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第六章北方大區第二節 東北三省 第1-2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白山黑水——東北三省》 第一課時(共2課時)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課程標準分析 1.課標要求 (1)根據資料分析區域內存在的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了解區域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 (2)運用圖表說出某地區氣候的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2.課標分解 (1)運用地圖簡要評價東北三省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圖上識別東北三省的主要地形類型,并描述區域的地形特征。 (3)運用地圖魚氣候統計圖表歸納東北三省的氣候特征。 (4)舉例說明區域內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5)運用資料比較區域內的主要地理差異。教學內容分析 《“白山黑水”——東北三省》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地理下冊第七章第二節,本節知識位于第七章第一節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與農業之后,所以本節知識已有了很強的鋪墊性,而東北三省又是我國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地區,同時它的自然環境,以及對農業的影響等方面均具有代表性,所以又為第八章南方地區的學習起到了襯托對比作用。學生學情分析 經過八年級上冊的地理學習,學生已具備分析某區域自然環境特征的能力,讀圖能力也較為完善;而第七章第一節中已學習北方地區三大地形區自然環境,認知起點較高;經過一年半時間磨合班級已初步形成了合作交流、敢于探索與實踐的良好作風,學生間相互評價、相互提問的互動氣氛較濃,地理學科知識方面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1.預測本班級可能達到的程度 (1)東北三省的位置、地形、氣候特征,90%的學生能夠掌握。 (2)東北三省氣候差異及商品糧基地發展的有利條件,75%的學生能夠掌握。 (3)東北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響,60%的學生能夠掌握。 2.普遍存在的問題 東北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響學習目標敘寫 1.通過角色扮演,能準確說出東北三省自然環境特征; 2.通過布局東北三省農業,能準確認識自然特征對農業的影響; 3.通過小組互動探究,能舉例說出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及說出具體對策。 評價任務設計 教學環節對應學習目標核心素養發展階段評價指標分析東北平原自然特征是否適合種糧學習目標1區域認知 ——地圖技能 ——識圖讀圖能在地圖中找出東北三省主要地形區、山脈、河流,并能說出東北三省山河大勢。據因地制宜原則合理布局東北三省農業學習目標2實踐創新 ——地理實踐力 ——綜合思維能參照東北三省自然特征對農業影響的學習,分析長江中下游地區能成為中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區域的原因。認識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學習目標3社會參與 ——健全人格 ——人地協調通過閱讀資料,能歸納長江中下游地區人類活動對其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及說出具體對策。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導入示標——時光機教的活動1 1.教師播放《時光機》音視頻。 2.教師展示本節標題片。 3.教師出示本節課學習目標。 (1)通過角色扮演,能準確說出東北三省自然環境特征; (2)通過布局東北三省農業,能準確認識自然特征對農業的影響; (3)通過小組互動探究,能舉例說出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及說出具體對策。 學的活動1 1.學生觀看視頻。 2.學生發表觀后感。 3.學生了解本節學習目標。活動意圖說明: 創設教學情境,引出新課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展示學習目標可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帶著目標走入新課內容。環節二:任務一——分析東北平原自然特征是否適合種糧教的活動2 1.教師通過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角色分工,幫助學生明確任務。 2.學生學習和交流過程中教師適當點撥。 3.教師投屏演示學習過程。 學的活動2 請各大隊討論交流:分析東北三省自然條件并匯報是否推薦種糧。(八年級下冊P14-17) 東北三省自然條件是否推薦種糧一大隊地形有中國最大的E 平原, 平坦二大隊氣候氣候冷濕,但夏季光熱 (充足/缺乏),降水多集中在 (季節), 同期。三大隊水源 、松花江、嫩江、烏蘇里江等,水源 。四大隊土壤黑土層厚達1米,有機質含量是黃土的數倍,土壤 。 經研究,一致認為東北三省 (有/無)自然條件可推薦種糧。【評價檢測】 (目標1)在地圖中填寫出主要地形區、山脈、河流。 2、(目標1)用一個詞語形容東北三省的山河大勢。 活動意圖說明 1.