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5“基本”粒子 教案【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課題為普通高中物理選擇性必修第三冊,第五章第五節的內容《“基本”粒子》。課程內容方面,探索物質結構,認識微觀粒子的發現過程。在學習中,使學生體驗到科學過程和科學方法。并認識科學技術在促進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建構相對完整、科學的物質觀念。【教學目標】(一)教學目標物理觀念:了解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了解粒子物理的發展史。科學思維:感知人類(科學家)探索粒子奧秘的過程和方法,能夠突破傳統思維重新認識客觀物質世界。科學探究:通過對“基本”粒子發現過程的學習,體會科學的進步。科學態度與責任:學習科學家們研究問題的方法,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驗其工作的艱辛,激發探索未來科學的熱情。【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難點重點 了解構成物質的粒子。難點 各種微觀粒子模型的理解。【新課導入】(一)新課導入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質子和中子有沒有更深層次的結構呢 【新課講解】(一)發現新粒子發現新粒子1.新粒子:1932年發現了正電子,1937年發現了,1947年發現了K介子和π介子,后來還發現了超子等。2.反粒子:實驗中發現,存在著這樣一類粒子,它們的質量、壽命、自旋等物理性質與過去已經發現的粒子相同,而電荷等其他性質相反,這些粒子叫作反粒子。例如,電子的反粒子是正電子,質子的反粒子是反質子。(一)粒子的分類粒子的分類粒子的分類 概念 實例 備注強子 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 質子、中子 強子有內部結構,有夸克構成輕子 不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 電子、電子中微子、μ子、μ子中微子以及 子和 子中微子 未發現內部結構規范玻色子 傳遞各種相互作用的粒子 光子、中間玻色子(W和Z玻色子)、膠子 光子、中間玻色子 膠子分別傳遞電磁、弱、強相互作用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場的量子激發 基本粒子因與希格斯場耦合而獲得質量 希格斯玻色子是這幾種基本粒子中最后一個被發現的【板書】(一)板書5.5 “基本”粒子1、基本粒子不基本:(1)19世紀末,人們都認為光子、電子、質子和中子是組成物質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的粒子。(2)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們發現了很多的新粒子都不是由質子、中子、電子組成的,又發現質子、中子等本身也有自己的復雜結構。2、發現新粒子:(1)新粒子:1932年發現了正電子,1937年發現了μ子,1947年發現了K介子和π介子及以后的質量比質子的質量大的超子。(2)粒子的分類:按照粒子與各種相互作用的不同關系,可將粒子分為三大類:強子、輕子和媒介子。(3)夸克模型的提出:1964年美國物理學家蓋爾曼提出了強子的夸克模型,認為強子是由更基本的成分組成,這種成分叫作夸克。夸克模型指出電子電荷不再是電荷的最小單位,即存在分數電荷。【課后反思】(一)課后反思本節內容有很多知識相對抽象,課堂教學以講授為主,并加以適當的補充介紹,使內容更象形象。物質是由分子構成,而分子由原子構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構成,而電子、中子、質子都還是有結構的。通過這一過程讓學生了解到人類對物質結構的認識是不斷深入的,了解到認識無止境。培養熱愛探索的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