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科學 年級 七年級 學期課題 力的存在(第一課時)核心概念3.物質的運動與相互作用教學目標1.科學觀念:通過觀察和實踐,感受到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科學思維:通過分析生活中各種例子,總結得到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能夠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3.探究實踐:對生活中各種實例進行思考,不斷挖掘背后的原因,通過親身實踐獲得感性認識。 4.態度責任:減少對“力”這一抽象概念認知的畏懼心理,對力學有初步的接觸和感受。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力的作用效果在具體事例中的應用。教學難點: 1.力的定義的具象化認知。2.相互作用力的概念,與相互作用力相關的例子的分析。教學思路本案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通過為學生展示生活中的生活實例,降低學生的畏難情緒,鼓勵學生從生活實例中進行總結,得到正確結論。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增強課堂的互動性,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感受到桌面凹陷程度不明顯的現象并由此展開思考。對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學,以較難的火箭助推入手,再拋出難度較小的船離河岸,通過層層剝離,層層相扣的方式,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幫助學生自主將知識由簡單的事例遷移到較為復雜的事例,提高其思維的深度和邏輯思維能力。教學過程【創設情景,明確問題】 一、創設情景,提升興趣 開頭播放神舟十六號發射的情景,提出問題:神舟十六號在這個過程中,運動狀態是否發生了變化? 引導學生思考,神舟十六號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原因,引出本堂課主要內容——力。 設計意圖:用生活實事引入,引發學生興趣,拋出難度較小的問題,提升學生課堂參與感,與力相聯系,讓學生對機械運動與力的關系有個初步認知。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降低學生的畏難情緒。 二、分析現象,交流討論 展示生活中常見的三個例子,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感受其中所存在的力的作用,讓學生 嘗試尋找力存在的證據,將三個現象總結歸納,最終得出力的定義。圍繞“人推輪椅車”的情景,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自發得到施力物體及受力物體的具體概念和判斷標準。 設計意圖:力的定義本身比較抽象,如果直接拋出,學生會容易陷入迷茫,將抽象的概念與學生生活中的具體感受相結合,減少學生對其認知的難度,讓學生從感性的角度,能夠對力的概念有一個理解。 三、聚焦問題,提出假設 拋出第二個實際情景——“蘋果下落”,讓學生對該情景中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進行分析,重新給出人推輪椅車的情景,讓學生進行對比,尋找其中的不同,并由此得到結論: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不一定需要接觸。接著拋出第三個理想情景(如下圖所示): 讓學生通過感受的方式,判斷木塊與豎直墻面間是否存在力的作用,提出證據:兩者間并不存在推、拉、壓等作用形式,總結得到第二個結論:相互接觸的物體間,不一定會有力的作用。 設計意圖:在初步認知力的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各情景中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讓學生能夠鞏固對力的作用的理解。在分析的同時,總結歸納得到力存在與否與物體是否接觸并無關系。 【提出實例,了解新知】 一、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在前面的分析完成后,點出學生心中存在的疑惑:力無法被看見、觸摸,如何確定它的存在?引發學生進行思考。 二、實例分析,總結推理 之后,給出形狀明顯發生改變的撐桿與樹枝圖片,啟發學生:物體在受到力時,形狀會發生一定的改變,得到力的其中一個作用效果。繼續深入思考該問題,給出較難發生明顯形變的桌面,引導學生思考書桌是否形變,制造認知矛盾。提出放大法,通過實驗,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最后提出玻璃瓶形變的驗證實驗,幫助學生鞏固新知。之后,回到神舟十六號發射的實例,讓學生自行總結得到力的第二個作用效果——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設計意圖:從具象化的生活證據去驗證抽象的力的作用效果,讓學生在觀察中總結,在總結后應用,對于力的作用效果有具象化認知的同時,對放大法的實際應用方式和場合有了較為具體的認識。 【剝繭抽絲,深化認知】 一、借例深入,點明問題 圍繞神舟十六號的發射提出問題:明明其中的燃氣是向下噴射,神州十六號本身卻向上飛去,引發學生思考。 