃燒需要催化劑二氧化錳
C.白磷的著火點為40℃ D.白磷燃燒的產物為五氧化二磷
7.(2024浙江開學)在一密閉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種物質,反應前各物質的質量關系如下圖刻度紙所示(例如:丙的質量為5g,丁的質量為3g),充分反應后,在同一張刻度紙上再次記錄各物質的質量變化:刻度線I向左移動16格;刻度線II向左移動8格;刻度線III向左移動8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反應是化合反應
B.丙一定是催化劑
C.反應后丁的質量為8g
D.反應生成的乙和丁的質量比為1:1
8.(2024浙江開學)某物質在點燃的條件下發生反應,甲、乙、丙、丁表示所有的反應物和生成物,它們的微觀示意圖和反應前后的質量如下表所示。
物質序號 甲 乙 丙 丁
微觀示意圖 ?
反應前質量/g 68 100 1 0
反應后質量/g 0 4 待測 128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根據質量守恒,推測反應后丙物質的質量為37g
B.根據元素守恒,推測丙物質中一定含有氫元素
C.根據原子守恒,反應的甲和乙的分子個數之比為1:1
D.根據表中信息,參加反應的乙和反應生成的丁的質量比為3:4
9.(2023浙江一模)春節期間,臺州多地上演了民俗“打鐵花”表演。表演者用木瓢將千余度高溫的鐵水擊打到空中,鐵水飛濺,火星四射,形成十幾米高的鐵花,場面相當壯觀。
(1)鐵水在空氣中冷卻成固態的鐵,其物態變化為 。
(2)工匠們用水浸泡3~5天的柳(樹)木瓢盛滿鐵水拋向高空。此時柳木瓢不燃燒的原因是 。
(3)下列實驗中,也能出現火星四射現象且安全的是 。
A. B. C. D.
10.(2023浙江期末)工業上常用石灰石高溫煅燒來制取化工原料生石灰,其反應原理是
為了探究球狀石灰石恰好完全煅燒所需的時間與溫度的關系,小明查閱到了如下資料:
資料一:煅燒時溫度維持在900-1150℃之間,直至石灰石恰好完全分解,生石灰的產出率高、品質好。如果煅燒時間過長,生成的生石灰品質會下降:煅燒時間過短,石灰石未完全分解,產出率降低。
資料二:煅燒時,球狀石灰石從外向里逐漸分解,燒透的厚度與成分如圖甲所示。一定大小的球狀石灰石,燒透厚度與煅燒時間、溫度的關系如圖乙所示。
(1)根據圖乙,可以得出的初步結論是: 。
(2)推測要將半徑為75毫米的球狀石灰石在8小時內燒透,溫度應控制在 。
A.900-1000℃ B.1000-1052℃ C.1052-1100℃ D.1100℃以上
(3)工廠采集的石灰石形狀大小不一,工人會用碎石機將采集到的石灰石處理成圖丙所示的大小相同的球狀,并預熱一段時間再開始煅燒,可大大提高生石灰產量和品質。請結合上述探究解釋其中的科學原理 。
C組 瞄準中考
1.(2023永嘉期中)可燃物燃燒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與助燃劑接觸,二是溫度達到著火點。圖中t℃是某物質的著火點,則圖中表示該物質一定不能燃燒的點是(  )
N、P點 B.M、P點 C.P點 D.Q點
2.(2023浙江期中)某同學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可燃物燃燒的條件,得到以下實驗事實:①不通空氣時,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②通空氣時,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③不通空氣時,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④通空氣時,熱水中的白磷燃燒。則能證明可燃物必須有氧氣才能燃燒的實驗事實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3.(2023杭州階段)“用微觀的鑰匙開啟宏觀問題之門”是化學學科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而構建模型又常常是我們認識微觀世界的重要手段。下列各組微觀模型圖回答問題:
