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地理問題導學案姓名: 班級:課題 《7.2東南亞》(第一課時)課型 新授課 主備人 單位 審核人學習 目標 【基礎性目標】我能通過閱讀圖文資料,知道東南亞的組成、國家和地理位置。 【拓展性目標】我能根據地圖歸納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我能根據圖表歸納東南亞的氣候特點及氣候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挑戰(zhàn)性目標】我能通過閱讀圖文資料,分析氣候對某區(qū)域農業(yè)生產的影響。重難點 1.東南亞地理位置以及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2.東南亞熱帶氣候特點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導學過程問題導學 學法指導沙利在哪?(學習東南亞的組成、國家、地理位置,“十字路口的重要性”) 任務1:閱讀課本P22圖7.19、7.20,地圖冊P13,回答下列問題 說出東南亞的組成部分? 和 結合地圖冊P13,找東南亞有哪些國家?將國家名稱填寫到圖中。 共 個 其中: 東南亞與中國陸地接壤的國家? 世界上最大的島國是哪個國家? 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又是哪個國家? 3.描述東南亞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 緯度位置:大致位于 , 、 (緯線)穿過,大部分位于 (溫度帶); 海陸位置:東南亞位于 和 (大洲)之間,位于 和 (大洋)之間,處于“ ”的位置。 合作探究一: 讀課本P23,結合視頻,找到馬六甲海峽的位置,分析為什么日本稱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 馬六甲海峽的位置: 日本稱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的原因: 要帶什么物品?(學習東南亞的氣候特征) 任務二:觀察東南亞氣候類型分布圖,完成表格,并思考去東南亞需要攜帶以下哪些衣物? 東南亞氣候類型分布圖 “沙利一家的主食---米飯、河粉”(東南亞熱帶氣候特點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合作探究二:結合材料,分析為什么東南亞的主食以大米為主? 材料一:中南半島地形圖 材料二: 水稻生長最適28~32℃,需水量為500-800mm,單位面積產量較高,生產需投入大量勞動力。 東南亞耕地較少,人口稠密,有著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 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觀察地圖說出東南亞組成與國家 通過回答三個問題,加深對東南亞部分國家的了解。 通過讀圖,從半球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三個方面總結出東南亞的地理位置 用過合作,體會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 思考馬六甲海峽對中國的影響 讀圖歸納東南亞氣候的特征、分布,通過填寫表格,對比學習 通過閱讀材料,提取信息,掌握影響農業(yè)生產的條件,做到舉一反三達標檢測 知識遷移:“沁州黃”小米馳名中外,結合材料簡述其生長的有利條件? 與水稻、小麥等“大作物”相比,谷子具備耐寒、耐旱的特性,種植過程中用水、用肥量相對較少,在貧瘠的土地上種植也能有收成。 山西省長治市沁縣位于小米的黃金產區(qū),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氣候微寒,年平均日照2474小時,晝夜溫差大,利于谷子養(yǎng)分的積累。土壤中富含多種微量元素,所產的“沁州黃”小米馳名中外。思維 導圖質疑 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