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7課 短文兩篇 愛蓮說 導學案學習目標1. 翻譯并背誦《愛蓮說》,掌握文言常用實詞。2. 了解并識記相關文學常識,理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3. 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認識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感受其高雅脫俗的情懷。教學重點:理解文義,了解主要內容,感受其高雅脫俗的情懷。教學難點:理解襯托手法的運用。一、自學指導——預習與交流 (夯實基礎知識)任務一 字詞清單知識儲備讀準字音 蕃( ) 予( ) 淤泥( ) 濯( ) 清漣( ) 褻玩( ) 噫( ) 鮮有聞( ) 不蔓( )(“蔓”是多音字,讀“ ”,作動詞,指蔓延、滋生;讀“ ”,是名詞,指蔓生植物的細長、不能直立的枝莖)古今異義 亭亭凈植(古義: 。今義: 。)一詞多義詞類活用 不蔓不枝( )香遠益清(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文言句式 判斷句: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省略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成語積累 出淤泥而不染:從淤泥中生長出來而不被淤泥沾染。比喻從惡劣、污濁的環境中出來而未沾染上壞習氣。鮮為人知 陶后鮮有聞( )精益求精 香遠益清( )予取予求 同予者何人( )事不宜遲 宜乎眾矣( )任務二 文學常識作者簡介周敦頤(1017—1073),字 ,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北宋哲學家,世稱 。他不慕錢財,淡泊名利,胸懷灑落,人品高尚。他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創始人之一,對宋、明哲學思想有很大影響。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背景鏈接周敦頤任南康軍(治所在今江西廬山市,“軍”是宋代行政區的名稱)地方行政長官時,命人在官衙一側挖池種蓮,名曰“愛蓮池”,又托物言志,寫下了這篇《愛蓮說》。文體知識說:古代的一種議論性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想。特點: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講究波瀾起伏,篇幅一般不長,與現代雜文頗為相似。常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即我們常說的“托物寓意”。任務三 譯文+批注在《辭源》當中,“陋室”,解釋為“簡陋的屋子”?!稘h語大詞典》中“陋室”: 簡陋狹小的屋子。《論語 子罕》篇曰: “子欲居九夷。或曰: ‘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此處“陋”是隱僻之義。這種文體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簡約、寓意深刻等特點。劉禹錫運用短短的八十一字,簡單表明自己的志向及修德的方向。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⑵。晉陶淵明⑶獨⑷愛菊。自李唐⑸來,世人甚愛牡丹。[譯文][批注]開篇宏大,好一個“甚蕃!美麗的事物很多,可選擇的范圍很大,然而每一種花,有自己的特質,我們選擇哪一種來反觀自己呢?[批注]陶公“獨愛菊”,采菊東籬,遠離塵世,成為隱逸之宗。[批注]我與世人不同,世人愛牡丹而我獨愛蓮。獨愛,是慎獨,是堅守,是自己與蓮花品格合一的人生追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⑹而不染⑺,濯清漣而不妖⑻,中通外直⑼,不蔓不枝⑽,香遠益清⑾,亭亭凈植⑿,可遠觀而不可褻玩⒀焉⒁。[譯文][批注]表面寫蓮花特質,實則贊君子之風。不染,能在塵世的嘈雜污濁中保持內心的高貴;不妖,經清水洗滌的內心如佛教之蓮,純真美好而不炫耀;內心通達外表正直,看透紅塵堅守本心。只可欣賞不容侵犯。好一個遺世獨立的君子![批注]這一聲嘆息里,有對世人鮮有陶淵明內心高潔的遺憾,有對世人追名逐利的失望,更有缺少同道之人的孤獨。予謂菊,花之隱逸⒂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譯文][批注]批注:陶淵明之后,鮮有人再愛菊,再也沒有誰能超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與清靜之美了,菊花,永遠是晉朝的,是隱逸的,是陶淵明的。噫⒃!菊之愛,陶后鮮⒄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⒅?牡丹之愛,宜乎眾矣⒆![譯文][批注]世風如此,何人與我同道呢?一句反問,問得辛酸,然獨愛又如何?出淤泥而不染,正是周敦頤的追求![批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人無過。茫茫人海中,周敦頤是孤獨的。孤獨而不痛苦,孤獨而不憤懣,香遠益清,雖有遺憾,卻始終在濁世之中保持自己人格的獨立!二、自學指導——合作與探究 任務一 賞析蓮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描繪蓮?