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引領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東北三省地形、河流、氣候等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和綜合思維能力。 2.通過角色扮演分析東北平原自然特征是否適合種糧,能意識到人來自于自然,人的生存發展依賴于自然。 3、通過例題實踐檢測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環節三:任務二——據因地制宜原則合理布局東北三省農業教的活動3 1.教師提出探究問題——請各大隊挑選種子布局或發展其他農業,并說明理由。(注意農作物生長習性) 2.教師投屏演示討論探究過程。 3.學生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適當適時點撥,提升學生的認識。 4.小組代表匯報交流農業布局特點時教師適時適當給予意見,便于學生結論輸出。 5.多媒體展示《東北三省人口、糧食產量占全國的比重》示意圖,適時引入“北大荒”和“北大倉”。 學的活動3 1.學生猜想各區域發展農業類型及挑選種子。 2.學生小組任務分工,利用教具和學案合作完成農業發展布局貼畫。 準備器材:小麥、玉米、水稻及空白紙板模型 操作步驟:上臺現場展示貼畫 3.學生小組合作交流,說明挑選種子類型理由及農業發展布局特點。 4.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班內進行匯報交流。 5.學生根據統計圖認識東北三省商品糧在我國的地位。 【輸出評價】(目標2) 長江中下游平原為中國第三大平原,包括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安徽沿江平原和長江三角洲,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地勢低平,土壤肥沃。同時也是中國淡水湖最集中地區,河汊縱橫交錯,湖蕩星羅棋布,有“水鄉澤國”之稱。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得長江流域長期以來是中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區域,區域內稻、麥、棉、麻、絲、油、水產等產量居中國前列,素有“魚米之鄉”之稱。 閱讀以上資料并參照東北三省自然特征對農業影響的學習,分析長江中下游地區能成為中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區域的原因。 自然條件地形氣候水源土壤社會條件活動意圖說明 1.由學生已有知識深入教學,增強學生自信心。 2.通過合作探究,引導學生利用因地制宜原則合理布局東北三省農業活動,能懂得先輩勇于實踐,用充滿勇氣和毅力的北大荒精神,不斷認識自然、欣賞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友好相處。 3、通過例題實踐檢測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培養了學生地理實踐力和從資料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環節四:任務三——認識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教的活動3 1.提供資料:據資料認識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黑土問題:近幾年來,東北平原水土流失嚴重。黑土層逐漸變薄,到現在僅有20-30厘米,有些地方甚至開始泛黃。而化肥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造成土壤板結。黑土有機質含量降低至50%,專家預測黑土將會在五十年后消失。 濕地問題:人類為擴大耕地,直接開墾濕地,東北地區沼澤濕地面積銳減。生物多樣性減少,局部氣候變暖,水土流失加劇。 2.教師適時提問,引出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負面影響在生活中的實例。 3.教師適時適當給予點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環境關系。 4.多媒體視頻:《大自然公益環保宣傳動畫片》學的活動3 1.小組互動探究,舉例說出人類活動對東北三省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及說出具體對策 看問題析原因找對策黑土問題濕地問題2.學生發言,全班適當討論。 【當堂檢測】(目標3) 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時空分布不均,且地勢低平,同時上中游地區水土流失造成中下游地區河湖淤塞、中下游河道彎曲排水不暢等,因此長江中下游地區旱澇災害發生頻繁。同時長江中下游地區流經中大城市多,生活垃圾量大,工廠排放廢水多,嚴重影響長江中下游地區水質。 閱讀資料,請歸納該區域人類活動對其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及說出具體對策。 看問題析原因找對策活動意圖說明 學生通過開發東北三省時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實例,認識到人的生存發展必然設計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和向自然索取,但這種改造和索取不能違背自然規律,不能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和災難性后果,要充分考慮可持續發展,升華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相處的感情。