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整理與收納教學內容:1、整理講臺柜教學目標:1、讓學生了解有序整理物品的重要性,認識到整潔的環境對學習和工作的積極影響。2、學會運用分類、歸類、標簽等方法有效地整理物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3、培養學生整理物品的意識和習慣,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學重點:1、掌握整理物品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分類、歸類、使用標簽等。2、理解有序整理對于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性,以及養成整理習慣的好處。教學難點:1、如何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真正將所學應用到日常生活中。2、如何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整理建議和指導。教學準備:1、準備講臺柜實物或圖片,用于展示整理前后的對比效果。2、準備分類整理盒、標簽紙、筆等整理工具,供學生實踐操作使用。3、收集整理前后的對比圖片或視頻資料,用于激發學生的整理興趣。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展示對比:向學生展示凌亂的講臺柜和整潔有序的講臺柜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觀察兩者的差異。提出問題:詢問學生對兩個講臺柜的感受,引導學生認識到整理的重要性,并激發學生的整理興趣。2、新課講解講解方法:詳細介紹整理物品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分類、歸類、使用標簽等。可以結合圖片或視頻進行說明,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整理過程。強調優勢:結合實際案例,說明有序整理對于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性。可以分享一些成功人士或身邊的例子,讓學生感受到整理的力量。延伸意義;分享養成整理習慣的好處,如提高注意力、增強自我管理能力等。引導學生認識到整理不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生活習慣和品質。3、實踐操作分組操作: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分配一個講臺柜,并提供整理工具。讓學生按照所學的方法和技巧對講臺柜內的物品進行整理和分類。教師指導:在學生整理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提供個性化的建議和指導。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給予不同的整理建議和方法。交流分享:實踐操作結束后,邀請幾組學生上臺展示他們的整理成果,并分享整理過程中的體會和收獲。讓其他學生從中學習和借鑒經驗。4、總結反饋:學生總結: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強調整理的重要性和方法。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整理步驟和技巧,以加深記憶和理解。教師點評:教師對學生的整理成果進行點評,肯定學生的努力和進步,同時提出改進意見。可以指出一些不足之處,并給出建議,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整理技巧。5、布置作業:延伸實踐:要求學生在家中選擇一個自己的柜子或書桌進行整理,并拍照記錄整理前后的變化。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鞏固所學技能。第一單元 整理與收納教學內容:2、整理書桌教學目標:1、讓學生認識到整理書桌的重要性,理解整潔有序的學習環境對學習效率的正面影響。2、教會學生掌握具體的整理書桌的步驟和方法,能夠獨立完成書桌的整理和歸納。3、通過整理書桌的實踐,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責任感,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教學重點:1、詳細介紹整理書桌的每一步驟,包括清理、分類、布局等。2、教授學生如何根據物品的使用頻率和性質進行分類整理。