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地理 年級 高一年級 教學課型課題 植被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課標要求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主要的植被,說明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設計思路本節以某植物學研學考察隊的研學活動為情景主線,通過他們沿途所見所聞的植被景觀、民間訪談等為線索,首先宏觀地探究了我國不同自然環境下因水熱條件及搭配不同而形成的一系列不同植被類型,引導學生學會應用不同區域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原理分析其原因。 然后,引導學生從微觀的視角去觀察一些區域的典型植被的特征,如其葉、根、花等外部形態特征,引導學生學會應用某區域內部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原理分析其成因,從而得出植被與氣候、土壤等自然要素的相互關系。 最后,通過引導學生認識植被的生態功能,認識到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等活動對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培養人地協調觀,有效地落實“能夠正確看待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等課程要求。教材分析一、編排思路: 本節內容是第二章最后一節內容,與前面已經學習的地貌、氣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構成了自然環境的整體。植被作為生物,是自然環境中非常活躍的要素,一旦被破壞,就會引發形影自然災害和生態問題,這就為下一章介紹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奠定基礎,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材內容分析: 1.自然環境對植被的影響。自然環境會影響植被的生長、繁殖和分布。氣候是影響植被最重要的要素,因為氣候決定了植被所需的水分、熱量及其搭配,進而影響植被的類型、分布等。教材的一個重點內容就是要掌握不同緯度的太陽輻射提供的熱量不同以及距海遠近不同,導致不同區域水分條件的差異,形成不同的植被類型,強調不同自然環境下植被的差異性。 2.植被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植被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增加大氣濕度等方式調節局地氣候,以及通過殘落體經土壤微生物作用,變成土壤腐殖質等養分的方式影響土壤肥力。教材的另一個重點內容就是要掌握植被對氣候、土壤、水文、地貌、生物多樣性等的生態功能,提倡保護植被,恢復植被,人為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學情分析優勢: 學生在前面已經學習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地貌、氣候、水文、土壤等要素,初中也較系統地學習了中國地理,已基本掌握了我國的主要氣候類型和植被類型。 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 1.對前面所學系統知識的遺忘,如氣候類型和自然帶之間的關系不能對應,“張冠李戴”,區域認知素養欠缺; 2.分析氣候對新疆自然環境的影響時,對生物循環涉及的各個環節不全面,無法建立各要素的內在聯系,容易忽視對植被環境效益的分析。 三、教學預判: 高一的學生好奇心強,思維活躍,也善于思考,但對平淡無味的課堂沒有興趣。基于學生的性格特點,區域地理為背景的地理課堂,應多引入反映當地地域特色的景觀圖、詩句等,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知欲,實現區域認知,也能更加系統、動態地認識和分析植被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教學目標1.通過讀中國主要植被類型景觀圖,分析不同區域自然環境特征產生不同植被類型的原因,提升區域認知素養; 2.通過通過讀圖和文字,描述駱駝刺等典型植物的植物特征,分析其與當地自然環境間的關系,培養綜合思維; 3.通過觀看視頻,認知植被的生態功能,結合區域實際,野外考察并提出保護和恢復植被的具體措施,提升地理實踐力,樹立人地協調觀。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 1.通過讀中國主要植被類型景觀圖,分析不同區域自然環境產生不同植被類型的原因; 2.通過讀圖,描述駱駝刺等典型植物的植物特征,分析其與當地自然環境間的關系。 二、教學難點 1.通過通過讀圖和文字,描述駱駝刺等典型植物的植物特征,分析其與當地自然環境間的關系,培養綜合思維; 2.通過觀看視頻,認知植被的生態功能,結合區域實際,野外考察并提出保護和恢復植被的具體措施,提升地理實踐力,樹立人地協調觀。教學方法情境引導教學法、任務驅動法、課堂討論法、實習作業法等教學用具一、學生用具 學習任務單、教材、地圖冊等。 二、教師用具 多媒體課件、小視頻和黑板等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步驟【課堂導入】 (師)11月一天清晨,當我走進校園,看到很多樹木的樣子是這樣的(幻燈片1左邊圖片),而此時,我國華北地區很多樹木的樣子卻是這樣的(幻燈片1右邊圖片)。同學們,你們能看出它們有什么差別嗎? (生)校園里的樹木不落葉,而華北地區樹木的樹葉卻紛紛飄落。 (師)對,其實啊,它們之所以差別這么大,是與它們所處不同的自然環境有關。