環節五:主旨升華,課堂總結宇宙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共有一個家園,人的力量無窮大,但人與自然從來都應該是和諧共處。板書設計 自然環境:地形、河流、氣候、土壤…… 東北三省 農業:北大荒 北大倉作業設計 《白山黑水——東北三省》作業評價 【基本作業】預計時間:4分鐘 為提高糧食安全,穩定糧食價格,我國實施了糧食儲備戰略,圖5為我國儲備糧食直屬庫數量分布圖,據此完成1-2題。 1.(目標1)中央儲備糧食直屬庫數量最多的省級行政區是( ) A.四川、重慶 B.湖南、江西 C.山東、河北 D.黑龍江、吉林 2.(目標2)甲地農作物的熟制是( ) A.一年一熟 B.兩年三熟 C.一年兩熟 D.一年三熟 設計意圖:該組試題選自2021年成都市初中地理學業水平考試中的一組選擇題,該組題以糧食儲備戰略為情境,分別從行政區、地圖三要素和農作物熟制三方面考察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的識記和簡單理解,學生需從圖文資料中獲取信息且調用部分識記的基礎知識。 濕地是人類珍貴的自然遺產,我國近年來在東北開展了20項濕地保護示范工程,對約350萬公頃的濕地進行保護。讀圖,分析回答下列3-7題。 3.(目標3)濕地是一種( ) A.水資源 B.生物資源 C.土地資源 D.氣候資源 4.(目標1)圖中的我國東北濕地保護區分布在A 平原、B 平原和嫩江源頭。 5.(目標3)下列野生動物分布在我國東北濕地保護區的是( ) A.羚羊、孔雀 B.丹頂鶴、天鵝 C.藍馬雞、金絲猴 D.東北虎 6.(目標3)新中國成立后,東北濕地由“北大荒”變成“北大倉”,而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下列環境問題與其不相關的是( ) A.土地鹽堿化 B.物種驟減 C.酸雨加重 D.沙塵暴增加 7.(目標3)今天人們又開始“有計劃”地將“北大倉”逐步變成“北大荒”,有關其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濕地、野生動物等構成了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 B.濕地在維護和優化生態系統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C.退耕還濕地是對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D.沼澤地作為特殊的自然景觀是極具開發潛力的旅游資源 設計意圖:該組試題以濕地為情境,分別從認識濕地資源、地形區、環境保護三方面考察學生對濕地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學生需從地圖中獲取信息,并且需要運用“雙基”,調動區域認知、人地觀念和綜合思維進行回答,完成作業的加深培養人地協調的意識。 【榮譽作業】預計時間:4分鐘 電視劇《闖關東》講述的是解放前以朱開山一家為典型的山東人到東北謀生創業的艱苦歷程。據此完成以下1-2題: 1.(目標1、2)電視劇中,大量山東人奔赴東北去開荒謀生,主要原因是當時東北地區( ) A.地廣人稀,土壤肥沃 B. 森林資源豐富 C.社會秩序安全穩定 D.交通便利” 2.(目標1、2)原來被稱作“北大荒”的東北平原,現早已成為全國著名的“北大倉”,下列關于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的比較,不正確的是( ) A.東北平原—春小麥,華北平原—冬小麥 B.東北平原—一年一熟,華北平原—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 C.東北平原—中溫帶,華北平原—暖溫帶 D.東北平原—濕潤地區,華北平原—半濕潤地區 3.(目標3)如今東北平原水土流失嚴重,濕地銳減,為切實保護環境,恢復生態,可采取的方法有 設計意圖:該組試題以電視劇《闖關東》為情境,從農業區位優勢和環境保護兩個方面考察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的識記和運用,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能力,同時利用開放性試題進一步考察學生對人地協調觀的認識,培養其地理實踐力。學后反思 梳理本課知識,用思維導圖構建自然環境與農業生產關系的知識體系。第二節 東北三省 第2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白山黑水——東北三省》 第二課時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課程標準分析 1.課標要求 利用地圖和其他資料說出某區域的產業結構與產業布局特點。 2.課標分解 根據資料認識東北三省重工業基地地位,并初步分析其工業結構特點和分布特點。教學內容分析 《“白山黑水”——東北三省》第二課時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地理下冊第七章第二節,本課時是在學習東北三省的自然特征與農業之后,所以本課時知識已有了很強的鋪墊性,而東北三省又是我國最大重工業基地,它的工業特點,以及工業基地形成的原因等方面均具有代表性,所以又為后期北京等區域的學習起到了引導襯托對比作用。學生學情分析 經過前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已具備東北三省的基礎認識并能初步分析自然因素對農業活動的綜合影響,讀圖能力也更為完善,認知起點較高,已初步形成了合作交流、敢于探索與實踐的良好作風,學生間相互評價、相互提問的互動氣氛較濃。 1.預測本班級可能達到的程度 (1)東北三省重工業基地的地位,95%以上的學生能夠掌握。 (2)東北三省工業結構特點和分布特點,85%的學生能夠掌握。 (3)東北三省工業現狀及未來發展的思考,70%學生能夠感知。 2.普遍存在的問題 東北三省工業分布的特點學習目標敘寫 1.通過分析資料和地圖,能準確說出東北三省重工業基地地位及其工業結構特點; 2.