寫出了蓮哪些特點?角度 句子 特點生長環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體態香氣 內心通達,行為正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美名遠揚風度氣質 高潔獨立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任務二 問題釋疑1.作者寫蓮花,可是文章開頭并沒有從蓮花寫起,在寫蓮花之前,作者寫了什么?人們對這些花的態度,分別是怎樣的?2.“菊”和“牡丹”分別有什么特征?作者在這里為什么先寫它們?3.作者把“蓮”比作君子,而將“菊”和“牡丹”分別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對它們的感情態度又是怎樣呢?4.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任務三 把握文章主旨試概括本文的主旨。之水陸草木之花(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益香遠益清( )自以為大有所益( )清濯清漣而不妖( )香遠益清( )遠香遠益清(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7課 短文兩篇 愛蓮說 導學案學習目標1. 翻譯并背誦《愛蓮說》,掌握文言常用實詞。2. 了解并識記相關文學常識,理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3. 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認識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感受其高雅脫俗的情懷。教學重點:理解文義,了解主要內容,感受其高雅脫俗的情懷。教學難點:理解襯托手法的運用。一、自學指導——預習與交流 (夯實基礎知識)任務一 字詞清單知識儲備讀準字音 蕃(fán) 予(yú) 淤泥(yū) 濯(zhuó) 清漣(lián) 褻玩(xiè) 噫(yī) 鮮有聞(xiǎn) 不蔓(màn)(“蔓”是多音字,讀“màn”,作動詞,指蔓延、滋生;讀“wàn”,是名詞,指蔓生植物的細長、不能直立的枝莖)古今異義 亭亭凈植(古義:豎立。今義:栽種。)一詞多義詞類活用 不蔓不枝(名詞用作動詞,“生藤蔓”“生枝莖”)香遠益清(形容詞用作動詞,遠播)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形容詞作狀語,從遠處)文言句式 判斷句: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者也”表判斷)省略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詞“于”,即“予獨愛蓮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成語積累 出淤泥而不染:從淤泥中生長出來而不被淤泥沾染。比喻從惡劣、污濁的環境中出來而未沾染上壞習氣。鮮為人知 陶后鮮有聞(少)精益求精 香遠益清(更加)予取予求 同予者何人(我)事不宜遲 宜乎眾矣(應當)任務二 文學常識作者簡介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北宋哲學家,世稱濂溪先生。他不慕錢財,淡泊名利,胸懷灑落,人品高尚。他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創始人之一,對宋、明哲學思想有很大影響。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背景鏈接周敦頤任南康軍(治所在今江西廬山市,“軍”是宋代行政區的名稱)地方行政長官時,命人在官衙一側挖池種蓮,名曰“愛蓮池”,又托物言志,寫下了這篇《愛蓮說》。文體知識說:古代的一種議論性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想。特點: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講究波瀾起伏,篇幅一般不長,與現代雜文頗為相似。常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即我們常說的“托物寓意”。任務三 譯文+批注在《辭源》當中,“陋室”,解釋為“簡陋的屋子”。《漢語大詞典》中“陋室”: 簡陋狹小的屋子。《論語 子罕》篇曰: “子欲居九夷?;蛟? ‘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此處“陋”是隱僻之義。這種文體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簡約、寓意深刻等特點。劉禹錫運用短短的八十一字,簡單表明自己的志向及修德的方向。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⑵。晉陶淵明⑶獨⑷愛菊。自李唐⑸來,世人甚愛牡丹。[譯文]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歡牡丹。[批注]開篇宏大,好一個“甚蕃!美麗的事物很多,可選擇的范圍很大,然而每一種花,有自己的特質,我們選擇哪一種來反觀自己呢?[批注]陶公“獨愛菊”,采菊東籬,遠離塵世,成為隱逸之宗。[批注]我與世人不同,世人愛牡丹而我獨愛蓮。