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第七章南方地區 《第三節 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教學設計主題 第三節 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課標 要求 舉例說明祖國內地與香港、澳門經濟發展的相互促進作用學習 目標 1.讀圖7.28,說出香港和澳門的位置和范圍 2.結合59頁圖文資料,說出一國兩制的含義。 3.讀圖7.31和7.28,歸納香港城市建設用地的分布特點,樹立人地和諧情感態度價值觀 4.以廣東服裝產業為例,說出祖國內地與香港、澳門經濟發展的相互促進作用評價 任務 完成活動一,學生上臺指圖說出港澳地區的位置和范圍,檢測目標1 完成活動二,說出一國兩制的含義,檢測目標2 對比港澳地區的填海造陸和長江三角洲的圍湖造田,說出自己的看法,檢測目標3 以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以及其建立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為例,說出祖國內地與香港、澳門經濟發展的相互促進作用。檢測課程標準要求“舉例說明祖國內地與香港、澳門經濟發展的相互促進作用“學習 過程 第一次備課(主備) 第二次備課(自備)情境創設:播放視頻《我和我的祖國》,《慶祝澳門回歸20周年紀念》,展示圖片香港回歸儀式 學習過程: 活動一,讀圖7.28,按要求填圖或填空 在圖中描出珠江,填出南海 寫出字母代表的省級行政區E_______F_______C_______ 3.在圖中填出組成香港和澳門的三個島嶼 4.在圖中方塊出填出兩個經濟特區 評價任務: 5.你能上臺指出香港和澳門的位置并描述它們的范圍嗎? 活動二(一國兩制) 1.讀教材59頁文字內容,完成填空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_______行使主權,成立了_______特別行政區;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_______行使主權,成立了_______特別行政區。我國政府制定了“_______”的政策,_______實行社會主義制度,______和_______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2.請根據填空內容,說出一國兩制的含義。 活動三(港澳地區人多地少) 港澳地區是怎樣在地狹人稠的自然條件下實現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發展的呢? 1.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讀香港地形圖,說出香港的地形特點? 對照香港衛星地圖和香港地形圖,分別說出植被覆蓋區和建筑區分布的地形以什么為主? 比較植被覆蓋區和建筑區的面積,結合香港的人口數量,你認為香港最突出的問題是什么? 港澳地區是如何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的? 2.讀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香港未開發的土地面積約占總面積的75%,包括23個郊野公園、15個特別自然生態保護區、4個海岸公園及一個海岸保護區。其綠色地區占總面積的比例是亞洲大城市中最高的。據統計,香港私人住宅超過一半的實用面積小于50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只有約16平方米。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評價任務: 3.思考:對比港澳地區填海造陸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圍湖造田,你有什么看法? 活動四(小組討論完成) 1.讀圖7.36,說出港澳地區和大陸分別有什么經濟優勢和劣勢? 2.港澳地區和大陸怎樣才能實現共同繁榮,互惠互利?(討論完成) 3. “世界服裝看中國,中國服裝看廣東”,可見廣東服裝在國內市場的地位。如今,好多人說廣東服裝光芒不再。你覺得港澳地區和廣東應該怎樣合作才能使廣東服裝產業可持續的發展下去走向世界? 評價任務: 4.觀看《一分鐘了解粵港澳大灣區》視頻,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分組討論,派代表發言,組員補充) 粵港澳大灣區(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縮寫:the Greater Bay Area(GBA) ),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以下稱珠三角九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按照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要建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還要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范。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 粵港澳大灣區包含了哪些城市? 為什么說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假設你是廣東出租車司機,你是到廣東打拼創業的小青年,你是香港某銀行行長等角色,粵港澳大灣區的建立對你的生活有什么樣的影響? 反思:港澳地區是八年級下第七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內容體現的地理核心素養主要是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以及綜合思維。在設計流程上,重點應該在“舉例說明港澳地區和內地的經濟聯系”,學生的思維進階也應該在這里有廣度和深度的體現,所以將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安排在了最后,課堂活動形式和氛圍應該有待思考,要注意提高學生興趣。