那么,植被與當地自然環境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植被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觀察校園內的植物圖片,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再與北方一些地區的植物圖片對比,引出植被差異是自然環境差異引起的。引發學生的聯想和進一步的探知欲,自然引出主題。 【具體過程】 (主線情景)一支植物學研學考察隊兵分兩路,從海南到東北、從華北到新疆對我國典型地區的植被等進行研學考察…… 【設計意圖】以一支植物學研學考察隊的所見所聞為情景主線,營造一種研學旅行的濃厚氛圍,讓學生預感到不同區域植被的差異性,以及植被與當地氣候等自然環境要素存在著內在聯系,吸引學生的探究欲。 一.自然環境對植被的影響 (一)不同緯度間自然環境下植被類型的差異 情景1:第一研學隊從海南到東北地區,沿途看到了植被類型有明顯的變化。 (教師提問)那么到底有什么變化呢?導致這樣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接下來,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和起前面所學知識,完成以下內容。 (學生活動)讀圖思考,完成以下內容。 情景1 研學過程中所見植被景觀圖 讀圖,對比分析 研學地點海南島南方地區北方地區東北地區緯度________(高/低) ________(高/低)太陽輻射量________(大/小) ________(大/小)熱量_______(多/少) ________(多/少)溫 度 帶植被類型原理 歸納緯度不同 太陽輻射量不同 溫度帶不同 熱量條件不同 植被類型不同 由此可知:我們校園與華北地區處在不同的緯度位置,獲得的太陽輻射所提供的熱量條件不同,從而溫度帶不同,最終所形成的植被類型和特征也截然不同。【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讀圖,對比沿途不同研學地點的緯度和植被類型,從“熱帶”“亞熱帶常綠”、“溫帶落葉”、“寒溫帶針葉”等植被的熱量帶和植物特征,推理出其與熱量有關。再結合它們的不同緯度,推理出太陽輻射量、溫度帶不同,植被獲得的熱量差異,導致植被類型的以上差異。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獲取信息、地理事物或現象間邏輯關系的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同時,呼應解決導入所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認識到根據真實情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性。 (二)距海遠近不同的自然環境下植被的差異 情景2:第二隊從華北沿海到新疆地區,沿途看到了植被類型有明顯的變化。 (教師提問)那么到底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導致這樣變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接下來,請同學們繼續結合教材和前面所學知識,用2分鐘時間完成導學案上的內容。 (學生活動)讀圖思考,完成以下內容。 情景1 研學過程中所見植被景觀圖 讀圖,對比分析 研學地點華北沿海地區內蒙古中部地區新疆地區降水量________(多/少) ________(多/少)水分________(多/少) ________(多/少)植被類型原理 歸納 海陸位置不同 降水量不同 水分條件不同 植被類型不同【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讀圖,對比沿途不同研學地點的海陸位置和植被類型,結合它們距海遠近不同,推理出降水量、植被獲得的水分差異,導致植被類型從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的差異。進一步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地理事象和邏輯推理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區域認知。 (過渡)接下來,我們用一幅示意圖來總結陸地植被水平分布與熱量、水分的關系。 (引導學生讀圖,得出)從沿海到內陸,植被獲得的水分條件在減少,所以植被類型在變化;從赤道到兩極,植被獲得的熱量在減少,所以植被類型也在變化。可見,決定某地區植被類型的根本因素之一是該地區的水分和熱量。 (引導學生分析熱帶雨林,得出)熱帶雨林位于低緯度的熱帶,同時又位于沿海,因此形成了高溫多雨的濕熱環境,在這種充足的水分和熱量條件配合下形成了熱帶雨林。 由此可知,決定某地區植被類型的根本因素是該地區不僅僅只是水分和熱量,還有它們的配合狀況。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從平面空間的視角去看地理問題,培養學生的歸納結論的能力。 (情景3)第二隊在新疆發現了一種很有特色的植物,叫做駱駝刺。 (師) 這些駱駝刺有什么樣的植物特征,又與當地自然環境特征有什么關系呢?請同學們用2分鐘時間思考并完成下列內容。 情景成蔟敢鎖狂沙舞,獨株能將傲骨揚 研學過程中所見駱駝刺 讀圖,對比分析 駱駝刺植株高度 (高大/矮小) 葉片形態 (粗枝狀/針刺狀)根須 (發達/短小)植被特征作用原理 歸納由于新疆氣候的______(濕潤/干旱),導致該區的植物的______(耐旱性/耐寒性)強,這說明氣候特征影響植被的植物特征。 植被對氣候特征有明顯的_________(指示/決定)作用。(師)其實啊,植被的類型和特征不同只是表象,其背后蘊含的是它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這充分說明了區域自然環境對植被的影響,同時也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我們看事情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到表象背后所蘊含的原理和規律。