二、拋磚引玉,層層遞進 在學生得到結論較為困難的情況下,提出槳推河岸,船離岸而走的例子,講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之后再重新回到神舟十六號的例子,借助新知,解釋原理。最后,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具體例子進行分析。 設計意圖:以較有難度的例子出發,引發學生疑惑,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較為簡單的例子,后續重新回到原例,讓學生有恍然的感覺,提升學生對自我的認可度,最后鞏固新知。作業設計本節內容的作業設計主要分為書面作業和實踐作業。書面作業根據學生的認知,分成練就好基礎、更上一層樓、開拓新思路三部分,分別對應學生認知的三個階段:熟悉認知、熟練掌握、應用理解。學生可以從自身角度出發,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性解答,也可以根據三層作業的情況,確定自己本堂課的學習情況。另外,根據本堂課的實例——神州十六號升空,給出實踐作業——水火箭的制作,讓學生能夠親手實踐,親身感受和觀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發射火箭時將其更好的應用,增進認知。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科學 年級 七年級 學期課題 力的存在(第二課時)核心概念3.物質的運動與相互作用學習內容與要求3.1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7~9年級:④會測量力的大小。教學目標1.科學觀念:通過實例的觀察和體會,認識彈力在物體中的直觀表現。 2.科學思維:從各例子中總結得到彈力的概念,對物體所具有的性質——彈性進行概括和描述,根據實驗總結彈簧伸長量與所受拉力的關系。 3.探究實踐:深入思考物體對抗形變的原因,親身感受到物體對形變的反抗作用。了解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學會讀取相關情境中的讀數。 4.態度責任:加深對彈力的印象,樂于熟悉測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彈力、彈性的概念。 2.力的符號和單位。教學難點: 1.彈簧測力計的實驗原理。2.彈簧測力計的具體使用步驟和注意事項。教學思路本案例圍繞彈簧、彈力展開,從生活實例出發,讓學生對于物體反抗形狀改變有一個初步認知,從其中歸納得到彈力的概念并衍生得到彈性的相關內容。之后,拋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如何從定性比較力的大小,到定量測定。引導學生關注彈簧,探索彈簧的伸長量與受到拉力的關系,最后將其應用于彈簧測力計中。對彈簧測力計的構造、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進行講解和演示。讓學生學習測量工具如何使用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知識廣度和思維的縝密性。教學過程【情景引入,總結歸納】 一、情景講解,觀察變化 從奧運會的賽事出發,讓學生去觀察撐桿跳和弓箭在運動員比賽過程中形狀的改變,引導學生想象兩種物體在整個過程中的變化過程。舉出生活中物體反抗形狀改變的例子,讓學生對該部分內容有進一步的認知。最后,總結得到,物體所存在的反抗形變作用的性質。 設計意圖:該部分內容是本堂課的開篇,也是后續彈簧測力計如何使用的基礎。通過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通過對現象和情景的感性認知,來降低該部分內容的抽象感,讓學生能更輕松的學習該部分內容。 【提出疑問,深入思考】 一、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完成前段的學習之后,提出一個簡單問題:大象和螞蟻的力氣誰更大?引導學生根據實際經驗直接作答,后讓學生繼續深入思考,如何將定性的比較,轉移至定量測定,對力的符號和單位進行介紹和解釋。給出彈簧,點出將彈簧伸長量與受到拉力進行聯系,并進行研究。最終得到結論,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量越長,做出反推,得到可以通過彈簧的伸長量來反映其受到的拉力大小,從而達到測量力大小的目的。 設計意圖:從彈力再到彈簧,將原本相對簡單的定性判斷提升至定量測定,拔高學生的思維厚度和高度。根據具體實驗,搭建彈簧伸長量與受到拉力的關系模型,幫助學生了解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二、實例劃分,逐步剖析 借助視頻,對彈簧測力計的具體結構、使用方法、注意事項進行細致講解。完成后,要求學生跟著視頻,一起對彈簧測力計進行讀數,對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式進行應用。 設計意圖: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本身是一個非常需要實際操作的內容,為了讓學生能夠更清楚、具體的認識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通過分段視頻,處處講解的方式,為學生具體的展開,讓學生能夠詳細的了解到其中的各種內容。作業設計本節內容的作業設計為書面作業和實踐作業兩部分,根據學生的認知,分成練就好基礎、更上一層樓、開拓新思路三部分,分別對應學生認知的三個階段:熟悉認知、熟練掌握、應用理解。