(1)水電解的過程可用如圖甲表示,微粒運動變化的先后順序是 。
(2)如圖乙為某化學反應的微觀過程。從圖丙中選出應該添加在“?”處的微觀模型示意圖 (選填“A”、“B”、“C”或“D”),參加反應的反應物分子個數比為 。
4.(2024寧波期中)化學反應前后肯定沒有變化的是:①原子數目 ②分子數目 ③元素種類 ④物質種類⑤原子種類 ⑥物質的總質量 。
5.(2022寧波期末)某實驗小組欲證明氧化銅能加快氯酸鉀的分解,他們進行了如下實驗。
①稱取xg膽礬晶體(CuSO4 5H2O),研細后加入10mL蒸餾水溶解
②將足量的NaOH溶液與上述溶液充分反應,生成藍色沉淀,過濾后洗滌沉淀
③將所得沉淀轉移到坩堝中,均勻緩慢加熱至完全變為黑色,研細備用
④按表中的質量混合好固體后,在相同條件下加熱,并與MnO2做比較
實驗時間均以生成50mL氣體為準(見圖甲),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的因素均忽略。回答下列問題。
編號 KClO3質量(g) 其他物質質量(g) 待測數據
1 2.0 /
2 2.0 CuO 0.5
3 2.0 MnO2 0.5
(1)上述實驗步驟中需要使用玻璃棒的是 (填序號)。
(2)表格中的“待測數據”是指 。
(3)為了較準確地測量氣體體積,在讀取反應前后量氣管中液面的讀數的過程中,應注意 (填字母編號)。
a.視線與凹液面最低處相平
b.讀數前不能移動量氣管和水準管
c.保持水準管靜止,待水準管中液面不再上升時,立刻讀數
d.讀數前應上下移動水準管,待兩管液面相平再讀數
(4)若50mL量氣管中液面的位置如圖乙所示,A與B刻度間相差1mL,刻度A為20,則此時氣體的讀數為 。
參考答案
四、典型例題
(一)考點:氧化與燃燒
【例1】(2022杭州期末)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切開的蘋果放一段時間會變黃是因為和空氣中的氧氣發生了緩慢氧化
B.鎂帶在空氣中劇烈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發生的反應屬于氧化反應
C.可燃物必須遇到氧氣,且溫度達到著火點才可以燃燒
D.若炒菜時油鍋著火,則可以放入切好的蔬菜或者蓋上鍋蓋來滅火
【答案】C
【例2】(2022浙江專題)分析推理是科學學習過程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確的是 ( )
A.自燃是由緩慢氧化引起的,緩慢氧化一定能引起自燃
B.化合物是含有不同種元素的純凈物,含有不同種元素的純凈物一定是化合物
C.物質和氧氣發生的反應是氧化反應,氧化反應一定有氧氣參加
D.分子、原子可以構成物質,物質一定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
【答案】B
【例3】(2023寧波期末)某課外活動小組同學依據如圖進行實驗(夾持儀器略去)。實驗過程:①通入N2,點燃酒精燈,一段時間后,a、b中均無明顯現象;②熄滅酒精燈,立即改通O2,a中無明顯現象,b中碳燃燒,下列有關該實驗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實驗過程①中,能說明N2不支持燃燒
B.實驗過程①中,將氮氣換為二氧化碳也能得出燃燒的有關條件
C.實驗過程②中,碳燃燒時發出白光
D.實驗過程②中,只能說明可燃物燃燒的條件是與氧氣接觸
【答案】D
【例4】(2024寧波期中)火折子被譽為古代的“打火機”(如圖),其制作與使用方法如下:
①將棉花、松香、硫磺等可燃物混合 ②將混合后的可燃物卷起、壓實、捆緊
③點燃后裝入竹簡,竹簡蓋子上有小孔 ④使用時取下蓋子,吹一下就能復燃其中有助于燃燒的是(  )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D
【例5】(2022紹興期末)小科用研缽將約20克氫氧化鋇[Ba(OH)2]晶體磨成粉末,倒入一小燒杯。在玻璃片上灑上少量水,并將小燒杯放在玻璃片上、再向小燒杯中加入約10克氯化銨[NH4Cl]晶體,并用玻璃棒迅速攪拌,燒杯中產生刺激性氣味的氣體,靜止片刻,提起小燒杯,觀察到如圖所示現象。下列對現象的觀察分析中正確的是(  )