獨愛,是慎獨,是堅守,是自己與蓮花品格合一的人生追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⑹而不染⑺,濯清漣而不妖⑻,中通外直⑼,不蔓不枝⑽,香遠益清⑾,亭亭凈植⑿,可遠觀而不可褻玩⒀焉⒁。[譯文]我則唯獨喜愛蓮——蓮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在清水里洗滌過,而不顯得妖媚。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遠播,更顯得清芬;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只可以從遠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批注]表面寫蓮花特質,實則贊君子之風。不染,能在塵世的嘈雜污濁中保持內心的高貴;不妖,經清水洗滌的內心如佛教之蓮,純真美好而不炫耀;內心通達外表正直,看透紅塵堅守本心。只可欣賞不容侵犯。好一個遺世獨立的君子![批注]這一聲嘆息里,有對世人鮮有陶淵明內心高潔的遺憾,有對世人追名逐利的失望,更有缺少同道之人的孤獨。予謂菊,花之隱逸⒂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譯文]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富貴的花;蓮是花中的君子。[批注]批注:陶淵明之后,鮮有人再愛菊,再也沒有誰能超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與清靜之美了,菊花,永遠是晉朝的,是隱逸的,是陶淵明的。噫⒃!菊之愛,陶后鮮⒄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⒅?牡丹之愛,宜乎眾矣⒆![譯文]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的愛好,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愛,人該是很多了。[批注]世風如此,何人與我同道呢?一句反問,問得辛酸,然獨愛又如何?出淤泥而不染,正是周敦頤的追求![批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人無過。茫茫人海中,周敦頤是孤獨的。孤獨而不痛苦,孤獨而不憤懣,香遠益清,雖有遺憾,卻始終在濁世之中保持自己人格的獨立!二、自學指導——合作與探究 任務一 賞析蓮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描繪蓮?寫出了蓮哪些特點?角度 句子 特點生長環境 出淤泥而不染 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濯清漣而不妖 純真自然?不顯妖媚體態香氣 中通外直 內心通達,行為正直不蔓不枝 不攀附、不旁生枝節香遠益清 美名遠揚風度氣質 亭亭凈植 高潔獨立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莊重、自尊自愛,令人敬佩任務二 問題釋疑1.作者寫蓮花,可是文章開頭并沒有從蓮花寫起,在寫蓮花之前,作者寫了什么?人們對這些花的態度,分別是怎樣的?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菊(陶淵明獨愛)、牡丹(世人甚愛)。2.“菊”和“牡丹”分別有什么特征?作者在這里為什么先寫它們?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潔,超凡脫俗;牡丹:花色艷麗,雍容華貴,貪慕富貴,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襯蓮,以菊花正襯,突出蓮的高貴品質。3.作者把“蓮”比作君子,而將“菊”和“牡丹”分別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對它們的感情態度又是怎樣呢?菊——隱逸者——惜;牡丹——富貴者——厭。4.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任務三 把握文章主旨試概括本文的主旨。本文通過對蓮可貴品格的贊美,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人生態度: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而是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之水陸草木之花(助詞,的)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菊之愛,陶后鮮有聞(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無實義)益香遠益清(副詞,更加)自以為大有所益(動詞,有益處)清濯清漣而不妖(形容詞,清澈)香遠益清(形容詞,清芬)遠香遠益清(動詞,遠播)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形容詞作狀語,從遠處)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7課 短文兩篇 愛蓮說(清水出芙蓉,拂面君子風)導學案 原卷版.doc 第17課 短文兩篇 愛蓮說(清水出芙蓉,拂面君子風)導學案 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