通過小組互動探究,利用地圖重疊,能準確認識東北三省工業分布特點; 3.通過圖文資料,小組討論交流對東北三省工業現狀及未來發展的思考,能準確認識經濟活動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關系。 評價任務設計 教學環節對應學習目標核心素養發展階段評價指標東北三省尋寶之旅學習目標1區域認知 ——地圖技能 ——識圖讀圖能準確說出東北三省資源特點,并且在地圖中找出鞍山市,并且能根據圖例準確讀出其主要工業部門。工業城市及工業部門的定位學習目標2實踐創新 ——地理實踐力 ——綜合思維能說出哈爾并、長春、沈陽、大連工業中心各自的交通優勢,并且能參照東北三省地圖疊加的學習方法,分析鞍山市成為重要鋼鐵基地的區位優勢。東北現象之我見學習目標3社會參與 ——健全人格 ——人地協調通過閱讀資料,能簡要說出東北三省重工業基地目前發展遇到的問題,并能就未來發展方向提出自己的想法。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導入示標教的活動1 1.教師展示上節課同學們對東北三省的發展建議并圖文介紹如今的發展盛況。 2.教師展示本節標題片。 3.教師出示本節課學習目標。 (1)通過分析資料和地圖,能準確說出東北三省重工業基地地位及其工業結構特點; (2)通過小組互動探究,利用地圖重疊,能準確認識東北三省工業分布特點。 (3)通過對東北三省工業現狀及未來發展的思考,能準確認識經濟活動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關系。學的活動1 1.學生回顧上節課學習成果。 2.學生發表觀后感。 3.學生了解本節學習目標。活動意圖說明: 延續上節課的教學情境,引出新課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展示學習目標可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帶著目標走入新課內容。環節二:任務一——東北三省尋寶之旅教的活動2 1.教師展示東北三省工業部門特點。 2.教師提問:東北的寶是指什么?有什么特點? 3.學生學習和交流過程中教師適當點撥。 4.教師投屏演示學習過程。 5.教師展示東北三省工業發展歷程文字資料、東北三省重工業數據圖表。 6. 教師適時提問:東北三省依托豐富的資源,東北三省是如何發展的? 學的活動2 1.學生通過閱讀地圖和數據,分析東北三省資源的特點。 2.學生得出結論:東北三省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特別是煤、鐵、石油等礦產資源在全國有重要的地位。 3.學生通過閱讀東北三省工業發展歷程文字資料、東北三省重工業數據圖表,認識東北三省中工業基地地位。 4.學生得出結論:東北三省是新中國成立后簡稱的第一個重工業基地,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 【評價檢測】 1.(目標1)閱讀東北三省主要礦產資源和工業的分布圖。 鞍山市比例最大的工業部門是( ) A.鋼鐵工業 B.造船工業 C.機械制造業 D.非金屬礦物加工業 活動意圖說明 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引領學生自主學習通過閱讀東北三省工業發展歷程及東北三省主要資源統計數據,認識東北三省資源特點和工業地位,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和綜合思維能力。 環節三:任務二——工業城市及工業部門的定位教的活動3 1.教師出示東北三省主要資源和工業城市分布圖。 2.教師提出探究問題——如何利用這些資源發展經濟,請你根據工業城市分布圖,分析工業城市的分布與資源、交通之間的關聯。 3.教師投屏演示討論探究過程。 4.學生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適當適時點撥,提升學生的認識。 5.小組代表匯報交流時教師適時適當給予意見,便于學生結論輸出。 學的活動3 1. 學生小組任務分工,相互重疊東北三省主要資源圖、工業城市分布圖、東北三省鐵路與城市分布圖。 2.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工業城市的分布與資源、交通之間的關聯,并說明來由。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班內進行匯報交流。 4.學生小組內互評和小組間互評。 【評價檢測】 1.(目標2)閱讀東北三省主要礦產資源和工業的分布圖。 20世紀50年代鞍山已成為我國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其形成的主要區位優勢是( ) A.高科技力量雄厚 B.水陸交通便利 C.水資源豐富 D.礦產資源豐富 活動意圖說明 1.由學生已有知識深入教學,增強學生自信心,同時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分析問題,明確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初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2.通過合作探究,引導學生利用當地優勢條件探究工業城市的分布與資源、交通之間的關聯,能懂得人類發展經濟活動時,充分考慮多種因素,結合時代背景,能懂得先輩的毅力,不斷認識自然,用勇氣和毅力創造美好生活。 3. 運用東北三省礦產資源與工業分布圖、東北三省鐵路與城市分布圖說明資源、交通等要素對當地工業發展的影響,感悟地理的綜合性,樹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環節四:任務三——東北現象之我見教的活動3 1.教師提供資料:出示東北現象的資料 2.教師提問:東北三省工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重大挫折是什么?你怎么看? 3.