A.用手觸摸燒杯外壁,能感覺到發熱
B.化學反應中,不同形式的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C.把氫氧化鋇晶體磨成粉末可以增加最終產生氣體的質量
D.該反應和燃燒一樣,反應物總的化學能高于生成物總的化學能
【答案】B
【例6】(2023紹興期末)成語“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著滅火的原理,下列滅火方法也依據這個原理的是(  )
A.砍掉樹木形成隔離帶 B.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
C.用鍋蓋蓋滅著火的油鍋 D.消防隊員用高壓水槍滅火
【答案】A
(二)考點:質量守恒定律
【例1】(2023浙江期中)已知2A+3B=C+3D,用足量的A和49gB恰好完全反應,其生成57gC和1gD,若B的相對分子質量為98,則A的相對分子質量為(  )
A.18 B.27 C.46 D.54
【答案】B
【例2】(2024寧波階段)在密閉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分數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乙可能是化合物
B.該反應是分解反應
C.丁可能是該反應的催化劑
D.每消耗100g的甲,能生成22g的丙
【答案】D
【例3】(2024寧波階段)將等容積、等質量(含瓶塞、導管和燃燒匙)的兩個集氣瓶置于天平的左右兩端,并調至平衡。然后同時迅速放入點燃的等質量的白磷和木炭(如圖所示),使兩者充分燃燒后冷卻至室溫。打開止水夾,此時的天平(  )
A.指針偏向右 B.指針偏向左
C.仍處于平衡狀態 D.指針先偏向左后向右
【答案】B
【例4】(2024寧波期中)在一個密閉容器中放入M、N、Q、P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化學反應,一段時間后,則關于此反應認識正確的是(  )
物質 M N Q P
反應前質量/g 18 1 2 32
反應后質量/g x 26 2 12
A.反應后x的值為15
B.該反應有兩種生成物
C.完全反應后物質P有剩余
D.反應中N、P的質量比為5:4
【答案】D
四、學力訓練
A組 夯實基礎
1.(2023紹興期末)在探究“物質燃燒條件”的實驗中,觀察到實驗現象如圖所示,下列判斷錯誤的是(  )

A.①③說明物質燃燒需要氧氣
B.①說明白磷的著火點不高于70℃
C.燒杯中的熱水只起提高溫度的作用
D.①②說明兩種可燃物的著火點不同
【答案】C
2.(2024浙江期末)發生火災時,以下逃生方法正確的是( )
A.乘坐電梯 B.用濕毛巾捂口鼻 C.頭頂書包 D.蹲在書桌下
【答案】B
3.(2023寧波期中)酒精燈的火焰太小時,將燈芯撥得松散一些,可使火焰更旺(  )
A.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 B.提高可燃物的著火點
C.增加空氣中氧氣含量 D.增大可燃物與空氣的接觸面積
【答案】D
4.(2023浙江一模)下列滅火措施對應的滅火原理正確的是(  )
選項 滅火措施 滅火原理
A 用干粉滅火器撲滅燃著的家具 降低可燃物著火點
B 用扇子將燃燒的蠟燭扇滅 隔絕空氣
C 用鍋蓋蓋滅著火的油鍋 降低溫度至著火點以下
D 將樹木砍掉形成隔離帶,撲滅森林火災 移除可燃物
A.A B.B C.C D.D
【答案】D
5.(2023浙江專題)納米鐵粉在空氣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熱即可劇烈燃燒(與普通鐵在氧氣中燃燒相似),如圖是納米鐵粉在錐形瓶中燃燒的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納米鐵粉屬于化合物 B.錐形瓶中放水可以吸收生成物
C.實驗中可觀察到氣球先變大后變小 D.激光手電照射使納米鐵粉的著火點降低
【答案】C
B組 強化提高
1.(2023浙江一模)在一次野外燒烤活動中,小文用手搖鼓風機給炭火送風(如圖),使木炭燃燒更劇烈,這是因為使用手搖鼓風機(  )

