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學科學《校園里的動物》說課稿教科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課一、說課標《校園里的動物》屬于《科學課程標準(2022版)》中“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這一模塊。一年級在這一領域學習內容要求方面是“說出生活中常見動物的名稱以及特征,說出動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如都會運動)。”在學業要求方面“認識周邊常見的動物,并簡單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能結合動物的外部特征,比較動物的異同;能概括動物的某些共同特征能利用多種感官觀察身邊常見生物的外部形態特征;通過觀察,對常見的動物的外在特征產生探究興趣。”在教學提示方面,首先教學策略建議“合理利用圖片、視頻等素材,以及校園資源,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校園尋找動物;指導學生借助多種工具觀察各類生物,開展基于觀察的科學探究活動,在動手操作中獲取直接經驗,可指導學生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觀察和感知動物,學習使用放大鏡輔助觀察。”其次,在學習活動建議上“運用能識別生物的信息化手段,觀察、識別校園或中常見的動物;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邊常見的動物,繪制不同動物的外部形態特征。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感受不同動物。”二、說教材《校園里的動物》選自教科版科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節。本單元中,教材將學生的注意力從備受關注的大型動物轉移到了比較熟知的小動物。在第一課《我們知道的動物》的學習后,學生對動物有了初步的認識后,本課將帶領學生到校園里去尋訪和觀察身邊常見的動物,進一步培養他們觀察記錄和交流表達的能力,引導學生認識到動物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校園里生活著哪些動物呢 ”是調查學生對校園動物的原有認知,通過說一說、認一認,幫助學生聚焦和認識校園里的一些常見動物。“帶上工具到校園里去尋找動物”中,學生將借助工具,利用科學的觀察方法去尋訪校園里的動物,觀察它們的生活環境、生存方式、身體特征、運動情況等。尋訪后的“研討”活動中,學生通過交流觀察到的動物名稱、生活地點、在做什么等信息,能提升學生對校園動物的認識,把學生的尋訪結果匯總成“班級記錄單”,幫助學生強化校園中生活著多種多樣的動物、不同的動物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的認識,進一步體會到動物的多樣性,提升學生研究動物的興趣。三、說學情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對身邊的動物常常進行著有意無意地觀察,但是這些觀察往往是隨意的、無目的的,因此獲得的信息比較有限且認知零碎的、不成結構。對生活在周圍的動物,一年級的學生能叫得出它們的名稱,大概知道它們生活的環境,對熟悉的動物能從自然環境中辨認出它們,卻無法在自然環境中準確地找到它們。并且上學期《校園里的植物》的內容給予了學生基本的校內尋訪的技能與經驗,在興趣的驅使下,在已有經驗的保障下,學生對于校園動物的尋訪和探究,一定會改變他們原有對于校園動物那些的認知,從以前只對校園動物的身體形態特征進行觀察轉移到對校園動物結構特點與運動方式、生活環境相適應的體會。但是由于動物是不停運動的,這使觀察的難度大大增加。學生由于缺乏相應的觀察動物的技能和尋訪方法,在尋訪時容易出現興奮有余、活動目標不明確、忘記記錄等現象,使得觀察活動盲目、無序。而在后續的研討活動中,由于觀察不到位,容易出現表達不準確、表達內容空洞等問題。四、說教學目標(一)科學概念目標1.初步了解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于環境。2.初步了解校園里不同的環境中生活著不同的動物。(二)科學探究目標1.學生能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校園動物的知識和經驗判斷。2.學生能在觀察中會利用簡單的工具來觀察動物的外部形態及運動特征,并記錄。(三)科學態度目標1.學生能發展親近和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的態度。2.學生愿意與同伴分享有關校園動物的觀察發現。(四)科學、技術與社會目標學生在尋訪校園動物的過程中能初步感受校園動物的多樣性,在觀察中,能保護身邊的動物,初步具有珍愛生命、保護環境的意識。五、教學重難點重點:學生通過對校園動物的尋訪中能利用簡單工具觀察動物的外部形態及運動特征,初步了解校園里不同的環境中生活著不同的動物。難點:學生通過校園動物的實地尋訪,初步了解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于環境。六、說教法學法(一)教法: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獨立、自主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本著這樣的指導思想,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1.