教學難點:1、引導學生建立自主整理書桌的意識和習慣,意識到整潔的書桌不僅是為了美觀,更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需要。2、根據不同的書桌空間大小和物品大小,教授學生如何合理規劃書桌布局。教學準備:1、準備整理書桌前后的對比圖片或視頻資料。2、準備各類書桌整理工具,如筆筒、文件夾、收納盒等樣品。3、準備一個班級內書桌整理前后的對比圖,用以激勵學生。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圖片展示 :首先展示一張凌亂的書桌圖片,詢問學生:“這張書桌給你們什么樣的感覺?你們在這樣的書桌上學習會有怎樣的體驗?”讓學生自由發言,分享感受。對比討論 :接著展示一張整潔有序的書桌圖片,引導學生對比兩張圖片的不同,并討論整潔的書桌帶來的好處。引出主題 :教師總結學生發言,強調整理書桌的重要性,并引出本節課的主題。2、新課講解步驟介紹 :詳細講解整理書桌的基本步驟,如先清理雜物,再進行分類整理,最后合理規劃布局。分類詳解 :介紹如何根據物品的使用頻率和性質進行分類,例如文具、書籍、個人物品等。工具展示 :通過實物或圖片展示各類書桌整理工具,并講解其使用方法和適用場景。3、實踐操作教師示范 :教師親自示范整理書桌的全過程,邊做邊講解每一步的注意事項和技巧。分組實踐 :學生分組進行實踐操作,每組配備一個模擬書桌和整理工具。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做法,并給予幫助。經驗分享 :實踐結束后,學生圍坐一起,互相分享自己在整理過程中的心得和技巧。教師挑選幾個有代表性的分享給全班。4、總結評價:內容總結 :教師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再次強調整理書桌的重要性和方法。成果展示 :每組選取一名代表,展示他們整理后的書桌,并分享整理過程中的體驗。其他學生給予評價和鼓勵。評選與獎勵 :根據書桌的整潔程度、創意布局和實用性等因素,評選出最佳整理效果的小組和個人,給予適當的表揚和獎勵。習慣培養 :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堅持整理書桌,培養整潔有序的生活習慣。教師可以定期檢查和督促學生的書桌整理情況,并給予指導和建議。5、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在家中整理自己的書桌,并拍攝整理前后的對比照片或視頻作為作業提交。教師可以評選出優秀作品在班級內進行展示,進一步激勵學生的整理習慣。第二單元 農業生產勞動教學內容:1、種南瓜教學目標:1、讓學生了解南瓜的生長習性、生長過程及基本的種植技術。2、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記錄能力。3、激發學生對種植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和環保意識。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 :南瓜的種植技術,包括土壤準備、播種、管理和收獲。難點 :如何正確觀察和記錄南瓜的生長過程,以及應對種植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教學準備:南瓜種子、合適的種植土壤、種植容器(如花盆、小菜園等)、基本種、植工具(鏟子、水壺等)、觀察記錄本教學過程:1、導入通過展示南瓜的圖片和實物,引起學生的興趣,并簡要介紹南瓜的營養價值和種植意義。2、知識講解(1)南瓜的生長習性和生長過程。(2)南瓜種植的基本步驟和注意事項。(3)南瓜的常見問題及防治方法。3、實踐活動(1)指導學生準備種植容器和土壤,確保土壤松軟、排水良好。(2)示范并指導學生如何正確播種,包括種子間距、覆土厚度等。(3)教授學生如何正確澆水,并強調保持土壤濕潤的重要性。4、觀察與記錄(1)指導學生如何觀察南瓜的生長情況,如發芽、長葉、開花、結果等。(2)教授學生如何使用觀察記錄本記錄南瓜的生長過程,包括日期、天氣、生長情況等。5、總結與討論:(1)組織學生分享自己的種植體驗和觀察記錄,討論種植過程中的問題和解決方法。(2)總結南瓜種植的要點和經驗教訓,為學生今后的種植活動提供參考。6、教學延伸:(1)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種植方法,如盆栽、地栽等,觀察并比較哪種方法更適合南瓜生長。(2)引導學生研究不同肥料對南瓜生長的影響,了解合理施肥的重要性。(3)組織學生進行南瓜種植比賽或展覽,展示他們的種植成果,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第二單元 農業生產勞動教學內容:2、種大豆教學目標:1、讓學生了解大豆的生長周期、生長條件以及種植大豆的基本步驟。