A.降低了木炭的溫度 B.升高木炭周圍空氣的溫度
C.降低了木炭的著火點 D.使木炭表面接觸更多空氣
【答案】D
2.(2023浙江一模)下列設計的實驗方案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A.①同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性 B.②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C.③不同催化劑對分解速率的影響 D.④可燃物燃燒需要溫度達到著火點
【答案】D
3.(2022杭州期末)如圖,將兩支燃著的蠟燭罩上玻璃杯,一會兒高的蠟燭先熄滅,低的蠟燭后熄滅,同時還觀察到玻璃杯內壁變黑。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發:從發生火災的高層房間中逃離,下列方法中正確的是(  )
A.乘電梯或升降機下樓
B.成站立姿勢跑出
C.用濕毛巾掩蓋口鼻沿墻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門外
D.打開窗戶跳出
【答案】C
4.(2021浙江專題)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
A.硫在氧氣中燃燒,需要用火柴點燃,說明燃燒是吸熱反應
B.在KClO3中加入A后,如果KClO3的反應速度明顯加快,則A一定是催化劑
C.為了保證電磁繼電器正常使用,電磁鐵的鐵芯應該用軟磁材料
D.燃燒、呼吸均是氧化反應,任何氧化反應均放熱
【答案】C
5.(2023浙江期中)對下列實驗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釋沒有體現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A B C D
實驗裝置
解釋 集氣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熱量 量筒中的水:通過水體積的變化得出氧氣體積 集氣瓶中的水:冷卻濺落熔融物,防止集氣瓶炸裂 燒杯中的水: ①加熱銅片 ②隔絕空氣
A.A B.B C.C D.D
【答案】A
6.(2023浙江期中)用圖示裝置實驗:①注射器中吸入足量5%的過氧化氫溶液,廣口瓶中放入適量二氧化錳,燒杯中倒入足量80℃的熱水,燃燒匙和燒杯中金屬蓋內分別放置一小塊白磷(白磷的著火點為40℃);②寒緊瓶塞,打開止水夾,注入適量5%的過氧化氫溶液。此實驗可驗證( )
A.白磷燃燒需要助燃氣體 B.白磷燃燒需要催化劑二氧化錳
C.白磷的著火點為40℃ D.白磷燃燒的產物為五氧化二磷
【答案】A
7.(2024浙江開學)在一密閉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種物質,反應前各物質的質量關系如下圖刻度紙所示(例如:丙的質量為5g,丁的質量為3g),充分反應后,在同一張刻度紙上再次記錄各物質的質量變化:刻度線I向左移動16格;刻度線II向左移動8格;刻度線III向左移動8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反應是化合反應
B.丙一定是催化劑
C.反應后丁的質量為8g
D.反應生成的乙和丁的質量比為1:1
【答案】D
8.(2024浙江開學)某物質在點燃的條件下發生反應,甲、乙、丙、丁表示所有的反應物和生成物,它們的微觀示意圖和反應前后的質量如下表所示。
物質序號 甲 乙 丙 丁
微觀示意圖 ?
反應前質量/g 68 100 1 0
反應后質量/g 0 4 待測 128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根據質量守恒,推測反應后丙物質的質量為37g
B.根據元素守恒,推測丙物質中一定含有氫元素
C.根據原子守恒,反應的甲和乙的分子個數之比為1:1
D.根據表中信息,參加反應的乙和反應生成的丁的質量比為3:4
【答案】C
9.(2023浙江一模)春節期間,臺州多地上演了民俗“打鐵花”表演。表演者用木瓢將千余度高溫的鐵水擊打到空中,鐵水飛濺,火星四射,形成十幾米高的鐵花,場面相當壯觀。