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觀察駱駝刺的植物特征,發揮空間想象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推理駱駝刺外觀特點所反映的生長習性及其所在區域的氣候特征,通過小組討論形成地理思維和專業表達方式,培養學生從綜合的視角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及其背后的原理和規律的意識,進一步讓學生形成“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世界觀,辯證地看待地理問題。 二、植被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一)植被與土壤 (情景4) 第一隊在研學途中發現北方一個村莊的道路旁花瓣大量凋落,他們覺得很可惜。可當地村民卻告訴他們,這樣土壤會更肥沃,明年春天花也會開得更好。 (師)這讓我想到了清代詩人龔自珍的著名詩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那同學們想一想,這里的“落紅”、“春泥”、“更護花”,如果用我們所學知識來解釋的話,分別代表什么含義呢? 請同學們用一分鐘思考。 (學生思考,并接麥回答)“落紅”就是凋落的花瓣,代表植物的凋落體;“春泥”就是富含腐殖質等的肥沃土壤,這些土壤為植物提供充足的養分,所以來年春天花會開得更好,所以“更護花”。 (師生共同歸納) 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在這個循環過程中,以植物為代表的生物為土壤提供了有機質等物質組成,而土壤又為植物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料,可以說它們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如果我們推而廣之,就可以學有所悟: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我們要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從綜合的視角認識區域內部植被與土壤的關系,并因此引出自然界物質循壞的自然規律,讓學生清晰地理解“區域內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整體性原理,從而形成“事物是普遍聯系的”科學世界觀。 (情景5)此時,隊員們走累了,于是他們走入林間去歇歇腳。一進入林間,他們就感到空氣特別清新,涼爽而濕潤。這是為什么呢? 請同學們用2分鐘時間,讀圖思考并完成導學案上的內容。 由此,可以歸納得出: 【設計意圖】以林間空氣清新、涼爽而濕潤為引,激發學生同感,貼近學生生活。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引導學生從植物光合作用、蒸騰作用等生物學常識的角度入手,進而探究植物對該地溫度、濕度等局地氣候的影響,進一步理解“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更加辯證地看待地理問題。 【情景6】第二隊在新疆的一個村莊發現當地植被茂密、郁郁蔥蔥。當地人告訴他們:這里曾經植被稀疏、風沙肆虐,自從這些年人們恢復植被以后,風沙就越來越少了…… (師)那么,恢復的植被是如何遏制風沙的呢?我們請一位同學來結合示意圖來分析一下。 (生)植被在風沙經過的時候,會阻擋風沙,使風力減小,沙塵沉積 (師)對,很好。我們就得到了植被一個重要的生態效益,那就是防風固沙。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觀察植被與風沙的圖形,引導學生發揮空間立體想象,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空間——區域的視角認識對地理事物和現象形成的動態過程進行觀察、推理,從而形成一定的觀察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再運用區域綜合分析、區域內部要素關聯等方法認識區域,形成區域認知及綜合思維。 (師)那么,植被除了可以調節氣候和防風固沙以外,還有哪些生態效益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觀看一個小視頻,大家邊看邊記錄植被的生態效益。(播放視頻) (學生活動)觀看視頻,記錄植被的生態功能。 (師) (待視頻播放完后)好,我們請一位同學來總結一下植被的生態效益。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觀看植被生態功能的小視頻,并迅速記錄,使學生眼、耳、手、腦四部聯動,有效地加深了對植被生態功能的印象。 (提問過渡那么,植被有如此多的生態效益,我們應該分別采取哪些措施來恢復和保護植被呢? (此時,學生的回答較混亂,沒有按照未破壞和已破壞分情況討論,也沒有分區域分析。)(師)在不同的地區,不管破沒破壞,我們采取的措施都是一樣嗎? (生)不是。 (師)請大家再思考一下。 (學生分類例舉出措施) 植被已經破壞的:城區、濕潤的山區和丘陵等植樹造林;過度開墾區退耕還林還草;破壞非常嚴重的地區封山育林。 未被破壞的地區:合理采伐林木、合理放牧等,還可建立森林自然保護區等。 【設計意圖】面對學生不將未破壞和已破壞的分情況、分區域討論的問題,針對性引導學生分類歸納,幫助學生建立地理的時空觀,同時也培養“因地制宜”與“因時制宜”的地理思維,提升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 (師)是啊,植被的恢復和保護對區域生態環境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只有建設好了“綠水青山”,才能為實現經濟和社會的綠色、健康發展!