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色彩的調和》教材分析:本課屬于“造型.表現”領域的學習內容?!渡收{和》是繼《色彩對比》以后又一節色彩課,本課著重讓學生體驗色彩之間因為存在弱對比關系而形成的協調統一的色彩感覺,并認識同類色和相鄰色,學習利用調和色表現物象的基本方法,感受調和色帶給人的協調統一,層次豐富的美感。學情分析:學生在第一節的基礎上認識了色彩的弱對比。在色彩調和的學習之前,學生應該已經掌握了強對比的色彩知識,這些知識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色彩調和打下了基礎。然而,色彩調和涉及色彩的搭配和層次感等多個方面,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觀察力和審美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學生的能力水平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教學目標:認知目標:學習色彩知識,理解色彩調和的含義。技能目標:欣賞和分析大自然、繪畫及設計作品中相互調和的色彩,感受色彩調和的美,能夠運用色彩的調和知識創作美術作品。情感目標:感受色彩的藝術魅力,能夠運用色彩知識和原理服務于生活。教學重點:了解什么是色彩調和,能夠運用色彩調和知識創作美術作品。教學難點:創造性地使用色彩調和方法,完成一幅自己喜歡的色彩豐富又和諧的畫。教學準備:教學課件、調色板、顏料、畫筆等繪畫工具、范例圖片或實物。教學過程:欣賞導入:(PPT課件)師:同學們好,在開始今天學習內容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色彩王國里有一群小精靈,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顏色。有一天,紅色小精靈遇到了橙色小精靈,他們發現彼此的顏色非常相似,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我們稱這種相似的顏色為“鄰近色”。而藍色小精靈則遇到了另兩個藍色小精靈,只不過有深有淺,他們都是藍色家族的成員,這種顏色我們稱之為“同類色”。師: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索這兩種特殊的顏色關系,并學習如何在畫畫時運用它們,創造出和諧美麗的畫面,讓我們一起走進《色彩的調和》二、探究學習1、多媒體出示圖片,海底有三條小魚,哪兩條藏得比較好呢?生:第一和第三條。師:在自然界中,許多動物身體的顏色和周圍的環境相類似,以此來保護自己,你還能舉出哪些類似的情況?生自由回答:青蛙和蛇生活在草叢大多是綠色;枯葉蝶和樹葉相近;變色龍會更加所在環境變色偽裝等等。師:我們在色相環中找一找小魚和周圍顏色,研究一下他們的位置關系有什么特點。生小組商討并回答。師小結:在同一色相中不同顏色的變化,我們稱之為同類色,如大紅、朱紅、深紅。在色相環中,凡在60度范圍之內的顏色,我們稱之為臨近色,如朱紅與橘黃。同類色或者臨近色的相互搭配使用,給人協調統一、層次豐富的美感。同類色和鄰近色對比關系很弱,我們可以把呈現這類對比關系的色彩稱之為相互調和的色彩。欣賞感悟:我們來看看畫家是怎樣使用色彩調和的?這些作品給你什么樣的感受?生自由回答:畫面層次豐富、協調統一;柔和、平靜、協調……。拓展思維在繪畫中,色彩調和給我們帶來協調統一的美感,在生活中色彩調和的設計也被廣泛應用。(PPT播放)師介紹圖片并分析。1、家具和配飾也可以選擇同類色系,以增強空間的整體感。2、在服裝設計中,同類色的運用可以打造出整體協調的時尚造型。3、軍人的迷彩服在林地環境中,綠色和棕色的鄰近色組合可以有效地模擬樹葉和樹干的顏色,提高隱蔽性。四、學習活動1、師布置作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人、靜物或風景,運用同類色或者鄰近色完成一幅色彩調和的作品,記得完成后展示你的作品!2、師:做同類色作業,同學們可以嘗試用水粉工具調顏色,如果我們能調配出幾種不同的綠色,畫草地或樹木時就能表現出富有層次的綠色變化,而不會只用一種綠色去畫,就像一個人掌握的詞匯越多,越豐富,她的語言表達能力就越強,學會調同類色對于豐富我們的色彩表現力十分重要。3、師演示調色方法。(1)起稿。(2)調色。(3)著色。五、學生練習,教師輔導1、隨時幫助有困難的學生。2、鼓勵大膽創新的學生。六、作業展示和評價1、教師選出畫的好的作品。請作者介紹一下自己的畫,使用了什么調色的方法?2、比較自己的繪畫作品,找出存在的優缺點七、總結: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同類色和鄰近色的概念,并學習了如何在畫作中運用它們進行色彩調和。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創作中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創作出更多美麗的畫作!教學反思: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從最開始的導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到了解定義、分析方法,再到最后的練習,難度逐步加深,整節課比較順暢,達到了預期效果。解決了重難點問題,學生了解和認識了色彩協調統一的配色方法,學生在實踐練習中提升了動手能力。通過課堂上的調色練習,學生學會了如何運用色彩調和的原理來創作出美觀和諧的作品。不足之處在講評環節,由于時間倉促,給學生自評互評時間不夠,大多數是老師點評;還有學生平時作業大都用水彩筆、油畫棒、彩鉛等這種簡便的繪畫工具來完成,較少用到水粉顏料,所以在嘗試練習的時候學生出現了有些力不從心。對于一種學生不太熟悉的繪畫材料,在課前應讓學生先嘗試練一練,也應鼓勵學生在課后不斷練習掌握這種材料的使用方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