2、培養學生掌握種植大豆的基本技術,提高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3、通過親手種植大豆,培養學生的耐心、細心和責任心,同時增強對自然和環境的敬畏與保護意識。教學重點:1、大豆的生長周期和生長條件。2、種植大豆的基本步驟和技術。教學難點:1、如何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和處理種子。2、如何有效地進行田間管理,確保大豆的健康生長。教學準備:1、教具 :大豆種子、土壤、花盆或田地、種植工具(鏟子、水壺等)。2、教學資料 :大豆生長周期的圖片或視頻、種植大豆的步驟說明。3、安全準備 :確保學生在種植過程中不會受傷,如提供合適大小的工具和安全的種植環境。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通過展示大豆的圖片或視頻,激發學生的興趣,并簡要介紹大豆的基本知識。2、提問學生是否了解大豆的生長過程和種植技術,引出本節課的主題。二、新課講解1、詳細介紹大豆的生長周期和生長條件,包括種子萌發、幼苗生長、開花結莢、成熟收獲等階段。2、講解種植大豆的基本步驟和技術,包括土地準備、種子準備、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3、強調種植大豆需要注意的事項和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三、實踐操作1、組織學生到田地或教室內進行種植實踐。老師先進行示范,然后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2、在實踐過程中,老師巡回指導,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操作,并解答學生的疑問。3、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大豆的生長情況,并做好記錄。四、課堂小結1、總結本節課學到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強調種植大豆的重要性和意義。2、鼓勵學生在家中繼續觀察和記錄大豆的生長情況,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記錄能力。五、布置作業1、布置學生回家后繼續觀察大豆的生長情況,并記錄下每天的變化。同時,要求學生思考如何改進自己的種植技術,以提高大豆的產量和質量。2、要求學生寫一篇關于種植大豆的日記或報告,總結自己的種植經驗和感受。第三單元 傳統的工藝制作教學內容:1、紙黏土浮雕教學目標:1、掌握紙黏土制作的簡單技法。2、學會規劃制作流程。3、能按照教材中的步驟圖完成簡單“紙黏土浮雕”的制作。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掌握紙黏土的制作技法,能根據教材中的步驟說明完成簡單紙黏土浮雕的制作。教學難點:設計制作流程。教學準備:1、教師準備:紙黏土浮雕成品;相關教學設備。2、學生準備:紙黏土材料;自備背景底板一張;制作工具等。教學過程: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通過浮雕藝術引入項目。2、探究學習,認知材料,學習技法。提問:請大家觀察紙黏土浮雕圖片,說一說它們的立體效果是如何呈現出來的。(用紙黏土捏出來,然后粘貼在紙上)介紹紙黏土及使用紙黏土制作的浮雕。展示紙黏土制作工具。提問:哪位同學能說一說這些工具是如何使用的 教師系統梳理講解紙黏土制作的技法:拉、捏、搓、卷、壓、插、接、貼。提問:以前的課程中,我們都是按照步驟說明制作的,這次我們試一試先不看步驟說明,自己說一說這個向日葵紙黏土浮雕應該怎么制作,流程是什么 學生一邊討論,教師一邊啟發:設計方案、準備材料、制作部件、組合安裝、測試改進。(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制訂計劃、方案的能力)3、實踐體驗,制作浮雕。讓學生自己設計向日葵紙黏土浮雕的草圖,教師指導并修改,要考慮各色紙黏土材料的數量。讓學生按照自己整理的制作流程開始制作。(也可以讓學生按照教材上的流程制作)學生繪制背景底板,捏制部件、組裝。4、交流分享,評評議議。讓學生展示作品,比一比誰的紙黏土浮雕制作得最好。引導學生客觀地進行自評、互評,著重對流程合理、設計新穎、造型美觀等方面進行評價。5、拓展活動,鞏固知識。(可以作為課外內容)第三單元 傳統的工藝制作教學內容:2、面具教學目標:1、了解面具的知識。2、能按照步驟圖完成面具的制作。3、能發揮創意對面具進行與眾不同的裝飾設計。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能按照步驟圖完成面具的制作,并能發揮創意對面具進行個性化裝飾。教學難點:改進面具的佩戴方式。教學準備:1、教師準備:面具成品;各類面具及佩戴方式的圖片資料等;相關教學設備。