作業設計:一、選擇題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大橋項目總設計師是遂寧人孟凡超。結合下圖,完成下面1-3小題。1.關于粵港澳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A.香港位于珠江口西側,是世界著名的自由貿易港B.澳門的支柱產業是旅游博彩業C.澳門是世界著名的轉口貿易中心D.港澳與廣東省聯系密切,經歷了由“粵港合作新模式”到“前店后廠”的發展歷程2.港珠澳大橋建設帶來的影響,不正確的是( )A.有助于吸引香港投資者到珠江三角洲西岸投資B.促進港、珠、澳三地的旅游業發展C.緩解香港人少地多的壓力D.利于祖國內地與港澳的優勢互補、互惠互利3.香港人多地少,而且山地多,平地少,可供城市發展的土地有限,香港擴展城市建設用地的重要方式是( )A.“上天”和“下海” B.建衛星城C.減少綠地面積 D.創建海上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是指由廣東省9個城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組成的城市群,圖為粵港澳大灣區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4-5小題。4.2018年春節晚會分會場珠海位于( )A.甲處 B.乙處 C.丙處 D.丁處5.港澳與祖國內地的經濟合作中,內地具備的優勢有( )①廠房 ②能源 ③技術 ④資金 ⑤勞動力 ⑥日常生活消費品 ⑦管理經驗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⑤⑥二、綜合題6.讀圖及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經濟區通過大量引進外資,外企,與港澳地區在資源,資金,技術,市場,勞動力等方面與優勢互補,發展外向型經濟,成為我國重要輕工業和外貿出口基地。材料二:城鎮化主要表現在非農業人口的增長和城鎮數量和規模的擴張,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水平的標志。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不到40%,而珠江三角洲的城鎮化水平約為72%。(1)圖中A是 經濟特區;B 是 經濟特區;C 是 線(鐵路干線)。(2)珠江三角洲以 (輕或重)工業為主,主要的出口產品有玩具,電子電器產業,服裝,食品,日用消費等。(3) 特別行政區是國際貿易中心,運輸中心及 中心,可為珠江三角洲的發展提供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經驗等等方面的有利條件。(4)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鎮化發展迅速,可能帶來哪些問題?(至少寫兩點)【答案】1.B 2.C 3.A 4.B 5.D6.(1)深圳 珠海 京九(2)輕(3)香港 金融(4)居民居住條件差;環境污染;交通擁擠,就業困難;占用耕地資源等【解析】第1題,香港位于珠江口的東側,所以A錯誤。澳門的支柱產業是旅游博彩業,所以B正確。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轉口貿易中心,所以C錯誤。港澳與廣東省聯系密切,經歷了由“前店后廠”到“粵港合作新模式”的發展歷程,所以D錯誤。故選B。第2題,港珠澳大橋建設有助于吸引香港投資者到珠江三角洲西岸投資,促進港、珠、澳三地的旅游業發展,利于祖國內地與港澳的優勢互補、互惠互利,所以ABD正確。港珠澳大橋建設不能緩解香港人少地多的壓力,所以C錯誤。故選C。第3題,香港人多地少,而且山地多,平地少,可供城市發展的土地有限,香港擴展城市建設用地的重要方式是“上天”和“下海”,所以A正確。香港人多地少,可供城市發展的土地有限,不能建設衛星城市,創建海上城市難度大,減少綠地面積不可取,所以BCD錯誤。故選A。第4題,讀圖可知,圖中甲處為澳門,乙處為珠海,丙處為深圳,丁處為香港,因此2018年春節晚會分會場珠海位于圖中乙處。故選B。第5題,港澳與祖國內地的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港澳與祖國內地的合作主要是利用了祖國內地的廠房、能源、勞動力和日常生活消費品,港澳地區的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等優勢。故選D。第6題,(1)珠江三角洲位于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入海口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包括廣州、深圳、佛山、中山、惠州、東莞、珠海、江門、肇慶、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等地區。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圖中A是深圳經濟特區;B是珠海濟特區;C是京九線。(2)讀圖結合教材可知,珠江三角洲以輕工業為主,主要的出口產品有玩具,電子電器產業,服裝,食品,日用消費等。(3)結合教材知識可知,香港特別行政區是國際貿易中心、運輸中心及金融中心,可為珠江三角洲的發展提供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經驗等等方面的有利條件。(4)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鎮化發展迅速,可能帶來的問題居民居住條件差;環境污染;交通擁擠,就業困難;占用耕地資源等。1.設計說明:選擇題主要是在評價是否知道港澳地區的經濟發展特點以及優勢的基礎訓練,其中第3題對是否知道港澳地區如何解決人地矛盾的目標進行檢測,第4題在考察香港和澳門位置和范圍的內容。填圖題主要是對本節內容重難點的思維進階考察。考察的地理關鍵能力有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必備知識點:①.能描述出香港和澳門的地理位置②.知道港澳地區如何解決人地矛盾,樹立人地協調觀③.歸納港澳和內地的經濟優勢。2.要求獨立完成,時間5分鐘3.評價采用課堂現場評價,學生相互評價,老師點撥歸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