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1原子核的組成 教案【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節教材從放射性物質的的射線分成三束的實驗事實出發,分別介紹了a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通過研究這三種射線,確定了原子核內是由結構的。最后有盧瑟福和它的學生共同完成了原子核構造的猜想與驗證,知道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組成。【教學目標】(一)教學目標物理觀念:知道天然放射現象及三種射線的本質,了解核子、同位素的基本觀念,知道原子核的組成。科學思維:掌握三種射線的本質,能夠利用磁場、電場區分它們,理解原子核的構成,并能分析、解決相關問題,提高解題能力。科學探究:通過利用磁場探究三種射線的本質,學習用α粒子轟擊原子核發現核子,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提高觀察與實驗能力。科學態度與責任:體會科學家們探索射線的艱辛,以及實事求是、不畏艱險的科學精神,增強探究科學的意識。【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天然放射現象及其規律,原子核的組成。【教學難點】知道三種射線的本質,以及如何利用磁場區分它們。【新課導入】(一)新課導入原子核由什么微粒組成?用什么方法來研究原子核呢?人類認識原子核的復雜結構和它的變化規律,是從發現天然放射現象開始的。【新課講解】(一)天然放射現象1896年 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鈾和含鈾礦物能發出射線,穿透黑紙使底片感光。1898年居里夫婦:深入研究鈾,發現發射性更強新元素:釙(Po),鐳(Ra)。放射性:物質能發射射線的性質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放射性不是少數幾種元素才有的,研究發現,原子序數大于或等于83的所有元素,都能自發的放出射線,原子序數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元素的放射性,與它所處的物理、化學狀態均無關!射線到底是什么呢?(一)射線的本質三種射線射線種類 實質 速度 穿透本領 電離作用α射線 α粒子是氦原子核He 0.1c 穿透能力較差,一張薄紙就能擋住 很強β射線 β粒子是高速電子流e 0.99c 穿透能力較強,能穿過幾毫米厚的鋁板 較弱γ射線 波長很短的電磁波 c 穿透能力更強,能穿過幾厘米的鉛板幾十厘米混凝土 更弱注意:(1)元素的放射性與它以單質還是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無關,且天然放射現象不受任何物理變化(溫度、壓強)、化學變化的影響。(2)α射線帶正電、β射線帶負電、γ射線不帶電。(3)α、β是實物粒子,而γ射線是光子流,屬于電磁波的一種。(一)原子核的組成原子核的組成盧瑟福——α粒子轟擊氮核——質子p——說明原子核可分。N+He →O+(p)2.盧瑟福——猜想核內存在與質子質量相同的中子n。查德維克——實驗證明中子。Be+ →+n3.原子核的組成: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它們統稱為核子。4.原子核的符號質量數(A)=核子數=質子數+中子數核電荷數(Z)=質子數=元素的原子序數=核外電子數同位素:相同質子數不同的中子數,在元素周期表中處于同一位置。氫有三種同位素分別為H(氫)、H(重氫)、H(超重氫)。注意:(1)同位素的化學性質相同,物理性質一般不同。(元素的化學性質由核外電子決定)(2)元素具有放射性,不論它是以單質的形式存在,還是以某種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放射性都不受影響,放射性與元素存在的狀態無關,放射性僅與原子核有關。(3)放射性說明原子核也存在著一定結構。(4)原子核內的質子數決定了核外電子的數目,進而也決定了元素的化學性質,同種元素的質子數相同,核外電子數也相同,所以有相同的化學性質,但它們的中子數可以不同,所以它們的物理性質不同。把具有相同質子數、不同中子數的原子核互稱為同位素。(5)核電荷數與原子核的電荷量是不同的,組成原子核的質子的電荷量都是相同的,所以原子核的電荷量一定是質子電荷量的整數倍,我們把核內的質子數叫核電荷數,而這些質子所帶電荷量的總和才是原子核的電荷量。(6)原子核的質量數與質量是不同的,也與元素的原子量不同。原子核內質子和中子的總數叫作核的質量數,原子核的質量等于質子和中子的質量的總和。【板書】(一)板書1.天然放射現象及其規律。2.三種射線的性質。3.原子核的組成。【課后反思】(一)課后反思本節的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的生活經驗也沒有涉及到這方面的知識,這就給上課造成了一定的困難。理清楚認識原子核內部結構的出發點時天然放射現象,通過實驗事實——猜想——實驗驗證的過程,在課本中也有體現。上課時注意做好猜想與假設的環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