實際操作法指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觀察和記錄深入了解掌握動物的形態結構,從這些實踐觀察活動中讓學生使用棉簽、放大鏡及其使用方法。2.觀察發現法通過讓學生觀察校園里的動物,探究激發學生對動物多樣性的求知欲,并知道動物的觀察方法。并且學生通過觀察,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記憶動物的形態與結構,并形成概括和歸納能力。3.示范教學法教師可以通過PPT展示的方式,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和體驗動物的形態與結構特征,通過模型或者幻燈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動物形態與結構特點,讓學生在觀察中獲得知識。4.綜合應用法通過完成一些綜合性的任務和項目,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讓學生通過觀察和研究不同動物的形態與結構,分析它們適應不同環境的原因和方式。(二)學法:實驗操作法:學生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實地觀察,用恰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在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看一看、做一做、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對活動內容產生興趣。七、教學過程(一)聚焦:揭示課題1.你認識這些小動物嗎 (播放ppt)它們會在我們校園里出現嗎 我們的校園里還生活著哪些小動物 并引導學生 使用“我在校園XX建見過XX”(預設:學生會不分季節性和環境差別,舉例一些在現階段本校園中無法找到的小動物,教師都應該予以肯定。)2. 這些生活在校園里的動物你們認識嗎?如果認識請大聲說出他們的名字。(課件展示)3.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要來科學地尋找和觀察我們校園里的小動物。(板書課題)(二)準備:如何尋訪1.提問:校園里這么多的小動物,怎樣才能找到它們并觀察呢 這個環節可以分成先后四個層次來進行討論,為下面的探究環節做好準備。(1)怎么找?(輕輕的、不打擾動物)在教室可以進行模擬尋訪,學生表演,播放相關視頻,在模擬時解決以下問題:到場地后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對于一些難以接近的小動物如何觀察,如蝴蝶、蜈蚣等;如何使用工具幫助我們觀察,并引導和強調使用適當工具(放大鏡)對于科學探究的重要性。(2)找到后觀察什么?觀察動物的生活環境;觀察動物的身體特點、活動情況;數一數有多少動物。(3)怎么記錄?記錄的要求:真實,把觀察到的動物記錄下來,記錄動物的特點,活動地點以及統計數量。(4)如何保證安全 其一是觀察者自身的安全(危險的場所和危險的動物)。其二是要保障小動物的安全(珍視生命和保護環境)。可以從提供的工具--棉簽進行展開,用柔軟的物體去觸碰小動物。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人分發到棉簽、放大鏡等工具,拿上筆和空白卡片列隊出發,提高觀察活動的正規感,像科學家那樣去尋找、觀察校園里的動物。(三)探索:實地尋訪[材料準備:每組4根棉簽、2個放大鏡、學生活動手冊]1.現在,請同學們拿上工具,整齊地排好隊列,我們出發啦!2.現場演示如何有序尋訪動物。(1)以全班集合的形式先安靜地看,觀察、記錄周圍環境中有什么動物。(2)教師演示如何觀察并記錄樹叢、草叢、枯葉堆中的動物。3.學生以小組活動的形式自主觀察、記錄,教師巡視指導。4. 觀察后排好隊回教室。(四)研討:尋訪發現[材料準備:班級記錄表、學生已經畫好的小動物卡片]1.教師張貼班級記錄表,學生將自己畫的動物卡片貼到場景圖中相應的位置上。2.提問:你們組找到了哪些動物 分別是在哪里找到的 它們在做什么 把研討的第一個問題中的三個小問題連起來回答和交流,注意句式的表達。3.我們一共發現了多少種小動物 (統計指向校園動物的多樣性。)4.舉例一種小動物,提問:你覺得這種小動物有可能還會在校園的什么地方生活著 (讓學生初步感知校園同種小動物數量的多少和基本的生活環境。)5.哪些預測的小動物果然找到了,哪些小動物沒有找到,你覺得是什么原因呢 (引導學生對于季節性、生活環境、觀察方法等方面的反思。)(五)拓展:興趣延伸1.關于這些校園小動物,大家還想知道些什么 2.校園里的動物都生活在它喜歡的環境中,那你們來猜猜整個校園會生活著多少種動物呢?那整個市區呢?整個中國呢?整個地球呢?3.地球上生活著多種多樣的動物。它們是我們的好朋友,希望同學們珍惜它們,保護他們。八、活動手冊在尋訪校園動物的活動中使用學生活動手冊中的記錄表,讓學生用簡圖來校園里的動物 記錄尋訪到的校園動物,學生需要將動物畫到方框中。簡圖記錄的要求比較低,因為記錄的時間比較短,所以只要能畫出動物的主要特征、形態即可,不需要像第一課那樣細致,但也要保證真實。允許學生用拼音或文字對圖片進行輔助性的描述,如在哪個地方發現的動物,它在做什么等。當然也可以直接用簡筆畫來表示動物的生活環境,如在蜘蛛旁邊畫上草叢。只要是適合學生的表達方式都可以采用。在記錄表中有8個空白方框,不要求學生一定要畫8種動物,而是根據觀察的實際情況,找到幾種動物就畫幾種,畫不下的也可以在邊上畫,注意不可將想象中可能存在在校園中的動物畫進去,也不要找到卻沒有畫,一定要實事求是。在記錄表下面一行里統計填寫找到了幾種動物,是對學生統計能力的培養,也讓學生意識到校園動物的多樣性。九、板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