學生可以從自身角度出發,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性解答,也可以根據三層作業的情況,確定自己本堂課的學習情況。 另外,根據本堂課的實例,給出實踐作業——彈簧秤的制作,讓學生能夠親手實踐,親身感受和觀察,彈簧的伸長量與拉力之間的關系,增強應用的同時,也能增強學生學習上的趣味性。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科學 年級 七年級 學期課題 力的存在(第三課時)核心概念3.物質的運動與相互作用學習內容與要求3.1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7~9年級:④會用力的圖示來表示力的三要素。教學目標1.科學觀念:知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都能夠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2.科學思維:形成建模思想,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分別用圖像、數字模型代替表述。 3.探究實踐:通過生活實例,總結得到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各個因素。 4.態度責任:通過學習利用圖像表示力的方式,培養對力學的興趣,增強建模意識。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力的三要素。2.用力的示意圖表示力的三要素。 教學難點: 1.用力的圖示來表示力的三要素。教學思路本案例首先從力的作用效果的復習開始,從力的作用效果出發,圍繞該內容,逐步展開本節內容的第一部分: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通過與之前所學習內容相聯系,再加上生活實例,讓學生具體、深刻地認識到力的三要素,從理性、感性兩個方面對其有了解。之后,將抽象化的三要素,通過模型的方式構建,向學生展示具象表達力的三要素的圖像的方式,從比較簡單的力的示意圖開始,再到相對比較復雜的力的圖示。層層遞進,鍛煉學生建模思想的同時,鞏固所學內容。教學過程【復習回顧,聯立聯系】 一、引導回顧,聯系新知 本堂課開篇,直接提問學生: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喚醒學生之前課程的內容,再次拿出彈簧,根據具體實驗和解說,借助彈簧的形變,帶學生了解當力的大小或者方向改變的時候,對彈簧造成的不同影響。 設計意圖:本堂課與前一次課的內容由較強的銜接,無論是通過力的作用效果詮釋力的三要素還是再次利用彈簧這一點,帶領學生回顧舊知的同時,和新知加強聯系。在觀察彈簧變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力的作用效果有更具象、完整的認知。 二、聯系實例,總結整合 完成力的大小、方向與力的作用效果的關系之后,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的實例,之后,利用最后一個實例,引導學生思考力的作用點與力的作用效果之間的聯系,總結得到,力的作用點同樣會影響到力的作用效果。之后,進行總結,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是力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利用實例引導學生了解力的作用點對力的作用效果的影響,讓學生的思路從理性分析到感性認知變成感性認知到理性分析,思維進一步碰撞,加深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最后進行總結,將該部分學習內容整合,讓學生構建完整的認知模型。 【建立關系,演繹建?!?一、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完成力的三要素的文字學習后,引導學生嘗試描述具體情況下的力,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純文字描述力的弊端,提出用圖像表示力,并將力的三要素與力的示意圖相聯系,介紹力的示意圖中各元素與力的三要素的具體對應。完成學習后,引導學生對具體的實例繪制力的示意圖。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實踐,讓學生感受到文字描述力的繁瑣,從而自然的提出用圖像描述力的提議,介紹力的示意圖與力的三要素的具體對應關系。學生完成理論學習后,引導學生親手進行繪制,用具體實例帶領學生應用、鞏固力的示意圖的畫法 二、知識遞進,完善體系 對力的示意圖有一定訓練后,再往上增加籌碼,拋出“標度”的概念,點出力的圖示與力的示意圖之間的區別。同時,再次利用實例講解力的圖示的具體畫法。最后,對畫法進行總結,對注意事項做出講解。 設計意圖:點明力的圖示和示意圖之間的差別,將其在比較中聯系。通過具體圖像的繪制,展示力的圖示的畫法,完成后對其總結,進一步鞏固學生的認知。最后穿插注意事項的介紹,讓學生能夠明確了解其中所有的內容,構成完備的知識體系。作業設計本節內容的作業設計為書面作業,根據學生的認知,分成練就好基礎、更上一層樓、開拓新思路三部分,分別對應學生認知的三個階段:熟悉認知、熟練掌握、應用理解。學生可以從自身角度出發,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性解答,也可以根據三層作業的情況,確定自己本堂課的學習情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