2、學生準備:面具制作材料;自備橡皮筋兩根;自備面具裝飾材料;制作工具等。教學過程: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從佩戴面具、體驗面具、介紹面具知識導入課程內容。探究學習,認識面具。提問:你認為一個好的面具應該具備哪些要素 (能遮擋面部、眼睛開孔位置合適、佩戴方便舒適)介紹面部、頭部簡單的結構比例,重點了解眼睛的位置。2、實踐體驗,制作面具。讓學生根據面具的制作步驟制作面具的基本結構,制作耳部 (套橡皮筋)時最好進行演示。提問:下面請說一說你打算怎樣裝飾你的面具。提示學生,面具的裝飾可以從色彩繪畫、增加裝飾部件、鏤空挖孔等方面進行思考。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裝飾面具。3、佩戴體驗,改進佩戴方式。制作完成后,請學生佩戴面具,體驗佩戴效果。提問:你覺得這個面具佩戴的舒適嗎 展示生活中常見的面具圖片,介紹不同的佩戴結構。提問:你打算對你的面具佩戴結構作怎樣的改進 讓學生改進面具。4、交流分享,評評議議。讓學生展示面具,比一比誰的面具制作得最好,裝飾得最有創意、最好看,佩戴結構改進得最好。引導學生客觀地進行自評、互評,著重對制作精細、佩戴方便、設計新穎、整潔美觀等方面進行評價。5、拓展活動,鞏固知識。這部分的內容可以放到課外。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請學生嘗試制作不同的面具。第三單元 傳統的工藝制作教學內容:3、陀螺教學目標:1、讓學生了解陀螺的基本構造,包括頂部、軸和底部。2、理解陀螺旋轉的原理和為什么陀螺能在旋轉時保持穩定。3、學會使用提供的材料制作一個簡單的陀螺玩具。4、通過觀察陀螺的旋轉,學會描述和分析物理現象。5、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包括材料選擇、制作和測試。通過小組討論和分享,培養學生的溝通和合作能力。6、激發學生對物理和手工制作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鼓勵他們面對問題時不放棄,持續嘗試。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每個人在團隊中的價值。教學重點:1、陀螺的工作原理。2、陀螺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教學難點:1、如何通過實驗讓學生直觀理解陀螺旋轉時的穩定性原理。2、如何指導學生有效地進行制作,確保陀螺能夠順利旋轉。教學準備教師準備:陀螺制作材料包(包括塑料瓶、剪刀、彩筆、貼紙、木棍或鉛筆等)。教學演示用陀螺。陀螺工作原理圖解和視頻資料。學生準備:陀螺制作材料包。筆記本、彩色筆等學習用具。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展示陀螺,提問:“你們玩過陀螺嗎?陀螺有什么特點?”播放陀螺旋轉的視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簡要介紹陀螺的歷史和背景知識。二、新課講解1、結構:使用圖解展示陀螺的基本結構:頂部(通常是重的)、軸和底部(與地面接觸)。2、原理:解釋陀螺旋轉的原理:陀螺的軸在旋轉時會趨于穩定,這是由于陀螺的旋轉效應。播放陀螺旋轉的科學原理視頻,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3、制作步驟 :展示不同類型的陀螺,讓學生了解陀螺的多樣性。詳細演示如何使用材料包制作陀螺,強調每一步的注意事項。三、動手實踐1、學生分組,每組3-4人,每組領取陀螺制作材料包。2、學生按照演示步驟開始制作陀螺,教師巡回指導,確保安全。3、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制作方法,創新設計,制作個性化的陀螺。制作完成后,讓學生在小組內測試陀螺,觀察旋轉效果。四、成果展示與交流1、每組選出代表,展示自己制作的陀螺,并分享制作過程中的經驗和心得。2、其他組同學進行點評,提出建議和意見,促進相互學習。3、教師對每組作品進行點評,肯定學生的努力和成果,鼓勵繼續探索和創新。五、課堂小結1、回顧陀螺的基本結構和旋轉原理。2、強調制作陀螺時的注意事項和技巧。3、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應用陀螺的原理,如玩具設計、科學實驗等。六、課后作業1、讓學生在家中嘗試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陀螺,觀察旋轉效果并記錄。2、鼓勵學生思考陀螺旋轉的穩定性與哪些因素有關,并嘗試通過實驗驗證。3、讓學生寫下制作過程和心得體會,加深對陀螺原理的理解。第三單元 傳統的工藝制作教學內容:4、高鐵列車模型教學目標:1、能根據步驟說明完成高鐵列車模型的制作。