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超重和失重》教學設計【教材分析】1.課標要求是:“通過實驗認識超重和失重現象”,要求學生能通過一些實驗或具體的活動來了解和體驗超重和失重。理解超重和失重產生的條件與實質。2.本節是學生學完牛頓運動定律后,知識的遷移和應用部分,因此本節是本章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典型的應用型知識點。表現其一:超重和失重產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頓第二、第三定律,這不僅有利于學生鞏固對定律的內容理解,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其二,這是一個貼近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會物理的生活化。其三,超重和失重現象與航天技術緊密聯系,讓學生了解我國前沿科學,意在激發學生情感價值。【學情分析】通過前面對“牛頓第二定律”的學習,學生對解決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問題已有所了解,但對定律的運用還不是很熟練,可能將超重、失重現象與牛頓運動定律知識割裂,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將新知識納入舊知識結構,讓學生體會到超重、失重只是牛頓運動定律知識的遷移與應用而已。學生在學習超重和失重現象時會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響,容易把生活中說的有些“超重”與物理學上的超重混為一談,把物理學上的失重誤認為是物體“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現象的運動學特征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聯系。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利用了實驗和理論探究的方法,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自己體驗、分析、歸納、討論、評價等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動手與合作能力,養成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物理意識。【教學目標】1.物理觀念:認識超重和失重現象;知道產生超重、失重現象的條件。2.科學思維:能夠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和牛頓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現象。3.科學探究:經歷實驗觀察、實例探究討論交流的過程,體驗超重和失重現象;經歷實驗和理論探究過程,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領略運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4.科學態度與責任:了解一些我國航天技術的成就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激發成就感;養成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習慣;從探究中體驗科學之美,體會合作的重要性。【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什么是超重、失重及產生超重、失重現象的條件、實質。2.教學難點:產生超重和失重現象的實質;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和牛頓第三定律對超重和失重現象的實例分析。【教學組織形式】“情景——問題——探究——結論”的學生自主探究教學模式【教具學具準備】1.教具:多媒體課件、體重計、自制超重與失重演示儀、鉤碼、紙帶、彈簧測力計等。2.學具:鉛筆、教材、草稿紙【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引入新課 2021年6月17日,我國神舟十二號飛船發射升空,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首次進入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我們剛才看到了航天員在失重環境下的生活,怎么會形成這么有趣的現象呢?同學們想了解嗎? 學生觀看視頻 視頻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演示實驗1 同學們桌上有一把彈簧秤和鉤碼,如何測量鉤碼的重力? 將待測物體懸掛在彈簧秤上,使它處于靜止狀態。測力計的示數反映了物體所受的重力大小。 每個學生一套實驗器材,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實驗中來,體驗向上加速減速過程,記錄實驗現象。測量原理是什么? 二力平衡。測量重力時,對物體的運動狀態有何要求嗎? 物體靜止不動。必須保持靜止嗎? 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也可以。物體靜止或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叫什么狀態? 平衡狀態。說對了!可以用平衡狀態概括,如果物體處于非平衡狀態,彈簧秤的示數等于物體重力嗎? 不等于(部分學生,底氣不是很足)一起看一個演示實驗,觀察物體勻加速運動時彈簧秤的示數。難道鉤碼的重力會發生變化嗎? 不會。演示實驗2 這是一個體重計,如何測人的體重,也就是質量? 人靜止在上面,體重計的示數反映的是人的體重。 分析超重失重的定性特點。給你一體重計,你有辦法讓你的體重瞬間減小嗎? 學生演示下蹲和站立。站在體重計上向下蹲,你會發現,在下蹲的過程中,體重計的示數在變化。當人靜止后,保持某一數值不變。這是為什么呢?這里也有超重失重。先介紹兩個概念實重:也就是物體的重力,G=mg,不隨物體的運動狀態而改變。只要質量不變,在同一地點,重力加速度不變,重力就不變。視重: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視重一定等于實重嗎? 不一定。定義 在剛才的兩個實驗中,我們發現,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以及物體對懸掛物的拉力有時大于重力,有時小于重力。超重現象: 物體對懸掛物的拉力( 或對支持物的壓力) 大于物體重力的現象叫做超重。(視重>實重)失重現象: 物體對懸掛物的拉力( 或對支持物的壓力) 小于物體重。 學生自己推導得出結論,既訓練牛頓第二定律,又能自然得出超失重定義。超重、失重生活中也經常提到。比如某同學長得很胖,其他同學就會說,“你超重了”;當我們乘車時,如果人多了,就會超載(超重)。生活中這種“超重”與我們物理上講的概念是不是一樣呢? 不是。現象分析 不管是超重還是失重,物體的重力并沒有變化。大家想想,生活中有沒有體驗過超重和失重?在什么情況下體驗過? 電梯。 通過分析現象,探究出現超重與失重現象的本質。接下來,我們去一個可工作的電梯,一起觀察實驗現象。完成填空:電梯向上運動體重秤示數先大于原始體重,接著等于原始體重,最后小于原始體重。電梯向下運動,體重秤示數先小于原始體重,接著等于原始體重,最后大于原始體重。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我們一起分析:我們先了解電梯的運動情況: 觀看視頻:電梯里的臺秤(注意觀察全過程)前面我們學過,什么時候物體做加速直線運動? a、v同向。什么時候物體做減速直線運動? a、v反向。電梯向上運動,有三個過程:加速上升,a向上,電梯勻速上升,a為0,電梯減速上升,a向下。同樣,電梯向下運動,也有三個過程:加速下降,a向下,電梯勻速下降,a為0,電梯減速下降,a向上。生活中的超失重現象 除了電梯中的超重、失重現象,你還能不能舉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播放視頻:重慶萬盛奧陶紀,懸崖蹦極,你敢約嗎?播放視頻:重慶歡樂谷,挑戰跳樓機,玩的就是心玩蹦極和跳樓機,最刺激的就是自由落體的過程。 列舉生活中的現象。 反饋應用,鞏固知識。完全失重 當物體處于失重狀態,且a=g 時會發生什么現象?當物體向下的加速度等于g時,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等于0的現象稱為完全失重現象。太空中的失重現象 播放視頻:王亞平做太空單擺實驗,小球失重做圓周運動播放視頻:失重的水球,呈現球形航天器在太空軌道上繞地球或其它天體運動時,航天器內的物體將處于完全失重狀態。在完全失重的狀態下,下列儀器能否繼續使用? 觀看視頻。學以致用 演示:水瓶下落漏水停留找一個空的礦泉水瓶,在瓶子側面靠近底部鉆一個小孔,在瓶子內部裝滿水,在水壓作用下,水會從孔中流出來。如果讓這個杯子自由下落又是什么情況呢?觀察瓶子自由下落過程中,水是否從小孔處流出?演示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將底部四周戳上小孔,可以讓各個方向的學生看清楚現象。把水染成紅色,便于觀察。學生觀察現象。實驗結果:下落時水不在存瓶底流出。 學生分析原因。水瓶靜止時,由重力產生液體內部的壓強使水從小孔中流出。當水瓶自由下落時,每一部分水所受的重力都使相應質量的水產生a,重力加速度,即處于完全失重狀態,瓶底不存在由重力產生的液體內部壓強,水不會從杯底流出。 現象明顯,學生記憶深刻。【板書設計】超重和失重一、重力的測量二、超重與失重1.實重、視重2.超重3.失重三、條件1.超重:加速度a向上2.失重:加速度a向下四、完全失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