(1)鐵水在空氣中冷卻成固態的鐵,其物態變化為 。
(2)工匠們用水浸泡3~5天的柳(樹)木瓢盛滿鐵水拋向高空。此時柳木瓢不燃燒的原因是 。
(3)下列實驗中,也能出現火星四射現象且安全的是 。
A. B. C. D.
【答案】 凝固 溫度達不到用水浸泡過的柳木瓢著火點 D
10.(2023浙江期末)工業上常用石灰石高溫煅燒來制取化工原料生石灰,其反應原理是
為了探究球狀石灰石恰好完全煅燒所需的時間與溫度的關系,小明查閱到了如下資料:
資料一:煅燒時溫度維持在900-1150℃之間,直至石灰石恰好完全分解,生石灰的產出率高、品質好。如果煅燒時間過長,生成的生石灰品質會下降:煅燒時間過短,石灰石未完全分解,產出率降低。
資料二:煅燒時,球狀石灰石從外向里逐漸分解,燒透的厚度與成分如圖甲所示。一定大小的球狀石灰石,燒透厚度與煅燒時間、溫度的關系如圖乙所示。
(1)根據圖乙,可以得出的初步結論是: 。
(2)推測要將半徑為75毫米的球狀石灰石在8小時內燒透,溫度應控制在 。
A.900-1000℃ B.1000-1052℃ C.1052-1100℃ D.1100℃以上
(3)工廠采集的石灰石形狀大小不一,工人會用碎石機將采集到的石灰石處理成圖丙所示的大小相同的球狀,并預熱一段時間再開始煅燒,可大大提高生石灰產量和品質。請結合上述探究解釋其中的科學原理 。
【答案】 相同的球狀石灰石在900-1150℃之間煅燒,溫度越高,完全煅燒所需要的時間越短。
B 溫度維持在900-1150℃之間 煅燒石灰石產出率品質更好,因此預熱可以制造上述溫度條件,避免低于900℃煅燒的情況;而將大小不一的石灰石處理成大小相同的球狀,可保證每塊石灰石受熱程度相同,不至于使個別石灰石煅燒時間過長,降低品質,或個別還未完全煅燒,降低產出率
C組 瞄準中考
1.(2023永嘉期中)可燃物燃燒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與助燃劑接觸,二是溫度達到著火點。圖中t℃是某物質的著火點,則圖中表示該物質一定不能燃燒的點是(  )
N、P點 B.M、P點 C.P點 D.Q點
【答案】C
2.(2023浙江期中)某同學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可燃物燃燒的條件,得到以下實驗事實:①不通空氣時,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②通空氣時,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③不通空氣時,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④通空氣時,熱水中的白磷燃燒。則能證明可燃物必須有氧氣才能燃燒的實驗事實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3.(2023杭州階段)“用微觀的鑰匙開啟宏觀問題之門”是化學學科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而構建模型又常常是我們認識微觀世界的重要手段。下列各組微觀模型圖回答問題:
(1)水電解的過程可用如圖甲表示,微粒運動變化的先后順序是 。
(2)如圖乙為某化學反應的微觀過程。從圖丙中選出應該添加在“?”處的微觀模型示意圖 (選填“A”、“B”、“C”或“D”),參加反應的反應物分子個數比為 。
【答案】 ①②④③ C 2:1/1:2
4.(2024寧波期中)化學反應前后肯定沒有變化的是:①原子數目 ②分子數目 ③元素種類 ④物質種類⑤原子種類 ⑥物質的總質量 。
【答案】①③⑤⑥
5.(2022寧波期末)某實驗小組欲證明氧化銅能加快氯酸鉀的分解,他們進行了如下實驗。
①稱取xg膽礬晶體(CuSO4 5H2O),研細后加入10mL蒸餾水溶解
②將足量的NaOH溶液與上述溶液充分反應,生成藍色沉淀,過濾后洗滌沉淀
③將所得沉淀轉移到坩堝中,均勻緩慢加熱至完全變為黑色,研細備用
④按表中的質量混合好固體后,在相同條件下加熱,并與MnO2做比較
實驗時間均以生成50mL氣體為準(見圖甲),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的因素均忽略。回答下列問題。
編號 KClO3質量(g) 其他物質質量(g) 待測數據
1 2.0 /
2 2.0 CuO 0.5
3 2.0 MnO2 0.5
(1)上述實驗步驟中需要使用玻璃棒的是 (填序號)。
(2)表格中的“待測數據”是指 。
(3)為了較準確地測量氣體體積,在讀取反應前后量氣管中液面的讀數的過程中,應注意 (填字母編號)。
a.視線與凹液面最低處相平
b.讀數前不能移動量氣管和水準管
c.保持水準管靜止,待水準管中液面不再上升時,立刻讀數
d.讀數前應上下移動水準管,待兩管液面相平再讀數
(4)若50mL量氣管中液面的位置如圖乙所示,A與B刻度間相差1mL,刻度A為20,則此時氣體的讀數為 。
【答案】 ①②③ 生成50mL氣體需要的時間 ad 24mL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繁峙县| 陆丰市| 黎城县| 威海市| 固原市| 鲜城| 静海县| 南投市| 北碚区| 沁源县| 浪卡子县| 望江县| 田林县| 陇川县| 启东市| 雅江县| 曲水县| 多伦县| 石台县| 建湖县| 东明县| 衡阳市| 栾川县| 寿阳县| 景德镇市| 十堰市| 辽阳市| 达孜县| 射阳县| 得荣县| 鄂托克前旗| 平山县| 阳朔县| 湘阴县| 宣武区| 四子王旗| 海伦市| 抚顺市| 大庆市| 大同县| 库尔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