正如習總書記所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同時,我們也知道:全球變暖是當今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環境問題。如果我們大家攜起手來,共同保護植被,愛護生態環境,我們就可以為我們國家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甚至可以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一份力量。 這也充分說明:我們要因地制宜,科學地遵循和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地協調發展。 【設計意圖】以植被的生態功能切入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科學論述,讓學生更深入地懂得植被保護和修復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的現實意義。同時,也更加深入地明白環境問題需全民共治、源頭防治的道理,最終領悟到人類活動應當“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去改造自然”,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理,樹立人地協調觀。 (師)最后,我們用一首打油詩來總結今天我們所學的內容,大家一起齊讀一下。 (生)齊讀: 人人都說植被好,棲息生命品格高。形成若從因素論,自然環境不可少。 氣候水熱奠類型,土壤為其供養料。植被特征成標志,指示環境效果妙。 綠水青山效益好,提高覆蓋很重要。植被環境互關聯,學有所悟樂逍遙! 【設計意圖】以押韻的原創打油詩來總結本節主要內容,巧妙地將植被的影響因素,植被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和人類活動對植被的影響等內容融入其中,不僅形式新穎獨特,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富含深意,讓學生在輕松地朗讀中將所學知識進行有效的回顧。當堂演練讀圖,完成2~3題。 2.①、②、③三地水分由多到少排序正確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①、③、② 3.關于③處植物特征描述正確的是( ) A.葉尖滴水,板狀根 B.葉片寬闊,冬季落葉 C.四季常綠,葉堅硬革質 D.葉呈針刺狀,根系發達【設計意圖】第一題讓學生從解讀詩詞的方式去理解和分析植被的生態效益,將地理與語文完美融合,充分體現了學科的互通性,也讓學生徜徉在語文和地理共同創造的美妙世界里,感受學習的快樂。 第二題引導學生讀圖分析不同區域的植被類型和特征差異,讓學生學會應用不同區域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原理解決實際問題,并能從微觀的視角去觀察一些區域的典型植被的特征,如其葉、根等外部形態特征,分析植被與氣候等自然要素的相互關系,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課后作業到學校周邊的野外研學考察,采集植物標本,觀察其葉、莖、根等植物特征,分析與萬盛地區的氣候、土壤等因素的關系,撰寫一篇小論文。【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讓學生研學考察身邊真實的情景案例,切身觀察、動手采集標本并研究植被特征與萬盛自然環境的關系,也培養學生活動策劃、合作探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落實學習成果,即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地理實踐力。課后反思1.課堂教學設計如果基于學生生活、學生愿意探究的(有趣的)、蘊含地理問題的情景,不僅能促進學生主動運用地理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產生新的這里思想和視角,如哲學原理等,推動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學科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逐漸形成; 2.針對不同地區的學生設置的情境最好是能貼近他們的生活實際,就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知欲,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思維遷移,探究身邊及所熟悉區域的地理現象和地域文化,有利于學生提升地理實踐力; 3.涉及區域地理的課程可多通過詩詞、旅游研學、生活案例探究等,引導學生探究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有利于學生培養地理綜合思維,樹立人地協調觀; 4.在地理教學中有意識的滲透思政教育,在每一個案例的講解中自然融入“學習有用的地理”,“研究身邊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家鄉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乃至祖國的復興強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獻計獻策等內容,引導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形成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