教師適時適當給予點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經濟活動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關系。 4.教師總結:曾經的成績不能成為東北發展步伐停滯下來的理由,面對資源枯竭、設備老化和產品結構單一等問題,如何突破瓶頸尋求發展,才是我們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5.教師適時提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你有什么對策?學的活動3 1.學生通過閱讀資料,了解制約東北三省工業發展的因素,分析東北三省工業發展滯后的原因。 2.學生發言,全班適當討論。 3.學生課后查找資料回答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對策。(可參考其他國家工業發展歷程) 【當堂檢測】 (目標3)不符合鞍山未來發展方向的敘述是( ) 傳統企業調整產品結構,發展清潔生產B.治理污染,美化環境 C.積極關停傳統產業,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D.大力扶持第三產業,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 活動意圖說明 學生通過東北三省工業生產歷史的相關資料,能深刻感悟到振興東北老工業區的意義,培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意識到經濟活動與區域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息息相關。同時從東北三省的輝煌到沒落學生有了強烈的惋惜的情感,學生從此情感出發,迫使學生有動力進行課后的學習活動——探尋東北三省工業未來發展的對策。該環節設置為通過課后查找資料和撰文,這樣設計可以降低難度,教師利用設置的問題和引導,初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及合作意識。環節五:主旨升華,課堂總結曾經的“北大荒”是“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如今的“北大倉”是“玉米大豆產量高,商品糧基地地位高”;曾經這里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如今這里是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協調農業生產與濕地保護之間的關系、探索工業發展的新路,才是關系到東北未來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板書設計 自然條件:資源豐富…… 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政策……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作業設計 《白山黑水——東北三省》作業評價 【基礎作業】預計時間:4分鐘 2003年,中央政府制定了重要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根據圖中的信息,完成下列1-5題。 1.(目標1)東北老工業基地包括黑龍江省、A 省和遼寧省。 2.(目標1)圖中東北地區的遼中南工業基地是著名的 (重、輕)工業基地。該工業基地南臨黃海和我國最大的內海B 海,地處 (低、中、高)緯度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3.(目標2)遼中南地區經濟發展條件優越,海上運輸發達,鐵路網密集,資源豐富,遼寧省行政中心C城市 是本區最大的鐵路樞紐城市, 是優勢能源。 4.(目標3)東北地區工業發展歷史悠久,但多年的發展也使本地區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圖所示,遼中南地區大部分生態情況屬 區。請舉例說明該區域生態惡化的原因: 5.(目標3)對遼中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建議,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是( ) A.靠海地區可發展造船業 B.大力開采礦產資源,為后續發展儲備充足的資金 C.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D.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全面振興創造條件。 設計意圖:該組試題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為情境,從位置和范圍、工農業區位優勢、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層層遞進考察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的識記,充分考察學生讀圖識圖能力;幫助學生感悟地理的綜合性,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能力;利用開放性試題考察學生對人地協調觀的認識,培養其地理實踐力;最后點題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幫助學生培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學后反思 梳理本課知識,構建思維導圖。 2.自行查閱資料,根據東北三省工業基地面臨的挑戰,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相應的對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