2、了解高鐵列車外形的設計特點與中國高鐵列車的成就。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能根據教材上的步驟說明完成“高鐵列車模型”的制作。教學難點:車體部分各部件的組合粘貼。教學準備:1、教師準備:高鐵列車模型成品與半成品,各型號高鐵列車圖片,仿生學及流線型相關圖片等,相關教學設備。2、學生準備:高鐵列車模型制作材料,紙工制作工具等。教學過程: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通過靈靈和巧巧的對話,引入高鐵列車,介紹中國高速鐵路的成就與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2、探究學習,了解知識。提問:請同學們觀察海豚和高鐵列車圖片,比較它們在外形上有什么異同點。為什么高鐵列車的外形要這樣設計 簡要介紹仿生學原理和有關流線型等科學知識。提問:你還能列舉出生活中應用仿生學的例子嗎 3、實踐體驗,制作模型。給學生分組,引導學生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完成一列高鐵列車模型。(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與能力)讓學生根據步驟圖嘗試制作高鐵列車模型。高鐵列車模型的結構比較復雜、細節較多,教材上的步驟圖不一定能夠完全展示清楚,需要教師針對學生遇到的困難演示輔導。4、交流分享,評評議議。請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比一比誰的高鐵列車模型制作得最好。引導學生客觀地進行自評、互評,著重對剪切光滑、粘貼牢固、制作精美等方面進行評價。5、拓展活動,創新思維。(這部分可以作為課外內容)。提問:中國的高鐵列車飛馳在祖國各地,說一說你的高鐵列車此刻正行駛在哪里,請你為高鐵列車模型制作背景環境。提問:觀察教材上的模型與背景環境圖片,說一說,如何制作逼真的環境 想一想,需要用到什么材料 可以根據連桿玩具的基本結構,將高鐵列車模型改成可動的。(列車與軌道不粘合,增加一個拉桿和兩個連桿)第三單元 傳統的工藝制作教學內容:5、三維眼鏡教學目標:1、了解3D顯示原理。2、能根據步驟圖制作3D眼鏡。3、了解眼鏡結構,學會使用模板繪制3D眼鏡部件圖樣。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能按照教材中的步驟圖完成3D眼鏡的制作。教學難點:學會使用模板或模具繪制圖樣。教學準備:1、教師準備:3D眼鏡成品,視覺小實驗的相關材料,相關教學設備。2、學生準備:紅藍膠片材料,自備卡紙,制作工具等。教學過程: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讓學生佩戴3D眼鏡觀察3D圖畫引入項目。探究學習,了解原理。提問:為什么帶上3D眼鏡看這兩張圖片就有立體感,而不戴眼鏡卻看不清楚呢 通過教師介紹和視覺小實驗,讓學生了解人眼立體視覺原理。2、使用模板,繪制部件。提問請說一說眼鏡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鏡框、鏡腿)提問:你能說說眼鏡各個部分的尺寸和我們頭部結構的關系嗎 教師結合人頭部結構比例圖說明:眼鏡的寬度和頭部寬度差不多,鏡腿長度約等于頭長的一半等。讓學生使用真實眼鏡作為模板在卡紙上畫部件圖樣,教師注意操作演示,尤其要強調鏡框、鏡腿要加寬。提問:眼鏡的兩個鏡腿是相同的,如何才能畫出兩個相同的鏡腿圖樣呢 要提示學生3D眼鏡框的尺寸不能畫太大,不要超過材料中提供的紅藍膠片的尺寸。提問:看一看步驟圖中鏡腿和鏡框是怎樣組接的 你還能想出其他的組接方式嗎 讓學生按照自己選擇的組接方式,在部件圖紙上加上粘貼面。(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只是按照步驟圖制作)3、粘貼膠片,組裝眼鏡。提示學生紅藍3D眼鏡一般左眼用紅色鏡片,右眼用藍色鏡片,這是一種規范,所有的紅藍3D立體畫或者電影都是按照這個規范制作的。讓學生組裝3D眼鏡。4、交流分享,評評議議。讓學生試戴自己制作的3D眼鏡。提問:你的眼鏡戴起來合適嗎 有沒有問題 要如何調整改進 (設計意圖:測試改進是技術制作環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教材中沒有要求,在教學中還是需要加上這個環節)引導學生客觀地進行自評、互評,著重對剪刻平滑、粘貼牢固、佩戴舒適、整潔美觀等方面進行評價。5、拓展活動,改進創新(這部分的內容可以放到課外)提問:如果戴著眼鏡再戴3D眼鏡,方便嗎 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變3D眼鏡的結構,讓戴眼鏡的人佩戴3D眼鏡更舒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